泄瀉根據(jù)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急性泄瀉,, 治療以除濕導(dǎo)滯,,通調(diào)腑氣,多選取足陽明,,足太陰經(jīng)穴;慢性泄瀉,,治療以健脾溫腎,固本止瀉,,多選取任脈及足陽明,,足太陰經(jīng)穴。 寒濕泄瀉艾灸療法主證:病人臨床可見大便清稀,,甚如水樣,,腹脹痛,腸鳴,,胸悶食少,,尿少,肢體倦怠,,或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等表證,,舌苔白膩,。 治則:溫中散寒,化濕止瀉,。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樞,,足三里,陰陵泉;配穴:大腸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溫和灸:將艾條距皮膚2-3cm進行熏灸,,使皮膚產(chǎn)生較強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鐘,若皮膚產(chǎn)生小的水皰,,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數(shù)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脾虛泄瀉艾灸療法主證:病人臨床可見大便時溏時水,,遷延反復(fù),,水谷不化,進油膩植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兼有不思飲食,,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zhì)淡苔白等。 治則:健脾益氣止瀉,。 施灸穴位:主穴取關(guān)元俞,,天樞,中脘,,足三里;配穴取脾俞,,大腸俞。 施灸方法: 1.艾條灸:點燃艾條后,,懸于穴位之上,,火頭距離皮膚3cm進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2次,,5-7天為1個療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數(shù)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為一個療程,每一個療程間隔3天,。 腎虛泄瀉艾灸療法主證:病人以老年人多見,,臨床可見泄瀉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瀉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質(zhì)淡苔白,。 治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樞,,命門,關(guān)元,,百會,。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條灸:點燃艾條后,,懸于穴位之上,火頭距離皮膚3cm進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2次,5-7天為1個療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數(shù)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3.隔附子餅灸:每次選用2-4穴,,附子餅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壯,,隔日1次,,以局部紅暈為度,5-7次為1個療程,。 |
|
來自: 匠心守護 > 《杭州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