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很早就聽說過南鑼鼓巷胡同區(qū)呈現(xiàn)著獨特的民間色彩,。也曾多次聽女兒描述過胡同里的人文景觀,、各具特色的風味小吃、頗具個性的店鋪,。對那里一直神往,,好想窺一窺她獨特的風貌。但卻遺憾每次到北京都是來去匆匆,,始終未能如愿,。今年國慶長假期間,終于放慢了匆忙的腳步,,恰逢那里的街道舉辦南鑼鼓巷文化胡同節(jié),,原本已經(jīng)很著名的胡同因此更是威名遠揚。 十月二日,,秋陽下的北京,,風和日麗,云淡風輕,,在人們都沉浸在國慶的喜慶氛圍時,,我的心情亦是如陽光般燦爛,今天終于可以和女兒去期盼已久的“北京古老的胡同,,世界的南鑼鼓巷”一睹風采了,。 走進這古靜灰色的小巷,忽然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疑惑自己回到了滿清盛世,,又像隔著一層薄紗、一層清霧描繪的生活圖景,。抑或說眼前的場景,,似乎只有電影,、電視劇中才會出現(xiàn),自己仿佛置身于某個影視城似的陶醉其中,。 胡同不寬,,兩側宅院、府邸,,造型各異,,碧瓦青磚,朱門幽深,,古老的門牌,斑駁的窗棱,,卻不失厚重深邃,,低垂的門楣似乎向人們輕輕地訴說著半個世紀所經(jīng)歷的風雨、滄桑,。古靜的灰色老街,,不知道靜臥著多少故事。 原來,,南鑼鼓巷這個獨特胡同區(q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與皇城只有一街之隔,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guī)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tǒng)民居區(qū),,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在它的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胡同,整齊的排列著呈“魚骨”狀,,又如同一條大“蜈蚣”因此,,南鑼鼓巷也稱為“蜈蚣巷”。 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富人區(qū)”,,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tǒng)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里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歷史的痕跡,。解放后南鑼鼓巷繁華落盡,歸于民眾,。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護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視,,憑借較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鑼鼓巷才得以幸存,。近幾年有先見之明的人看到商機,租下沿街民房,,開起了風格百變的個性店鋪——元朝古巷新舊混血,,這個平靜的地方就在一次次的文化沖擊中走向了世界。 出了東棉花胡同拐進南鑼鼓巷,,不由得眼前一亮,,這里的景象與剛才途徑古樸冷清的棉花胡同截然不同,迎面而來的一串又一串的大紅燈籠,,在中秋濃綠國槐的掩映下,,越發(fā)紅艷。青磚漫布的甬道上,,人流攢動,,熱鬧而不喧嘩,兩側的時尚小店林立,,酒吧茶室,、小吃餐點、手工絕藝,、書店綢莊,、讀書、上網(wǎng),、品茶,,有近百家店鋪,還有各種民族風情小店,,所以它還是一道北京的文化風景線,。時尚小店設計獨特,“在別處”,、“拐角遇到愛”,,單憑這些獨具特色的店名,你無法想象它所經(jīng)營的重點,,這就足以引發(fā)你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或踏入門中細瞧,或駐足凝望,,每一家店鋪的商品都個性四溢,,看的我眼花繚亂。
頗有情調(diào)的特色餐廳,,閑適的咖啡屋,,“觸礁”“曾經(jīng)失去的鞋子”“文宇奶酪店”獨具特色的店名賦予古老的店面張揚的色彩,。偶爾看到黑白老外吃著糖葫蘆,說著地道的中國話悠閑地漫步,,不時地還能聽到幾聲“磨剪子...搶菜刀”的吆喝聲,。眼前的一切,土洋結合,,令人耳目一新,,還真是極富樂趣的美食街。 近幾年,,越來越多悄然興起的酒吧也讓這里成為聞名的酒吧一條街,,這里的酒吧遵從于四合院的氛圍和格調(diào),大多比較安靜,,古樸的裝修傳統(tǒng),,有的門前高掛一盞小紅燈籠,有的窗前擺起一排空的酒瓶,,更貼近于生活,和諧,、自然,,因此也吸引不少游客在此駐足,輕酌慢飲,,敘語閑聊,,就這樣在古老的胡同中捕捉著深宅庭院里的故事,體味著時光流逝的蹤影,,將這一刻的享受凝固在靜謐的空間中,,珍藏在自己的腦海里。 已是下午四時,,決定不再左顧右盼,,去胡同里轉轉,我們正處在棉花胡同和雨兒胡同的中間位置,,往右一拐走進了雨兒胡同,,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在雨兒胡同居住過,雨兒胡同便因此而聞名?,F(xiàn)為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大門緊閉著,只能從門縫里望了幾眼,,這里沒有粉刷,,透出老宅的原汁原味。站在老人的故居前,,想起大師的座右銘,,“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焙苁悄腿藢の?,感嘆齊白石大師的傲骨與豁達。 游玩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無法把條條胡同穿越,,走過,路過卻錯過,,留下了些許的遺憾,。遺憾那些還沒來得及去了解去探訪矛盾的故居、蔣介石的行轅,,僧格林沁府邸,、清末大學士文煜的舊宅和花園……也讓我對此地更多了份流連與不舍。 夜幕下的南鑼鼓巷寧靜安逸,,盈盈的燈光,,古樸的街道,更顯浪漫詩意,。享受著與女兒同游的快樂,,將觀看到的全部景致融入心里,,-讓心的世界如南鑼鼓巷般典雅多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