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項羽是楚漢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家,,韓信的軍功堪稱天下第一,曾為劉邦打下半個中國,,與張良,、蕭何并稱“漢初三杰”。 滎陽會戰(zhàn)時,,韓信奉劉邦之命開辟北方戰(zhàn)場,,當(dāng)他滅齊以后,軍隊擴(kuò)展到了30萬,,掌握天下實權(quán),。 項羽感覺到了軍事壓力,于是派使者游說韓信三足鼎立,,卻以失敗而告終,。后來韓信手下謀士蒯通也勸誡韓信三分天下,韓信仍然拒絕,,他甘愿當(dāng)奴才,,結(jié)果奴才也沒做好,被滅三族,。那么韓信掌握天下實權(quán),,這么好的機(jī)會,他為什么會拒絕三分天下而王之呢,? (一)韓信從一介草民,,逆襲成為一方諸侯 韓信家境貧寒,他跟一些有抱負(fù)的年輕人一樣喜歡游俠,,不喜歡干農(nóng)活,,也不愿參加工作,所以就惹出了很多笑話,,比如他連續(xù)幾個月到亭長家混吃混喝,,讓亭長夫人很不滿,一次在亭長家吃了一次閉門羹以后,,韓信再也沒有去亭長家蹭過飯吃,。 后來韓信為了充饑到河邊釣魚,遇到一位好心人,,她給韓信免費(fèi)送了幾十天的飯,。韓信游俠期間還受過一個屠戶的侮辱,讓他忍受胯下之辱,。 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以后,,韓信仗劍從軍投靠項梁,,項梁戰(zhàn)死以后,韓信歸到項羽麾下,,卻不受器重,,多次向項羽出謀劃策,項羽都不理睬,。項羽將劉邦趕出關(guān)中以后,,覺得虧欠劉邦,便下令只要投靠漢王劉邦者重重有賞,,此時韓信便投靠了劉邦,。 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突然對關(guān)中發(fā)動襲擊,,三秦王兵敗自殺,。劉邦占領(lǐng)關(guān)中以后,開始東征項羽,,在此期間他采用轅生的建議派韓信北上滅趙,,韓信從此開始了他的北伐之路。 韓信滅魏以后,,劉邦很過分,,把他的精兵全部抽走去補(bǔ)充滎陽兵力的損失,留給韓信一些老弱殘兵,,讓韓信繼續(xù)開辟北方戰(zhàn)場,,韓信率領(lǐng)3萬老弱殘兵滅代、滅趙,。趙國滅亡以后,,劉邦更過分,他從滎陽逃出,,偷偷跑到韓信的軍營里,,再次抽走他的精兵,留給韓信兩千人,,讓他去滅齊,。 韓信立刻征召士兵,這就是韓信的厲害之處,,他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把新兵訓(xùn)練成精兵,,韓信帶著自己訓(xùn)練好的幾萬士兵滅齊。齊國滅亡以后,,整個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全部被韓信殲滅,,韓信的兵力瞬間擴(kuò)展到30萬。此時劉邦手中有20萬,,而項羽只有10萬,,可以說韓信掌握劉,、項兩家的生殺大權(quán)。 (二)韓信拒絕三分天下,,一心只為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 齊國的南邊緊靠彭城,,韓信滅齊直接威脅到西楚國都彭城,,而且糧道隨時都有可能被切斷,,彭城也即將落入韓信之手,于是項羽派武涉游說韓信叛漢,,武涉見到韓信以后,,替他分析天下形式,大致有三點(diǎn): 第一,、劉邦貪得無厭,,當(dāng)初大家奉懷王之命滅秦,秦國滅亡以后,,因功授爵,。但是劉邦對自己的封賞不滿,率軍占領(lǐng)關(guān)中,,后來還引兵東進(jìn),,將諸侯國逐一殲滅,劉邦是不得天下誓不罷休,。 第二,、劉邦不可信,劉邦之前好幾次差點(diǎn)死于項羽之手,,項羽可憐他把他放了,。結(jié)果他恩將仇報,反過來攻打項羽,。所以劉邦不值得信賴,,就算韓信現(xiàn)在與他是好兄弟,將來他一定會抓捕韓信,。 第三,、韓信之所以能夠活得今天,是因為有項羽,,項羽要是死了,,那么韓信離死也不遠(yuǎn)了。如果是聰明人,,自己擁兵30萬,,就應(yīng)該選擇三足鼎立。武涉的言外之意是項羽活著韓信就有價值,,項羽如果死了,,韓信就會失去價值,。 武涉的話把劉、項,、韓三家的關(guān)系分析得很透徹,,但是韓信并沒有采納,他對武涉說:當(dāng)初我在項羽手下說什么都不管用,,而劉邦好酒好肉款待我,,對我言聽計從,授我大將軍印,,還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我穿,,我誓死不背叛劉邦。 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也把天下形勢看得很清楚,,當(dāng)他知道武涉游說韓信失敗以后,,決定換一種方式勸韓信,他告訴韓信:我會相面,,我看你不過封侯,。 隨后,蒯通給韓信分析天下形勢?,F(xiàn)在劉,、項兩家在滎陽一帶打得不分勝負(fù)、精疲力盡,,你要是助漢則漢強(qiáng),,助項則項勝,你歸誰呢,?你的功業(yè)天下第一,,你歸項羽,項羽不信任你,,你歸劉邦,,劉邦害怕你,為人臣卻有高于天下的威望,,歸誰都難,。 聰明的做法是三分天下,以齊國為根據(jù)地,,加上燕,、趙兩國,可以控制劉,、項兩家的后方,,然后以為老百姓請命為由,要求他們停止戰(zhàn)爭,誰不聽命就發(fā)兵攻打他,,然后你再封一些諸侯王,,這樣一來天下的人就會尊奉齊國。 蒯通的分析可謂是一針見血,,他把整個天下形勢看得很透徹,,可是韓信還是那句話,劉邦對他太好了,,他不能忘恩負(fù)義,。 (三)韓信拒絕三分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韓信是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不愿背叛他,,真的是這樣,?筆者認(rèn)為韓信不叛漢有兩項原因,。 第一、韓信是依附型人格 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以后,,全國各地跟風(fēng),,紛紛起兵造反,大大小小的反秦勢力遍及全國各地,,韓信并沒有自立門戶,,他是先跟隨項家,然后再投靠劉邦,。雖然劉邦先前也投靠過項家,,但他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劉邦沒有辦法,,他想向項梁借兵,,只能投靠他。 劉邦登基稱帝以后,,有人誣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想直接到楚地捉拿韓信,陳平卻說:陛下的兵打得過韓信的兵嗎,?你手下的將領(lǐng)有韓信厲害嗎,? 劉邦說:那都不如韓信,后來劉邦采納陳平之建議,,假借游云夢澤秘密逮捕韓信,。當(dāng)劉邦以會見諸侯為借口,要求韓信去陳州之時,,韓信識破了劉邦的陰謀,。 陳州就在楚地,如果韓信將計就計,趁劉邦毫無準(zhǔn)備之時,,起兵捉拿送貨上門的劉邦,,那么韓信便可奪取天下。但是韓信卻沒有起兵,,而且乖乖的去見劉邦,,結(jié)果被劉邦逮捕。 第二,、韓信是政治糊涂蟲,,他認(rèn)為劉邦對他很好,不愿叛漢 劉邦用韓信一直是邊用邊防,,從他先后幾次抽走韓信的精兵就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為了削弱韓信的勢力。劉邦登基稱帝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奪取了韓信的兵權(quán),,當(dāng)有人誣告韓信謀反時,韓信又犯糊涂了,,他為了巴結(jié)劉邦,,賣友求榮,把劉邦痛恨的鐘離眜殺害,,向劉邦邀功,。因為他認(rèn)為劉邦對他很好,自己交上鐘離眜的頭就可以讓劉邦息怒,。 韓信殺鐘離眜不但不能改變整個局面,,反而讓劉邦更加不信任他,認(rèn)為他是賣友求榮的小人,。劉邦晚年非??粗刂艺\,更加賞識正人君子,。 韓信自認(rèn)為拿著鐘離眜的頭去邀功,,可以讓劉邦息怒,卻不料還是被逮捕,。所以韓信糊涂,,劉邦殺他是時間問題,并不是一個人頭就能改變的,。 韓信被抓以后,,他終于醒悟了,對劉邦說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后來被呂后殺害時,,對呂后說,,我最后悔的是沒有聽蒯通之言,死到臨頭才后悔,,為時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