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紅尾鹲(拼音:hóng wěi méng),;英文名:Red-tailed tropicbird,;學(xué)名:Phaethon rubricauda (Boddaert, 1783)。紅尾鹲為鹲科熱帶鳥屬的鳥類,,俗名紅尾熱帶鳥,。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和亞熱帶部分、南從大洋洲,、北至日本、臺灣島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島嶼峭壁上,。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2018)列為:無危(LC)紅尾鹲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熱帶鳥類,,平均體長為95-104厘米,,其中包括長達35厘米的尾羽,重量約為800克,。翼展為111-119厘米,。通體白色,羽毛具絹絲光澤,,繁殖期綴有玫瑰紅色,。眼及眼的前后黑色,形成一條短的逗號形寬眼紋,。虹膜深棕色,,嘴紅色或橙紅色,基部略微淺,,鼻孔周圍黑色,,腳黃色,腿和腳趾基部為淡藍紫色,,腳蹼和腳趾的其余部分為黑色,。初級飛羽羽軸黑色,內(nèi)側(cè)次級飛羽具較寬的黑色中央紋和黑色羽軸,。中央兩枚尾羽特別長,,橙色或紅色,,具黑色羽軸,基部為白色,,在飛行時很難看清,。白色翅膀的頂端有深色的方格形斑點,可見初級飛行羽的深色羽軸,。在繁殖季節(jié)之外紅尾鹲會換毛,,長長的尾羽最先被更換。一個在生長的時候,,另一個才脫落,,舊羽毛經(jīng)常會在繁殖地周圍隨風(fēng)亂飛。幼鳥和成鳥相似,,但背有較粗的黑色橫斑,,無特長的中央尾羽。▲紅尾鹲的叫聲,,由David M,,2012-03-14錄于美國沙島中途環(huán)礁亞種與分類 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國際奧委會承認的紅尾鹲亞種有四個: 1、紅尾熱帶鳥指名亞種,,P. r. rubricauda (Boddaert,1783),,來自西印度洋; 2,、紅尾鹲澳大利亞亞種,,P. r. westralis (Mathews,1912),來自印度洋東部,。1989年更廣泛的分析表明,,這只亞種和指名亞種的翅膀和喙的大小是重疊的,顏色的明暗是唯一的區(qū)別特征,; 3,、紅尾鹲大洋洲亞種,P.r.roseotinctus (Mathews,1926),,來自西南太平洋,,包括克馬德克群島、豪勛爵島,、諾??藣u和雷恩島; 4,、紅尾鹲大洋洲亞種,,P. r. melanorhynchos (Gmelin,1789),來自太平洋西部,、中部和南部,,包括庫克群島,、湯加、薩摩亞,、馬克薩斯群島和社會群島,; 鳥類學(xué)家邁克·塔爾伯頓(Mike Tarburton)在1989年考察了已知的亞種后得出結(jié)論,認為沒有一個亞種是有效的,,并注意到該物種的大小發(fā)生了傾斜變化:來自北太平洋庫雷島的亞種體積是最小的,;到南太平洋克馬德克群島的亞種體積是最大的。他還指出,,粉紅色毛在新?lián)Q的羽毛中更明顯,,而在博物館標(biāo)本中,幾年后就褪了色,。 生態(tài)習(xí)性 Ecological Habit 在澳大利亞水域,,紅尾鹲可能會與各種燕鷗相混淆,不過它的體型更大,,更重,,尾巴呈楔形。其紅色的喙和全白的翅膀?qū)⑵渑c成年鹲區(qū)分開來,。未成熟的紅尾鹲同樣可以通過部分紅色而非黃色的喙與未成熟的鹲區(qū)分開來,。紅尾鹲在飛行時不會發(fā)出叫聲。在求偶時,,鳥類在到達或離開巢穴時可能會向配偶發(fā)出短暫的問候叫聲,。也會發(fā)出低沉的咆哮聲作為防衛(wèi)性的叫聲,,幼鳥會重復(fù)地發(fā)出顫音,,作為父母在附近時發(fā)出的乞食性叫聲。紅尾鹲飛行能力強,,但不善于行走,,所以它的降落方式是迎風(fēng)飛翔,停滯不前,,然后慢慢飄落到地上,。在庫爾環(huán)礁上發(fā)現(xiàn)的鳥類表明,北太平洋的鳥類跟隨那里的盛行風(fēng)向東飛,。 強風(fēng)有時會把它們吹到內(nèi)陸,,所以有些目擊記錄發(fā)現(xiàn)它們遠離海岸和它們的棲息地。 紅尾鹲主要以魚為食,,特別是飛魚和烏賊魷魚等,,偶爾也吃甲殼類動物。紅尾鹲通過俯沖潛水捕獲獵物,,潛水高度從6-50米,,到水下約4.5米的深度,,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當(dāng)潛水時,,一項對在圣誕島的研究得出的潛水平均時間為26.6秒,,通常在浮出水面之前吞下獵物,紅尾鹲有時會在空中捕捉飛魚,。筑巢發(fā)生在海洋島嶼上的松散群落,,已知沒有定期的遷徙行為;成鳥可以在分布區(qū)附近全年被發(fā)現(xiàn),。紅尾鹲鳥是一種強壯的鳥,,嘴和喙都很大,對于它的體型來說,,可以攜帶比較大的獵物,,父母鳥通常會攜帶重達120克-16%自身重量的魚回到雛鳥身邊。紅尾鹲是一夫一妻制的,,在連續(xù)的繁殖季節(jié)里,,看對眼的鳥兒都會保持配對關(guān)系。它的巢搭建在近海的島嶼和棧道,、巖石懸崖,、珊瑚環(huán)礁和珊瑚礁上,大多在難以到達的懸崖上,。它很少在大面積平攤的陸地上筑巢,,不過在西澳南部曾有過幾次這樣的記錄。巢本身是一個淺淺的凹痕,,在陰涼的沙子,、巖石縫隙中或在灌木下。巢穴通常位于灌木邊緣(或其他陰影區(qū)域)一米內(nèi),,以盡量縮短步行距離,。熱帶雨林筑巢的紅尾鹲經(jīng)常選擇莖桿較少的灌木,以便于接近,。
紅尾鹲具有一定的領(lǐng)地性,,在繁殖前3個月左右開始積極保衛(wèi)巢址和巢址周圍的啄食半徑。在擁擠的群落中,,鳥數(shù)量較多或合適的巢址較少時,,紅尾鹲更具攻擊性。它們采取防衛(wèi)姿態(tài),,包括抬起喙骨,,將翅膀并攏,將頸部拉入身體,并側(cè)搖頭部,,蓬起頭部羽毛,,發(fā)出叫聲。一旦有沖突,,戰(zhàn)斗就會隨時爆發(fā),,雙方紅尾鹲會互相咬住喙,摔打長達90分鐘,。紅尾鹲的配偶選擇很可能部分基于尾羽的長度,,尾羽較長的雄鳥更有吸引力。不過紅尾鹲交配對象也可能有長度差不多的尾羽,。在繁殖前期,,雄鳥會發(fā)起空中求偶表演,在離水面幾米的范圍內(nèi)大圈飛行,,交替進行滑翔,、短時間快速拍翅和低空飛行,同時發(fā)出尖銳的咯咯叫聲,。最初是小群飛行,,然后成雙成對地重復(fù)這一表演,然后再結(jié)合,。一旦成對建立了巢穴,,它們就不會再進行表演。繁殖的時間取決于地點,;一些地方在特定的繁殖季節(jié)繁殖,,而在其他地方,比如赤道以南,,則沒有繁殖季節(jié),。在赤道附近的島嶼上,產(chǎn)卵通常發(fā)生在6月-11月,,大部分雛鳥在1-2月左右出雛,。在圣誕島,,由于當(dāng)時的天氣條件,,繁殖在島上不同地方的不同時間進行。一些鳥類可能全年都留在繁殖地,。雌性紅尾鹲一次產(chǎn)下一枚卵,,父母雙方共同孵化42-46天,卵長5.4-7.7厘米,,視地點而定,,寬4.5-4.8厘米,卵橢圓形,呈淡褐色,,有棕色和紅黑色的斑紋,。孵化期間,父母進行長時間的覓食旅行,,大約150個小時,。但是一旦雛鳥孵化,父母就會進行專門規(guī)劃時間的覓食:其中一方每次短途旅行(約3小時)為雛鳥覓食,,而另一方則進行更長時間(平均約57小時)的覓食旅行,。雛鳥是晚成鳥,需2-3天后才能睜開眼睛,。它們只有在被觸摸時才會張開嘴,,因此父母必須撫摸喙的基部才能開始喂食。父母雙方給幼鳥喂食是將嘴塞進雛鳥的嗉囊,,然后反芻食物,。一周大時,每天喂食1-2次,,一般在中午前后,。在一周大之后,它們就被庇護在父母的翅膀下,,期間也會站起來,,向附近的環(huán)境張望。新孵出的雛鳥身上覆蓋著又細又長的灰白色羽絨,,頭部較淺,。絨毛是裸露的。老齡雛鳥的羽絨較灰,。雛鳥的初羽,、直羽和肩胛骨在16-20天時長出,6周后雛鳥大部分羽化,,胸下和翼下有殘羽,,11周時羽化完全。紅尾鹲分布在印度洋南部,、太平洋西部和中部,,從非洲海岸到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部周圍的水域,,一直到智利,,以及夏威夷群島,在那里它們在西北島嶼上更為常見,。在印度洋的歐羅巴島,、阿爾達布拉島和圣誕島有大的繁殖地,,在馬達加斯加,它在小島諾西維上筑巢,,塞舌爾和毛里求斯也有小的繁殖地,。它通常在島嶼上繁殖,但也可以在澳大利亞西南海岸發(fā)現(xiàn),。在新西蘭境內(nèi),,它在克馬德克群島上繁殖。在太平洋的其他地方,,它在斐濟,、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夏威夷,,庫爾環(huán)礁,庫克群島,、皮特凱恩島以及日本和智利附近的島嶼上繁殖,。 根據(jù)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規(guī)定,紅尾鹲被認為是最不受關(guān)注的物種,,不過它受到來自人類的不利影響,。老鼠和野貓會在筑巢地捕食鳥蛋和幼鳥。2010年在北太平洋約翰斯頓環(huán)礁發(fā)現(xiàn)了細足捷蟻,,成群的細足捷蟻侵占鳥類的筑巢區(qū),,并且它們的蟻酸噴射出去會導(dǎo)致受害者失明。1,、1783年荷蘭自然學(xué)家Pieter Boddaert在他的《自然百科全書》目錄中創(chuàng)造了紅尾鹲的學(xué)名Phaethon rubricauda,。屬名來自古希臘文phaethon,即 "太陽",,而種名來自拉丁文單詞ruber "紅色 "和cauda "尾巴",。英國鳥類學(xué)家John Latham于1785年在他的《鳥類總綱》中寫到了紅尾鹲,記錄了它在毛里求斯和南太平洋的常見情況,; 2,、紅尾鹲的尾羽曾被一些夏威夷人和毛利人覬覦。北部地區(qū)的Ngāpuhi毛利人部落會從東風(fēng)吹上岸的死鳥或流浪鳥身上尋找和收集這些羽毛,,并與南部部落交換綠石,。英國自然學(xué)家Andrew Bloxam報告說,夏威夷對這些漂亮的羽毛也非常重視,,當(dāng)?shù)厝藭邙B兒筑巢時抓鳥直接將其拔下,;3,、在飛行過程中,,紅尾鹲腳的溫度總是低于體溫,但總是高于空氣溫度。因此推測紅尾鹲在飛行過程中,,腳很可能是用來散熱的,。The red-tailed tropicbird (Phaethon rubricauda) is a seabird native to tropical parts of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One of thre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tropicbird (Phaethontidae), it was described by Pieter Boddaert in 1783. Superficially resembling a tern in appearance, it has almost all-white plumage with a black mask and a red bill. The sexes have similar plumage. As referenced in the common name, adults have red tail streamers that are about twice their body length. Four subspecies are recognised, but there is evidence of clinal variation in body size—with smaller birds in the north and larger in the south—and hence no grounds for subspecies.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