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庚子年即將到來之際,,讓很多人的回憶,,再次回到了十七年前。與今天的“阻擊戰(zhàn)”一樣,,當年那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同樣令人刻骨銘心。與之一同被世人銘記的,,還有一種名叫果子貍的野味,??茖W家們經(jīng)過長期研究,認為果子貍可能是病毒的中間宿主,,并提示人們食用野味具有潛在風險,,可能危及人類健康,甚至會為此付出生命代價,。 果子貍,又稱“白鼻心”,,有人也稱其為“果貍子”,,其面部正中有一條白紋,前腳的腳爪特別長,,善于掘地和爬樹,,靠食用叢林中的堅果為生,是一種行動敏捷,、生性機警的野生動物,。由于果子貍生活于叢林中,而且體型較小,、十分敏捷,,較難捕捉,所以古人對這它也顯得“情有獨鐘”,,達官貴人們更是將其視為難得的野味,,對其趨之若鶩。 人類何時開始食用果子貍,,已經(jīng)難以考證。有人認為,,文獻中最早提及食用果子貍的是《禮記·內(nèi)則》,,因為該書中有如下文字:
當然,,《禮記·內(nèi)則》所提及的“貍?cè)フ埂?,是否專指食用果子貍的方法,,尚待進一步考證。畢竟,,這里的“貍”,,可能是指一類動物。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一點是,,至遲在唐代,,古人已經(jīng)盛行食用果子貍了。被譽為唐代“燒尾宴”第四十七道奇異肴饌的“清涼臛”,,便是以果子貍為主要食材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道菜曾是唐朝宮廷中的一道珍品,,五代十國時更是令許多權(quán)貴們都趨之若鶩。這一時期,,果子貍成為貴族餐桌上的珍品,,使得人們開始對其大量捕殺,以至于數(shù)量急劇減少,。宋元時期,,果子貍已經(jīng)成了貢品,一度被皇室所壟斷,。 在關(guān)于古代食用果子貍的文獻中,,有一部成書于宋代紹興年間的《山家清供》頗為值得一提。此書是進士林洪所撰,,其中有一道名叫“雪天牛尾貍”的菜譜:
這段文字可以說是將果子貍“升華”為了頂級野味,連大文豪蘇東坡也不禁對其歌詠,。然而,,這些溢美之詞背后,則是時人對果貍子趨之若鶩的瘋狂,。 明朝時,仁宗朱高熾算是做了個開明的決策——不再讓人采辦包括果子貍在內(nèi)的珍饈美味,。有一次,,大臣上奏,請求按照慣例赴南京采辦“玉面貍”,,明仁宗甚至對其嚴厲斥責:
盡管明仁宗的這番訓斥,,并非強調(diào)永遠不食野味,,可總算是以寬仁之君的姿態(tài),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客觀上向“食野味”說了次不,。當然,大臣如此急著請求采辦,,倒也說明果子貍這些野味曾是當時權(quán)貴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或許是歷代對果子貍的捕殺毫無節(jié)制,,至清代時這種野味便顯得更彌足珍貴了,。一向被視為“大吃貨”的袁枚,在其所著的《隨園食譜》中有這樣一番描述:
文中“鮮者難得”四字,,可謂道出了清代果子貍數(shù)量銳減的情況,。新鮮的難以吃到,人們便另謀他徑,,去吃腌制的果子貍,。在《紅樓夢》中,即便是富甲一方的賈府,,所吃的也不過是風腌果子貍,。當時賈母嘗過后,覺得味道鮮美,,還特意命人給林黛玉和賈寶玉送去,,讓自己的外孫女、下孫子品味佳肴,。 近代以來,食用野味的情況自然是有所改善,。不過,,類似果子貍這樣“皮、肉皆寶”的動物,,也開始被人工馴養(yǎng),。2003年以前,果子貍同樣曾受人追捧,,與前些年風行一時的“蝙蝠湯”不相上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也在日益變化,,許多寄生于這些野味上的細菌、病毒,,也不斷進化,、變異。在特定的時候,,這些原本寄生在野味上的細菌和病毒,,自然也就成了危害人類健康的隱患。 如今,原本令古代達官貴人們趨之若鶩的果子貍,,與蝙蝠一樣,,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奪命符”,。在人類文明高度繁榮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審慎和理性,。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虛心傳承,,發(fā)揚光大,,而諸如瘋狂追求野味、殘忍捕殺野生動物的行徑,,也應該及時摒棄,。 最后,筆者在此呼吁——拒絕野味,,從你我做起,!武漢加油!天佑中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