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中年追夢

 東營微文化_ 2020-09-02

1

“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中年追夢



——不惑之春(五)

文丨陳樹俊   攝影丨旅途

人生實屬難料,但不能沒有夢想,。
學生時代,,一個悄然而至的“駕駛神鷹翱翔藍天”的美夢,成為泡影,;畢業(yè)回村,,擔任團支部書記,帶領團員青年艱苦奮斗建設家鄉(xiāng),,雄心勃勃,;擔任了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戰(zhàn)天斗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然而,,就是在這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路上,我一直沒有忘記我那美好的夢想,。
說來奇怪,,干記者,一直是我的夢想,。生活的道路,,不管怎樣歷經坎坷,無論如何艱苦跋涉,,我一直沒有忘記并且不停地追逐著我的“記者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但集市繁榮熱鬧起來,,就連取消了多年的物資交流大會也恢復了。我記得第一年恢復物資交流大會,,我去離家20多里路的義和鎮(zhèn)趕會,,看見一位穿著樸實、舉止大方的記者,,舉著照相機,,在趕會的人群中左拍了右拍,他又來到演戲的戲臺前,,看戲的人都站到凳子上圍得水泄不通,,他就舉起帶有長柄的照相機輕松地拍照??粗饲榇司?,把我眼熱得簡直是不行不行的,情不自禁地跟了他許久,。我在心里感嘆:多好的差事啊,,哪里熱鬧到哪里去,把為之感動,、為之振奮的人和事,,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照片發(fā)報社,,文字發(fā)電臺,,報紙上有影,廣播里有聲……
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公社里組織階級教育展覽,,調我去整材料,,需要采訪苦大仇深的典型,整理成解說詞在全鄉(xiāng)巡回講解,。我們是一個團隊,,有繪畫的、寫作的,、編排的,,加上講解員八,、九個人,,搞了一個多月,每天只給生活補助費5毛錢,。我們早去晚歸,,中午自帶干糧,大家都舍不得花那5毛錢的補助費,,午飯就各自啃著帶來的涼干糧,,邊說邊笑邊調侃:我們也是憶苦思甜么,。這件事我感觸很深,便試探著寫了一篇新聞報道,,花8分錢郵票寄到“利津縣廣播站”,出乎意料的竟被采用了,。那時,,農村還沒有收音機,戶戶安著黑紙盤式的小喇叭,,專聽利津縣廣播站的節(jié)目和轉播中央新聞節(jié)目,,大家在自己家里的小喇叭里聽到了我寫的“虎灘公社精心組織階級教育展覽”的新聞報道。第二天一上班,,大家就都向我報喜,,公社黨委分管的領導也來祝賀,我們大家都覺得很自豪,。從此,,能給廣播站寫稿的名聲傳遍了全公社。當時有文化的人不少,,寫稿子的卻不多,,能在縣廣播站發(fā)表稿子,總覺得挺厲害,。有一次到縣里參加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跟隨熟人到縣廣播站去了一次,張玉彬老師熱情接待了我們,,臨走時為了鼓勵我寫稿,,專門給我拿上兩本稿紙,,簡直恣得我不能辦了。
就在這年秋后,,縣里舉辦文藝創(chuàng)作學習班,,一個公社要一個人,公社里通知我去參加,,我心中大喜,,難得學有用武之地。雖然文化創(chuàng)作與通訊報道套路不一樣,,但在語言文字上總會相得益彰,。當時全縣18個公社,加上縣直單位,,這期文藝創(chuàng)作學習班總共30多人,,基本形式就是分組討論、切磋文章,。在這次學習班上,,每人都要寫,念給大家聽,,大家一起分析,、論證、修改,。有的公社誤認為是文藝演唱,,派了兩個能唱會跳的小姑娘參加,一聽是寫小說,、散文,、詩歌,這兩個小姑娘第二天就不辭而別打道回府了,。打那,,這樣的學習班一年搞一次,三,、四年以后,,只剩下我們5個人:陳莊的盧得志,羅鎮(zhèn)的許華同,,南宋的佟寶良,,縣黃河修防段的羅新利,虎灘的我,。在這期間,,我寫的抒情詩《國慶情懷》,被選登到縣委門前國慶專欄宣傳櫥窗里,??h文化館主辦的《利津文藝》,,也收錄了我的幾首詩歌,其中有一首是《俺村引來高壓電》,,只記得開頭:千里桿啊萬里線,,俺村引來高壓電,北京燈明俺家亮,,俺和北京緊相連……
我擔任了北蘇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鄉(xiāng)親們大搞經濟建設,全村初步形成了“糧食擴面積,、棉花創(chuàng)高產,、副業(yè)掙大錢”新格局。就在這時候,,利津縣文化館副館長,,也是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的輔導老師——萬興華來虎灘公社組建文化站,。在考察文化站長人選時,,萬老師來到我家對我說,只要我和公社黨委協(xié)調好退下村支部書記,,不用考試,,也不用考核,即可錄用,;如果用其他人,,那就要按程序考試加考核。我當然是求之不得,,可公社黨委就是不放,!就這樣,眼巴巴地看著稱心如意的機緣擦肩而過,。
第一任文化站長高紹君,,第二任文化站長王東池,都與我有業(yè)務上的往來,,文學上的切磋,。第一任“農民記者”寧德華上任的第一天,就來到我家走訪,。我高興得心花怒放,,趕緊沏上一壺好茶,讓他喝著茶,,我就點著煤油爐子,,用小耳鍋炒了一盤雞蛋,再盛上一盤花生米,,燙上一壺好酒,,鄭重地分賓主落座,,開始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對酌。不料想,,寧德華的酒量簡直就不叫“量”,,倒得滿滿的才5錢的小酒盅子,喝了3盅酒就已經是面紅耳赤,、醉眼蒙眬,,氣得我說:“再來,永遠不讓你喝酒了,!”打那,,我倆接觸很多,也多次合作,,還都是東營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一起、一個小組開了5年人代會,,就是沒有再喝過酒,,我期待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對酌,一直沒有實現(xiàn),。
有一副對聯(lián)很有意思:鍋漏漏干船漏滿,,燈吹吹滅火吹燃。寧德華到縣廣播電臺工作以后,,虎灘鄉(xiāng)的農民記者一直空缺,,多年來埋在我內心深處的幻想又死灰復燃,決心辭掉村支部書記,,去干向往已久的農民記者,。這時,我干村支部書記已經十二年,。我向鄉(xiāng)黨委交上《辭職報告》以后,,軟磨硬泡了大半年時間,鄉(xiāng)黨委終于答應,。但條件是,,我必須培養(yǎng)好接班人。
1991年,,我正式到鄉(xiāng)政府干了農民記者,,時年47歲。盡管“半路改嫁”,,但是不枉初心,。盡管早已進入不惑、快到知天命之年,,但我眷戀記者工作,,憧憬美好未來,,猶如枯木逢春,我的心志一下子年輕了20多歲,。
每月的10號,,是全縣農民記者到縣廣播電視局召開新聞工作例會的日子。會上,,公布各鄉(xiāng)鎮(zhèn)記者當月的來稿篇數(shù)和在各級媒體的用稿篇數(shù),,并對成績優(yōu)秀的記者進行獎勵,還要通報新聞宣傳形勢,,強調新聞宣傳紀律,,指出新聞宣傳重點,布置新聞宣傳任務,。第一次參加例會,,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農民記者中,,論年齡我最大,是當仁不讓的老大哥,,可論資歷我卻是剛入門的學徒工,。整個會議期間,我被年齡的“大”和成績的“小”壓得透不過氣來,。這還不算,更讓我難堪的是午飯,。大圓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大家把我讓到正坐上,左邊是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學理,,右邊是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付萍,,電臺臺長、編輯,、記者圍了一圈,,我真的受寵若驚!讓我沒有想到付萍局長的開場白竟然是:“歡迎老支部書記加入記者行列,!”“嘩——,!”大家熱烈地鼓掌,我的腦袋“轟”的一聲,,簡直就要炸了,。雖然干支部書記時也接觸過縣級領導,但兩位縣里的領導一邊一個陪在我的身邊,,還是第一次,,著實有些受不了,,一顆心“嘣嘣”的就要跳到嗓子眼,臉紅脖子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還是經多見廣的王部長看出我手足無措、左右為難的表情,,就說了一個笑話,,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緩和了當時的氣氛,,緩解了我情緒上的壓力,。其實我知道,領導的重視是寄予厚望,,是壓力,,更是動力!我下定決心干好工作,。因為只有干好工作,,才對得起領導的厚愛。
為了追求一個你喜歡的人,,可以不惜任何代價,;為了干好一份你喜歡的工作,自然就不把苦和累放在心上,。干了農民記者以后,,在做好包村工作的同時,我先后辦起了宣傳櫥窗,、黑板報,,還有每周一刊的《虎灘鄉(xiāng)情》小報,緊跟全鄉(xiāng)中心工作及時更新,。搞好這幾項宣傳,,就我一個人,寫稿子基本上是開夜車,。為了豐實櫥窗宣傳效果,,鄉(xiāng)里專為我配了一部傻瓜照相機,圖片加文字,,更加吸引人,。在全鄉(xiāng)產業(yè)結構調整中,鄉(xiāng)里組織全鄉(xiāng)村書記,、村主任去平度大澤山參觀學習葡萄種植新技術,。我把這次參觀學習的現(xiàn)場照片,既按次序、又有重點的排列,、組合后,,放到宣傳櫥窗里,上面一行9個字的大標題:“轉一轉,,看一看,,咱咋辦”。時任虎灘鄉(xiāng)鄉(xiāng)長的左振明看到后,,對“轉一轉,,看一看,咱咋辦”這個標題和照片的排列布局大加贊賞,,并在大會上進行了表揚,。
1993年,虎灘鄉(xiāng)推廣了40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為保證大棚蔬菜的銷路,,鄉(xiāng)黨委、政府先行一步,,大棚蔬菜剛一育苗就與北京新發(fā)地蔬菜批發(fā)市場的蔬菜銷售商簽訂了供貨合同,,并聯(lián)系好配送車輛,給大棚戶吃了定心丸,。我立即寫了一篇《虎灘鄉(xiāng)冬暖大棚蔬菜與北京蔬菜市場定了“娃娃親”》的報道,,很快在《東營日報》刊登,山東電臺播發(fā),。
在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虎灘鄉(xiāng)種子站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一個小小的鄉(xiāng)種子站,,憑著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的精神,成為省農科院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單位,,在全鄉(xiāng)土壤肥沃水澆條件好的村建立了小麥、棉花良種繁育基地,,在土地條件好周邊環(huán)境優(yōu)越,、領導班子堅強的村建立了玉米雜交制種基地。良種繁育,,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一畝種子田的收入,是普通田的3倍,!虎灘鄉(xiāng)種子站還與全國13個省市的種子部門建立了業(yè)務往來,,經常為外省市繁育萵筍種、香菜種,月蘿卜種……,,每一次都為農民帶來高收入的驚喜,。我根據(jù)種子站的事跡寫了一篇《虎灘鄉(xiāng)種子站為產業(yè)結構調整注入生機》的長篇通訊,在省廣播電臺《農村節(jié)目》播發(fā),,種子站為我訂閱了一份《農村大眾》,。
1997年,虎灘鄉(xiāng)種子站與美國一家公司簽訂了三鷹椒供貨合同,,在全鄉(xiāng)種植三鷹椒,。就在三鷹椒碩果累累、一片通紅的季節(jié),,兩位美國客商和一位翻譯來到虎灘鄉(xiāng)實地查看三鷹椒種植情況,。當看到一片片綠茵茵的葉子舉著一簇簇火紅發(fā)亮的三鷹椒時,美國客商伸出大拇指連連稱贊,。中午就在虎灘鄉(xiāng)政府食堂里就餐,,美國客人點了“油炸三鷹辣椒面”。炊事員陳春旭把晶瑩剔透的油炸三鷹椒剛一端上桌,,一股沁人心脾的香辣氣味立刻彌漫開來,,美國客人舉起雙手伸出大拇指,連呼“OK”“OK”,!一下子就把異國異客的生疏轉化成融洽友好的氣氛,,猶如早就相識的老朋友聚會,將跨越大洋的友誼凝聚在香辣的餐桌上,。就此我寫了一篇《三鷹椒紅引來美國客商》的報道,,在《東營日報》二版發(fā)表。
隨著農民科技意識的逐步增強,,種田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糧棉產量一年一個臺階,噸糧地塊,、噸糧戶已屢見不鮮,,但“噸糧村”還不多見。當我得知郭東村早就是“噸糧村”時,,立即前去采訪,。原來郭東村早就是出了名的“科技示范村”和“良種繁育村”,早在1982年,,本村農民寧德華就在自己的責任田里試用“縮節(jié)胺”控制住了棉花“瘋長”,,創(chuàng)造了畝產籽棉700多斤的高產記錄,縣科委專門做了調查核實,,上報為惠民地區(qū)第一批科技帶頭戶,。在這次采訪中,無意中聽到了村黨支部書記薄蔭祥種的2畝大豆被群眾搶光的事情。我立刻一愣:莫非是村書記處事不公得罪了人受到報復,?還是,?……仔細一打聽,原來,,去年他從省農科院弄來2畝優(yōu)良豆種,,寬行播種,間苗稀植,,出苗齊,、長勢好、不倒伏,,節(jié)間短,、結夾密,豆粒大,,每逢群眾走到他的地頭總要停下來看一看,,那高大茁壯而緊湊的豆棵、一嘟嚕一嘟嚕的豆莢,、滾圓碩大的豆粒,,著實讓人眼紅心動。于是,,大家不約而同的都向薄蔭祥求購豆種,。因為人多應承不過來,他只好說:“等大豆熟了,,我收獲后,、打完場、揚干凈再分給大家,,大家都有份,。”不料想,,大豆熟了,,沒等薄蔭祥收獲,大家就都到地里去拔豆棵子,,一袋煙功夫就給搶光了,。然后他們自己脫了粒到薄蔭祥家過稱,2畝大豆總產1600多斤,。就這樣,薄蔭祥種的2畝良種大豆,,沒用收割,,沒有打場,都讓大伙搶光了。就此我寫了一篇題為《科技帶頭書記》的報道,,在《大眾日報》頭版發(fā)表,,得到了新聞宣傳部和廣播電視局領導的高度贊揚。
改革推動發(fā)展,,調整激發(fā)活力,。進入九十年代,正值改革開放顯示出巨大活力,、農民群眾發(fā)家致富勁頭旺盛之時,,由于連年重茬種植棉花,導致棉花黃,、枯萎病蔓延,,棉鈴蟲爆發(fā),棉花產量大幅度下降,,被虎灘農民稱為“搖錢樹”的棉花已失去了“搖錢”的能力,,群眾急得沒有辦法?;┼l(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審時度勢,,積極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大膽引進蘆筍種植,,第一年試種成功,,第二年春天就開始收獲,第三年就取得了可觀的效益,。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趁熱打鐵,,適時組織全鄉(xiāng)干部群眾到蘆筍產區(qū)參觀學習,并且召開了“虎灘鄉(xiāng)蘆筍種植萬人誓師大會”,,充分調動起了群眾種植蘆筍的積極性,,全鄉(xiāng)一下子發(fā)展到600畝,并且涌現(xiàn)出了50畝,、30畝的蘆筍種植大戶,。為做好配套服務,鄉(xiāng)里成立了蘆筍辦,,建立了收購站,,農民的蘆筍隨采隨收,比當年的“棉花熱”更火爆,。因為蘆筍種植省心,、省力、又省錢(節(jié)約成本),,不需要多少技術,,很少打藥,,而且種一年三年五年不換茬,很受農民群眾歡迎,。蘆筍,,成為了虎灘鄉(xiāng)棉花的替代產業(yè),也成為全鄉(xiāng)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在召開新聞工作例會的時候,,我將虎灘鄉(xiāng)發(fā)展蘆筍的情況向縣委宣傳部新聞干事顧國嶺作了匯報,并遞上了我寫的《虎灘鄉(xiāng)把蘆筍產業(yè)發(fā)展成為經濟支柱產業(yè)》的草稿,,顧國嶺當即在現(xiàn)場進行了修改,,很快就在《東營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
一根筷子易折斷,,眾人劃槳開大船,。要想加大宣傳力度,必須壯大宣傳隊伍,。在我的積極提議爭取下,,鄉(xiāng)黨委、政府同意村村配備一名通訊報道員,,并專門聘請東營日報社的編輯記者來虎灘現(xiàn)場指導,,大家深受鼓舞,更是深受啟發(fā),。鄉(xiāng)政府專門撥出獎金,,嘉獎鼓勵踴躍寫稿的農民報道員。林河村的林長祥,、聯(lián)二村的張官成,,都在《東營日報》上有名、東營電臺上有聲,。林長祥第一次得了300元獎金后,,立即買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為采訪奔波,。當時虎灘鄉(xiāng)的宣傳工作可算是“鼎盛時期”,,在全縣宣傳工作總結評比中,虎灘鄉(xiāng)名列前茅,,我本人連年被東營日報社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
1994年清退臨時工時,我不但沒有被辭退,,而且還兼任了文化站長,。雖然負擔重了些,但我心甘情愿,,更加積極工作,,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對上對下都有個滿意的交代,。
1995年,全縣“農民記者”擇優(yōu)轉正,,我因年齡大而沒能如愿,。鄉(xiāng)領導、縣廣播局領導都極力協(xié)調,,仍未奏效,,都為我惋惜。我真的特別感謝各級領導,,盡管沒有轉正,,但能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我知足了,!
1999年,,臨時工全部清退,我按照上級規(guī)定辦理了辭退手續(x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鄉(xiāng)黨委就以“編外記者”的形式將我留下,繼續(xù)撐起虎灘鄉(xiāng)新聞宣傳一片天,。
2001年,,我徹底離開了新聞工作崗位,從虎灘鄉(xiāng)政府回到了北蘇村我的家,。至此,,我干“農民記者”整整11年,已經57歲,。
回家后,,我本想安度晚年,沒成想又被抓了“官差”,。我從鄉(xiāng)政府回到家的第二天早晨,,村黨支部書記就找上門來,好說歹說,、軟磨硬泡,,讓我干了北蘇村信訪調解員。一干就是7年,。不干調解員后,,又被村民推選為村民代表、民主理財小組長,,一干又是6年,,這就到了2014年,,我70歲。
如今,,我已經76歲了,。回首往事,,似飲陳年老酒,,如品明前新茶,從懵懵懂懂少年,,到春意盎然青年,,再到春華秋實壯年,終到葉黃枝枯老年,,一路艱辛一路歌,,人已老,情未了,。(全文完)


作者簡介:陳樹俊,,生于1944年,東營利津人,。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