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樣板戲”曾被譽為“無產階級文藝的排頭兵”,,它是帶著強烈政治色彩的特定時代的產物,是在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匯集了無數(shù)京劇大師的心血的對京劇改革的一種新嘗試,。它唱腔優(yōu)美,舞臺設計生動,,給古老京劇帶來了現(xiàn)代血液,。樣板戲以其緊湊的節(jié)奏、直白的唱詞和優(yōu)美的曲調,,將傳統(tǒng)京劇與西方戲劇虛實結合,,使京劇藝術煥發(fā)了勃勃生機。雖然它有著突出政治的特點,,也有些程式化和模式化,,但她卻在那個年代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認可與歡迎。 我們知道,,京劇藝術在樣板戲出現(xiàn)之前,,觀眾雖然多,但遠遠沒有達到全民皆唱的程度,。正是樣板戲的出現(xiàn),,為京劇的繁榮和發(fā)展提供了一塊生機勃勃的市場,,樣板戲塑造的楊子榮、李玉和,、阿慶嫂,、洪常青等人物形象成為全國人民的偶像,為京劇的普及與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樣板戲的發(fā)展之路充滿了崎嶇和艱辛,。她曾是風靡全國的最流行的文藝形式,,也曾在某個歷史階段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它似乎天生政治掛鉤,,成也政治,,敗也政治。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樣板戲又漸漸的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歷經多年的風雨,,仍然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我們今天來回顧樣板戲,是要在肯定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基礎上,,去除其中不應該帶有的一切政治因素,,單純從藝術角度來分析她,欣賞她,。只有這樣,,才能去偽存真,還樣板戲以現(xiàn)代京劇的本來面目,,并用她的成功來發(fā)展現(xiàn)代京劇,,弘揚國粹。 一,、何謂樣板戲 “樣板戲”指的是1964年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匯演中,,涌現(xiàn)出了以《智取威虎山》、《蘆蕩火種》,、《紅燈記》等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京劇,,當時的中央領導要求對這些優(yōu)秀劇目加以宣傳推廣,做為振興京劇藝術的“樣板”,。1966年,,當時的中央文革小組確定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八部作品做為“革命樣板戲”,,成為正式的官方用語。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突出宣傳毛澤東思想,,歌頌革命英雄,,是團結教育人民,打擊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從表演方式上來說,樣板戲與之前的京劇相比,,有著許多創(chuàng)新,。中國的戲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形成了許多曲種和流派,,但內容基本上以反映忠臣良將,、才子佳人為主,反映普通工農群眾的題材相對較少,,基本上都是以“老爺太太公子小姐”等角色統(tǒng)治舞臺,。而樣板戲大膽的顛覆了這個傳統(tǒng),使得工農兵成為了舞臺的主角,,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搬上了舞臺,極大的豐富了戲劇的表現(xiàn)形式,。 早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務院就發(fā)布了《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戲曲應以發(fā)揚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人民革命斗志,,贊美生產勞動中的英雄主義為首要任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多年里,,也涌現(xiàn)了《李慧娘》,、《小二黑結婚》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這些劇目雖然謳歌了普通勞動者,,但是其中的政治色彩并不強烈,。自六十年代毛主席對文藝問題做出了兩個批示之后,“工農兵文藝”的浪潮在全國興起,,藝術主流開始發(fā)生轉變,。在當時“反右運動”和“三面紅旗”的指引下,“階級斗爭”開始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線,,許多傳統(tǒng)的曲目被否定,,舞臺上特別需要一些新的曲目來填補空白。因此中央要求文藝界要“滿腔熱情,、千方百計的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的工農兵英雄人物”,,塑造一批“高大完美的無產階級英雄典型”,而這就是樣板戲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 二,、樣板戲的內容 八部革命樣板戲基本全是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都是從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黨和黨領導的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斗爭史,,也從各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都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樣板戲的題材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斗爭,,都重現(xiàn)了革命者的斗爭風貌,,具有極大的革新意義。 我們以《紅燈記》為例,。這是一部反映東北抗聯(lián)斗爭題材的作品,劇中以東北一個小城為故事發(fā)生地,,通過沒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三口人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與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英勇斗爭的故事,熱情歌頌了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yè)斗爭到底,,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斗爭史,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紅色作品,。劇中的主角李玉和,,是一位堅定的共產黨人,他在反抗階級敵人和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犧牲了,,而以李玉梅為代表的新一代的革命者,又接過他們父輩的旗幟,,踏著英雄的鮮血英勇前進,,突出了烈士的悲壯和無畏,展示了革命者的堅定信心和革命一定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樣板戲的成就客觀的說,我們不能因為當時主管樣板戲的某個人的思想問題而去全盤否定樣板戲,。這既不客觀,,也沒有道理。 1967年5月1日,,八部樣板戲進京匯演,。這次匯演通過《紅旗》雜志的刊發(fā),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紅旗》雜志是由中宣部主管的黨的喉舌,,它在隨后的雜志上對樣板戲的劇本進行了全文發(fā)表,,透露出來的是對樣板戲的極為重視的政治語言。 當時把持宣傳口的一些政治人物,,為了樹立自己的文化權威地位,也利用一切機會去宣傳樣板戲,,這一點,,我們在討論樣板戲時,是必須要弄清楚的,。但是單純就一種藝術形式來說,,樣板戲是凝聚了無數(shù)藝術家心血和汗水的,無論是劇情,、人物還是唱腔,、舞臺表演方式,都有著很多可取之處,,對京劇的貢獻也是很大的,。 樣板戲的選材都是以斗爭故事為主,情節(jié)曲折,,矛盾尖銳,,這些緊張的劇情和尖銳的矛盾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在舞臺這個方寸之地予以展示,,本身就需要極高的藝術表現(xiàn)力,。所以樣板戲都是經過濃縮的事件,表現(xiàn)的是凝煉的生活,。 以《智取威虎山》為例。楊子榮在打虎上山一段中,,以白雪皚皚的雪山為背景,。在一株株松樹之間穿行,伴隨著他的“穿林海,,跨雪原”的高亢唱腔,,用連續(xù)的蹬腿、跨腿,、直蹉步來表現(xiàn)森林的廣闊,;用甩大衣、舞動馬鞭和橫蹉步來展示英雄縱橫馳騁的英姿,。在聽到虎嘯之后,,用勒馬、脫衣摔叉來表現(xiàn)馬兒的心慌,;用打旋子和連續(xù)亮相來反映英雄的機警,,最后用跳躍開槍表現(xiàn)英雄的無畏,,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舞臺表現(xiàn)力極強,,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大無畏的共產黨人的英雄形象,。而注重舞蹈的《紅色娘子軍》更是在動作設計與編排上極具匠心,將京劇與芭蕾舞相結合,,將婦女革命者迎著紅色的朝陽闊步前進的革命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看過后留下深刻印象,久久不能磨滅,。 對人物的刻畫上,樣板戲更是緊緊扣住主人公的形象,,在場次安排,、人物關系處理和情節(jié)上都集中突出主角的性格和英雄形象。比如《紅燈記》中的李玉和,,從第一場開始,,直到斗鳩山,刑場站的大義凜然,,無處不是極力突出李玉和的大無畏精神和為黨為人們不畏生死的高尚品格,。 傳統(tǒng)京劇的唱念和道白,都帶有傳統(tǒng)技巧,,在某些字的吐字發(fā)音上與口語有所區(qū)別,,音調、語速也與口語不同,。這固然增加了京劇的韻味,,但也遠離了真實生活,特別是在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五六十年代,,增加了群眾接受京劇的難度,。而樣板戲將傳統(tǒng)的念白用口語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更加貼近人民群眾,,貼近生活,,也更容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無論是念白還是唱段,,樣板戲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口語為主,,在方便群眾欣賞的同時,也為群眾的傳唱打下了基礎,。也就是說,,樣板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無論你是喜歡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認同感,。 就唱詞來說,雖然樣板戲的唱詞有些程式化,,政治色彩比較濃,,說教性比較強,但他有著瑯瑯上口的特點,,戲詞直白,,直抒胸意,特別適合表達革命者那種淋漓盡致的大無畏精神,,也非常容易迎合人民群眾的口味,。所以直到今天,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能哼唱出樣板戲的一些唱段,,就是因為樣板戲的唱詞讓人過目不忘,,雖經歷多年風雨,仍歷歷在目,,只要聽到旋律,,就很容易想起來。 四,、樣板戲的評價?樣板戲是中國人民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它汲取了兄弟劇種和京劇中的營養(yǎng),,并加以發(fā)揚光大,。它是對京劇的繼承,又是對京劇的突破,,它是將中西方樂器結合演奏方式運用到京劇中的一個探索,。為中國戲曲今后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樣板戲非常善于根據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矛盾沖突來進行相對的音樂戲曲創(chuàng)作,,使得它在傳唱的過程中有了絢爛和奇妙的藝術魅力。雖然它產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但是我們不能把藝術之外的政治,、文化上的東西強加在它的身上,。在今天這個開放的社會,,我們更應該有這種胸襟,要承認它對戲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也要承認它自身的藝術價值,,這才是客觀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