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建制,,是國民黨軍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一種高級戰(zhàn)術單位,,一個兵團包含多個軍或整編師。帶有數字番號的正規(guī)兵團,,國軍共有22個,,當然在戰(zhàn)爭過程中,有的兵團被殲滅后反復重建,。而22個兵團當中,,三大戰(zhàn)役后竟然有9個陸續(xù)選擇起義,占了將近一半,。起義的9個兵團司令都是誰呢,?他們的結局如何,? 第一位,,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張軫在武漢率2萬多部隊起義,,但過程驚險幾乎失敗,。因為被好友魯道源故意泄密,張軫在起義前險些遭白崇禧逮捕殺害,,后來用計脫離后立即實施起義,。張軫起義使得白崇禧提前放棄守衛(wèi)武漢的計劃,率主力部隊被動南撤,,而張軫的舉動也激發(fā)了湖南陳明仁起義的想法,。建國后張軫擔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其家鄉(xiāng)河南省的副省長,后來在87歲高齡去世,。 第二位,,國民黨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陳明仁也是起義9人中最能征慣戰(zhàn)的一位猛將,,雖然起義地點在湖南長沙,,但陳的成名作是1947年東北地區(qū)的第三次四平戰(zhàn)役,帶3萬守軍頂住十余萬東野主力的猛攻,,最后守住四平,,東北野戰(zhàn)軍是我軍實力最強的王牌野戰(zhàn)軍,這一戰(zhàn)確實打得不可思議,。陳明仁49年帶1兵團十萬人起義后,,給白崇禧集團帶來重擊,使其不得不繼續(xù)被動南撤,,最后退往廣西被殲,。55年陳明仁成為新中國開國上將之一,1974年病逝,。 第三位,,國民黨第9兵團司令官孫蘭峰。孫蘭峰在平津戰(zhàn)役期間沒有起義,,因為奉上司傅作義之命帶11兵團鎮(zhèn)守西去之路,,以保住綏遠系的根基。后來張家口戰(zhàn)敗,,孫蘭峰勉強突圍,,帶著殘兵把部隊改編成9兵團,在綏遠集結了8萬多人,,繼續(xù)等待傅作義,。結果傅作義都起義了,他還很固執(zhí)堅持對抗我軍,。直到傅前往綏遠親自勸說,,孫蘭峰才在49年9月決定起義。孫將軍終老內蒙古呼和浩特,,活到了92歲,。 接下來這5位情況很相似,均為49年在我軍發(fā)起西南戰(zhàn)役,,大舉追殲國民黨殘部時選擇起義的,,時間地點也都是1949年底的四川境內,當時共有60余萬國民黨部隊在周邊地區(qū)起義投誠,。大勢已去,,敢于抵抗的國民黨軍沒有多少,大家都希望謀得好的出路。第7兵團司令官裴昌會,,起義后在重慶工作,,活到了96歲,也是起義各兵團司令中壽命最長的,;15兵團司令官羅廣文,,起義后在山東濟南工作,可惜51歲就早早因病去世,;20兵團司令官陳克非,,后來受到較大沖擊,63歲跳河自殺,;18兵團司令官李振,,起義后就留在四川工作,當過四川政協副主席,,80歲高齡辭世,。 最后一位,是22兵團司令官郭汝瑰,,他和前面8個人都不一樣,。因為郭汝瑰并不是真正的國民黨人,而是我軍長期潛伏的高級特工,,也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地下工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位,。作為敵人的“國防部廳長”,不光提前向我軍輸送多場大戰(zhàn)役關鍵情報,,扭轉戰(zhàn)役走勢,;當上兵團司令后還親自統率整整一個兵團的國民黨部隊,光明正大向我軍提出起義,。地下工作干到這種杰出成績,,不得不讓人感嘆其能力登峰造極。直到上世紀80年代,,其真實身份和功績才對社會公開,,郭汝瑰在90歲高齡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