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靈巖寺印象 尋古跡的蓮蓮
經(jīng)典電影《少林寺》中,很多熟悉的鏡頭重回眼前,,辟支塔,、千佛殿,、塔林,恍惚之間如此熟悉,,靈巖寺的標志性建筑都曾是那部老電影的取景地,。靈巖寺地處泰山西北,現(xiàn)已成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學者王世貞有“靈巖為泰山北最幽絕處,,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泰山腳下,,千年古剎靈巖寺內(nèi),,在一個清晨,我曾在一座唐塔下駐足良久,,這座塔便是慧崇禪師塔,。歲月與地震的侵蝕,還有曾經(jīng)的戰(zhàn)亂,,這古塔塔依舊不歪不斜,。背景是殘破與荒蠻的,上千年的歲月磨礪,,反倒賦予了古塔更多的沉淀與凝重,,就像是一位長者,安靜,、慈祥、包容……慧崇禪師塔是靈巖寺塔林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塔,,建于唐天寶年間,,為唐代靈巖寺高僧慧崇禪師的墓塔?;鄢缍U師是唐代靈巖寺的大住持,,活了100多歲,為靈巖寺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少貢獻,,因此他的墓塔建筑也非同一般,。該塔的造型與四門塔相似,單層重檐亭閣式磚塔,,塔基為五層,,塔身四面為拱形門,除南門為真門外,,其它均為半掩的假門,。半掩的假門內(nèi)雕有一人,半身在門外,,門上刻門釘,,并雕有獅頭,、伎樂、飛天,、武士等圖案,,一派盛唐時期的藝術風格。我就這樣呆呆的站著,,許久許久,,仿佛看到了墓主人慈祥的面龐和他身后逝去的輝煌……朝代的更迭,歲月的流淌,,惆悵而有些繾綣,,內(nèi)心雖是平靜的,腦海中卻在穿越式的遐想,,英雄老去,,美人遲暮……冬日的朝陽暖暖的照耀在塔身上,唐塔蒼涼的堅守,,忽又顯得有些悲壯,。我心中升起一柱青煙,這冬日的思緒,,關于那詮釋著亙古歲月從容與精致的慧崇禪師塔,。如今的靈巖寺現(xiàn)存古建筑僅僅是興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便是千佛殿內(nèi)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贊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對其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的美譽,。明代萬歷年間的一場大火燒毀了10尊塑像,大火過后重塑,,靈巖寺現(xiàn)存的彩塑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八尊補塑于明萬歷年間,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在看過山西眾多彩塑后,,對靈巖寺海內(nèi)第一的美譽有些懷疑,或許梁啟超當年以學者的角度來評判,,而藝術品的排名就看個人審美了,。未入古寺,先見古塔,,辟支塔可以算是古剎靈巖的標志了,,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可見當初工程之浩大,。“辟支”出于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意指未經(jīng)釋伽牟尼指點,自己覺悟而成佛,。宋代文學家曾鞏曾有詩贊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古塔八角九層樓閣式,,通體為青磚砌就,,各層皆施腰檐,塔基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的故事。塔頂置鐵質(zhì)塔剎,,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典型的宋代風格,。蒼茫的深山古寺中,精美絕倫的辟支塔猶如精靈般翩翩起舞,,生動,、優(yōu)美、豐富,。如果說墓塔林的宏偉已是天下珍品,守護著古剎靈巖,;那么辟支塔的浮雕更是舉世無雙,,舞蹈得千年古剎栩栩如生。追溯靈巖寺建寺的歷史,,至今已經(jīng)一千多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佛寺之一。從東晉到清,,僧人們創(chuàng)建了寺院,,寺院也造就了一代代名僧。距今1600多年的歷史,,靈巖寺留給后人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中墓塔林就是靈巖寺古剎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位于大雄寶殿西側(cè),是靈巖寺歷代住持高僧的安息之地,。墓區(qū)里保存著自唐代至清代各種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座,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少林寺雖然聲名海內(nèi)外,但是濃厚的商業(yè)氛圍與人山人海導游喇叭聲會把平靜的心一次次從歷史的恍惚中隔離出來,,而置身于靈巖寺的塔林,,卻能靜靜的體會著絕美的浮屠玄妙,這一份寧靜,,沒有任何外界的打擾,。墓塔林,是一座積淀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墓塔布局合理,,雕刻內(nèi)容豐富,技法精美絕倫,,把千年古剎舞蹈得栩栩如生,。而整個塔林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它的的規(guī)模上,就墓塔單體的朝代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而言,,也可堪稱精品,,百歲住持的唐塔,靈巖祖師的宋塔,,由此可以追溯出歷朝歷代古寺之鼎盛輝煌,。靈塔屢經(jīng)地震,屢遭毀滅,,卻在磨難中看過幾世春秋,。當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有多少亡靈可以安息,?又有多少生者可以冷靜面對,?高僧們從最初的出家到最后的壽終正寢,絕望也好,,放下也罷,,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們應該是微笑的,。這一世的輪回,,修心之時的久久磨練,得大自在,,永恒天下,!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圖文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