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這叫賣聲么,? ▼ 在上海黃浦區(qū)淮海中路,,一位73歲的徐阿婆在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賣白蘭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扎成一個手串。這條街來往路過的人很多,,但是愿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彎腰的人就不多了,。 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不看人出價,,她相信薄利多銷,,生意才能長久做下去,。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份,,天氣熱,上街的人少,,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 這幾年,買花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愿意把它戴在胸前。一些上了年紀(jì)的老上海人,,也只會偶爾來買一兩朵。 其實在不少上點年紀(jì)的人記憶里,,一件斜襟旗袍,一束白蘭花,,可以說是時髦小姐、太太的“標(biāo)配”,。而想象中的賣花姑娘該是年輕貌美、挽起青絲、挎著竹籃的那種,,然而,叫賣白蘭花的大多已是年過半百半百的老嫗,。 在解放前,,佩戴白蘭花的習(xí)慣被蘇州人帶進(jìn)老上海,。大多是來自太倉的阿婆,并非影視劇里的妙齡賣花姑娘,,她們在街頭用蘇州話叫賣,“梔子花——白蘭花——,!”那時香水還是奢侈品,白蘭花自然清新,,價廉物美,,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的,。 以前蘇州的小姐太太們都有帶白蘭花的習(xí)慣,。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濕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xì)包好,,放進(jìn)大襟衫的紐扣里面,,靠腋下貼身放,,“香聞得到,,花看不到?!?/p> 阿拉小辰光,一到熱天,,在地道里、地鐵口,、天橋邊,、街口屋檐下,,隨處可見賣白蘭花的老婆婆。雪白的鬢發(fā),,坐在一張小小的板凳上,低著頭,,從扁扁的籮筐里挑出幾朵白蘭花,用鐵絲串起來,,拗出一個便于懸掛的弧度,再拿白色的細(xì)線系緊,,碼在籮筐前的藍(lán)布上。 這真是一項精細(xì)的工作,,老婆婆神情專注,,滿是皺紋的手,繞幾圈細(xì)鐵線,,就能做成一枚漂亮的花墜子。邊做邊賣,,手藝嫻熟,,安靜得像是在操持一門藝術(shù)。 上海梔子花的花期極短,,從7月開始,,只開兩周左右。所以在7月當(dāng)下,,老婆婆的籃頭里除了白蘭花,,還有梔子花、茉莉花,。白蘭花兩朵并列串成對,,梔子花和茉莉花的花朵較小,一般用10來朵編成扇形或者手環(huán),。 很多人經(jīng)常把梔子花與茉莉花混在一起,,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們在華東和華南地區(qū)都有栽培,而且都是花香濃郁的白色花朵,。這兩種植物如果放在一起區(qū)分的話,花朵不一樣,,花香也不一樣,。茉莉花朵相對更小一些,,且下部有一個很長的花筒,這個特點是梔子花所沒有的,,可以用來區(qū)分二者,。 小辰光常看著隔壁人家的阿婆,,把白蘭花輕輕戴在紐扣上,。戴花的時候還要有點小竅檻——先要解開扣子,然后掛上白蘭花,,再系好扣子,把白蘭花牢牢鎖在上衣襟處,。低頭的時候,,就能吸入陣陣清香,。 但不消半天的功夫,,花就開始焉了,稍微細(xì)心點的小姑娘最多能戴上兩三天,,直到花瓣變黃變紅自然凋零,。姆媽以前有個辦法,,晚上拿布頭沾水把白蘭花包起來,,放進(jìn)冰箱,就能延緩花瓣變枯,。 賣白蘭花本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小本生意,用賣花阿婆的話來講,,就是賺些小菜銅鈿,,補貼補貼家用。小辰光只要在路邊看到有賣白蘭花,,就會拉著姆媽的手停下腳步,。白蘭花大的5角錢、小的3角錢,,姆媽每次都會買兩束,母女倆一人一束別在胸口,。 長大以后,,每每在街頭看到賣花阿婆靜靜的編著白蘭花,,就會覺得,,上海還是那個我所熟悉的城市,白蘭花才是老底子心里最正宗的“老上海香味道”,。70年代那會兒,,白蘭花5分錢一朵,;前些日子路過人民廣場的人行地道,白蘭花已經(jīng)5元一朵了,。 如今,年事已高的賣花阿婆們也在慢慢淡出上海街頭,,或許有一天,,連她們的故事也將隨花香一起飄散不見。在這個高速運轉(zhuǎn)的大都市中,,時光的催促快如花香的短促,在什么都貴的年代里,,或許只有回憶才是最廉價、但同樣也是最無價的東西了吧,。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