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習平臺2020-08-14昭陵,。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597—649)陵墓,。位于咸陽市禮泉縣東北九嵕[zo?ng]山上,。始建于貞觀十年(636),首開中國唐代“因山為陵”之先例,。其規(guī)模之大,,陪葬墓之多,在關(guān)中唐十八座帝王陵園中具有代表性,。 唐太宗李世民雕像,。 昭陵修建歷時13年。貞觀十年(636)十一月,,文德皇后先葬昭陵,。貞觀二十三年(649)八月,太宗與文德皇后合葬,?!短茣肪矶d:“陵在禮泉縣,因九嵕層峰,,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元宮,。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宮后,,有五重石門,其門外于雙棧道上起舍,?!?br> 昭陵。 陵園及陪葬墓區(qū)南北長12.65公里,,東西長15.45公里,,占地面積113.15平方公里。陵園建筑遺址主要分布在九嵕山南北兩面,。在陵山北側(cè)500米處,,保留有唐至明清時期的部分建筑遺址,主要有山門,、北闕門,、原來置放昭陵六駿及十四國君長像的疊落廊、山門東西兩邊墻垣遺跡等?,F(xiàn)存石刻包括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部分殘石基座,、20余通歷代“御制祝文”碑,以及今人復制的昭陵六駿浮雕石屏,。在遺址的北端矗立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所書“唐太宗昭陵”碑,。山陵四周計有陵園建筑群3處,即北司馬門,、南司馬門,、寢宮遺址。 北司馬遺址,。 陵山正南900米處為南司馬門遺址,,西南900—1000米處為寢宮遺址,東北面有北司馬門遺址,。陵山北面地勢較為平緩,,而陵山南側(cè)陡峭,故于北面修建北司馬門并放置昭陵六駿及十四國蕃君長石刻像,,明清在此設“祭壇”,。陵山西南有較大面積的平坦地帶,當?shù)胤Q為“陵下宮”或“皇城”,,是昭陵寢宮遺址,。南司馬門外有一對三出闕,,門址曾出土一大型屋脊鴟尾,高1.5米,、長1.0米,、厚0.65米,重150公斤,。 北司馬遺址,。 1982年,昭陵博物館對昭陵北司馬門遺址作勘查及試掘,,2002年,,為配合大遺址保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昭陵博物館聯(lián)合對北司馬門遺址進行了發(fā)掘,,揭露遺址主要為唐代及明清兩個時期,。明清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外圍磚墻,,圍墻南北長95米,、東西寬54米。圍墻內(nèi)建筑以北端山門到南端大殿間的通道為中軸,,東西對稱,,地貌呈三級臺地狀。遺跡自北部第三臺地到南部第五臺地,,每個臺地有一組建筑,,各組間距較大,向南逐級升高,。遺址內(nèi)有山門,、礓墁道、房屋建筑,。 2002年底,,唐代遺跡發(fā)掘清理的范圍南北約86米,東西最寬處61米,。整個唐代遺跡以兩闕間南北中線為縱軸,,東西對稱,并以門址為界,,分內(nèi)外兩部分,。門址以外遺跡有:最北部東西對稱的雙闕和雙闕后的長方形房址。東西雙闕間距31.5米,,東闕東西長14米,。門址位于闕南部正中,兩側(cè)與夯土圍墻相連接,。門址內(nèi)西部遺存保存較好,,其中最南端的長廊狀房址形制基本完整,。門址東南的遺跡大部不存。出土的唐代建筑構(gòu)件有長方形磚,、方磚,、筒瓦,、板瓦,,各種紋樣與規(guī)格的瓦當、鴟尾,,獸面脊頭瓦,、柱頭石構(gòu)件等近10類。出土有十四國君長石刻像和六駿石刻殘塊,。遺物中比較突出的為印有工匠名款的長方磚,、板瓦、獸面和蓮花瓦當,、石刻殘塊等,。 昭陵陪葬墓眾多,為歷代帝陵之最,,分布于山上及山南平原地帶,,東西12公里,南北10公里,。北起九嵕山北麓,,南臨汧水趙村一帶,東至東頁谷村,,西至莊河?,F(xiàn)已確知的有187座。陪葬者有皇室宗親,、嬪妃,、文臣武將及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根據(jù)勘探,,陪葬區(qū)可分為陵山陪葬區(qū),、平原陪葬區(qū)及三省官員陪葬區(qū)三大區(qū)。其中,,皇親國戚有越國太妃,,韋妃,燕妃,,廢太子李承乾,,趙王李福,越王李貞及其子李沖,,蜀悼王李愔,,曹王李明,,紀王李慎,襄城,、清河,、蘭陵、臨川,、長樂,、城陽、新城諸公主,。文武臣僚有長孫無忌,、程知節(jié)、姜簡,、王大禮,、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張士貴,、裴藝、薛收,、房仁裕,、鄭仁泰、馬周,、許敬宗,、邱行恭等。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有史太柰,、阿史那社爾,、阿史那忠、阿史那蘇尼失,、執(zhí)失思力,、執(zhí)失善光(以上突厥族)、契苾何力(鐵勒),、安元壽(安息胡)等,。1949年后,陸續(xù)清理發(fā)掘的有鄭仁泰,、張士貴,、尉遲敬德,、李勣、安元壽,、臨川公主,、長樂公主、韋貴妃,、越王李貞,、程知節(jié)、段簡璧等陪葬墓10余座,。 昭陵的地上,、地下遺存有大量的碑石等文物。昭陵六駿原列置于北司馬門內(nèi)的廊房中,,并列有少數(shù)民族蕃君圓雕像14座,據(jù)新,、舊《唐書》記載,,分別為突厥頡利可汗、突厥答布可汗,、突厥突利可汗,、突厥乙彌泥孰侯利可汗、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贊普,、吐谷渾河源郡王、于闐王,、焉耆王,、高昌王、龜茲王,、新羅樂浪郡王,、林邑王、婆羅門帝那伏帝國王,,這組雕像屢遭毀損,。據(jù)2002—2004年現(xiàn)場的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眾多蕃君軀體,、頭部和題名基座殘石,。至此,有名可考者達13尊,。 全景圖 1961年3月,,昭陵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在陵園中心的李勣墓前,,建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5月改為昭陵博物館,負責昭陵及其陪葬墓的保護管理工作,。其重點保護區(qū)為:以九嵕山主峰東至灰泉梁,,南至磚瓦嶺,西至黃坪梁,,北至押關(guān)口,;一般保護區(qū)及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北屯鄉(xiāng)村,南至煙霞鄉(xiāng)安架莊,,西至趙鎮(zhèn)南村,,北至昭陵鄉(xiāng)高窯村。2011年1月,,經(jīng)陜西省人民政府重新調(diào)整后,,劃分為28個獨立的保護區(qū),其中陵山保護區(qū)包含陵山九嵕山以及編號為33,、34,、63、81—105,、121,、122、123,、180,、183、190的34座陪葬墓,。保護范圍:西南起自吳家山以西360米的山坡上,,向北經(jīng)過王家村、干澇池,、東窯等村至燒疙瘩,,自此點向東北經(jīng)過皇坪村以西至九嵕山北的上峪南村南,自此點向東至高坪村西南370米的山梁邊緣,,自此點向南經(jīng)過高坡至下高坡村西北180米的溝壑東坡,,自此點向西偏南經(jīng)過溝底村北、曹家山至碾子溝村東,,自此點向南至碾子溝村東南,,自此點繼續(xù)向西偏南經(jīng)過李家臺村與起始點會合。建設控制地帶:28個獨立保護區(qū)保護范圍外圍各邊連線外延200米,。 來源:“學習強國”陜西學習平臺 作者單位:陜西省文物局 一個奔騰的時代作者:楊小玲 董渺 原標題:一個奔騰的時代——昭陵六駿折射出的大唐氣象 昭陵位于禮泉縣東北22公里的九嵕山,。渭河北岸,九嵕山上,靠山望水的昭陵開啟了唐陵依山而建的先河,。登上九嵕山,,放眼望去,昭陵呈扇面狀向南面東西兩翼展開,,東西綿延13公里,,南北10公里,167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就分布在昭陵周圍60公里的陵園中。舉世矚目的昭陵六駿原放置在昭陵北麓祭壇東西兩側(cè),,如今人們游覽昭陵時,,唯有通過一塊石碑上的線刻畫略窺其風采。 渭河北岸,,九嵕山上,,靠山望水的昭陵開啟了唐陵依山而建的先河。記者 趙晨 攝 舉世矚目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6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原型,,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征途中先后騎過的6匹戰(zhàn)馬——“颯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李世民在貞觀十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石刻所表現(xiàn)的6匹駿馬,或奔馳,,或挺立,,在冰冷的石頭上,依然迸發(fā)出熱氣騰騰的生命力,。 舉世矚目的昭陵六駿原放置在昭陵北麓祭壇東西兩側(cè),。記者 趙晨 攝 “六駿”中唯一出現(xiàn)人物的一塊石刻,表現(xiàn)的是大將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場景,。從石刻上可以看出,,丘行恭左手撫摸馬頸,右手緊緊握住了箭矢,,正在準備將這支箭拔出,,而“颯露紫”雖然仍在倔強地站立著,卻已經(jīng)無法再抬起四蹄奔跑了。這塊石刻雖然看起來靜止不動,,卻仿佛充滿了驚險和緊張的氣氛,,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喋血拼殺的戰(zhàn)場上,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颯露紫,。記者 趙晨 攝 昭陵六駿均為三花馬鬃,束結(jié)馬尾,,這是唐代西域戰(zhàn)馬的顯著特征,。雕塑的細節(jié),比如馬鞍,、馬鐙,、韁繩等,都逼真地還原了歷史的風采,。 遺憾的是,,“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塊石刻在1914年被盜賣到國外,,現(xiàn)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駿”,先是被搬運到陜西省圖書館,,后來在1950年移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如今我們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所看到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都是用石膏和水泥制成的復制品,。 關(guān)于昭陵六駿曾經(jīng)有過神奇的傳說。據(jù)說,,“安史之亂”時,,在決定大唐王朝命運的潼關(guān)之戰(zhàn)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一支騎兵隊,勇猛善戰(zhàn),,戰(zhàn)馬都是千里馬,,致使叛軍倉皇逃竄,戰(zhàn)斗結(jié)束之后,,這支騎兵也突然消失,。后來,守護昭陵的官員報告朝廷,,就在潼關(guān)交戰(zhàn)那天,,昭陵六駿以及周圍的石人身上全是汗。這事在唐朝流傳很廣,,晚唐李商隱還寫詩說:“可要昭陵石馬來,?!眰髡f并不可信,但足見昭陵六駿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們對其的特殊情感,。 1924年,,魯迅在西安講學談到昭陵六駿時曾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span> 流傳至今的昭陵六駿不僅將“六駿”在戰(zhàn)場上的英姿再現(xiàn)給世人,,同時,也將李世民對戰(zhàn)死沙場的愛馬的哀思傳遞千古,。昭陵六駿以高超的雕刻藝術(shù)和動人的情感魅力,,以悲壯的色彩和富于啟迪性的英雄史詩,訴說著半生戎馬的帝王對自己戰(zhàn)馬的生死之情,。 青騅,。記者 趙晨 攝 登峰造極的石雕藝術(shù) 昭陵六駿是按照著名美術(shù)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畫圖起樣雕刻的,,手法渾厚簡潔,造型鮮明生動,,突出了馬的不同品種,、性格和在各次戰(zhàn)役中的不同遭遇,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確定為“國寶級文物”。 “昭陵六駿采用有概括性的瞬間表情和形體動作,,使觀賞者從靜中聯(lián)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它把馬的勇往直前、視死如歸表現(xiàn)得明確,、單純而富于美感,。它比圓雕更加靈活多變且極富表現(xiàn)力,比繪畫更加簡潔明了且極富沖擊力和感染力,。唐代能工巧匠把特定的時代精神,、審美情趣和對客觀自然的觀察融為一體,根據(jù)馬的結(jié)構(gòu)及其運動規(guī)律,,運用純熟的刀法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姿態(tài),、性格、經(jīng)歷以及人與馬的裝飾,把馬的性格美和形體美巧妙地表達出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境界,。”昭陵博物館副館長李浪濤介紹,。 昭陵六駿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開創(chuàng)了陵墓雕刻的一代新風,為以后歷代陵墓雕刻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6具石雕駿馬,,是在平面上起圖樣,雕出人馬形狀的半面及細部,,并使高肉突起,,稱之浮雕,也叫“高肉雕”,。這種表現(xiàn)手法本出于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藝術(shù),,后來在我國古代佛像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也大量使用,但用作大型陵墓石刻,,是從昭陵六駿開始的,。 昭陵六駿的雕刻手法,是在有限的空間里塑造形體,,只給觀眾有限的觀賞視域,,與其他的陵墓雕刻拉開了距離,豐富了陵墓雕刻的表現(xiàn)力,,突出表現(xiàn)了唐代雕刻水平的高超,。 “6匹戰(zhàn)馬姿態(tài)各異,它們或靜或動,,或奔或行,,錯落有致,相互襯托,。這種巧妙而含蓄的題材,、豐富而多樣的手法,十分符合陵墓的整體風格,,給人以深深的懷念和無盡的遐想,,因而成為古代冥物造型中的經(jīng)典之作?!敝腥A美學學會原副會長陳炎這樣評價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一組集歷史、考古,、藝術(shù)觀賞,、社會價值于一身的高品位文物精品,,是中國封建社會綜合國力最強盛時期的歷史產(chǎn)物和歷史見證,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充滿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由于它所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及設計制作者的高超水平,所以它長期以來“居高聲自遠”,,聞名海內(nèi)外,。 開放進取的大唐精神 昭陵六駿馳名史冊,不僅僅是因為雕塑藝術(shù)的高超,,更因為“六駿”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緊密相連,,成為大唐氣象的實物象征。透過浮雕上的駿馬,,可以感受到蓬勃的朝氣,、靈動的思想、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充沛的感情,。 “昭陵六駿中有幾個名字之所以讀起來有些拗口,,是因為它們是以突厥語命名的西域名駒。'六駿’名號分別為突厥高級官號或表示對人與馬贊美的突厥語,。從這一個細節(jié)我們就能感受到唐朝為什么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那就是無比自信和兼容并包。這種開放態(tài)勢給大唐注入了新鮮活力,,讓大唐走向了強盛之路,。”李浪濤說,。 博大包容的唐朝成為異國他邦競相加強交往的天朝上國,。遠人不召自來,開放熱情的長安人懷著昂揚的激情接納著來自外藩絕域的文化,。中外經(jīng)濟,、文化充分交流,終使唐代文化遠遠超過了前代,,并傳至世界各地,,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史的發(fā)展。 多民族共處的社會現(xiàn)實,,養(yǎng)成了唐人博大包容的氣度;選賢任能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唐人尊才重學的社會風氣,;學術(shù)思想的自由環(huán)境,促成了唐人求真務實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各行各業(yè)百舸爭流的局面,,更激勵著無數(shù)唐人勇于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創(chuàng)造出震驚世人的神奇,。 生活在長安的外族人,,他們崇尚文明、追求發(fā)展,,與唐人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唐代文明,,促進了絲路沿線各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加快了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步伐,。 1300多年的時光已逝,,但不朽的創(chuàng)造、開拓和融合精神,,留存在一個個胡俑眉宇之間,,鑲嵌在流光溢彩的錦繡經(jīng)緯里,融化在琉璃,、金銀器皿之中,。 歲月滄桑,古老的渭河流淌依舊,,歷史的榮光激勵著今天的我們循著文明,、開放的目標奮楫揚帆、闊步前行,。 記者手記 不負歷史 不負韶華 在我們感嘆昭陵六駿所帶來的藝術(shù),、社會、歷史等價值時,,我們很難想象,,1300多年前的人們竟有著如此的心態(tài)、精神以及境界,。不可否認,,大唐給予我們很多珍貴的歷史遺存,尤其是昭陵六駿作為唐朝鼎盛時期的代表性藝術(shù)品之一,,已經(jīng)超過了本身的價值所在,。它從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承繼了一種磅礴大氣、積極向上的精神,。 正因為唐朝擁有非凡的氣度,、氣場以及氣勢,所以才造就了其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歷史,。幸運的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擁有著更加開放包容的氣度和胸襟,,也在不停地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輝煌,。從“九章”到“北斗”,,從“奮斗者”號萬米海試歸來到“嫦娥五號”劃過璀璨夜空,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受到世界的矚目和贊賞,。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創(chuàng)造的,在今天這個美好的時代,,只要以一個奮斗者的姿態(tài),、包容世界的心態(tài)迎接未來,全心全意干好工作,,向幸福出發(fā),,向快樂邁進,真誠友善對待周遭,,積極面對當下生活,,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人生就變得精彩,。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單位:陜西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