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絲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辦 《左鄰右舍一百家》自序 這是一些遙遠而又親近的故事,,它就發(fā)生在我的身邊,故事就長在我的心里,。 在那貧困而又熱烈的歲月,,我出生在綏化的黑土地上。故鄉(xiāng)的親情把我抱大,,善良和快樂領(lǐng)著我向前奔走,。老光棍老處女是我的老師,小豬倌小馬倌是我的朋友,。盡管那時候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但是人們的心里充滿了陽光,。是北方的寒冰冷雪,,造就了北方人的韌性和頑強。我們從困境中掙扎著走過來了,,那深深淺淺的腳印,,都印在昨天坎坷的路上。 那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那一個或悲或喜的故事,都是一個變化莫測的人生。我們走過了昨天,,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昨天,。苦澀和甜蜜,都是一棵樹上的果實,。 回憶是尋找,,回憶是發(fā)現(xiàn),盡管有些艱難,,我還是把那些曾經(jīng)走過的路又走了一遍,,讓那些遠去的人物又回到了我的身邊。 我被往事的激情燃燒著,,寫完《我在美國看美國》,,又寫下了《左鄰右舍一百家》。 樹葉不管大小,,總是有許多的話要對根說,。 三先生的書屋 我記事的時候起,前院就有一個三先生的書屋,。書屋的主人叫鄭文昌,,在弟兄中排行老三,,村里人都叫他三先生,。 父親說,三先生家以前可是個有錢的大戶,。家里幾十坰地,,有馬有車,還有兩桿護院的老洋炮,。三先生的父親看鄭文昌是個念書的材料,,就花錢把他送到省城里念師范。師范畢業(yè)以后,,三先生回村辦了個私塾,,收了本村和外村的十幾個學(xué)生。那時候,,家家都很窮,,拿不出多少錢來,給他二斗米就算學(xué)費,。三先生不在乎這些,,有學(xué)生教就有職業(yè),他傳播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沒事的時候,,三先生就拿著一本書在街上走來走去,哼哼呀呀地念,是村子里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過了幾年,,三先生家境開始敗落。他的兩個哥哥抽大煙耍大錢,,逐漸把家產(chǎn)敗花光了,。光復(fù)的前一年,他家的場院又著了一把大火,,把一年的收成燒個凈光,。父母都死了,兩個哥哥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只有三先生還在老屋里住著,,靠著教十幾個小孩吃飯。關(guān)里的八路軍來了,,土改定成分,,三先生定為貧農(nóng),五間房分出去兩間,,給他留下三間,。一間作教室,兩間作住屋,。三先生還是很快樂,,他有那么多的學(xué)生教,還有兩大柜子的書,。 土改的第二年,,村里辦起了公辦小學(xué)校。三先生是完全可以勝任老師的,,但是村長說,,三先生就會教五經(jīng)四書仁義禮智信那一套,不是咱共產(chǎn)黨需要的東西,,就沒有用他,。那間屋子,也收了回來,。 三先生開始種地,,不過他種地可沒有什么本事,鏟地不會開高粱苗,,割地割了大腿,,趕個老牛車也把車趕翻了。 日子很清苦,,三先生卻一點不愁,,他有那么多的書看,。歷史的故事陪著他,他就感到滿足,。 父親經(jīng)常領(lǐng)著我到三先生的家里去,,讓三先生教我識字,讓他給我講書里的故事,。講著講著,,我就長大了。到了小學(xué)三年級,,學(xué)校開了毛筆書法課,。教我們的老師是村長的小舅子,只上過一年私塾,,字寫的像蟑螂爬的一樣,。父親就讓我和二鐵子放學(xué)到三先生的家里去,和三先生學(xué)習(xí)寫毛筆字,。 三先生的毛筆字寫得很漂亮,,楷書隸書行書,樣樣都行,;顏體柳體歐體,,字字見功。他和媳婦沒生孩子,,就拿我們當孩子,。有時寫完了仿影,他家還供我倆一頓飯吃,。 我和二鐵子的毛筆字進步很快,,又招來了很多孩子,。天天晚上,,三先生的家里就像唱小戲一樣熱鬧。孩子們在炕桌地桌上寫字,,媽媽們在旁邊聊天,,農(nóng)村的希望和熱烈都集中到這里。 冬天農(nóng)閑的時候,,村民們都聚到三先生家里來,,讓他給講講古書聽。三先生有些為難,,說怕是不好,。村民們說,《楊家將》講的是“忠”,,《水滸傳》講的是“義”,,哪朝哪代不講忠義呢,?三先生想了想也是,就答應(yīng)了,。于是天天晚上,,三先生的家里就變成了說書館,講《聊齋志異》,,講《三言二拍》,,講《封神演義》。里外屋都是人,,把鍋臺都踩塌了,。三先生的媳婦還挺樂,覺得她家的人緣好,。 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天天跟著大人去聽書,越聽越上癮,。吃完晚飯,,就往三先生的家里跑,占個好地方,。星期天或是下午寫完作業(yè),,也去三先生的家,找出三先生的那些書看,。盡管那時候我們還識字不多,,但是連蒙帶猜,也就把故事的大概看明白了,。故事里那打打殺殺的精彩,,忠臣為國獻身的悲壯,把我們的魂都勾走了,。我們常常忘了回家吃飯,,都是媽媽來找。 看我們這樣喜歡讀書,,三先生樂得眉毛都翹起來,。他把他的藏書都從柜子里找出來擺在柜蓋上,讓我們隨便翻隨便看,,有了生字,,隨時問他。三先生咬文嚼字,,字根字義都說得清清楚楚,。就這樣,三先生的書屋,,變成了我們的又一座學(xué)校,。 總看三先生的書,,總聽三先生書里的故事,我們常去他家的那幾個孩子作文都寫的非常好,。我編故事的本領(lǐng),,就是那時候?qū)W來的。 上了高中,,我的家就搬到了綏化縣新華鄉(xiāng)新安村,。父母過世,我棄考回鄉(xiāng)種田,,和三先生的聯(lián)系就少了,。不過,從老家來了人,,總是能聽到三先生的一點消息,。文化大革命,那個寫字像蟑螂爬的老師當上了造反頭,,說三先生是漏網(wǎng)地主,,說三先生散布封建流毒,說三先生反黨反社會主義,,把他批斗了幾次,。不過,貧下中農(nóng)總也對三先生恨不起來,,對三先生一個手指頭也沒有捅過,。三先生還是在生產(chǎn)隊里干輕巧活,種瓜,、護秋什么的,,拎個鐮刀四處走也不少掙工分。那時候,,學(xué)校不教什么文化知識,,一些有遠見的人,偷偷地把孩子領(lǐng)到三先生家里,,讓三先生給補文化課,,講《三字經(jīng)》,講《弟子規(guī)》,,還講五經(jīng)四書。七七年恢復(fù)高考,,賈家店一下子考出去五個大學(xué)生,。這五個學(xué)生,都曾經(jīng)是三先生的親傳弟子,。 去年夏天,,我們六個童年的發(fā)小從三省五地回到了賈家店,,算是尋根之聚。兒時的朋友見面,,都很激動,,話題自然很多,但我們談得最多的仍然是三先生的書屋,,是三先生的故事,。因為三先生的書屋和故事,和我們后來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中間有三個人,,就是靠寫故事和講故事吃飯謀生。 分別的前一天下午,,我們來到村后的北大排地,,想看看三先生的墳。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哪里還有三先生的墳,,只是一大片茂盛的玉米。一直住在村里的二榔頭,,用手指了指大概的方向說,,可能就是那個位置吧。我們按照二榔頭手指的方向去看,,果然有一小片玉米長得格外茁壯,,像是一個小山丘的模樣。我們知道,,那是三先生的靈魂和軀體化作了養(yǎng)料,,滋潤了這片土豐腴的土地。 向著那片茂盛的莊稼,,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絲路 新 散 文 情懷溫度 絲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臺,。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與詩意相結(jié)合的文體。絲路新散文,,歡迎一切有格調(diào),、有情懷、有溫度的文字,。優(yōu)秀稿件將在《絲路新散文》雜志刊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