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么短暫的相聚,,總能把一些瞬間品味成永恒。
——題記 (二) 四號早上,,雨終于停了,,天依然陰著。雨后的城市變得格外清爽,,道路兩邊的樹木青翠蔥蘢,,輕松愜意。等最后一名老師登上大巴,,我們便駛向城南的會場,。會議主持人是湖北宜昌市作協(xié)的常務副主席閻剛老師。他詳細地介紹了筆會籌備情況和新銳散文發(fā)展的不凡歷程,。劉莉主編受柏峰老師委托,,作了《讀經(jīng)與散文寫作》的報告。榆陽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高仲崗致歡迎辭,,與會老師逐一發(fā)言,,交流創(chuàng)作心得。一早趕來的崔斌老師介紹了他的新作——《人間四月》,。其中一老一少兩位發(fā)言人給與會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王瀾老師,,老太太是一名資深編審和作家,對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許多前沿的觀點和理論令人耳目一新,,撥云見月。另一位是河北關漢卿中學的霍栩同學,,小小年紀,,出語不凡,頗有靈氣,。會議還有一項重要議程,,就是給簽約作家,、專欄作家和重點作者頒發(fā)獎品,,此一重任當然由高仲崗老師和劉莉主編擔當完成,獎品是山西作家,、書法家董俊高老師精心書寫的作品,,裝裱精美,令人羨慕不已,。 在我的懇請下,,高仲崗老師將他的新作——《西夏后傳》——很慷慨的帶來40多本,會議講座結束后,,他又一一鄭重簽名,,贈送與會老師,。而那邊,子翔同學帶了文房四寶,,在會議桌上一字擺開,,蔡漢順老師、董俊高老師和子翔揮毫潑墨,,筆走龍蛇,。與會老師們把自己擬定的內(nèi)容寫在紙條上,排隊等候,,一時竟然不能停止,。眼看著午飯時間到了,劉莉主編和我連著催促了幾次,,答應了晚上繼續(xù)寫,,才好不容易收了場子?;氐骄频?,在綏德轉車的鄭老師夫婦,終于來了,,他們的火車在路上停了11個小時,,本來晉中到榆林開車有十來小時也到了。午飯過后,,給老師們留了10分鐘的時間休整,。1點鐘,趁著涼爽,,我們便向采風活動的第一個景點——榆林紅石峽駛去,。光曄、建軍和吳靜作了先導,,早早地開車去了,。我和增龍、師帥在大巴上照應,。在車上,,增龍給老師們講,本來說好請了一個導游,,聽說是作家團,,有點發(fā)怵,臨時變卦,,說家中有事不來了,,大家不禁莞爾。紅石峽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處。聽從先頭部隊的指揮,,我們在半坡的停車場下了車,,我和師帥在車門口給老師們分發(fā)礦泉水,增龍在前面領著大伙向紅石峽走去,。吳靜請了管理所最好的講解員,,給老師們講解。走下斜道,,右手側紅色的沙石石壁布滿摩崖石刻,。一幀幀石刻大氣磅礴,驚心動魄,,鐵鉤銀劃,,直逼人眼。每一幀作品都有包含著悲壯或豪情,。陽刻,、陰刻、飛白,,變幻莫測,,“還我河山”,“榆溪勝境”,,“溪壑回春”,。篆、隸,、楷,、行、草琳瑯滿目,,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徜徉期間,見一壑靜幽,,雙崖對峙,,溪流淙淙,垂柳青青,。行走期間,,老師們品評之間,皆驚嘆不已,。大家紛紛拍照,,舍不得放過任何一幅石刻作品。 邊塞文化,,果然雄渾大氣,勢吞山河,。老師們被充沛于山水之間浩然的民族正氣深深感動,。天津周老師,,最喜提問,愛做名山大川的功課,,熟稔歷史掌故,,見識過人。一路問了好幾個問題,,要不是講解員在邊上,,我都答不上來。過了峽內(nèi)石橋,,只見溪流湍急,,飛銀濺雪。老師們拍照合影,。此時,,榆林民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是四點以前請務必趕到,,再遲了就不好接待了,。收了電話,趕緊向主編匯報,,分頭催促老師們,,抓緊時間出峽,盡快向大巴集合,。上了車,,便有老師問到,鎮(zhèn)北臺遠嗎,。我說不遠,,幾分鐘就到。說話間,,大巴拐上一段緩坡,,雄偉的高臺已闖入大家的眼簾。在吳靜的引導下,,大家進入檢票口,,在臺下廣場集合,留下了筆會的第一張珍貴合影,。我和光曄,、子翔、建軍也請老師們幫忙,,在臺前合影,,成為四個辦會綏德漢的留念。照片發(fā)到我們高中文科四班群,,有同學戲稱是“四班四帥”,。畢業(yè)20多年,首次躋身于“四帥”之列,,對于我,,真是欣喜若狂! 鎮(zhèn)北臺,,走過千山萬水齊聚榆林的老師們,,終于在這里和長城相遇。不到長城非好漢,,榆林的長城在哪里,?登上鎮(zhèn)北臺,四顧青翠,,不見黃沙飛塵,,不聞金鳴鼓擊。厚重的墻體,,決然隱藏了無數(shù)的秘密,。感慨,這片風云變幻,,戰(zhàn)亂頻仍的土地,。 長城在榆林境內(nèi)的遺址眾多,但大多只留下臺垣土基,,殘墻破坯,。唯有鎮(zhèn)北臺屹立400多年,作為邊關的象征,,保存完整,。聽著講解員的解說,向北望去,,好像無數(shù)的鐵騎激起滾滾的塵煙,,向南沖來。而鎮(zhèn)北臺,,扼南鎮(zhèn)北,,巋然不動。時間緊促,,3點30分,,我們從鎮(zhèn)北臺出發(fā),向紅山榆林民歌博物館奔去,。在寬敞的廣場停下,,老師們走下大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賀敬之老人的“榆林民歌博物館”七個大字,遒勁有力,。老師們感嘆到:民歌也能辦成博物館,,這在國內(nèi)是不多見的啊,。走上高高的臺階,,早已等候的工作人員將老師們領進大廳,穿過走廊,,登上一串長長的臺階,,首先來到球幕影廳,觀看陜北民歌宣傳片,。跟隨著鏡頭的拉遠,、推進和升降,我們好像坐在飛機上一樣,,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空掠過,,山梁,村莊,,田野,,窯洞,鏡頭一轉,,只見一個彈三弦的人坐在陡峭的山崖上,,后面是幾孔古舊的窯洞,幾句唱詞后,,鏡頭接著飛快地拉起,,向高原的縱深處飛去,觀看者一時好像在山的海洋里沉浮,。 老話說“窮樂富憂愁”,。高原的生活是艱難的,貧窮的,,空闊的高原滋生了信天游,,成就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陜北民歌?!摆s生靈”,,“走西口”,“蘭花花”,,“大紅果子剝皮皮”,。說起信天游,它有一點苦,,有一點愁,,有一點酸,,有幾份幽咽悲傷,也有幾多慷慨豪爽,。是上山也唱,,下河也唱,樂也唱,,愁也唱,,不知道唱了多少代,直唱的地老天荒,。跟著講解員,,每到一個展區(qū),便有藝人現(xiàn)場表演,,唱信天游,,說書,表演榆林小曲,,二人臺,。適逢周末,館內(nèi)人頭攢動,,異常擁擠?,F(xiàn)場表演的地方非遺傳人和藝術家們被觀眾的熱情所感染,表演的十分起勁,,引來陣陣叫好之聲,。走走停停看看聽聽,,走過勞動號子展區(qū)和魯藝展區(qū),,只見空中掛著千把嗩吶,千層三弦,,千盞燈樹,。層層疊疊,真能迷亂人的眼睛,?!皷|方紅”展區(qū),聽講解員介紹說,,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傳回來的第一個聲音,就是這首著名的《東方紅》歌曲,。這時,,不知那位老師唱出了第一聲:“東方紅,太陽升”,,一大圈老師們便跟著放聲齊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此時此刻,,一股激昂的正氣在大廳回蕩,一種純樸的感動在沖擊著在一場每個人的胸膛,。 民歌博物館,,一定會成為榆林的新名片。老師們對我說,。從長城路下車,,招呼著老師們穿二街,,到老城,,看“六樓騎街”。同事師帥的妹妹是老街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小姑娘早已等在街口,,見客人到來,便和哥哥一起,,忙著給大家發(fā)耳脈,。從北向南,大家步行在青石鋪就的老街上,?!氨迸_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聞”,。從南至北,,依次聳立著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六座城(牌)樓,,六樓面南據(jù)北,,雕梁畫棟。采風團到了大街上,,再要保持隊伍齊頭并進可就難了,,不過有陳曉莉大姐和同學們在前面照應,還是成功地把老師們領到了民俗博物館,。 由于田豐年巷的民俗博物館正在維修,,我們便來到了凱歌樓的民俗博物館。凱歌樓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名懷德門,,因明武宗朱厚照曾駕幸于此過,,也叫太乙神宮。榆林又稱“小北京”,,據(jù)說是這位皇帝御口親封的,。師帥的妹妹將我們引入館內(nèi),便有講解員給我們進行講解,。展廳東西各有兩層,,頂層是一座閣樓,正在改造為金殿的樣子,,當中擺了一把龍椅,,卻謝絕入內(nèi)參觀。展區(qū)分為陜北婚俗展,、古商賈文化展和紅色文化展等,,生活及生產(chǎn)用品琳瑯滿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分地展示了老榆林市民的生活習俗,,成為外地客人了解榆林老城歷史的一個窗口。塞上飯莊,,勞頓一天的老師們終于有時間喘口氣了,。下午六點半,左老師推開其他事情,,準時過來參加晚宴了,,還是熱情的挨桌敬酒,對老師們來榆林采風表示感謝,,拜請老師們回去寫寫榆林,,宣傳榆林,讓更多的外地客人了解榆林,,熱愛榆林,,來榆林旅游,讓榆林走向全國,。榆林塞上飯莊的地方菜做的很地道,,他們的拼三鮮、炸豆奶,、炸春卷,、醪糟湯、酸辣肚絲湯深受老榆林人的喜愛,。老師們對各種特色小吃贊不絕口,,感慨榆林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簡介:許學琪,,男,,陜西綏德人,,陜西財專(現(xiàn)西安財經(jīng)學院)畢業(yè)。先后在綏德工商局,、榆林市工商局工作,。熱愛閱讀和寫作,大學期間曾擔任??秾W習與生活》特約編輯,。參加工作以來有逾百篇通訊在省市工商局信息網(wǎng)和縣市報刊發(f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