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句話只是表現(xiàn)諸葛亮對劉備的“忠”,是一種封建的道德觀念,。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有著簡單化的毛病。特別是用來對諸葛亮形象的分析,就更顯得不妥,。 不可諱言,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諸葛亮,思想和行為不可能超越“忠”、“義”等封建道德的范疇,。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他在《前出師表》里說自己“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以及“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一切無非是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實現(xiàn)劉備“托孤”之愿。這樣看來,是否可以說,只要是各為其主的人,都算忠臣,與諸葛亮沒有什么區(qū)別呢?這還是要作具體的分析,。比如那個幫助曹操殺害伏皇后,又幫助曹丕奪得皇帝寶座,自己從中得到司徒高位的華歆,就不應該與諸葛亮相提并論,。華歆依附曹操,謎底是為了高官厚祿。諸葛亮追隨劉備,既有處于對劉備“三顧茅廬”的報答,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對己理想的選擇和追求,。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熔鑄了作者的政治愿望和審美理想。劉備是一個處于奸雄曹操相對立的得到人們愛戴的“好皇帝”,。諸葛亮是忠于好皇帝的“賢相”,他對劉備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己”是與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相聯(lián)系著的,。這在客觀上也符合封建時代人民群眾的某些利益和希望。這在《三國演義》里有明顯的反映,。諸葛亮的“忠”,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倡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的范圍,作者賦予了它以愛民的思想成分,。鐘會入蜀時,已經(jīng)作古的諸葛亮,魂靈顯圣,對鐘會說:“吾有片言相告:雖漢祚已衰,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后,萬勿妄殺生靈,?!彼篮?在心里仍然記掛著“兩川生靈”。這是很感人的,。 就是對劉備,諸葛亮也不是任何事情都無條件的盲從。劉備過江招親,一時間沉迷酒色,幾乎忘記了要回荊州,諸葛亮就通過趙云提醒他,要他及時返回;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不惜傾盡全力發(fā)動有損于孫劉聯(lián)盟的戰(zhàn)爭,諸葛亮是不同意的,。他對于劉后主更是既輔助又誘導,。很多事情實際上是諸葛亮在作主。這是出于對劉備的“托孤”負責,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