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堆雅丹為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亦是赫赫有名的羅布泊景觀之一,。古絲綢之路進入羅布泊的中道就從白龍堆中穿過,,一直到唐代仍有商賈途經。白龍堆在歷史書籍上常被提及,,但被描繪成險惡的區(qū)域,,喻有鬼怪出沒。實際上白龍堆到今天仍是一處危險的無人區(qū),,它位于羅布泊東北部,,是一片鹽堿地土臺群,,在炎熱的氣候,環(huán)境惡劣,,途經此地的人一般給養(yǎng)已用去大部分,,若遇上數天沙暴,人就會被困住,,不是餓死就是渴死,,所以每年6-8月份,一般人不會進入此地區(qū),。白龍堆是新疆所有雅丹地貌中最不易到達的一個,,到目前為止,真正見過它廬山真面目的人為數不多,,這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白龍堆是第四紀湖積層抬升形成的礫質土丘地貌,由于水蝕和風蝕作用,,形成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長條狀土丘群,,綿亙近百公里,橫臥于羅布泊地區(qū)的東北部,。白龍堆雅丹北~西南方向,,一直排列到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盡頭。它的外形確乎像龍,,有的高昂龍首,;有的伏臥于道;有的頭部徽挹,,隨時準備騰飛而起,。登上“龍體”觀察,可以發(fā)現原來條條“長龍”,,都覆蓋著一層白色的鹽堿土層,,有的就是一層很厚的晶鹽;還有的“龍體”,,本身就是白膏泥造就,。在清晨的陽光映照下,條條長龍反射出燦爛的銀光,,甚至匍匐蠕動,,稱其為白龍堆實在貼切。如今這一特殊地區(qū)已被國家地質礦產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歐洲著名的兩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斯文赫定一前一后考察完羅布泊后,,沿著早已消失的樓蘭道,一路向東往哈密而來。當氣勢恢弘的白龍堆在夕陽下露出它偉岸的身軀時,,兩個一前一后的考古學家都驚呆了,。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神奇造化,、天造地設……一切詞語都不足以形容眼前出現的奇觀。這會是什么呢,?高大起伏的土山丘,,在億萬年風力的吹鑿中,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象,,或像獅,、猴,或像城堡,、蘑菇,。步入其中,只能為大自然的造化感嘆不已,。在此偶然出沒的牧羊人,,用維吾爾語稱之為“雅爾當”,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丘”,;哈薩克稱之為“舍伊坦克爾稀”,,意思是“魔鬼出沒的地方”。這條長長的白龍堆仿佛就是一座天然的石刻雕像館,,風姿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有關白龍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唐玄奘沿莫賀延磧到達哈密綠洲后,,在當地著名的白楊溝大佛寺講授了一段時間的大乘教后,被高昌王鞠文泰派來的使者接到,,他們沒有走伊吾路回,,而是想抄近路從大海道返吐魯番。不料,,剛走到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地域時,,就遭遇了沙塵暴,大風昏天黑地就撲了過來,。在此危機關頭,,玄奘騎的白龍馬化為一條白龍,把玄奘和使者保護住,。等到沙塵暴過去,,白龍馬已變成了高高的白龍堆,,唐玄奘感念白龍馬的救護,稱此地為“白龍堆”,。一行人返回到伊吾路,,沿東天山終于安全到了吐魯番。 在東經90°19’09〃,、北緯40°33’90〃的羅布泊大地上,,樹立著一塊碑石,碑上刻著一個人的名字,。他是一個傳奇人物,,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探險家之一--余純順,進入羅布泊地區(qū)的旅游者總是難以回避他的名字,。十年前的夏天,,這位探險家決定挑戰(zhàn)在夏季孤身徒步穿越干枯的羅布泊,打破6月份不能進入和穿越羅布泊的神話,。但是他沒有成功,,卻落得了一個和彭加木同樣的下場。在進入羅布泊的第二天便因迷失方向,、高溫,、補給不及導致他急性脫水,衰竭昏迷而死亡,。余純順只完成了他宏偉計劃的三分之一便倒下了,,不禁讓人唏噓,感慨人類在自然的強大力量之下是何其的渺小,。而今余純順遇難地已經成為了羅布泊的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凡是進入羅布泊的游者必到此處拜謁余純順之亡魂。 羅布泊人的飲食習慣與新疆一樣,,有米飯和饅頭,,葷菜、蔬菜常年不斷,。羅布泊人用一種神奇的植物羅布麻,,采其花葉做茶喝,于是許多疾病不治自愈,,這種習俗已有三千多年了,,獨特的飲食風俗。2005年10月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推出的《選美中國特輯》中,,白龍堆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地貌之一,,排名第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