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曾國藩是“勤儉”的代表人物,,能省則省,能簡則簡,,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于是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曾國藩勤儉的小故事,,比如說,,他一件天青緞馬褂穿了30年,他經(jīng)常每頓飯只吃一個菜,,他連給女兒買條新褲子的錢都沒有等等,。 但研究曾國藩的13年京官生涯,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在任京官之初(1838年-1843年),,年工資只有125兩,但每年的花銷卻高達600多兩,,經(jīng)濟方面嚴重赤字,,屬于典型的入不敷出。曾國藩不是一貫生活勤儉嘛,,為什么會花錢如此大手大腳呢,? 下面我們以1843年為例,借助《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日記》中的記載,,來仔細算一算曾國藩當京官時期的經(jīng)濟賬,,看看他的錢到底花哪兒去了,他又是通過何種手段彌補虧空的,! 一,、曾國藩的年薪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考中進士,,后又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國藩參加散館考試,,后授翰林院檢討,從七品官,。因為清朝實行的底薪制度,,從七品官的年俸只有125兩白銀,而按照購買力換算,,清朝一兩白銀相當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幣,,所以曾國藩一年所有經(jīng)濟收入是25000元錢,,差不多劃每月2080元錢。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見說“窮京官”,、“窮翰林”的原因,! 二、曾國藩年花銷 晚清名臣張之洞曾經(jīng)上奏折說,,京官的每日花銷最少一兩,,而許多人的年俸才100多兩,明顯是入不敷出,,于是希望朝廷能夠提高京官的工資收入,。由此可見,清朝時期,,在京城當官的最少年花銷是365兩白銀,,而曾國藩的年花銷是600兩,那他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1,、房租,160兩 雖說是窮京官,,但為了維護官制的威儀,,他們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京官們再怎么窮困潦倒,,都有自己像樣的獨門獨院,。曾國藩也不例外,他在京城租了一套四合院,,年租金是160兩白銀,,光這一項就比他的工資還高。 2,、社交,,110兩 在京城為官,各種應酬和宴飲層出不窮,,今天他請你吃飯,,明天你又要回請他。而曾國藩喜歡廣交朋友,,所以他在社交應酬方面的花銷很大,。還比如,每逢過節(jié),,曾國藩都要給上級,、長輩、親友送禮,,每次最少都要送上幾兩銀子,。1843年,,全年計算下來,曾國藩送禮70多兩,,請客吃飯花了40多兩,,兩項加一起就是110多兩(這還不包括他無償資助來京友人或鄉(xiāng)黨的費用)。 3,、買衣服,,100兩左右, 清代的官服需要官員自費采購,,且官服的種類繁多,,分為春夏秋冬四種服裝,一套官服的帽子,、衣服,、鞋都有講究,而且官服的質料,、式樣,、色彩、飾物也都有嚴格要求,。而曾國藩是個極為講究的人,,對官服尤為看重,所以他前后將一整套官服都置辦齊全了,,裝了整整10幾箱,,總共花銷了500兩白銀。所以平均算下來,,曾國藩每年花在官服上面的開銷都要100兩左右,。 以上就是曾國藩當從七品官翰林院檢討時的主要年開銷,再加上他一家人在京城的生活開支,,以及請仆人的錢,,買書、買筆墨紙硯的錢等等,,所以曾國藩在京城一年的開銷差不多是600兩白銀,。 曾國藩的1843年,工資收入125兩,,全年花銷600兩,,赤字達到了475兩白銀,那么他所花錢是從何而來的呢,?除了工資收入,,他還有哪些其他收入呢? 第一:家鄉(xiāng)人的支援,, 曾國藩的家庭雖是小地主家庭,,但是年收入也才3到5兩銀子,光靠家里支持,,去京城的路費都不夠(從湖南到京城的車馬費大概200多兩白銀),。于是在考中進士后,曾國藩回家鄉(xiāng)融資,,他的融資方式就四處“拜客”,,拜會家鄉(xiāng)的官僚、紳士,、名流,、商賈、族人,、親友等等,,告訴別人自己考中進士了,然后對方就會慷慨資助曾國藩,。 根據(jù)《曾國藩日記》記載,,曾國藩從1839年1月到11月,花了198天去拜客融資,,拜訪了一千二百多家,,足跡遍及衡陽、青泉,、耒陽等十縣州,,行程1500公里。有付出就有回報,,最后曾國藩融資到了近1500兩“賀禮金”,!這筆錢幫助曾國藩順利進京當官,還補貼了他在京城的衣食住行等高昂的生活開銷,,比如租四合院,、購置價格不菲的官服、請仆人等等,。 第二:冰敬,,炭敬 清朝的京官也有不少灰色收入,比如冰敬,、炭敬,、好處費等等。曾國藩剛正不阿,,不喜歡溜須拍馬,,幫人辦事,所以他的好處費幾乎沒有,,但有冰敬和炭敬,。何為冰敬,、炭敬?就是指地方官到京城辦事的時候,,都要給自己認識的京官送上10兩,、8兩的銀子,維系好關系,,冬天給的叫炭敬,,夏天給的叫冰敬。 而曾國藩剛去京城當官,,官職很低,,認識他的人不多,自然得到的冰敬,、炭敬也不多,,但他心里非常渴望得到這筆錢,,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目下光景漸窘,,恰有奉銀接續(xù),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資,,今年尚可勉強支持,,至明年則更難籌畫”。不管怎么說,,曾國藩還是每年可以從冰敬,、炭敬中得到100左右兩銀子的,而且一直會逐年遞增,。 第三,、自己辦壽宴, 前面說到了曾國藩經(jīng)常參加別人壽宴時要隨份子,,所以他自己也不傻,,每逢家中祖父母、父母,,甚至是自己生日,,他也會在家中舉辦生日壽宴,從而收取禮金,。這樣一來,,他每年舉辦壽宴也可以收入100兩左右的銀子。 第四,、向朋友借錢,, 雖然曾國藩靠家鄉(xiāng)人的資助,得到了1500多兩銀子,但在京城開銷巨大,,很快就花光了,,于是他不得不向京城朋友借錢度日。比如說,,曾國藩在京城的第一個春節(jié)(道光二十一年),,將家里帶來的銀子花光了,,找人借了50兩白銀才勉強過了個年,。 以上就是曾國藩在京城當官的前五年(1838年-1843年)的大概收入和支出情況,總結一句話就是: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最終還是一個字——“窮”! 1843年,,正當曾國藩為生活入不敷出而郁郁寡歡時,,道光皇帝給了他一個肥差——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為什么說這是個肥差呢,?因為曾國藩在四川擔任主考官期間,,地方官僚、紳士,、有錢的書生都會百般討好他,,源源不斷地給他贈送錢財和禮品。 出京前,,曾國藩讓仆人專門買了一個“小戥子”,,用于稱量路上地方官員所送銀子的重量。最后,,曾國藩統(tǒng)計此次四川之行,,得獲了白銀6000兩,手里也富裕了,。于是他用1600兩白銀還清了京城全部欠債,,還給老家寄了1000兩,并讓家人拿出400兩白銀贈送族親,。 從四川回來后,,曾國藩深得道光皇帝賞識,官運亨通,,之后幾年一直升官發(fā)財,,由從七品檢討升為從四品侍講,又轉侍讀,,任會試同考官,,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轉左庶子,升侍講學士,;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月,,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從二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禮部右侍郎(正二品),。 即便是曾國藩的官做得越大,他的經(jīng)濟依然拮據(jù),,因為官越大,,排場也越大,各種開銷也就更多,。曾國藩坐不起轎子,,因為轎子和八個轎夫的費用,一年就需要100兩白銀,;為了省錢,,他只好經(jīng)常雇馬車,即便是馬車,,一年也需要50兩白銀,。 然而,曾國藩即便當上了官至禮部侍郎(二品),,收支情況也沒有根本性的好轉,,因為二品大員的年工資也只有600兩白銀,他依舊需要靠借錢過日子,。正如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家書中說:“余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shù)百,甚難措辦,?!?/p> 曾國藩8年沒有回家,非常想請假回老家一趟,,但是苦于沒有路費,,最后只好作罷。即便是曾國藩在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離開京城的時候,,他還欠人1000多兩銀子,,最后也都想辦法還上了。 所以說,,曾國藩在北京做了13年京官,,13年當中,,官是越做越大,由從七品到正二品,,但他的經(jīng)濟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一個字——“窮”,,這正是應了曾國藩的一副對聯(lián):“撐起兩根窮骨頭,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 【琢磨君】: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大家想要更全面、更系統(tǒng)地了解曾國藩,,可以去琢磨君的首頁專欄學習,! 今日話題: 您是怎么評價曾國藩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fā)表您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