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君靖造像9號龕: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jù)《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fā)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fā)誓愿已,,應時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變現(xiàn)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fā)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依據(jù)《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變相》,,其經(jīng)和像在唐初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見于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于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惜已蕩然無存,。 盛唐時期敦煌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jīng)變》壁畫,,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千手經(jīng)變》圖像,。 盆地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shù)量不少,。安岳的臥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巖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較具代表性,。 北山石刻273號龕 本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 龕內(nèi)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xiàn)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tǒng)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于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面,,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 千手觀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呢? 寶頂石刻之千手觀音實打實地“千手千眼”,,多姿多彩,,蔚為壯觀,,撼人心魄。 寶頂石刻千手觀音,實際共有830只手,。 像這樣“奢華”畢竟是異數(shù),普遍的千手觀音采用意象手法,,周身環(huán)繞數(shù)手,以代表千手千眼,。 本龕千手觀音按照佛經(jīng)儀軌(教規(guī)),,通常有四十二手(多殘)。游客實地可以數(shù)上一數(shù),。 觀音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于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余各手分執(zhí)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nèi)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千眼。 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觀音身后的桃形身光獨具特色,,外層火焰繚繞,,靠近一層鏤空裝飾,,再里一層手掌依次排列,整體狀若蓮瓣,。 北山石刻273號龕:五代造像千手觀音之乞丐,,延續(xù)了9號龕的題材形象。 本龕左壁浮雕 左右壁分四層造像,。 上層內(nèi)側各鐫五佛立云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 中層各刻騎于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于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 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為 底層,,左壁內(nèi)側為侍者,右壁內(nèi)側為波斯仙,;兩壁外側石像損毀,,應是天王,以為龕窟護法,。 主像千手觀音采用立體雕刻,,以突出其主題形象;左右二壁多用浮雕手法,,盡量在有限的空間容納更多的內(nèi)容,,以祥云托浮,飛天繚繞,,既烘托主像,,又渲染得龕窟富麗堂皇,仙氣飄飄,,觀者為之神往,。 兩壁內(nèi)容豐富,有十方佛代表佛法世界,,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文殊,、普賢菩薩,有體現(xiàn)大自然莫測之威的風雨雷電之神,,又有護法的天王金剛,。 留意飛天,小蠻腰裸露,,這不是現(xiàn)代的露臍裝嗎,?唐人之熱情開放可見一斑。 又有波斯仙之異域風情,,體現(xiàn)了唐朝四海來貢的強盛氣象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 本龕之供養(yǎng)人韋君靖,面對王建大軍壓境的危局,,或許希望自己能夠像千手觀音這樣千手千眼,,以無邊法力化解人生難題吧,。 |
|
來自: 優(yōu)游哉客棧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