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學問好,,字也好,,但寫字只是他學術(shù)之余緒,并不以職業(yè)書家行世,,而學界內(nèi)外見識者卻不少,,倘能獲賜一幅手書是為幸。他對自己的篆書頗為著意,,自稱“伯叔之間”,。(伯,頑伯,,鄧石如,;叔,偽叔,,趙之謙,。此二人皆為清代書壇一等一的大家)。任中敏自比伯叔,,并非都是戲語,既有師出,,又有三分的自信,。即拜鄧石如為師,與趙之謙同道,。凡見過其篆書墨跡者,,亦無不贊服。 鄧石如,,字頑伯,,號完白山人、龍山樵人,、笈游道人,。其書法以篆書最為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其小篆師法李斯,、李陽冰,結(jié)體略長,又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其書法要訣: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廬山草堂記》| 鄧石如 篆書 包世臣稱鄧石如的字如“神品”,,“國朝第一”。劉墉則拍案驚呼道:“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姚鼐亦曾有對聯(lián)稱之曰: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 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 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 鄧石如,,安徽人,,與揚州卻有頗深的淵源,從一件事便可以見出,。鄧石如在家中養(yǎng)了一對仙鶴,,歲逾百三十。一日,,雌鶴死去,,十數(shù)天后,發(fā)妻沈氏亦相繼去世,。這種巧合,,年屆花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亦孤鳴不已,,與之相依為命,。后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便將其寄養(yǎng)于僧舍中,。從此,,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數(shù)月不懈,。不料,此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而此時,,鄧石如正在揚州大明寺文游小住,得到傳報即刻趕回安慶,,并行書《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索回,。文章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云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shù)得鶴,、寄鶴悲欣往事。曰:“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strong>知府接書,,羞愧難當,不日將鶴送還佛寺,。如今,,大明寺里的鶴冢,也許與此亦有關(guān),。 鄧石如還曾久居在揚州地藏庵,,如今仍留下他的碑刻“靜觀”。出身貧寒,,風骨不移,,乃中國傳統(tǒng)文人之寫照。任中敏以鄧石如為師,,一師書藝,,一師風骨。 舊時,,凡從事國學研究者,寫一手好字原是應當,,但任中敏的字則完全可以比美于大書家,。任中敏晚年曾與友人云:“弟生平學書無成就,惟于小篆略有工夫,,又篤好,。他年頹廢之前,天能假我一二年之光景,,仍愿好好寫一百幅篆聯(lián)存世,,為身后點綴,非好名,乃留念耳(向后死的友朋留念),,屆時定以較精者一副奉贈,,兄待之可也。” 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小篆比大篆稍簡約稍變化些,,始皇帝統(tǒng)一文字便是以小篆通行,任中敏則專擅小篆,。篆書之特點,,在于對自由的限制,一筆一畫工整有度,,不得隨意,。非氣定神閑不可,非功力深厚不可,。對輕重,、粗細、曲直,、虛實,、快慢的把握及其嚴謹合度,一絲不茍,。盡顯古樸端正厚重典雅的美學風格,。任中敏的篆書正是如此。 20世紀50年代任半塘先生(右三)與其夫人王志淵(右二)等于四川大學留影 這幅贈予好友卞孝萱的篆書楹聯(lián):“為客莫于無雁處,,渡江須及有魚時,。”民國三十六年,,錄不匱翁胡漢民的詩句,。此聯(lián)最能夠見出翰墨功夫。 為客莫于無雁處,,渡江須及有魚時 | 任中敏 書 再看這幅84歲離開四川時所書楹聯(lián):“客疑杜老何遙嘆,,我會淵明所謂高。”杜甫愛國而可敬,,陶淵明務農(nóng)而高潔,。意思好,字也好,。 任中敏的行書和楷書也好,以篆書的功夫又假以自然的流動感,,使得其行書自由而敦實,,楷書依正而端方,。好像沒見過他的草書,只是行書中含些草意,,也許其內(nèi)心的端正不宜選擇太過的瀟灑和奔放,。書法,本質(zhì)上是人的內(nèi)心意緒的外化方式,,或者說內(nèi)在性格與情愫介意筆墨的表達,,所謂“字如其人”,一種內(nèi)在節(jié)奏與外在節(jié)奏的完美契合,。任中敏的行書便是其內(nèi)在情性靈韻的外化形式,。筆墨是有思想的,行款是蘊涵情感的,,風格是個人化的,。 他曾于抗戰(zhàn)期間辦學時堅持一年的《志愿師日記》,現(xiàn)存于桂林檔案館,,全冊兩萬多字,,親筆手書,記錄每日校長事務,,以及自身的反省,,十分可貴。 任中敏書法的特點,,最顯著者,,老辣二字。沉厚而端莊,,深邃而神飛,,終不失書卷之氣。在潔白的宣紙上鐫刻靈魂,,用濃墨寫出碑石般的性格,。學人之風骨品性,表里如一,,彰顯如許,。 抗戰(zhàn)期間,任中敏曾于桂林穿山崖壁鐫刻一幅“國之四維” 其另一個特點,,便是其書寫內(nèi)容的深刻性與唯美性的融合,。這源于他豐韻的詩性以及他對世事與人情宏觀與微觀的敏銳把握,亦源于他的頑強與曠達的秉性,,嚴肅而刻苦的生活態(tài)度。 在學校禮堂舞臺兩側(cè)所寫對聯(lián): 生命之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活之目的在于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 在學校圖書館所書標語: 精神糧食粗備,,勸君努力加餐。 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本質(zhì),,精神的營養(yǎng),如此詩意化與情意化的語言凝練,。文字的力量,,源自思想的刻度與情感的厚度。 他要求學生: 聰明正直,,至大至剛,;嚴格考試,嚴正做人,。 永懷斡地排天事,,各要千錘百煉身。 這是晚年書贈好友譚佛雛先生的一幅篆書對聯(lián): 人言海水有時立,, 我信春光自此多,。 這樣的話語方式真正是妙不可言,意象之美,,境界之高,,氣度之恢弘,在平易的文字里裝下遼闊的海天情懷,,乃非一般人所能及,。 任老上世紀80年代在揚州師院做報告 九十歲時曾題贈揚州師院報的一幅行書: 在信賴環(huán)境,追隨大流的前進中,,我們每人再爭取自覺自動,,以蔚成揚州原是全國文化名城之一的榮譽! 如此的胸懷與大器,,溫和而激勵,,平易而篤定。這種充滿積極能量的溫情話語,,與他“揚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頭,過得了江”的宏鐘大呂不同,,而在精神上是一以貫通的,。中國書法,讓靈魂起舞,,為思想雕塑,。 說到任中敏的書法情緣,又得從他與民國時期的人物說起,。1927年他曾任國民政府胡漢民的秘書三年,,胡漢民的書法極好,,與于右任、吳稚暉,、譚延闿公認為民國四大書法家(吳稚暉的篆書,、于右任的行草、胡漢民的隸書,、譚延闿的楷書),。那時年輕的任中敏學術(shù)精研,文章書法了得,,其政治傾向和脾氣性格與胡漢民亦相投,,故深得胡漢民器重。于右任也很賞識他的學問,。 任中敏創(chuàng)辦的桂林漢民中學的大銅鐘,,“紀律鐘”三個篆字,是任先生手筆,。另刻有隸書“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三月”,、“湘桂鐵路桂林機廠敬制”。 抗戰(zhàn)時期,,桂林是文化大后方,,時任中敏為漢民中學校長,與郭沫若,、柳亞子,、梁漱溟、陶行知,、徐悲鴻等文化名流過從甚密,,每周請他們?yōu)闈h民中學師生做演講。郭沫若曾專門題詩贈予任中敏,,他還曾賦詩調(diào)侃梁漱溟再婚之喜,。 他的兄長任誠曾任揚州第五師范校長(揚州中學前身,,揚州中學乃為第五師范與第八中學合并所成立),,逢任誠六十有五壽誕之際,他曾專門奉上一本書畫冊頁作為賀禮,,其中有徐悲鴻的畫,、郭沫若柳亞子等人的字。為抗日籌款,,任中敏也曾和柳亞子等人一起賣字義捐,。 在桂期間,與尹瘦石友誼頗深,專門聘請尹瘦石為漢民中學的美術(shù)老師,。任中敏曾將自己一幅鐫刻于穿山崖壁的鏤空篆書“國之四維”碑拓本贈予他,。(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尹瘦石也曾為任中敏作畫像?,F(xiàn)在揚州大學“任中敏先生紀念室”是乃尹瘦石親筆所題,。(尹瘦石,著名畫家,,曾任北京國畫院院長,,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 任中敏先生紀念室 | 尹瘦石 題 原揚州師院門樓 1980年,任中敏持84歲的高齡從四川大學回到故鄉(xiāng)揚州,,為揚州師范學院教授,,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主持詞曲研究室,,悉心培養(yǎng)了王小盾,、季國平、李昌集三位博士生,。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年里,,瘦西湖的詩情畫意撫慰著這位世紀老人的心靈滄桑,也留下了半塘邊書畫朋友圈的幾多佳話,。 半塘,,乃瘦西湖伸向校園內(nèi)的一方池塘,,名“牛大汪”。老人晚年卜居于此,,常詼諧地對友人說:“逛逛牛大汪,,看看任半塘,。”后來,,老人百年誕辰紀念之際,,學校決定將老人所居之“牛大汪”更名為半塘。并建“半塘碑”,。石碑上“半塘”二字,,乃是用老人的署名拓影,如此沉厚,,是立著的魂,。 回想起來,倘若那年老人回揚州時,,被稱做“詩書畫印四絕”的孫龍父仍在(龍父先生1979年因病去世),,一定會經(jīng)常去牛大汪與這位前輩學者切磋書藝的。那該是一個怎樣的情形??!兩個純粹的性靈在這里相逢,一定會讓瘦西湖水更加的清幽,,一定會留下文人相親的美談趣事,。孫龍父的“章草”和“鐵骨梅”一定會讓這位仙風道骨的老人道一聲大大的贊。老人年歲大了,,字寫得少了,,印也不能再刻了,可龍父如果能夠見到前輩當年的法書與治印一定會稱道不已,。這不能不說是瘦西湖畔書畫朋友圈的一件憾事,。 任半塘(篆刻) 回想半塘邊,老人曾為他的漢民中學老學生題字曰: 盡化機心,,得自然性,; 推行風氣,無所謂師,。 又題曰: 故人離合風和雨,, 名世文章石與金。 其師生之誼彌久愈深,。 回想半塘邊,老人曾為常州瞿秋白紀念館題詞:“深切懷念在常州省立第五中學的同班同學瞿秋白烈士”,。(任中敏,,原名乃訥,與瞿秋白系同窗好友)。為鎮(zhèn)江中學,、常州中學題簽《校史資料》,;為揚州地方文化學者的著述親筆題簽:揚州清曲。
實事求是,,具有遠見卓識,,完成確定任務,不失前進方向,。 乃是老人對這位寫出力作《唐代揚州史考》的飽學之士的肯定與激勵,。 在半塘邊,老人與江樹峰,、徐沁君、秦子卿,、胡忌,、龍晦等友人詩詞唱和,筆墨傳誼,。與唐圭璋,、夏承燾等同門摯友筆墨往來,互致牽掛,。據(jù)陳文和回憶,,那年,南京師范大學為唐圭璋八十五歲作壽,,意請老人賜墨寶以賀,,不料老人拒絕道:“八十五寫什么字,等他九十歲時寫,!”也是?。∧觊L五歲,,仍老當益壯呢,! 那是老人九十壽誕的日子,位于國慶路上的百年老店菜根香,,高朋滿座,。譚佛雛、祁龍威,、李坦,、田漢云等老友后學奉上《一代宗師》中堂以致賀,乃書法名家秦子卿的手筆,。席間,,少長友朋,把酒甚歡,一向持沉郁之風的譚佛雛先生不禁乘興賦詩曰: 巴蜀維揚,,九十星霜,。 半生事業(yè),敲鑼賣糖,。 老人不勝歡喜,,連連稱“妙”。 于是,,由許紹光先生用魏碑書之懸于客廳,。譚佛雛跋曰:丙寅五月初七,半塘翁九十壽誕,,賀者紛紛,。席上,予口占此十六字,。翁為之莞爾,。敲鑼賣糖者,翁嘗自作此語,。糖,,唐。翁所著“唐藝發(fā)微”以《唐戲弄》為首煌煌八大部也,。蓋發(fā)明光大唐人藝術(shù)并世無二也,。翁命書之,因浼紹光兄代書并共伸祝嘏之誠云爾,。 任老著作等身 敲鑼賣糖,,本是老人曾經(jīng)戲語,卻成了一段文壇趣聞,。真正是,,先生之間,雅俗之間也,。字,,是老人頑強生命形態(tài)的寫照。 在半塘邊,,老人留下最后的墨跡大概就是為弟子李昌集博士論文的題簽:中國古代散曲史,。此時,老人已年近九五,,且時而清楚時而恍惚了,,然能為之揮筆,不禁令人唏噓,。這仿佛是他頑強生命最后的抖音,,仍聞得高古的氣息,,聽得文人的鏗鏘。 瘦西湖上,,楊柳依依,,碧波蕩漾…… 2020年初夏揚州和美居 (作者系揚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前任院長、教授) 當年的揚州師院東門湖畔 下期且看《搜一搜瘦西湖的書畫“朋友圈”(九)》 |
|
來自: wfchengyzzs > 《旅游,風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