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省會城市(含各省級行政區(qū)的中心城市,下同)中,,名字為四個字的只有兩個,,就是新疆的烏魯木齊以及內(nèi)蒙古的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曾稱為歸綏,,在當?shù)卣Z言中,,“呼和”是“青”的意思,“浩特”的意思就是“城”,。當年建城時用的主要是青磚,,所以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呼和浩特位于內(nèi)蒙古中南部,,北界陰山和大青山,西南臨黃河,,東南隔著長城與山西省交界,。呼和浩特的面積并不大,約1.72萬平方公里,,在面積約118萬平方公里的內(nèi)蒙古,,這個面積只能排在倒數(shù)第二位。不過有意思的是,,呼和浩特面積不大,,但轄區(qū)幾個縣級行政區(qū)都很有特色。 呼和浩特有個縣叫托克托縣,,看似名氣不大,。黃河你總知道吧,作為我國母親河之一的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然后一路向東奔騰,。幾經(jīng)曲折,,黃河呈西南——東北方向穿甘肅蘭州、寧夏銀川,,后進入內(nèi)蒙古境內(nèi),。 我們都知道黃河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幾”字上面的那一“橫”就是黃河最北部呈西——東走向的那段,,兩側(cè)也稱為河套平原,。黃河由西向東流淌幾百公里后,然后來一個大轉(zhuǎn)折,,由北向南流淌約八百多公里,,成為陜西省與山西省的界河。這個大轉(zhuǎn)折在哪呢,?就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縣附近,。 呼和浩特有一個和林格爾縣,這個縣位于呼和浩特市主城區(qū)的正南方,,看似名氣也大不,。不急,你總知道南北朝有個強大的北魏王朝吧,。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亡于公元534年,先定都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孝文帝遷都洛陽,。 實際上嚴格來說,北魏在386年并不是建國,,而是復(fù)國,,復(fù)哪個國呢?就是代國,。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是代國最后一位國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代國的地盤主要是內(nèi)蒙古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也就是呼和浩特附近和大同附近,。 圖-呼和浩特東站 公元376年,,已經(jīng)滅掉前燕的前秦宣昭帝苻堅滅掉了代國,北方一統(tǒng),。不過由于前秦內(nèi)部太亂,,最終在淝水兵敗后土崩瓦解,鮮卑慕容部恢復(fù)了燕國,,史稱后燕。鮮卑拓跋部也沒閑著,復(fù)立了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代國的國都在哪呢,?盛樂城,,也就是現(xiàn)在和林格爾附近。北魏建立后,,雖然定都在平城和洛陽,,但和林格爾始終是北魏帝室的根脈重地。別的不說,,北魏有很多皇帝死后葬在盛樂,,比如開國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統(tǒng)一北方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燾,、高宗文成帝拓跋浚(馮太后之夫)、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等人,。至于之后的北魏帝王為何死后不再葬在盛樂了,?很簡單,遷都了,。 和林格爾的名氣不算太大,,但呼和浩特另一個縣——武川,名氣就比較大了,。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一直生活在北方,但孝文帝致力漢化,,把國都遷到了洛陽,。北魏的重心就放在了中原,這引起了北方留守鮮卑人的強烈不滿,,認為自己被邊緣化了,。 最終,北方發(fā)生了著名的六鎮(zhèn)之亂,,最終把北魏王朝炸得粉身碎骨,。六鎮(zhèn)從西往東是沃野鎮(zhèn)、懷朔鎮(zhèn),、武川鎮(zhèn),、撫冥鎮(zhèn)、柔玄鎮(zhèn),、懷荒鎮(zhèn),。其中武川鎮(zhèn)就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曾命名為黑城,后來改成了武川,。 說到武川,,就不能不提一個人物,他沒當過皇帝,,卻開啟了隋唐作為第二黃金帝國的大幕,,他就是宇文泰。北魏末年北方大亂,,有兩個牛人最終將北魏帝國一劈兩半,,各占一半。懷朔鎮(zhèn)的高歡控制東魏,,其子高洋最終取代東魏建立北齊,。武川鎮(zhèn)的宇文泰控制西魏,后裔廢掉西魏建立北周,。 在二魏對峙初期,,東魏強西魏弱,西魏后來居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掉北齊統(tǒng)一北方,,但武帝不久后就駕崩了,。僅過了四年,到了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近四十年后,隋朝滅亡,,李淵建立了唐朝,。 武川縣航拍圖 宇文泰為了能在高歡的強大攻擊之下活下來,以武川人為主組建軍隊,,比如著名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八柱國有一個人叫李虎,他的孫子就是唐高祖李淵,。稍次一等的十二大將軍有一個人叫楊忠,,他的兒子就是隋文帝楊堅。 后世學(xué)者將這些武川出來的牛人統(tǒng)稱為武川軍閥,,不過“關(guān)隴集團”的知名度更大一些,。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都出身于武川軍事系統(tǒng),他們的帝國實際上還是北周的延續(xù),。 除了托克托,、和林格爾,、武川之外,隸屬于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清水河縣的歷史都非常悠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