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渾身靜穆,一心崇佛,,其實未必然,。盡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這個極端強勁的英雄主義“磁場”中,,必然被吸引,,表現(xiàn)出對時代精神的認同。他曾經(jīng)豪邁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辭鳳闋,,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jīng),?!保ā端挖w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道佛墨諸教的綜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價值取向于崇威尚武,,立功異域,,有著強烈的英雄意識及立功愿望。其作品也有足以與高岑邊塞詩名作相埒的《從軍行》,、《燕支行》,、《老將行》等,慷慨踔厲之氣,,干霄薄云,。早年的《觀獵》刻畫了一個將軍打獵的豪縱壯舉,反映大唐盛期將士的英邁雄姿,,寫得俊爽峭拔,,畫面飛動: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來,,先聲奪人。不寫人而展現(xiàn)一個令人驚異的特寫鏡頭:風中突然凌厲而響,,一枝利箭直射遠處,,勢如奔電。真是“弓如霹靂弦驚”,!然后一騎打獵隊伍疾馳而來,,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哦,,原來是一個將軍率領(lǐng)部下在渭城一帶射獵,。他躍馬揚鞭,兩眼炯炯,,手中的強勁的硬弓不時的拉響射遠,,箭無虛發(fā)。軍校個個爭先,,奮勇如猛虎,,場面十分熱烈。 冬去春來,,冰融雪消,,乍暖還寒,茫茫原野上到處是叢林雜草,,經(jīng)過幾個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敗葉,本來棲身于雜草叢中的許多小動物也就失去了藏身之所,。在圍獵的人們追逐下,,它們忙著倉皇逃竄,這正是矯健的雄鷹大顯身手的時候,。它時而高飛,,時而俯沖直下,那些狡詐的小動物,,都逃脫不了它犀利如劍的雙眼,。為了追逐獵物,駿馬在積雪消融的原野上奮蹄馳騁,,春風得意,。這是一支多么雄健而又勇猛的隊伍! 接著畫面不斷移動變化,,從長安出發(fā),,一會兒就到了新豐,,這支射獵隊伍不斷快速前進,四處出擊,。最后凱旋,,回到“細柳營”?;赝哌^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籠罩,,夜晚降臨了,。 什么叫“細柳營”?漢朝大將周亞夫嚴于治軍,,當年他的部隊駐扎在細柳,,軍紀嚴明,無將軍令誰也不能隨便進入,。漢文帝來勞軍,,因為沒有周亞夫的將令,部下就不讓皇帝進入軍營,。后來部下接到將令后才允許進入,,周亞夫率將士騎在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說:“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绷罨实垠@訝得瞠目結(jié)舌:“嗟乎,,此真將軍也!”王維這里引用這一典故,。暗喻這位將軍猶如當年的周亞夫那樣,,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軍,。 王維把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寫得激情洋溢,豪興遄飛,。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慷慨豪邁的愛國激情。這是何等的大手筆,!沒有壯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凌云的壯志,,沒有大唐的赫赫威勢,,豈能寫出這種壯懷激烈的詩篇,! 王維的愛國情懷,在詩里不是血雨腥風,、旌旆獵火的直觀顯示,,而是以理想主義美學原則對歷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現(xiàn)出光彩照人的邊關(guān)將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老將行》)的悍將:有“衛(wèi)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shù)貳師功”(《燕支行》)的驍帥,;有“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夷門歌》)的義俠侯贏,;“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李陵詠》)的無路報國的李陵……詩人賦予這些歷史人物以鮮明的現(xiàn)實感,很能表現(xiàn)其青少年時的渴望為國立功的愛國情懷,。 正是由于詩人有這樣的開闊的胸襟,,當他身受重任,赴邊塞勞軍時,,就能夠在寥廓無邊的沙漠里豪氣如海: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首詩就作于赴邊途中,。想一想,,一個人遠赴邊塞,該是多么的艱難危險,!但王維卻沒有一絲害怕,,勇敢地走了,他為王朝軍隊能夠取得重大勝利而興奮,,早就不計個人利害,。雖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飄到了從來就沒有到過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無目的地飛入了胡地的天空,。但是,,你看茫茫沙漠,,沒有一絲風,一縷炊煙裊裊直升,,落日圓圓,,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黃河之中,,是這樣的圓,,這樣的紅艷。能夠看到如此壯觀奇景,。詩人感到分外的興奮與激動,。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軍,,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騎士,,告訴詩人,將軍正在燕然前線指揮呢,! 全詩雖然沒有寫到自己怎樣為國家強大的邊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這些闊大的景物描寫中,,我們可以捫到詩人一顆豪邁奔放的愛國之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景如畫,使無數(shù)沒有到過邊塞的人們仿佛看了邊塞風光的壯美,,具有強大的魅力,,熱血男兒激情奔涌,,遠赴邊塞,,一睹大漠風光,?!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對黛玉說:“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苯又团e例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里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br> 這段話不僅道出了香菱在讀詩中不斷體味所悟出有些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而且也告訴我們,,讀詩要善于思索,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多作想象,。只有這樣,才能悟得詩的妙諦,。 說到唐代的邊塞詩,人們總會想到高適,,他是盛唐邊塞派的代表,?!堆喔栊小肪褪撬拿鳎锩娴母星椴皇菃渭兊男l(wèi)國豪情,,而且?guī)в袑Σ活檶⑹克阑畹慕y(tǒng)帥的批評和譴責,。詩前小序云:“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备嬖V了讀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云: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近人趙熙稱之為高適詩歌的“第一大篇”。這既是由于此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戰(zhàn)爭的實際,,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讀來回腸蕩氣,,動人心魄,。 奚,、契丹是隋唐時期東北部兩個少數(shù)民族,它們是鮮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戰(zhàn),雖然早已歸附大唐,,但時有戰(zhàn)爭發(fā)生,。開元二十一年,張守珪到官,,此后多年,,為了解決奚與契丹的叛亂,前后有過多次戰(zhàn)爭,。此詩大概就是這段時間寫的,。 詩先寫張守珪出師幽薊的大背景。當時東北狼煙燃起,,邊關(guān)告急,,張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隨之進入東北,。前鋒一路上鳴金擊鼓,,直下榆關(guān)(即山海關(guān)),后續(xù)部隊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進,。“碣石”在山海關(guān)西南的秦皇島附近。曹操《觀滄?!酚芯湓疲骸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毛澤東《浪淘沙》里說曹操“東臨碣石有遺篇”),。接著道出了軍情的緊急,唐軍的檄文已經(jīng)飛至西北部的沙漠一帶,,而契丹軍隊也侵入到狼山,。兵士們所駐扎的地區(qū)是唐最北邊的地方,荒涼,、蕭條,、寒冷。敵人的騎兵橫沖直撞,,進犯之速如疾風暴雨,,視我將士為無物,。 為了人民的安寧,為了祖國的尊嚴,,戰(zhàn)士們奮勇御敵,,死傷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卻那些將軍,在敵情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卻仍然在軍帳之中飲著美酒,,讓美女為他們盡情地歌舞。這些昏聵糊涂的將軍,,一心崇拜享樂主義,今朝有酒今朝醉,,活著就要歡樂,哪里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雖然世道不平,戰(zhàn)士們卻沒有動搖殺敵衛(wèi)國的意志:“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比獍俨菘菸|目皆是黃沙彌漫,。夕陽如血,照著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們圍在一起,,商量著明天的戰(zhàn)斗。由于犧牲很多,,能夠戰(zhàn)斗的將士越來越少,但身受國恩,,每個人都立誓報效朝廷,對敵人極度蔑視,。可盡管用盡心力,,還是不能解除敵人的包圍。 就這樣,,兩軍相持,,成年累月,艱苦卓絕,,時有犧牲,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徹底降伏敵人,?“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會非常迫切地思念他們,,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飯的時候,也會想到戍守邊關(guān)的夢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淚,。但是,,盡管將士們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親人,敵人還在囂張,國土還時時被侵犯,,邊境上的百姓的安全還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哪能回家團聚呢,! 雖然在這里作好長期駐留的準備,,但是生活實在太艱苦了?!斑呁ワh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邊地疾風迅猛,,邊庭百草荒蕪,連士兵吃的菜都沒有一點,。嚴酷的環(huán)境,怎么能夠過日子呢,?早,中,、晚三時兩軍相遇拼殺之時,,人人豪氣如云,,晚上卻又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清冷、寂靜,。每次戰(zhàn)斗結(jié)束,,大家看著各自身上的創(chuàng)傷、刀刃上滴著的鮮血,。呵,,戰(zhàn)斗是多么的殘酷,隨時都會有犧牲,。但是,,既然來了,即使為國而死,,也死得其所,,誰又會考慮到能否記下戰(zhàn)功,英名永留史冊,?其實,,征戰(zhàn)沙場歷來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隨時都會發(fā)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漢代李廣這樣的將軍威震邊關(guān),,敵人望風披靡,這就可以讓邊境安寧,,百姓樂業(yè),,我們也就不會離鄉(xiāng)背井,埋骨塞外了,。 詩描寫了戰(zhàn)場的荒涼、衰敗,、凄慘,,極力歌頌了戰(zhàn)士們以大義為重,在極度艱苦的環(huán)境下堅守邊關(guān),,不計名利,甘心為國捐軀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批評了那些不關(guān)心士兵生活,,只貪圖個人享樂的將軍。全詩波瀾起伏,,一唱三嘆,描寫與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詩,主要是根據(jù)來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內(nèi)容,,緊緊把握當時邊塞戰(zhàn)事的具體特點和將士們思想本質(zhì),,加以敷演改寫的。是時高適只有三十多歲,,還在窮困潦倒中,,過著“混跡漁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時他漫游薊北一帶,,想投筆從軍,,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帶棲游,。他的發(fā)跡史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初,,自駱谷西馳見玄宗,陳潼關(guān)敗亡之勢,,又從玄宗至蜀郡,,拜諫議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肅宗命征討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大,。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里認為,,李白下獄與他關(guān)系極大,不知然否,? 因為還沒有入仕,,故更能體味到將士們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為國犧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盡筆力,,為他們抒寫頌歌。把軍隊出征的軍容,、軍情的緊急,、塞漠的荒寒、戰(zhàn)爭的酷烈,、軍中的苦樂不均,、戰(zhàn)士的勇武、別離的悲愴,、和平的祈愿等等,,熔為一爐,。特別是借不斷地變換場景來抒發(fā)激越悲壯的感情,把將士們復(fù)雜的內(nèi)心波濤描寫得跌宕回旋,,令人感同身受,。我們讀這首詩,就像看到了唐代邊塞將士們許多戰(zhàn)斗和生活的場景,。 李頎比高適大十多歲,,成名也早,但一生只任過新鄉(xiāng)縣尉這樣的小職,。殷璠說他“惜其偉才,,只到黃綬”。他的邊塞詩大氣包舉,,酣暢淋漓,。如《古意》: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詩的主旨和王昌齡的“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的一樣,,都是表達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但這首李詩更富動作性和戲劇性。它先描寫真正的男兒,,家在幽燕一帶年紀輕輕的男子,,喜歡馳馬征逐,滿懷豪情,,勇猛無敵,。希冀立功邊塞,使聲名不朽,。他們把生命看得很輕很輕,,揮刀殺人之時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誰也不敢上前,。他們崇俠尚武,,胡須簡直就像此為的刺一樣堅硬。在邊塞,,黃云籠罩原野,,白云飄飛,殺氣重重,,但想到?jīng)]有為國家建立功業(yè),,不能就這樣回去啊,!可是,,那里有個少婦懂得音樂,喜歡彈奏琵琶,,每當她彈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涼嗚咽的樂聲使三軍將士聽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家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子來,男兒有淚不輕彈,,到這時候,,大家都淚如雨下。 軍人也是人啊,,誰沒有親人,,沒有家鄉(xiāng)?雖說男兒壯志不言愁,,但親情畢竟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覀兩钤诤推降沫h(huán)境里,,但是,當心情苦惱的時候,,生活空虛的時候,,精神無助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親人,,想到溫暖的家庭,,更何況身在邊關(guān)的將士?“三軍淚如雨”的群體形象,,把將士思鄉(xiāng)的情緒表現(xiàn)得十分真實生動,。 《古從軍行》,直接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筆調(diào)斥責統(tǒng)治者以濫戰(zhàn)為樂,,擴邊為業(yè),不顧人民死活,、窮兵黷武的舉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從軍行”本是樂府古題,。此詩寫當代之事,,題目加上一個“古”字,是怕觸犯忌諱,。其實當時的皇帝還算比較開明,,整個唐代,幾乎沒有文字獄,。此詩對當代帝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戰(zhàn)行徑,,給予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崗放哨,了望遠處是否有戰(zhàn)事預(yù)報,,黃昏時牽著馬到邊界的河流飲水,。到處風沙彌漫,天昏地暗,。軍營里不時地響起彈奏琵琶的聲音,,里面滿是幽怨的情緒(杜甫《詠懷古跡》里描寫王昭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琵琶是抒發(fā)幽怨的代名詞),。四下里烏云籠罩,渺無人煙,。有時候雨雪不斷,。就在這樣的渺無人煙的環(huán)境里,夜夜聽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飛時發(fā)出的驚叫聲時,,戰(zhàn)士們的心就不再平靜了,,寒冷的秋冬來臨,大雁能夠回南方去避寒,,而他們卻年復(fù)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歸去,?而且聽說皇帝為了阻止他們回家的欲望,派人嚴守玉門關(guān),,不準前線將士們進入,。這樣,就徹底斷絕了他們回鄉(xiāng)之路,。只好拿性命去拼搏,,將生死置之度外。 無數(shù)將士的犧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空見蒲桃入漢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傳入中原大地,,為百姓種植,。 這是多么強烈的譏諷!無數(shù)將士們的生命價值就只等于區(qū)區(qū)的蒲桃嗎,? 正義的為了捍衛(wèi)國家的領(lǐng)土而戰(zhàn),,人民總是擁護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勝利也毫不憐恤,,但那些非正義的侵略性的戰(zhàn)爭,,無論哪個朝代,人民都厭惡甚至鄙棄的,!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敗,官僚的貪墨,,使兵士們鎮(zhèn)守邊關(guān)苦不堪言,,甚至犧牲在邊塞也不通報家人。于是,,邊塞詩就帶著濃厚的傷感以至凄厲的情緒,。如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戰(zhàn)爭是殘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義的戰(zhàn)士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浴血奮戰(zhàn)只是為將軍肩章增添一個星,。他們胸懷著國家民族大義,,義無返顧地投身于保衛(wèi)祖國的事業(yè)中。人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說,,正因為有了無數(shù)踏踏實實不計生死不考慮功名的士兵,,才有將軍的功勛,才有國家的安寧,! 戰(zhàn)士犧牲在前線,,尸骨無還。不要說朝廷應(yīng)該給多少撫恤金,,最起碼應(yīng)該將陣亡的消息告訴其家人,。而晚唐時,將士死而死矣,,誰都不再提起這人,。而他們的嬌妻,還是白天倚門盼望,,夜里夢魂千里,,望郎君回來。這是多么令人傷心的人間悲??!李白在《北風行》里描寫女人得悉丈夫陣亡的消息,“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悲痛心情無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畢竟知道了,。而在這首詩里,男人早就為國捐軀,,可家里的女人還是天天倚門翹首,,不見人歸,假如在某一天,,知道實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劇性,! 許渾《塞下曲》是這樣,,在看似淡淡的語言里,描繪了一出人間悲?。?br> 夜戰(zhàn)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xiāng)信,,猶自寄寒衣,。 晚上發(fā)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zhàn),使半數(shù)的戰(zhàn)士壯烈犧牲。是將軍指揮的無能,,還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yīng)戰(zhàn),還是士兵長期沒有訓練,,戰(zhàn)斗力減退,?總之,這個責任該由誰來負,?第二天早晨,,在剩下的將士極度沉痛,反思戰(zhàn)斗失敗原因時,,軍營里收到了一位犧牲的士兵的家信,,親人除了在信中表達想念之情外,再三告訴他御寒的衣服已經(jīng)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戰(zhàn)場,,本來是不足為奇的,,這在戰(zhàn)爭中很普通、也很經(jīng)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次戰(zhàn)斗,,就犧牲太半人馬,那就值得思考了,。詩用純客觀的敘述,,真實地反映了一次戰(zhàn)斗造成的慘重傷亡,刻畫了一個人間悲劇,,隱隱地批判了將帥的無能,,也暗示人們,大唐國力遠不如前了,。詩帶著哀傷感嘆的情緒,,失去了盛唐時代邊塞詩雄渾悲壯的情調(diào),反映了這個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盡管心有怨恨,,但邊境情況緊急,強敵進犯,,人民總會毫不猶豫地站起來,,不惜犧牲生命,走向抗敵的最前線,。正因為這樣,將軍才有可能勝券在握,置敵人于死命,。安史之亂結(jié)束后,,大唐元氣大傷,人民急需休養(yǎng)生息,,但西部地區(qū)的吐蕃乘機作亂,,多次侵犯內(nèi)陸。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一到任,,就與將士們同仇敵愾,,共御強敵。當年秋天,,就“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十月,,又一舉收復(fù)鹽川城,。他的《軍城早秋》就描寫了自己剛毅果斷、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 昨夜西風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正當秋高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個好的年成之際,,一夜之間,,“西風”驟起,敵軍深入大唐境內(nèi),,騷擾劫掠,,頓時黑云壓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為統(tǒng)帥,詩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運兵布陣,很快地將驕狂的敵人擊潰,,又派遣能征善戰(zhàn)的部將率領(lǐng)兵士追擊逃跑之敵,,命令他務(wù)必全部、干凈地消滅敵人,,不要讓敵人有一匹馬,、一個人逃回。 詩前兩句寫敵軍進犯,氣勢囂張,,后兩句寫我軍擊潰敵人后,,迅速追擊,誓要徹底消滅來犯之敵,。借敵我雙方前后形勢的陡轉(zhuǎn),,有力地刻畫了將士們那種克敵制勝的自信、一往無前的勇氣,、誓死保衛(wèi)疆土的決心,。詩轉(zhuǎn)柁有力,收束有方,,氣勢強勁,。英雄主義的豪情指揮若定的風度彌漫于字里行間,讀起來回腸蕩氣,,鼓舞人心,。 正因為當時君明臣忠,萬眾一心,,守衛(wèi)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個西部邊境的民間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 在那動亂的歲月里,,我的心總是那樣的憂愁與灰暗,但是,,讀到《唐詩三百首》所選西鄙人作的這首《哥舒歌》時,,它的豪情勝概,總能催暖了我將凝固的熱血,,剎那間使我忘記了自己前途無著的悲哀,,進入詩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邊邑”,,《鄭伯克段于鄢》中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寫共叔段得寸進尺,,步步緊迫,,加快篡奪最高領(lǐng)導權(quán)的步伐,結(jié)果“多行不義必自斃”,,葬送了自己的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邊境那邊的某人,,這首詩應(yīng)該是無名氏的作品,歌頌哥舒翰鎮(zhèn)守邊塞給百姓帶來的安寧,。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時的一員將軍,,功勛卓著,被封為西平郡王,,《舊唐書·哥舒翰傳》載:“吐蕃盜邊,翰持半段槍迎擊,,所向披靡,,虜駭走,只馬無還者,。逾年,,筑神威軍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龍駒島,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br> 詩告訴我們:在一個晴朗的夜,頭頂北斗星閃耀,,身著戎裝,,威風凜凜的哥舒翰率領(lǐng)兵士橫刀巡夜,四下戒備森嚴,,萬籟無聲,,百姓都進入夢鄉(xiāng),這是一個多么平和寧靜的環(huán)境,!那些曾經(jīng)猖獗暴虐的胡馬,,早已聞風喪膽,嚇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現(xiàn)在,,他們再也不敢越過邊界,干擾內(nèi)陸百姓的生活了,。 這是一首素樸的民謠,,一支喜悅的頌歌,一曲天籟,,它是那樣的樸素而真實,。清人吳錦榮《唐詩箋注》說:此詩“音節(jié)雄古,有聽鐘帶鼙之意,,每諷讀數(shù)過,,嘆息此人姓氏不傳,。”其實,,好詩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詩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