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么小就學會偷東西,,長大還得了,?” 就是因為孩子這么小,所以千萬別急著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 ——鹿媽 ◆ ◆ ◆ 前幾天,浙江的派出所來了一個5歲的小女孩,,她一邊哭,一邊說著要來自首,。 一個5歲的孩子,,犯了什么大錯呢? 正當值班警察一頭霧水的時候,,孩子怯生生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女孩的同學前幾天來家里玩,,走的時候,把一塊電話手表落下了,。 孩子很喜歡那塊手表,,沒有告訴爸媽,而是悄悄留下了,,并帶到學校藏在書桌里,。 后來,媽媽去學校整理書桌時,,發(fā)現(xiàn)了手表,。 了解真相的媽媽大發(fā)雷霆,教育孩子一番后,,還要求她去派出所“投案自首”,。
提到“偷”這個字,不少父母心里都會一驚,。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常常會把孩子的偷竊問題與道德問題劃上等號。 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既擔心又害怕: “這孩子現(xiàn)在學會偷東西,,長大還得了,!” 為了不讓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不免會采用嚴厲的處理方法,。 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年幼的孩子真的有用嗎,? 孩子被打罵后,,真的不會再偷東西了嗎?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偷拿別人東西,,其實就是單純的喜歡。 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變成自己的,。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四歲的小女孩,,特別喜歡同學的一件粉色外套,。 一天放學后,沒經(jīng)過同學的同意,,她就把外套穿回了家中,。 當爸爸問起外套的來源時,她堅持說是她自己買的,。 在爸爸的一再追問下,,小女孩說出了實情:她特別喜歡這件粉色外套,就想穿上它,。 經(jīng)過爸爸的再三勸說,,小女孩最終同意把外套還給同學,并道歉,。 在這個小女孩看來,,喜歡的東西就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她根本就不知道這種行為是“偷”,。 這種情況其實挺常見,,幾乎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后,,書包里或者衣服口袋里經(jīng)常會多出不明來源的小玩具。 帶娃逛超市,,走出去好遠,,才發(fā)現(xiàn)娃手里捏著一袋沒付錢的食物。 對于心智還未成熟的幼兒來說,,“拿”和“偷”,,是兩個很難區(qū)分的概念,。
他們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這些物權概念,,只要喜歡,,就是我的。 孩子到了六七歲或者更大的時候,,有了一些模糊的物權意識,。 但遇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這點模糊的意識,,還不足以抑制住他內(nèi)心“想要”的沖動,。 這個年齡段的順手牽羊,并不等同于成年人的“偷竊”,,應該算是“拿”。 孩子都是天性純良的,,在沒弄清楚原因之前,,我們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 年齡小的孩子,,去拿想要的東西,大多是出于占有欲和好奇,。 稍微大點,、已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多半是緣于匱乏,。 作家三毛在一篇文章,記錄了自己曾經(jīng)偷錢的經(jīng)歷,。 小學三年級前,,三毛并從沒碰過錢,父母認為她是小孩子,,在家有吃有穿,,不需要花錢。 過年的壓歲錢也不給花,,過完了年,,便乖乖地上交給父母,。 當時,小學生中流行收集包糖果的彩色玻璃紙,。 那種糖果在學校外面的雜貨鋪里可以買到,,也可以換。 拿一本用過的練習簿交給老板娘,,就可以換一顆彩色的糖,。 沒有零用錢的三毛,恨不能把所有的練習簿都快快用光,,好去換糖紙,。 一個星期天,三毛無意中走進母親的房間,,看見柜上躺著一張紅票子——五塊錢,。 看著那張紅票子,三毛的眼光離不開它,,呼吸開始急促起來,。 五塊錢,在她眼里,,等于一大盒彩色的糖紙,,等于不必再苦寫練習簿,等于一個孩子全部的期待和快樂,。 三毛忍不住伸出手,,把錢偷偷放進了兜里。 媽媽發(fā)現(xiàn)錢不見時,,三毛驚慌失措,,口袋里的五塊錢好像灼熱的排骨,燙著她的腿,。 經(jīng)過重重心理斗爭后,,坐立不安的三毛還是將錢偷偷扔回了柜子的夾縫邊,還給了媽媽,。 從那之后,,父母突然給三個孩子發(fā)零用錢了,每個小孩一個月一塊錢,。 父親還給了三毛一盒進口的糖果,。 三毛歡快地把糖果剝出來放在一邊,將糖紙泡在臉盆里洗干凈,,然后一張一張將它們貼在玻璃窗上,。 那個下午,就在數(shù)糖紙的快樂里,,悠悠地度過...... 內(nèi)心得到滿足的三毛,,再也沒有偷過錢,。 多年后,三毛和母親說起這段偷錢的往事,,發(fā)覺姐姐弟弟們也在笑,,原來都偷過錢...... 因為父母的冷靜對待,那些錯誤的往事,,就這樣平淡地過去了,。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么,。 表面看,,不問自取是孩子一種錯誤的行為,實際上都藏著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和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因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為好奇,還有的孩子僅僅就是因為得手的成就感....... 孩子出現(xiàn)所謂的“偷竊”行為,,不要輕易上升到道德品行低劣的高度,,更不要把孩子交給警察。 因為這樣,,不但會讓孩子的內(nèi)心產(chǎn)生巨大的恐懼,,還會使他們形成 “我是罪犯”的自我認知,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是非常不利的,。 教育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
孩子偷拿東西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善惡品德觀念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孩子,,如果被指責為“偷”,,很容易給孩子不好的暗示,讓他們滑向壞的方向,。 只有用正確的方法教育,,他們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對錯,明白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1. 對孩子強調(diào)物權意識 培養(yǎng)孩子的物權意識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分清,,什么是自己的東西,,什么是別人的。 我們可以把家里的東西做個分類,,孩子的東西和大人的東西分開,。 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有保護和使用權,別人的東西,,也需要別人同意才能拿,。 如果我們要用孩子的東西,也要先經(jīng)過他的同意,。 當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如果我們想加入,我們可以問他:“寶寶,,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 如果我們直接粗暴地拿走孩子的東西,就是用行動告訴孩子:“東西可以隨便拿”,。 2. 了解原因,,適當滿足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需要做好情緒管理,,理性地思考:孩子為什么拿別人的東西,?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物質(zhì)上要盡量滿足孩子,。 超出能力范圍,,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就可以了,不要否定,、批評孩子的欲望,。 維護孩子的自尊,放下評判的態(tài)度,,了解孩子的需求,,平靜地告訴他應該如何做。 得到寬容和關懷,,內(nèi)心滿足的孩子,, 根本不會再去偷。 3. 陪孩子一起,,承當責任
孩子犯錯,,是教育的最佳時機,父母的態(tài)度與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像開頭那位媽媽那樣把孩子推搡出去,,讓她獨自面對錯誤,,接受“自首”的懲罰。 孩子感受到的,,不僅是恐懼和失望,,還有父母對她的不接納。 聰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犯錯后,,明確告訴孩子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這樣才能讓孩子樹立起規(guī)則意識,,降低再次犯錯的可能性。 鼓勵孩子勇敢承擔責任時,,別忘了做他的支持和后盾,。
孩子可以通過犯錯確定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力,。 小時候做錯事,,都是在積累經(jīng)驗,在犯錯誤與被糾正的過程中,,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核心,,認識到秩序與規(guī)則的重要性。 只有被接納,,被理解的孩子,,才能從內(nèi)心去審視自己的錯誤行為。 希望每一個孩子犯錯時,,都能被溫和的方式善待,,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理性地引導孩子,有所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