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州志》卷三后半部分講連平州的公署,。公署即古代官員辦公的處所,《周禮》稱官府,,唐代以后稱衙署,、公署、公廨,、衙門,。衙門本作“牙門”,也叫六扇門,?!把篱T”系古代軍事用語,是軍旅營門的別稱。古時常用猛獸的利牙來象征武力,,軍事長官們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于辦公處。后來嫌麻煩,,就在軍營門外以木頭刻畫成大型獸牙作飾,,營中還出現(xiàn)了旗桿端飾有獸牙、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于是,,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漢代時這一名稱逐漸移用于官府,,并被誤傳為“衙門”。唐朝以后,,“衙門”一詞廣為流行,。 隨著朝代的更迭,國內(nèi)殘存的古代衙署曲指可數(shù),,連平州的公署也已蕩然無存,,只能故紙堆里探尋。本文除州署外,,順帶介紹連平備荒用的倉厫(米倉),、防御用的大炮以及水陸交通要道的地方巡檢署(派出所)。本文不定期更新,,最新版請移步文末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王者向民而治凡百有位,,依方定署以為臨民敷政之所。至于自公宴息,,有室有廬得以退思補過,。國家體恤臣工典至渥矣,靖共矢臨汝之心,,竂屬協(xié)寅恭之誼,,為棠蔭為去思,斯無曠厥居,,豈徒美輪奐侈壯觀已哉,,志公署。 南陽府署(南陽知府衙門),,難念的經(jīng)攝于2017年 州署在城正中,,堂三間,扁曰“萬服”,,左為贊政廳(今廢),,右為龍亭庫(候修)。戒石亭在堂之前,南為儀門,,又南為正門(康熙三年,,知州羅拱垣修)。后堂如堂之?dāng)?shù),,堂后為水心門,,知州舍居后堂之北。堂之東,、西各廳三間,,其額東曰“新新”,西曰“無悶”舍居,,吏目舍居堂之東,。東西兩廡各舍五間,則六曹居焉(康熙七年,,知州高光國重修),。 連平州城全圖,清雍正八年(1730年) 儀門之外,,左祠地祇(迎賓胥于此焉),,右列長豐倉,而廣鎮(zhèn)庫居堂之右(久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州石楞機于堂左建造一間),州獄在儀門外之西鋪,。在獄之南,,申明亭在正門左,旌善亭在正門右,。南為照墻,,墻之東、西柵坊,,知州高光國題東曰“悅安”,,西曰“強教”。署之前后左右俱筑重墻,,有巷曰“提鈴”,,伺宿者每夜巡哨以嚴(yán)防護州。前,、東,、西俱為官地,街民承批豎店左右共22間,,歲終入租以補不足之工食,。 倉厫 牟志曰,,深山窮峪,石田土瘠,,豐年苦賤,,一遇饑饉,仰給無告,,萬一有警,,夫誰與守?應(yīng)受蒿目憂之,,用磚造庫甫畢,,議建倉稟,見土磚不堪久貯,,追原建倉銀30兩,,捐俸銀45兩買木貿(mào)匠。飭候任巡檢陳綸督造倉厫一棟,,在儀門右,,計五間,高一丈九尺(約6.65米),,深亦如之,各寬一丈五尺,,每間載穀一千斛有奇,,六閱月告成。舍之南堂三間,,又南正門三間,,扁曰“長豐”。蒙兩廣制院熊(文燦)捐銀200兩,,南贛撫院潘捐銀100兩,,受捐銀30兩,共糴穀1400石,,溢以秋冬積穀,,始覺倉稟漸充。 民國20年,,連平上坪謝氏為御饑荒在瑄公祠設(shè)立“義倉” 適春大饑(明末州初1636年連平州鬧饑荒),初附流民,,死者相枕,。具文詳請設(shè)法賑救,前項倉穀升斗不敢擅動,,報冊盤查以備緩急,,后之同志者宜日增不宜日減,,即出陳入新嚴(yán)行清理,萬不可一日空虛也,。山城重計,,此為喫緊第一,著真之慎之(迄今倉仍舊基,,屢經(jīng)修建,,責(zé)歸本任,故不序),。
砲位(附) 東,、西、南三樓大鉎砲三位,,各重一千觔,,原兩廣總督熊公文燦捐造,指揮使楊棟,、把總曾欽,、曾富督造。 康熙十四年(1675年),,通城士民捐造鉎砲24位,,重八十至百觔不等(存庫)。 守城大鐵砲一位(存庫,,今失),。 清鑄鐵炮(東源縣木京東江河道出土,河源市博物館藏) 分司 憲臺分司在城南稍左,,大堂三間,,南為儀門,又南為頭門三間,。后堂如堂之?dāng)?shù),,堂之北舍亦如之,堂之前,、東,、西兩廊各五間,,堂之西廳事三間,,廳后如之。儀門外右祀地祇,,頭門外照墻,,墻外官地,周圍筑以土墻,。順治間城守吳章?lián)榧菏?,后還公,嗣因贊政廳廢,,歷任捕廳借居焉,,閱久頹廢,現(xiàn)在西廳併廳后三間,。 忠信司巡檢署 明初屬河源縣,,建州割隸于州署,。在里之下峝環(huán)植以竹,廳三間,,后舍三間,,南為正門。門之外,,右建祠堂二間,,一祀司城隍,一祀關(guān)夫子,,巡檢朔望行香于此,。署廢基平,歷任者俱賃民房,,康熙十年巡檢李夢龍捐貲重建,,規(guī)制狹淺,今漸破漏,,前后左右皆司地,。 忠信巡檢司和長吉巡檢司設(shè)于明初,據(jù)嘉靖35年版《惠州府志·建置志》 長吉巡檢署 明初為水西司,,隆慶三年[1569年]建長寧縣屬于縣,,崇禎七年[1634年]建連平州隸于州。其署原在水西地,,今廢址存,,州初移建百口塘王公祠北,今署廢,,任此者賃民舍居焉,。“戈羅筆山高五百余丈,,峰皆鋒銳,,如戈戟羅列,故名,。為一邑之鎖錀”(據(jù)乾隆21年版《長寧縣志·疆輿志》),。不僅地勢險要,長吉司還是東江沿新豐江進入長寧縣的水路必經(jīng)之地,,可見該司具有明顯的要道防控作用,。 另據(jù)《清宣宗實錄》和光緒七年(1881年)版《惠州府志·建置二》記載,道光22年[1842年]還增設(shè)了上坪巡檢司(移廣東欽州那陳巡檢司到上坪[改鑄廣東移駐連平州上坪巡檢印信]),,司署在州北三十里(今連平上坪鎮(zhèn)),。該司位于連平州北上江西的必經(jīng)之路上,用以控制交通要道,。 長吉司巡檢衙署所在的隆街百叟墟,,建于明萬歷年間,,原稱“百口塘墟”,因有能停船百艘的開闊碼頭而得名 照牛排注:巡檢司始于五代,,在元朝,,明朝與清代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類似公安派出所)。巡檢司一般設(shè)于關(guān)津要道要地,,歸當(dāng)?shù)刂菘h管轄,,巡檢統(tǒng)領(lǐng)相應(yīng)數(shù)量的弓兵(明初忠信巡檢司設(shè)巡檢員1員,配弓兵40名),,負(fù)責(zé)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據(jù)《清實錄光緒朝實錄》載,,光緒甲辰(1904年),“連平州忠信里司巡檢王為深,,辦事粗率,,頗滋物議。連平州長吉里司巡檢羅祖蔭,,聲名平常,,罔知自愛?!闭f明清末還有忠信巡檢司和長吉巡檢司,。 注釋:向民而治【天剛亮就開始治事,形容勤于政事】,,凡百【無論如何】,,自公【盡心奉公】,宴息【宴樂和安居】,,渥【wò,,厚】,寅恭【恭敬】,,厥居【住所逆氣不舒心】,,侈【chǐ,,過分】,,扁【同“匾”,匾額】,,廡【wǔ,,古代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屋子】,六曹【宋徽宗時,,州縣亦設(shè)置六曹,,稱之為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故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地祇【dì qí,據(jù)民間傳說,,地祇是屬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文人物】,,厫【áo,,同“廒”,圍起的園倉】,,仰給【依靠別人供給】,,無告【有痛苦而無處訴說】,蒿目【hāo mù,,極目遠(yuǎn)望】,,飭【chì,舊指上級命令下級】,,穀【gǔ,,同“谷”】,斛【hú,,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糴【dí,,同“糴”,,買進糧食,與糶tiào(糶)相對】,喫【chī,,同“吃”】,,砲【pào,同“炮”】,,鉎【shēng,,鐵銹】,觔【jīn,,同“斤”】,,憲【xiàn,同“憲”,,漢稱御史所居官署為憲臺,,后亦用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頭門【即正門】,,賃【lìn,,租賃】。 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衙儀門,,里面是正堂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yīng)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圣,,明清,; 《連平縣志》,連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3年,; 《清史稿·志十九 災(zāi)異五》,趙爾巽,,1927年,; 《明清時期廣東惠州府巡檢司的空間格局變遷研究》,周偉峰,、黃忠鑫,,2016年 |
|
來自: zhaoniupai > 《連平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