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迷路皮丘 去年年底,,一篇名為《朋友圈3分鐘治愈片:余生不長,謝謝你來過》的文章刷爆網(wǎng)絡,。它的結尾是這樣寫的:
白馬過隙,2019年也不過只剩十幾天了,。 站在2019的尾巴回顧這一年,我慶幸的是,,愛我的人都在,,我愛的人未遠,。
我有個要好的朋友,生活在美國,。平時我們各自安好,思念的時候偶爾發(fā)幾條信息,,仿佛就那么寥寥幾句,就可以解了我們這偽成年人的思念之愁,。 去年朋友生孩子的時候,,我叫嚷著,我一定要當這個干媽,。 從那時起,,我找她的開場白,,多半變成了:我兒子的親媽,在干嘛呢,? 我很喜歡小孩子,,感覺所有的煩惱,,在看到寶寶的照片的時候就煙消云散了,。 但是,只有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才有機會一睹寶寶的近期照。 于是乎,,我們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頻繁。 和朋友抱怨了很多次,,為什么不在朋友圈分享我那么可愛的干兒子,?如果她經(jīng)常分享,我就可以在她朋友圈偷窺就好了,。 朋友說,,她怕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別人會覺得煩,。不是有句話叫“不給他人制造麻煩,是成年人基本的教養(yǎng)嗎”,? 可是我記得還有一句話,,叫:“所有的內(nèi)向,,都是聊錯了對象”,。那朋友圈設立的初衷,不就是發(fā)與朋友看的平臺嗎,? 何時起,,給朋友的分享,都變得小心翼翼,? 很多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當和朋友聊天聊到另一個人的近況的時候,會翻出朋友圈看一下,,或者拿出來和朋友分享一下共同認識,,但不是很熟悉的朋友。 也許是想分享某次那個朋友發(fā)的心情,,也許是一張照片,、也許是一段文字。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每當你興致勃勃的拿起手機,,想溫習一個朋友的近況,,發(fā)現(xiàn)再也看不到那張照片或是那段文字,。 映入眼簾的卻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然后悻悻的退出界面,,心想著,,我們好像有很久沒有聯(lián)系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要因為自己認為不重要的看法,,失去了重要的人。
社交軟件Facebook的張揚,,替代品卻不叫小紅書,。小紅書怕是今年最炙手可熱的社交類APP了,,可是最大的功能,,卻是替代百度搜索和美團。 社交類的功能,,也就和Ins有點相似。濾鏡加擺拍,,更像屬于KOL的展示平臺。 張小龍說:
我相信微信的地位是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 第一代用微信的人,,朋友大部分是從qq聯(lián)系人里里關聯(lián)過來的。也就意味著,,再沒有一種通訊工具,可以將小學,、初中,、留學,、培訓班的朋友都一股腦兒的放進你的通訊錄里,,而微信做到了。 它做到了強大,做到了幫助別人溝通,,但是溝通怎么能極簡呢? 微信朋友圈很有意思,,它讓很多說了再見,卻可能再也見不到了的人,,重新出現(xiàn)在你的世界。 但是三天可見,,讓很多說了下次再見的朋友,不再是朋友,。
我有個學妹,,在開始認識的時候,,我就叫她學妹,我們并沒有見過面,,卻也有著共同熟知的朋友。 我們不曾見過,,但總有很多話題可以聊;我不曾給她添加備注,,她也愛換名字換頭像。 但就是這樣,,我們卻沒有“失去”過對方,。 她換了頭像的時候,,我可以看她微信名稱,;換了名稱,我可以點開看聊天記錄,。而當我換了手機,,沒有了聊天記錄的時候,我可以看她朋友圈,。 直到,,她換了朋友圈三天可見,我再也找不到她了,,她被埋在了不知道是買零食還是買衣服時添加的陌生朋友里,。 是不是如果當時我給她添加了備注,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并不是的,,通訊錄里好多人即使有備注,卻也不再聯(lián)系的,。 原因很簡單,我不再與對我設置了權限的那個人主動聯(lián)系,,是覺得對方很清晰的向我傳達:社交是一種負累,。 有人說,,會走散的朋友,,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人生而孤獨,,朋友兩個字那么難得,。我們怎么能輕易限制權限呢? 微信下載的界面是:因你看見,,所以存在,。朋友圈的狀態(tài),不正是一段良性關系建立的橋梁嗎?
認為你重要的人,,總有一天來會看你朋友圈狀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