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出自《論語·里仁》,。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梢?,小人為了私利無所不為,而君子則重義輕利,。 2,、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人如果沒有長遠(yuǎn)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yuǎn),。也可理解為,人一直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那憂患一定近在眼前。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子路篇》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并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4、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庇炙^“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當(dāng)然,,“道”在這里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xué)術(shù)主張等,。 道不同,不相為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都有自己的志向和原則,不能說什么樣的興趣就是好的,,但相同興趣的總是會相互吸引,,完全不同的則難以相聚。 5,、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孔子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學(xué)會寬容,。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容是成就事業(yè)的基石,,化解矛盾的良藥,利己利人的法寶,。 6,、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濫:不加選擇,,不加節(jié)制。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這段話說明了君子與小人對貧窮的不同態(tài)度,。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xué)而》,。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卻應(yīng)當(dāng)擔(dān)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德才兼?zhèn)涞木?,無論做人還是處事,總是有一種寬恕的心態(tài),。 8,、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出自《論語·子罕》,??鬃诱f:“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俗話說,,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jìn)步,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 9、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font> 出自《論語·學(xué)而》,。貧窮而不去巴結(jié)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句話說明了對貧窮與富有應(yīng)持的態(tài)度,。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顏淵》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也就是,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別人一樣了,那么提出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可通俗理解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2020/06/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