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陳洪綬 蘇李泣別圖 軸 紙本設(shè)色 84×96.5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明末清初的書畫家陳洪綬,生逢朝代更迭,、時局動蕩,。他的畫作中往往能夠感受到古代文人那份濃重的“家國情懷”。他的《蘇李泣別圖》描述的就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蘇武和李陵的故事,。 《漢書·蘇武傳》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單于派漢朝降將李陵去勸降。蘇武回答說:“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無復(fù)再言,。”本是知交好友的李陵和蘇武,,在面對生死抉擇之時,,卻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李陵歸降匈奴,蘇武誓死不屈,。在蘇武北海牧羊十九載最終得以歸漢時,,李陵在匈奴置酒祝賀蘇武:“今足下還歸,揚(yáng)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兩人留淚永別。 蘇李泣別圖 局部 蘇李泣別的故事一直是歷代文人創(chuàng)作偏好的題材,。蘇武的事跡流芳千載,,他忠誠不屈的氣節(jié)成為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儒家倫理重視“忠、孝,、節(jié),、義”,歷來忠誠有氣節(jié)的臣子都會受到人們的贊頌,,而背叛者則為人所唾棄,。這種忠義情操已經(jīng)深深嵌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內(nèi)核中。 文人吟詠蘇李泣別題材的作品很多,,如明代名臣于謙曾作《蘇李泣別圖》詩。詩中所體現(xiàn)的家國情懷,,與陳洪綬是一樣的: 嚙雪吞氈瀚海頭,,節(jié)旄落盡恨悠悠。 孤臣不為一身惜,,降將應(yīng)懷萬古羞,。 絕塞旅魂驚永夜,秦關(guān)歸興動高秋,。 表忠麟閣圖形像,,未數(shù)當(dāng)年博陸侯。 蘇李泣別圖 局部 陳洪綬生逢明末清初的亂世,,一生經(jīng)歷坎坷,。1644年,清兵入關(guān),,“聞知國變,,哭泣狂呼,見者咸指為狂士,?!泵魍龊螅欢仍诮B興云門寺出家,,剃發(fā)為僧,,自稱“悔僧”、“云門僧”,。用他自己的話說:“豈能為僧,,借僧活命而已”。由此可見他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到了晚年,,他在杭州、紹興一帶以賣畫為生,。曾作《故山》一詩: 故山秋最好,,今日斷相思,。 但有丹楓處,無非白骨支,。 難忘生長地,,癡想太平時。 萬念俱灰冷,,一歸夢未衰,。 陳洪綬像 陳洪綬不情愿地成為了清朝子民,仍懷念舊朝,,感傷一生的不幸境遇,,“心情沉郁,時而吞聲飲泣,,時而縱酒狂呼”,。在《蘇李泣別圖》中,我們也深深感受到畫家筆端所流露的這份悲愴與失意,。 撰稿 | 杜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