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1-22 發(fā)布人:戈衛(wèi)(火娃)
(作者近照) 作者:方宏聲
七十年來,,已記不清穿過多少雙,、多少樣形形色色的鞋子了,??晌矣∠笞钌畹?,還是小時候那種自己家做的布鞋,。
二十世紀的五十,、六十年代,,我家所處的遼北地區(qū)農(nóng)村中,,很少有人去商店里買鞋,,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自己動手制做。做鞋這一活計,,大多為婦女們的專利,。女人如果不會做鞋,就會遭到嘲笑,,甚至連找對象時都會降低不少身價,。所以,女孩子從十幾歲便都要開始學(xué)習(xí)如何做鞋了,。婦女們在一起嘮家常時,,往往也都離不開做鞋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
做鞋的活計,,說簡單也簡單,,說復(fù)雜也復(fù)雜,。在開始做鞋之前,有兩道工序必不可少,。一是用硬一點的紙張剪制鞋樣,。鞋樣只有兩部分:鞋底和鞋幫。剪鞋樣看似簡單,,其實里面也有不少講究,。鞋樣剪的好,做出的鞋子不僅好看,,且穿著也隨腳,。如果有誰剪出了好鞋樣,不僅能得到心靈手巧之類的贊譽,,還會有很多人前去登門求教,、索樣,。二是做好原材料的準(zhǔn)備工作,。首先,得要打“革布”,。制作“革布”的原料主要是形狀和大小不等的廢舊布塊,,多來自不能穿用的衣、被,。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副料:用高粱米面熬成的糨糊,。打“革布”時,多以自家光滑些的墻壁或摘下的板門為依托,,先在上面涂抹一層糨糊,,再往上拼粘布塊。布塊之間得做好有機銜接,,既不能出現(xiàn)重疊,,也不可留有明顯的空隙。鋪好一層后,,涂抹糨糊,,再鋪粘第二層。一般情況下,,都要鋪上四到六層,。等干透以后,就可接下來備用了,。每塊“革布”的面積不等,,多為一平方米左右。其次,,要紡好納鞋底和绱鞋用的麻繩,。當(dāng)?shù)乜捎脕碇坡榈淖魑镉袃煞N:“麻果”和“麻籽”,。前者俗稱“青麻”,產(chǎn)量高,,但質(zhì)地較差,,只能供生產(chǎn)隊打制一些較粗的繩子。后者俗稱“線麻”,,適用于做鞋,。兩種麻都在八月份收割,割下后打成捆,,放到水坑里漚上十天半月,,再撈出來剝。剝完的麻,,還要用水進行反復(fù)清洗后方可用來防線,。當(dāng)時,一般農(nóng)戶家都備有較為簡易的木制紡車,。
做鞋時,,先要按照鞋樣把“革布”剪成鞋底、鞋幫形狀,。每只鞋底兒一般由四到六層組成,。每層周邊都需用布條裹上,最上面一層還得鋪上層好布,。納鞋底兒可有很多說道,,不僅針腳要力求大小均等、整齊劃一,、排列有序,。而且,還得掌握好拽麻繩的力度,,既不能太松,,也不可過緊。否則,,都會影響到鞋的質(zhì)量,。同時,納鞋底兒又是件很吃力的活計,。鞋底兒厚度多在一公分左右,,盡管手指上戴有頂針,并有錐子事先扎好眼,,可若把近乎香頭粗細的麻繩拉來拽去,,也并非是件易事。一般情況下,,每雙鞋底兒都需要納上好幾百針,。由于這項活計多為忙里偷閑,、見縫插針來做,所以,,要納好一雙鞋底兒,,最少也得花費四五天的時間。鞋幫則只需用一層“革布”,,再選擇適當(dāng)顏色布料罩上面,、掛好里兒。如果是做棉鞋,,還需在內(nèi)側(cè)綴上絮有棉花的“鞋里兒”,。另外,還得用人造革或質(zhì)地優(yōu)良的布條縫制好“鞋口”,。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绱鞋了,,即把處理好的鞋幫、鞋底,,用麻繩縫合到一起,。出于美觀和耐用的考慮,鞋幫底部是向里面打的折兒,。操作時,,前半部無法看到,,只能靠手來摸索,。而且,鞋內(nèi)空間有限,,手在里面很難施展,。因此說,這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做鞋過程中最難度過的一關(guān),。
我十五六歲之前所穿的鞋,幾乎都是母親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耳濡目染,,我深曉做成一雙鞋的不易與艱辛。因此,,也知道盡可能地省穿簡用,。比如,我小學(xué)五六年級是在五華里外的后孤家子村念的,。等到上初中時,,走讀距離又增加了一倍。為了省鞋,,等到天頭一暖和,,我(其他同伴亦大多如此)都要脫下鞋,,光著腳走路。盡管這樣,,可由于青少年時期愛走愛動,,有時還參加打籃球等體育活動。因此,,母親費十天半月勁才好不容易做成的一雙鞋,,往往被我一個多月就給穿壞了。然而,,母親卻從未有過任何抱怨,,仍然年復(fù)一年,默默無聞地一雙接一雙為我和其他家人做鞋,。
坦白說,,自己家做的鞋,無論款式和穿上后的舒適程度,,都與現(xiàn)代工廠化生產(chǎn)的鞋沒法相比,。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現(xiàn)代的鞋再好,,也決難穿出昔日家做鞋那種既終身難忘又倍感溫馨的感覺來。因為,,那一雙雙看似粗糙簡易的家做鞋中,,不僅打有鮮明而深刻的時代烙印,更飽浸著純真而圣潔的母愛,。
方宏聲簡介:方宏聲,,1950年生,沈陽法庫人,。四合院網(wǎng)群成員,。1968年下鄉(xiāng)務(wù)農(nóng),先后任大孤家子公社廣播站編輯,、縣人民廣播電臺總編,、縣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縣委辦副主任,、十間房鄉(xiāng)黨委書記,、縣招商局兼旅游局局長。2010年退休,。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了解當(dāng)?shù)仫L(fēng)土人情、地方群眾語言,其中僅帶有北方特色的歇后語就有7000多條,。他撰寫的大量文稿中,,有多篇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選用,。有五篇獲得全國好新聞獎,。還先后出版?zhèn)€人詩集、散文集,、故事集及武俠小說各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