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朱元璋費盡心機構(gòu)建的大明王朝,在傳承了276年后轟然倒塌,。曾經(jīng)風(fēng)光無限的帝王子孫們,,一夜之間從天堂掉入地獄。他們隱姓埋名,,四處躲藏……上演了一個個末代王孫的故事,。 距離蘭州50公里左右的河口,生活著一支張氏家族,,他們被稱為“洪武張”,,是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朱ying的后裔,自明末至今已隱身了近400年,。 蘭州曾是朱元璋第十四子朱ying的封地,。朱ying為朱元璋妾妃所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為漢王,,續(xù)改封為肅王,。建文元年(1399年),移藩蘭州蘭縣(今蘭州城關(guān)區(qū)),。肅王移藩蘭州蘭縣后,,大興土木,修建王府,,建造道路橋梁,營造花園廟宇等,,對蘭州城市建設(shè)作出了極大貢獻(xiàn),。 明末(1643年),李自成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quán),,派大將賀錦西征,起義軍攻入肅王府后,王妃顏氏,、趙氏頭撞拂云樓肅王詩碑而死,。逃出王府的末代肅王被賀錦部下抓獲,,押至西安被處死(一說被藏匿于軍營被郡人所告發(fā)后被殺)。 大難來臨各自飛,,曾風(fēng)光無限的王子王孫,,轉(zhuǎn)眼之間,就各奔前程了,。那些錦衣玉食的帝王后裔們是如何躲過農(nóng)民軍的追殺,?又是如何隱姓埋名隱身河口的? 家住河口村的張崇厚,,曾給我們講述了流傳在河口的“洪武張”傳奇,。 義軍攻破王府,先祖逃到了八盤峽 說起“洪武張”,,河口周圍的人都知道,。人家問,你們是哪個張家,?我說,,是河口南街大莊子的張家。人家就說,,哦,,那是朱明皇族后裔。 河口張家分為好幾支,。為何把我們這一支稱作“洪武張”呢,?因為我們本是朱元璋的后裔,明末天下大亂時,,為了免遭殺身之禍才改姓張的,。 我們“洪武張”的始祖,名叫張獻(xiàn)龍,,是肅王的后人,。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派遣大將賀錦西征(賀錦西征在1643年),,起義軍一路過涇川,,破平?jīng)觯北铺m州,??吹狡鹆x軍來勢兇猛,駐守蘭州的明軍就開門投降了,。入城后,,起義軍直殺肅王府,混亂中一個王妃和先祖及家人逃到了城外,。出城后,,他們沒有走浮橋,,當(dāng)時浮橋上盤查得很嚴(yán)。只有順著黃河一路向西逃命,,到青石關(guān)附近時,,追兵漸漸逼近。小腳的王妃跑不動了,,落在了后面,,被追兵抓去殺了。 先祖和家人見勢不妙,,就換了衣服分頭逃命了,。先祖在八盤峽附近過了黃河,暫時甩掉了追兵,。此時,,農(nóng)民軍開始大搜查,四處捕殺肅王后裔,。先祖在八盤峽邊上看見了一個農(nóng)家,,趕緊跑了過去,這是張明宦的家,,先祖將情況如實稟告他后,。 張明宦非常大度,就詢問了先祖的年齡,。一問之下,,發(fā)現(xiàn)先祖比他家的兒子小一歲,于是當(dāng)場將先祖認(rèn)為義子,,這樣先祖就成為他的干兒子了,。然后又叫出了他兒子,安頓了一番,,兩個年輕人相互熟悉情況,,以便應(yīng)付農(nóng)民軍的盤查。 這樣先祖總算是逃過了一劫,,就在八盤峽落戶了,。后來,先祖娶了達(dá)川姓達(dá)的姑娘,,生了三個兒子,。 算起來,我這一代人,,是“洪武張”的第十代了,。 每代,,必有三人出家為僧,,以示不忘根本 在八盤峽安身后,,先祖曾有參加科舉的想法。結(jié)果,,在填寫戶籍時,,不慎露出了“馬腳”??脊龠€專門把先祖叫過去問:“你真姓張,?”接著又說,“你還是回去吧,?!边@樣先祖就被考官打發(fā)回家了,算是救了先祖一命,。 從此,,先祖就專心務(wù)農(nóng),經(jīng)營各種營生,,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積累,,有了一大筆財富。到康熙初,,追殺朱明后人的風(fēng)聲也漸漸緩和了,。此時,先祖的三個兒子也有了十二個男孫子,,就開始謀劃著興建住房,。這就是我們家譜上說的,獻(xiàn)龍公遷徙至河口,。 先祖做事很有想法,,總是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至今河口這一帶還流傳著牛皮購買地的故事,。當(dāng)時,人少地多,,到處都是空地,,先祖看中了河口南街的這塊地方,就是我們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這里是莊浪河和黃河交匯處的一個山坡,,居高臨下,取水方便,,最為難得的是兩條河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護(hù),。 我們《張氏族譜》中寫道,這里“襟空同(崆峒)而帶黃河,其名曰河口(《張氏族譜 金城西鄉(xiāng)河口百分張氏續(xù)修家譜序》),?!边@里是“洮水、浩門河與湟水,、莊浪河合下流入黃河之口也,!川敞而土肥……”故而叫做河口。 看好河口這塊地方后,,自然要去找地主人,,購買地皮。當(dāng)時,,河口南街的這塊地屬于北街的人所有,。在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是命根子,再說了“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北街張氏肯定不會答應(yīng),。為了能在這里安身立命,順利購買到地皮,,先祖就想了一個辦法,。 先祖對北街的人說,我只需要購買一塊牛皮大小的土地就夠了,。他們一聽,,牛皮大小的土地,能干什么呢,?當(dāng)即就很痛快地答應(yīng)了,。先祖說,為了在日后免于口角,,還是寫個文書為好,。北街的認(rèn)為沒有必要寫文書,但先祖執(zhí)意要寫,,最后還是寫下了文書,。 回到家中,先祖拿出一塊大牛皮,,從外圈一圈圈剪開,,剪成很細(xì)很細(xì)的牛皮條。然后,,就用牛皮繩的長度,,圈占了一塊地方。占好地方后,,就開始大興土木,。地的北面,,修建了面朝黃河的祠堂,然后在祠堂前修了一條街,,十二個孫子的院落就依次分布在院落的左右兩面,,在第一個院落的邊上,修了一條通往大街上的路,。在最后一個院落邊上興建了私塾。這種布局體現(xiàn)了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文化,。如今,,在祠堂前還能看到當(dāng)年的布局,巷子內(nèi)的大部分民居成了文物保護(hù)點,。 很快,,北街的人就知道了圈占地方的事,下來查看,,先祖拿出繩子,,慢慢地恢復(fù)成一整張牛皮,面對一張完整的牛皮,,他們也無可奈何了,。 遷到河口后,我們家族就有了獨立的輩分排序,。這個輩分排序與八盤峽一帶的張氏輩分排序完全不一樣,。這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我們是肅王的后裔。 此外,,我們家族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先祖的三個兒子分為三房,又在皋蘭寺上村,、紅古水磨溝,、河口修了三座寺院,并且規(guī)定,,每一房中每一代人中必須有一人出家,。這就是說,每一代人中必有3人出家為僧,。皋蘭寺上我們有400多畝地,,那里還有40多戶張姓人家,都是從這里遷移過去的,。 這似乎就是先祖效仿朱元璋出家為僧的往事,,以示后人不忘根本。到解放前,,家族中還堅守著每代人中要有人出家為僧的規(guī)矩,。 祠堂照肅王府樣子修建,,供著皇帝牌位 我們家族內(nèi)部有一些奇特的事。這些年,,我也特別關(guān)注這個問題,。其中最為獨特的就是祠堂,我們“洪武張”的祠堂在河口的五個張氏祠堂中最大,,也是最漂亮的,。可惜的是,,這座祠堂在1958年被拆除了,。以前,我家在祠堂邊上,,從小就在祠堂邊長大,,熟知祠堂中的一切。 據(jù)說我們“洪武張”的祠堂是按照肅王府的規(guī)制修建的,。至今我還記得祠堂的很多細(xì)節(jié),。祠堂共有三進(jìn)院落組成,門口有兩個高大的旗桿,,上面是吊斗,,掛著杏黃旗。祠堂大門很氣派,,有一大兩小三個門,,平常只開著小門,逢年過節(jié)才開中門,。進(jìn)大門,,就是過廳,然后又是一個門樓,,依舊是一大兩小三個門,,進(jìn)去后,左右兩面是走廊,,直通后面的大殿,。大殿有兩層,一層供奉著祖先圖,,這和河口其他人家的祠堂一樣,,沒有什么奇特之處。 關(guān)鍵在二樓,。我清楚地記得二樓上供奉著一個藍(lán)底子金字的牌位,,牌位上面寫著:“皇帝萬歲,萬萬歲,!”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祠堂是專門供奉祖先的,,河口這一帶的很多人家的祠堂我都去過,別人家的祠堂只有一層,,更沒有聽說過供奉皇帝牌位的,。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暗示著我們本是肅王后裔,,供奉的牌位自然不可能是清朝皇帝的,,只能是明朝皇帝的。 家譜沒有記載,,才說明我們是肅王后裔 家譜的記載為何與傳說截然不同,?不少人都問過這個問題。這些年,,我參與了家譜的修撰,對我們“洪武張”進(jìn)行了多次調(diào)查,,對這個問題逐漸有了一個答案,。 我們家族至今還保留著一本老家譜,約為道光九年(1829年)所編纂,。按照家譜記載,,我們祖先應(yīng)該來自山東濟南石橋村。家譜記載我們祖先因商貿(mào)而來蘭州,,起初居住在城里,,在官園(今民勤街一帶)馬房門附近居住。后來,,人口眾多逐漸遷移到黃河北的王保保城和西面黃峪溝一帶,,后來又遷到張家臺。在張家臺過了四代人,,才又遷到了八盤峽,,在八盤峽過了兩代人,到張獻(xiàn)龍時,,才遷移到了河口,。 獻(xiàn)龍公遷移河口一事,家譜記載和傳說完全吻合,。這就說明,,家族傳說并不是空穴來風(fēng)。家譜中為何絲毫沒有提到關(guān)于朱明后裔的事情,?我以為,,家譜上沒有提及我們是朱明后裔是正常的。其一,,有利于躲避清廷的追殺,;其二,,以顯示我們沒有忘本,我們都牢牢記著救了先祖的張明宦,,在我們的祠堂內(nèi)一直供奉著張明宦等人的牌位,。 如今年代久遠(yuǎn),當(dāng)年一切已經(jīng)說不清楚,,只留下了這些傳說,,透露著我們“洪武張”的來歷。我們“洪武張”分布在了河口,、紅古等地方,。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專家學(xué)者能夠關(guān)注我們“洪武張”,徹底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