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是新中國誕生后成長起來的第一批電影演員之一,,17歲踏入電影圈,出演過《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戴手銬的旅客》等多部電影,。他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是深受觀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 于洋的夫人楊靜也是閃亮的明星,,在《金鈴傳》《生活的浪花》《小二黑結婚》等影片中都留下了身影,。 于洋和楊靜夫婦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留下了美好的愛情故事,。 于洋 楊靜 1930年10月4日,,于洋出生在山東省黃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原名于延江,。 于洋6歲喪父,,母親帶著他逃荒到東北長春。為了生活,,于洋12歲進了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當兒童演員,,接觸了電影表演。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于洋參加了革命隊伍,,當過偵察員,,參加過土改運動,做過地下工作,,參加了四平保衛(wèi)戰(zhàn),、長春圍殲戰(zhàn),獲得過四野頒發(fā)的渡江戰(zhàn)役紀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來到黑龍江興山的東北電影制片廠,在解放區(q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飾演我軍連長,,正式開始了電影生涯,。 1949年,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誕生了,,當時解放戰(zhàn)爭還在進行中,,電影《橋》就跟著解放軍走,每解放一個城市,,就在一個城市放映,。 于洋在《橋》中飾演了青年工人吳一竹,純真質樸的表演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橋》 楊靜和于洋一樣是貧苦出身,,1929年2月在蒙古包內呱呱墜地,原名德勒格爾瑪,,意思是永遠開不敗的花朵,。 德勒格爾瑪兩三歲時父母都去世了,她從小立志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然而她這個夢想沒有實現,。 1945年,德勒格爾瑪考入東北軍政大學,,由于她能歌善舞,,還自編自導了話劇《奔向光明》,調入第四野戰(zhàn)軍文工團,,開始了文藝兵生涯,。 進入文工團后,德勒格爾瑪改了漢族名字楊靜,,經過槍林彈雨的洗禮,,立下戰(zhàn)功,成長為光榮的文藝戰(zhàn)士,。 1949年,,楊靜帶著四平戰(zhàn)役的戰(zhàn)功調進北京電影制片廠,。她第一次邁進北影大門時,還穿著南下的軍裝,,背著軍用挎包,,皮帶上掛著個搪瓷缸子。 1950年,,楊靜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衛(wèi)國保家》,,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蒙古族女演員。 楊靜在《衛(wèi)國保家》中飾演農村婦女干部陳桂英,,與于洋飾演的戰(zhàn)斗英雄楊德志是一對戀人,。 電影開拍前,劇組人員到山東海陽縣體驗生活,,與戰(zhàn)斗女英雄孫玉敏白天一起勞動,,一起埋地雷,晚上一起學習采訪,。 劇組演員在寒冬臘月里刨地時,,女孩子刨不動,于洋把棉襖一脫,,把冒著熱氣的皮帽子一甩,,一刨就刨出了一個大窟窿,大家一齊喝彩,,楊靜覺得他真是個男人,,心里很敬佩,其他的女孩也喜歡他,。 《衛(wèi)國保家》 有一次,,房東大娘端來了烤白薯,于洋,、楊靜同時伸手去拿一塊白薯,手碰在了一起,,他倆都不好意思地把手縮了回來,對視而笑,。 兩個人都是第一次演感情戲,,在生活中,,兩個年輕人的心也逐漸靠在了一起。
楊靜第一眼見到于洋也有一種“觸電”的感覺,。但在那樣的革命年代,即便是相互喜歡也都不好意思向對方表白,,誰也不敢讓感情外露。 《衛(wèi)國保家》 于洋在劇中向楊靜飾演的紡織模范求婚,,于洋憨厚地說:“咱倆嘎親(方言,結婚的意思)好不好,?” 楊靜不好意思的說:“我同意?!?/strong> 他們借著臺詞說出了心里話,,戲反而顯得更真實,。 有一天拍夜戲,,天下著大雪,道路很滑,,領導囑咐于洋送楊靜回宿舍,這正中于洋心意,。 走在茫茫雪地上,天黑路滑,,楊靜一個趔趄差點摔倒,,胳膊自然地挎到了于洋的臂膀上,。這一挎于洋就緊張了,,本來還不想摔跟頭,這下兩個人都摔疼了,。 楊靜說:“那個時代的人非常憨厚,,年輕人非常真情、單純,,我們確實是一見如故,用現在的話就是說一見鐘情,,反正我這一生真正喜歡的第一個男生就是于洋……” 他們性格相投,,都是苦出身,年幼時都有失去父母的不幸遭遇,,后來都參加了革命工作,,相同的經歷使彼此間很快有了共同語言。 拍完電影后,,于洋回到長春的東北電影制片廠,楊靜則留在北京電影制片廠,,一別就是兩年多。他們靠寫信保持聯系,,鼓勵對方好好工作,,積極進步,??芍^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p> 然而楊靜的組織上早已做主為她說下了對象,這對他們來講是個不小的阻礙,,于洋說:“你看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吧,?那時我倆要是不全力爭取的話,,楊靜就是另一個'褚琴’,。” 《衛(wèi)國保家》在抗美援朝時期上映了,,楊靜和于洋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1953年,,楊靜在河北農村體驗生活,正在地里割豆子,,有人通知她去長春拍攝電影《結婚》,楊靜的心快要跳出胸膛,,于洋就在長春,命運要安排他們在一起了嗎,? 《結婚》 到長春的第三天,,楊靜的門“吱”一聲響了,一張紙條從門縫里塞了進來,。楊靜懷著復雜的心情打開信,果真是于洋約她到南湖見面,。 他們冒著凜冽的北風,在夜色朦朧的雪地上走著,,默默的沒有一句話。寒風呼嘯而過,,掃得臉生疼,。 于洋從挎包里掏出一條毛茸茸的兔毛圍巾給楊靜圍上,,這兔毛圍巾花去了他大半個月的工資,愛情在寒冷的冬天夜晚溫暖了兩個年輕人的心,。 楊靜順利解決了與 “石光榮”的婚約,于洋得知后向楊靜求婚,,楊靜的回答是《衛(wèi)國保家》中答應于洋求婚的臺詞:“我同意,?!?/strong> 他們向組織上打報告請求結婚,有情人終于喜結連理,。 電影《結婚》拍攝結束后,1953年7月1日,,于洋和楊靜結婚了,。他們精心選擇在黨的生日那天結婚,,表示永遠忠于黨,做一個優(yōu)秀的電影工作者,。 于洋和楊靜的婚禮由當時的工會主席葛存壯一手操辦,隆重而又熱烈,。會議室里擺上兩排桌子,,搬來幾桶啤酒和幾十根十斤,、二十斤的大紅腸。 婚禮從早鬧到晚,,很多人喝醉了,當天晚上有四五個人倒在他們的新房里,,大家一起洞房花燭了,。 組織上發(fā)給他們每人一床被子,,一張褥子,,一包生活用品,當時剛剛改工資制,,他們就用不多的錢買了兩個俄國“丘林公司”的鴨絨枕頭和一條新床單。 新房里擺滿了朋友們送的新書和畫,,書都是蘇聯小說:《幸?!贰鹅o靜的頓河》《丹娘》……當時人們覺得送書最體面,,最格調。 楊靜懷孕9個月時,,于洋接受了拍攝《山間鈴響馬幫來》的任務,,他回憶說:“臨行時是個月夜,,楊靜挺個大肚子到火車站送我,看到她眼淚簌簌地流,,我也酸酸的難舍難離?!?/strong> 1954年3月,,他們的女兒降生了,,從夫婦倆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叫“于靜江”。于洋拍戲不能回家,,楊靜就把女兒的小腳丫印在信上,,還寄了女兒各種表情的照片,,讓于洋興奮不已。等他拍完戲回到家,,女兒已經快一歲了,。 1955年,,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于洋和楊靜經過考試雙雙被錄取,,帶薪進修兩年,。 在兩年的學習時間里,,他們刻苦鉆研,,業(yè)務水平提高很多。 于洋和楊靜主演了畢業(yè)大戲《第十二夜》,,敬愛的周總理觀看了演出,并給予他們極大的鼓勵,。 畢業(yè)時,,他們的成績都算滿分,,蘇聯電影專家卡贊斯基給于洋寫了評語:“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就應該在大海里航行!” 于洋這艘大船駛向了藝術的海洋,,畢業(yè)匯報尚未結束時,,陳凱歌的父親陳懷皚就定下于洋和楊靜為電影《生活的浪花》的男女主角,,這是他們畢業(yè)后的第一部戲。 1958年,,于洋在影片《英雄虎膽》中成功塑造了打入敵人內部的我軍偵察員曾泰的形象,,其中他和王曉棠的一段倫巴舞成為經典,當時的年輕人競相模仿,。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于洋進入了演藝生涯的黃金時代,,先后參加了《青春之歌》《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等多部影片的拍攝,深受觀眾喜愛,。 在《水上春秋》中,,于洋只用1分46秒就游完百米,達到國家三級運動員的水平,。 1959年,在為國慶十周年而拍攝的獻禮片《礦燈》中,,于洋和楊靜夫婦再次合作,。同年他們又合作了電影《英雄島》,。 1960年秋天,于洋和楊靜的兒子于曉陽出生了,,給全家人帶來了歡樂。 1962年,,于洋入選文化部評選的“22大明星”之一,,照片高高懸掛在全國電影院,。此時的于洋兒女雙全,事業(yè)順心,,全家跟著光榮。 在于洋事業(yè)的巔峰期,,三年自然災害不期而至,,剛生完兒子的楊靜需要營養(yǎng)卻缺吃少喝,身體受到了傷害,,無法再演戲,只好退出銀幕,在演員劇團干起行政領導工作,。 運動開始后,于洋夫婦受到了沖擊,,中斷了演藝生涯。 1974年,,于洋復出,主演了《火紅的年代》《第二個春天》《反擊》《萬里征途》《戴手銬的旅客》等影片,,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時的于洋與楊靜開始從事導演工作,,1982年夫婦倆攜手執(zhí)導了影片《大海在呼喚》。 1983年,,楊靜放棄了出國合作拍片的機會,,與于洋奔向內蒙古大草原,導演了《騎士的榮譽》《駝峰上的愛》等反映內蒙古人民生活的影片,,實現了多年的夙愿。 2003年,,八一廠著名導演翟俊杰請于洋參演《驚濤駭浪》,于洋不計報酬來演戲,,39度的盛夏,再加上布景燈光的溫度,,幾乎熱得發(fā)暈,工作人員還可以穿短袖,,可73歲的于洋要穿上厚厚軍長服堅持拍攝,每拍完一個鏡頭,,他就扶著小懸梯走到前面擦汗,,從來沒有什么要求,,讓翟俊杰極為感動。 拍完《驚濤駭浪》之后,,于洋便處于隱退狀態(tài),只偶爾露面參加活動和影視劇的拍攝,。 于洋 王曉棠 有人找于洋拍廣告,于洋說:“錢是好東西,,但我做了某個商品的廣告,,萬一商品的質量不是廣告詞里的那樣,,那我豈不是用自己的名義欺騙了廣大的消費者,,損毀了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名聲?!?/strong> 于洋從不拍廣告,讓我們看到了老藝術家對金錢的認知,,這正是現今社會中最缺乏的東西。 女兒于靜江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已經出演了《洪湖赤衛(wèi)隊》中的小韓英,,如今已成為中美文化傳播大使,,是中國駐美國華人藝術聯盟主席,。她先后將姜昆的相聲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茶館》,、CCTV的《同一首歌》引進美國。 于洋夫婦與女兒 兒子于曉陽是第五代導演,,1983年9月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1987年執(zhí)導了《翡翠麻將》,,一舉成名,,成為中國影壇的導演新秀。 2002年,,于曉陽與維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爾結婚,婚后很幸福,,楊靜欣慰地說自己家是民族團結的大家庭。 然而2005年1月7日,,于曉陽在湖北恩施為電影《北緯30度》做前期籌備工作,坐火車回京途中突發(fā)哮喘,,不幸英年早逝,年僅44歲,。 2003年的于洋一家 當天早晨,于洋和楊靜還專門買好了油條,,做好了早餐等待兒子回家,但沒想到等到的卻是噩耗,,于洋立即昏厥,,很長時間才蘇醒,。 見到兒子的遺體,楊靜忍不住撲上去,,拼命想把兒子搖醒,。于洋顫巍巍地俯下身,將飽經風霜的臉緊緊貼在兒子蠟黃冰冷的臉上:“曉陽,,天冷,讓爸爸暖暖你……” 于洋75歲老年喪子,,最讓他傷感的是:“沒了你,我連孫子一并失去了……” 晚年喪子的打擊讓于洋夫婦都生了一場大病,,他們夫婦在悲痛中站立起來,相攜出席了中國電影百年慶典的系列活動,。 在兒子去世那一年,,于洋獲得了“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yōu)秀演員”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的榮譽,。 于洋說:“我們還不老,還能為中國電影做點事,,而且,兒子喜歡中國電影,,我可以繼續(xù)為中國電影出點力,這也是替兒子完成遺愿吧,。” 為了總結于洋幾十年的電影生涯,,寄托對愛子于曉陽的哀思,,70多歲的楊靜學會了電腦,寫作出版了兩本書《在大海里航行——于洋傳》和《我要主持我的追悼會》,。 2010年,,于洋獲得了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獎”。 2015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也是電影表演藝術家于洋自1945年參加革命從影70周年,,中國電影博物館特意舉辦了“于洋和他的'電影之家’”主題影展,,回顧了他輝煌的藝術生涯,。
2019年10月,于洋度過了90歲生日,。著名表演藝術家謝芳、陶玉玲,、楊在葆,歌唱家郭淑珍,、相聲藝術家姜昆等人都前來祝賀。于洋看上去精神矍鑠,,慈眉善目,笑得很開心,。 于洋和夫人楊靜認識70年,共同攜手走過了67年的婚姻生活,,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始終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就像于洋所說:“我們都是貧苦出身,,共同的感受、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觀念使我們走向現在的生活,,所以,,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的愛情。”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影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