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讀此詩有何感想,? 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劉禹錫,,他曾經(jīng)寫過十余首《楊柳枝》,這是其中的一首,。 唐朝的《楊柳枝》源自漢樂府的《折楊柳》,。在唐朝成了以七言絕句形式寫成的歌詞:
一,、漢魏南北朝的樂府中的 《折楊柳》詩人詠柳之作,,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楊柳依依”的名句。 在漢樂府的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詞》,,清商曲辭中有《月節(jié)折楊柳歌》,,大多用五言古體的形式寫成。 例如《折楊柳行》(漢·兩漢樂府)?。?/p>
魏晉時無名氏的《月節(jié)折楊柳歌 》是五言為主的雜言詩,。
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的《折楊柳行》是長篇的五言古詩:
陳朝后主陳叔寶的《折楊柳》也是五言古詩,,有點像五言律詩了:
隋朝無名氏的《折楊柳枝歌》,,則是五言的仄韻絕句:
不過上面這些詩歌,雖然題目中帶有“楊柳”二字,,但是從內(nèi)容上看,,未必都和楊柳相關。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但是有些《折楊柳》的內(nèi)容也未必都和送別相關,。這些詩歌只是用了這個帶有“楊柳”的題目而已,。 二、《楊柳枝》是唐朝的教坊曲名據(jù)宋朝王灼《碧雞漫志》記載:
在清朝的《欽定詞譜》中,,《楊柳枝》作為一個詞牌被錄入:
可見,唐人的《楊柳枝》借用了樂府《折楊柳》的曲名,,但是重新創(chuàng)作了新曲,,成了唐教坊中流傳曲子,。這種曲子的歌詞,都是七言絕句,。 五代時的詞集《花間集》中,,有多少《楊柳枝》詞,例如溫庭筠有八首,、孫光憲有四首,、
另外,,在《欽定詞譜》中,還有顧夐詞四十字體,、朱敦儒詞四十四字體,,被命名為《添聲楊柳枝》。區(qū)別是,,七言絕句的每一句后面,,都加了三個字作為和聲:
另外,,《欽定詞譜》還專門寫到:
可見,,因為《花間集》的收錄,,所以后人將這種七言絕句也作為了一個詞牌。 三,、七言絕句與《楊柳枝》在唐朝,,很多人用七言絕句的方式寫《楊柳枝》,唐朝人的《楊柳枝》 有自己的曲調(diào),,于是詩人們依照曲譜填詞,。 例如司空圖的《楊柳枝壽杯詞十八首 其一》:
司空圖這首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絕句,。 白居易《雜曲歌辭 其一 楊柳枝》中也寫到:
白居易這首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絕句。唐朝的《楊柳枝》基本都是首句押韻的七絕,,分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兩種,。 白居易詩中的“新翻楊柳枝”,是指唐朝時新譜的曲子,,應該和隋朝以前的《楊柳枝》,、《折楊柳》等不同。 唐朝最為有名的《楊柳枝》,大概就是白居易的這首“永豐柳”了:
據(jù)孟棨的《本事詩·事感》記載:
白居易知道此事以后,,又作《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一首:
據(jù)說唐宣宗繼位以后,,想請白居易出山,,但是白居易在他做皇帝之前的幾個月前已經(jīng)去世了,時間有點對不上,。不知道《本事詩》里面的故事是不是演繹,,或許是記錯了名字。 四,、劉禹錫這首楊柳枝背后的兩個問題劉禹錫與白居易是一生的好友,,兩個人后來都在洛陽終老,期間經(jīng)常相互唱和,。白居易有七絕《楊柳枝》十首,,劉禹錫有七絕《楊柳枝》十二首, 據(jù)明朝才子楊慎的《升庵詩話》說,,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存在兩個問題:
1,、作者存疑 楊慎說,劉采春有個女兒叫做周德華,,曾經(jīng)在宴席上唱過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不過楊慎說,這首詩在劉禹錫的詩集中見不到,。 因此這首詩到底是不是劉禹錫的作品其實是有爭議的,。 2,、改編自白居易詩 另外,楊慎說“此詩隱括白香山古詩為一絕”,。也就是說,,劉禹錫把白居易的一首詩改成了七言絕句。 白居易的這首詩叫做《板橋路》,,如下:
再比較一下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
劉禹錫刪掉了白居易的第一句(詳細地址)和第三句(說明舊地重來),略加修改,,成了一首七言絕句,。 結(jié)束語總結(jié)一下,楊柳枝源自漢樂府的《折楊柳》曲,,唐朝人加以創(chuàng)新,以七言絕句的形式作曲并填詞,。 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改編自白居易的《板橋路》,,而且是不是劉禹錫所作其實一直存疑。 這首詩的妙處在空間未變而時間有變化,,第一,、四句寫眼前,二,、三句回憶過去,,這中今昔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章法上的巧妙安排,。 @老街味道 曾鞏《詠柳》詩別具一格,,不說相思不說離別,用楊柳諷刺成小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