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大一統(tǒng)帝國傳統(tǒng)的確立 過去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東亞大陸帝國史上的種種方面,,今天我們來探究一個更具根源性質(zhì)的問題:東亞大陸的大一統(tǒng)秦制帝國傳統(tǒng)是在什么時候確立的?當然,,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國是一個重要的源頭,然而,,秦始皇在其生前身后,除了被少數(shù)極具反社會傾向的暴君贊許之外,,極少得到古人的認可,基本屬于一個古代史上的負面人物,。關(guān)于嬴政和他的帝國,古人一則曰“獨夫”,,一則曰“暴秦”,基本是反面教材,,并不具備那么強大的感召力,可以讓帝國傳統(tǒng)深入人心,。事實上,秦朝(前221年-前207年)二世而亡,,其確立的帝國制度也迅速土崩瓦解,。嬴政可以說是秦制帝國的創(chuàng)造者,卻并不是把秦制帝國寫進東亞大陸DNA中的人,。讓大一統(tǒng)的帝國傳統(tǒng)得以在東亞大陸確立的,是統(tǒng)治二百余年的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而楚國軍事貴族項羽之死,,則可以被看作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為什么我們說秦始皇嬴政和大秦帝國并不具備那么強大的感召力,,可以讓帝國傳統(tǒng)深入人心,?從當時一句流傳于楚地的俗語中我們可見一斑。這句俗語非常有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并不僅僅說明了亡國楚人的復(fù)國意志,它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邏輯:“楚”作為一個國家已經(jīng)滅亡了,,“六王畢,,四海一”,,僅存的是秦皇和秦朝,,但是,,楚人仍然習慣性地把楚和秦并舉,,換言之,,他們對秦皇和秦朝都無認同,,他們熟悉和認同的,還是那個齊楚燕秦趙魏韓諸國并立的東亞大陸,。這種現(xiàn)象,,到漢初的時候仍然存在。我們讀《史記》,,可以看到這樣的記敘:“梁王怒其太仆,,欲斬之,。太仆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保ā妒酚洝の罕碓搅袀鳌罚┝菏菨h初梁王彭越的諸侯國,,按照大一統(tǒng)帝國的邏輯來說,,梁國也屬于漢帝國的一部分,,但上述文句的描述是說,,“梁國的太仆逃到漢朝的土地上”,這就屬于把諸侯國(“梁”)與帝國(“漢”)并舉的表述,,說明諸侯國和帝國的地位并未像后世這樣懸絕,。自三代以來,東亞大陸列國體系的傳統(tǒng),在當時仍然有一定的市場,。那么,,這個列國體系的傳統(tǒng)又是如何被大一統(tǒng)帝國傳統(tǒng)取代的?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其實,,秦帝國的滅亡,,正是古代東亞大陸列國體系傳統(tǒng)反擊新生大一統(tǒng)帝國的結(jié)果。我們看滅秦戰(zhàn)爭中參與各方的身份和自我宣傳的手段,,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點:最早發(fā)難的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的陳勝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事,。陳勝、吳廣起兵時打的旗號,,是秦國公子扶蘇和楚國軍事貴族項燕。陳勝,、吳廣起兵成功,,奪得陳地(今河南淮陽)之后,地方首領(lǐng)(三老,、豪杰)贊美兩人的功績,,愿意和他們合作,因為他們“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陳勝稱王,自號“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公元前209年8月,陳勝部將武臣占領(lǐng)趙國舊地,,自封為趙王,。陳勝對此一度非常不滿,想要抓捕武臣的親疏,,但遭到部下的反對,。部下們認為,暴秦還沒有滅亡,,我們就要殺戮趙王親屬,,就和暴秦沒有什么區(qū)別。于是陳勝派遣使者賀喜趙國立王,。陳勝又派遣魏國人周巿(fú)恢復(fù)魏國故地,,周巿迎回被秦朝廢為庶人的原魏國寧陵君魏咎,立之為王。公元前209年9月,,趙王武臣派韓廣攻略燕國舊地,,韓廣在燕國舊貴族的擁戴下自立為燕王,恢復(fù)燕國,。公元前209年10月,,原齊國公族田儋和堂弟田榮都是大族豪強,借機起事,,并宣傳說:“諸侯都反秦自立了,。齊國是古老光榮的國度,我是王族田氏的人,,應(yīng)當被立為王,。”于是自立為齊王。無一例外,,這一系列的反秦勢力都打著過去諸侯王的旗號,,并且確實和舊諸侯貴族和地方勢力存在密切聯(lián)系。即使是并無貴族背景的陳勝,、吳廣,,也以復(fù)興楚國自命。過去的各大諸侯國的貴族后裔們,,憑借資源和傳統(tǒng)的優(yōu)勢,,成為集聚本土力量反抗暴秦的重要旗幟。陳勝,、吳廣一系的底層冒險家們,,往往在誰也不服誰的爭斗中相互殘殺,而六國貴族后裔較具威信,,更易于取信于人,。公元前208年,趙王武臣與部將李良發(fā)生內(nèi)訌,,被李良所殺,,武臣舊部張耳、陳余立原趙國后裔趙歇為王,。同年,,吳廣被部將田臧殺死,陳王陳勝也被車夫莊賈殺死,。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和他的叔叔項梁,,就是以原楚國軍事貴族后裔身份,在秦末戰(zhàn)爭中揭竿起義的,。和假冒項燕之名的陳勝,、吳廣不同,項羽和項梁確實是項燕的嫡系后裔,項梁的父親是項燕,。項氏世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梁為了躲避仇人,,和項羽一起逃往吳中郡,吳越在戰(zhàn)國后期為楚國吞并,,因此吳中也屬于泛楚地區(qū),。項梁通過徭役、喪葬事宜組織吳中賓客和青年,,頗具威望,。陳勝、吳廣起義后,,公元前209年9月,,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地方豪強起兵,共得精兵八千人渡長江北上,,這也就是后來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的根基,。項梁憑借貴族身份的號召力,得到了一些地方武裝的歸附,,到下邳時,,已達六七萬人之多,。不久陳勝敗死,,居鄛(cháo)人范增指出這是因為陳勝號稱張楚,卻自立為王而不立楚國的后代的結(jié)果,。從六國貴族后裔在滅秦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來看,,這確實不是迂腐之談。于是項梁聽從范增建議,,在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嫡孫熊心,,襲用他祖父的謚號,立他為楚懷王,,滿足了楚國民眾的愿望,。當時楚地豪杰起兵甚多,原楚地泗水郡(項梁,、項羽即泗水郡下相縣人)沛縣亭長劉邦也聯(lián)合官吏蕭何,、曹參等人起事,自命為“沛公”,,開始公開反秦,。劉邦的謀士,韓國貴族后裔張良鼓動項梁恢復(fù)韓國,以橫陽君韓成為韓王,,前208年六月,,攻占韓國舊地,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zhàn),。戰(zhàn)國后期楚地范圍,。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劉邦等勢力皆屬于楚地反秦力量,。推翻暴秦的戰(zhàn)爭并非一帆風順,,項梁北伐秦兵,在公元前208年九月的定陶之戰(zhàn)中遇秦軍主力章邯部,,陣亡,。此戰(zhàn)之后,章邯認為楚地的軍隊不再值得憂慮,,于是北渡黃河攻趙并大敗趙軍,。趙歇與趙國重臣陳余、張耳皆逃入鉅鹿城,,被秦軍重重包圍,,向諸侯呼救。楚懷王派遣宋義,、項羽北援趙國,,宋義逡巡不進,項羽殺死宋義,,率領(lǐng)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破釜沉舟,,與秦軍章邯部決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妒酚洝访枋稣f:楚軍抵達前線,,與秦軍遭遇,交戰(zhàn)多次,,阻斷了秦軍所筑糧道,,大敗秦軍,,殺死秦將蘇角,俘虜秦將王離,。秦將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此時,,楚軍之強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筑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fā)兵出戰(zhàn),。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作壁上觀”)。楚軍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感到戰(zhàn)栗膽寒。①此戰(zhàn)消滅秦軍主力,。自此,,項羽成為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部隊都隸屬于他,。章邯也向項羽投降,,項羽擔心秦降兵生變,坑殺秦軍二十萬,,繼續(xù)西進,,但此時劉邦已經(jīng)搶先占領(lǐng)秦都咸陽,并派軍在函谷關(guān)阻止楚軍入關(guān),。項羽派遣大將英布將函谷關(guān)強攻攻下,,劉邦大為懼怕,通過鴻門宴與項羽和解,。項羽進入咸陽后,,殺死新任秦王子嬰,,燒毀咸陽宮殿,。他的做法不免殘暴,但相比覬覦秦朝寶藏宮室的劉邦,,卻明確地宣告了自己和秦制帝國的不共戴天,。有策士曾勸說項羽留駐關(guān)中,圖謀霸業(yè),,項羽表示不感興趣,,他返回楚地,按軍功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統(tǒng)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以六國貴族后裔為核心的列國體系復(fù)辟,,至此告一短暫的成功,當然,,我們知道項羽的霸業(yè)不久也就將傾覆了,。鴻門宴圖,西漢壁畫,,現(xiàn)存洛陽古墓博物館,。左上第一人褐衣者(坐者,身體向后傾)即為劉邦,,左上第二人紫衣者為項羽,。 我們都很清楚楚漢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劉邦戰(zhàn)勝稱帝,,項羽戰(zhàn)敗自刎,。但我們前面指出,滅秦戰(zhàn)爭是六國貴族后裔為核心的列國體系復(fù)辟,。項羽身為楚國大將項燕的后代,,武勇絕人,受楚地士卒擁護,,為什么會輸給農(nóng)家出身,,充滿流氓氣的劉邦呢?貴族為什么會輸給流氓,,把這個世界留給帝國君主統(tǒng)治,?在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里,記載了同樣的一個問題以及漢朝君臣的回答,。其時正是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的一年之后,,即漢高祖六年五月(公元前201年),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問臣子們說:“列侯和各位將領(lǐng),,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喜歡侮辱他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他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劉邦認為這個回答并不正確,。劉邦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擁有張良、蕭何,、韓信三大人杰,,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利用好他的才能,,因此最終失敗,。然而若加以分析,臣子的回答其實比劉邦的回答更加靠近本質(zhì),,韓信這一類“人杰”之所以會離開項羽,,追隨劉邦,恰恰正是由于高起,、王陵所說的原因,。韓信是劉邦集團功臣的典型代表,我們以此為例來看,。韓信,,淮陰人,布衣出身,,家貧無行(沒有好的品行),,又不能(可能是不愿)踏實勞作經(jīng)商,常常寄食他人,?;搓幚霞矣猩倌晡耆杷?,他也安之若素,。在項梁起兵反秦后,韓信也前去參軍,,但沒有功績,,不能得到項梁,、項羽的賞識,于是轉(zhuǎn)投劉邦,,仍不得意,,準備離開。劉邦聽從蕭何等人的推薦,,直接拜韓信為大將,,終于將他留住。韓信在為劉邦分析楚漢形勢時,,說了和高起,、王陵所說類似的話:劉邦勇猛仁愛,都不如項羽,,但相比項羽,,劉邦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愿意用重金厚爵收買人心,,得人死力——韓信本人其實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這最終選擇劉邦陣營的。通過高官厚祿,,劉邦收買了一批敵我陣營的軍事投機者,。彭越是山澤盜賊出身,參與滅秦戰(zhàn)爭,,在項羽分封諸侯后他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劉邦賜給他將軍印,讓他側(cè)面攻擊項羽封國,,后來又許諾讓他做魏王,。英布是罪犯出身,后來成為項羽大將,,統(tǒng)帥參與巨鹿之戰(zhàn)的楚軍精銳,,劉邦派說客隨何前去游說,以“分封土地”和淮南王的高位為餌引英布上鉤,,終于煽動英布反叛,。 劉邦用厚利誘惑臣子,但內(nèi)心中對他們沒有什么尊重,,仍然保持著痞子的做派,,但是這種做派對于吸引本來就沒有什么節(jié)操的投機游士來說,仍然是頗為有效的,。英布叛變后被項羽擊敗,,逃歸漢國,發(fā)現(xiàn)劉邦一邊坐在床上洗腳,,一邊叫英布去見他,,對他毫不尊重,。英布見狀非常憤怒,后悔前來,,想要自殺,,但他發(fā)現(xiàn)劉邦給他的居所準備了極為豪華的帳幔、用器,、飲食,、侍從官員,于是又喜出望外,,繼續(xù)幫劉邦效命,,甚至又成功誘導(dǎo)楚國大司馬周殷反叛項羽,周殷反叛后,,就調(diào)動九江的軍隊和漢軍共同攻打項羽部,,大敗楚軍于垓下。垓下之戰(zhàn),,“四面楚歌”,,這固然是漢軍的詭計,但確實體現(xiàn)了在劉邦的利誘之下,,楚國離心分裂的態(tài)勢,。當然,劉邦這種誘惑人才的流氓方式,,只能招募一幫只要高官厚祿,,不講節(jié)操的投機分子,真正的志節(jié)之士是不愿意做劉邦的下屬的,。劉邦的智囊陳平說得好:項王為人謙恭有禮,,對人愛護,具有清廉節(jié)操,、喜歡禮儀的士人大多歸附他,。但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項王卻又吝嗇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歸附他。如今大王您傲慢又缺乏禮儀,,具有清廉節(jié)操的士人不來歸附,;但是大王能夠舍得給人爵位、食邑,,那些圓滑沒有骨氣,、好利無恥之徒又多歸附漢王。如果你們各方誰能去掉雙方的短處,采取你們雙方的長處,,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但是大王愛隨意侮辱人,,不能羅致到具有清廉節(jié)操的士人。不過楚軍方面有著可以擾亂的地方,,項王那里剛直的臣子,,像亞父范增、鐘離昧,、龍且(jū),、周殷之輩,不過幾個人罷了,。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幾萬斤黃金,,施行反間的計謀,離間楚國的君臣,,讓他們互生懷疑之心,,項王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nèi)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可趁機發(fā)兵攻打他們,擊敗楚軍是一定的,。②商山四皓: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記·留侯世家》) 在鴻門宴時代,,楚漢兵力比為四十萬比十萬,,到垓下之戰(zhàn),楚漢兵力對比轉(zhuǎn)變?yōu)槭f對六十萬以上,,其中韓信帶來的部隊就超過三十萬人,。縱使項羽勇武過人,,多次以少勝多,,終究不能和漢軍的人海戰(zhàn)術(shù)相對抗。士兵減少和將領(lǐng)反叛的情況,,說明了貴族項羽的仁愛勇武終于被流氓劉邦的高官厚祿擊敗,。而項羽模式的失敗、劉邦模式的成功,實際上說明了在二百五十年戰(zhàn)國的爾虞我詐,,八年楚漢戰(zhàn)爭的殘酷殺戮之后,,東亞大陸民眾士人的整體節(jié)操風氣,已經(jīng)一落千丈,,不可挽救,。可以說,是韓信,、彭越,、英布這批軍事投機分子決定了楚漢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當時東亞大陸的世道人心選擇了流氓劉邦,,選擇了帝國之路,。項羽在他軍事生涯的最后時刻,仍然相信“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這絕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在政治策略上,,項羽并不是沒有犯過錯誤,。列國體系下,秦楚兩國之間存在百年深仇,,項羽對于楚地臣民士卒仁愛,,對秦朝降兵和民眾則不免殘酷,因此樹敵甚多,;在分封列國的時候,,項羽出于滅秦戰(zhàn)士的同袍之情,分割古老的諸侯國,,將諸侯后裔的有功戰(zhàn)將封作新諸侯王,,造成舊有諸侯國的不安定,客觀上也助長了軍事冒險家們的欲望(項羽其實并沒有劉邦集團所說的那樣吝嗇,,他分封諸侯達十八人,,其中有十二國是從舊諸侯國中拆分出來,賞賜滅秦戰(zhàn)爭功臣的新封國,,但他沒有辦法滿足所有投機分子的胃口),;項羽策劃殺死楚懷王,更是極其愚蠢的做法,,直接動搖了多國體系的貴族共治基礎(chǔ),。但是,在戰(zhàn)場上,,項羽確實已經(jīng)盡到了一個軍人所能盡的全部力量,,直到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他還能以殘破不堪的楚兵大破漢軍,逼得劉邦不得不立刻分封韓信,、彭越大量土地,,以獲取后者的軍事支援?!妒酚洝芬孕≌f式的精彩筆法,,生動記錄下了項羽悲壯的人生終點: 項王對烏江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人,我騎著這匹馬征戰(zhàn)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jīng)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庇谑敲铗T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zhàn)。光項王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他本人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于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表椡跽f:“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于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后,,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在漢王劉邦及其機會主義者軍團們費盡心力,終于擊敗項羽,成為東亞大陸的主宰者之后,。在楚漢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諸侯王們給劉邦上了這樣一道奏章:“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原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誠惶誠恐冒死上書,,大王陛下:先前秦朝無道,神人共行誅討,。是大王您首先俘虜秦王子嬰,,平定關(guān)中,功勞蓋于天下,。您存亡定危,,救敗繼絕,安定萬民,,功高德厚,。同時又施加恩惠于各個有功的侯王,為他們裂土分封?,F(xiàn)在各侯王封地及名分已定,,而和大王同稱王號,沒有尊卑之別,,如此則大王顯著的高功盛德,,就不能宣明于后世。因此臣等冒死再拜請上皇帝尊號,?!?/span>③韓信、彭越這些軍事投機者們獲取了劉邦封王的許諾,,心滿意足,,因此投桃報李,攛掇劉邦稱帝,。劉邦最初以“帝號應(yīng)該歸于圣賢所有,,我當有點名不副實”的理由辭謝,而諸侯王們又以“天下臣民的愿望”為由,,再三勸進,,于是劉邦也就老實不客氣,表示既然大家都說寡人稱帝有利天下人民的話,,那寡人就勉強做這個皇帝吧,!于是諸侯王們和太尉盧綰以下官吏三百人,、儒生代表國師叔孫通一起,擇吉日二月初三日,,在汜水以北的濟陰舉行典禮,,把好不容易推翻的暴秦設(shè)立的皇帝之位,又加到了劉邦的頭上,。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如果我們仔細看看這道表章中的人名,,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勸進者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好的下場,,這些功臣諸侯王們,幾乎全部被他們捧上帝位的劉邦過河拆橋地消滅了: 韓信(前230年-前196年),,先是被劉邦陰謀奪取軍隊,,并從齊王改封為楚王,便于就近控制,。在此之后,,劉邦又以極為陰險奸詐的手段,,以巡游楚地云夢澤為機會,,把不帶一兵一卒前來謁見的韓信捕獲并囚禁。韓信感慨“狡兔死,,走狗烹”,,提出抗議,劉邦只說接到有關(guān)群眾舉報韓信謀反,,但又給不出什么具體證據(jù),,只好把韓信削爵為淮陰侯后釋放。韓信最后被呂后設(shè)計殺死,。韓王信(?-前196年),。劉邦認為他雄壯勇武,原封地又以產(chǎn)出天下精兵聞名,,因此將他的封國遷到太原以北,,為他防御匈奴。然而戰(zhàn)事不利,,匈奴冒頓(mò dú)單于派兵圍困韓王信,,韓王信不得不多次派出使臣向匈奴求和。劉邦因此懷疑韓王信有二心,,于是派人責罵,,韓王信害怕被殺,于是投降匈奴,,后來在漢匈戰(zhàn)爭中被殺,。梁王彭越(,?-前196年),因為在劉邦討伐陽夏侯陳豨時沒有親自參與戰(zhàn)事,,只是派兵援助,,因此受到劉邦的忌恨。彭越手下將領(lǐng)勸說彭越起兵反漢,,彭越不聽,、告病。梁國太仆在梁國犯罪,,逃往漢地,,并且向劉邦舉報彭越謀反,于是劉邦派人抓捕彭越并囚禁,,夷其宗族,。彭越本人被呂后處以醢刑,尸體剁成肉醬,,分賜天下王公,,用以威嚇諸侯。淮南王英布(,?-前195年),,在公元前196年聽說韓信被呂后設(shè)計殺死,內(nèi)心已經(jīng)惴惴不安,,第二年又被漢帝賜以彭越尸體做的肉醬,,大為恐懼,于是準備興兵反叛,,一度擊破漢軍,,頗占優(yōu)勢,但終于為劉邦平定,,英布逃亡時,,被妻舅長沙王吳臣命鄉(xiāng)民刺殺而死。薛公曰:“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信,,三人皆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漢書·英布列傳》) 趙王張敖(,?-前182年),,是劉邦的女婿,劉邦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的丈夫,。公元前200年,,劉邦從平城經(jīng)過趙國,,張敖脫去外衣,戴上袖套,,非常謙卑地接待,,從早到晚親自侍奉飲食,劉邦卻粗暴無禮,,引起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的憎惡。貫高密謀刺殺劉邦,,沒有成功,,后來被仇家舉報敗露。于是劉邦逮捕張敖,、貫高等人,,嚴刑拷問。呂后因為魯元公主之故向劉邦求情,,劉邦不許,,認為以女婿之親,如果爭奪帝位起來也不可靠(“使張敖據(jù)天下,,豈少而女乎”,,若是讓張敖占據(jù)了天下,難道還缺一個你的女兒嗎,?),。劉邦最終廢張敖為宣平侯。燕王臧荼(,?-前202年),因為反漢(具體原因不詳)被劉邦征討后捕殺,。之前參與帝位勸進的太尉盧綰(,?-前194年)因為立功較多被立為燕王,但他后來也被劉邦,、呂后猜忌,,最終投降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勸進表中列名的七大諸侯王中,,只有原衡山王、后來的長沙王吳芮保持王位,,而吳芮之所以能夠茍存,,是因為吳芮是一個“番君”,封國又是當時的百越蠻族地區(qū),,漢化不深,,漢帝國的觸手還無暇即此,。而在那個時候,百越蠻族大概也還沒有普遍學(xué)到向漢朝皇帝舉報的本事,。這些開啟殘酷帝制的諸侯王們自食惡果,,無疑是一件符合因果報應(yīng)的現(xiàn)象,但是我們更有必要探討的是現(xiàn)象背后的機制,。漢初諸侯王的封地是不小的,,但是劉邦掃除這些異姓諸侯王,重新在東亞大陸上確立一個大一統(tǒng)的秦制帝國,,要比先前秦帝國兼并六國(從前236年攻打趙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jié)束,,共計15年,更不用說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數(shù)百年準備了)要快速得多,,也要比楚漢戰(zhàn)爭擊敗項羽容易得多,。自然,這其中最重要的區(qū)別,,是六國和項羽面對秦,、漢都有頑強的反抗,而韓信,、彭越這批人則往往束手就擒,。但為什么韓信他們不反抗呢?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劉邦動手削除異姓諸侯國的時候,,韓信,、彭越這些諸侯王雖然非常被動軟弱,但諸侯國的臣民們并不是完全沒有反抗的,。甚至可以說,,這批諸侯王及其臣民面對漢帝國削藩的不同態(tài)度,形成了戲劇性的對立,。在韓信做齊王的時候,,齊人蒯通就曾經(jīng)勸他和楚、漢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出兵到劉邦項羽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后方,,順應(yīng)百姓的心愿,,為軍民百姓請命,向西去制止劉項紛爭,,然后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分封諸侯,,維護列國體系,。這樣就會使得天下感恩戴德,,歸服聽命于齊國,韓信不能采用他的主張④,。梁王彭越在劉邦借故派人前來責罵的時候,,顯得非常懦弱畏縮,甚至要自投羅網(wǎng),,親自去漢帝國向劉邦謝罪,,而他的部將扈輒則認為:您現(xiàn)在去道歉,一定會被漢帝囚禁,,不如立刻起兵反叛,。而彭越卻不聽取他的意見,裝起了病,,最后錯失良機,,輕易為劉邦捕獲。趙王張敖在面對劉邦的侮辱時毫無血性可言,,而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反倒同仇敵愾,,意圖行刺暴君,,保衛(wèi)趙國和趙王的榮譽。張敖拒絕了貫高等人的提議,,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劉邦陛下賞賜的,,不能叛亂,以至于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來,。貫高等人于是決定自行行刺,,“如果事情成功了,功勞歸王所有,,失敗了,,我們自己承擔罪責”(“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后來刺殺失敗,貫高等人被劉邦言行逼供,,遍體鱗傷,,但他們?nèi)匀痪S護張敖的清白,不愿意讓他受到牽連,,最后以一死報主,。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馀,,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諸侯王如此怯懦茍安,而諸侯臣民反倒往往頗具骨氣,,希望維護本國地位和尊嚴,,這種不尋常的現(xiàn)象背后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其原因就在于:像貫高這樣的諸侯國臣民,,乃是列國時代諸侯賓客的遺存,,往往還保留了封建時代的部分傳統(tǒng),對于士人的名節(jié)和主君的尊嚴非??粗?。貫高為了“士可殺不可辱”的信條,為了直屬主君趙王張敖的尊嚴謀刺理論上更高等級的皇帝劉邦,,背后的邏輯非常類似“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西方封建倫理。而韓信,、彭越這批受封的漢初異姓諸侯王,,來自劉邦打天下的流氓軍事冒險家集團,他們本來就是見利忘義才投奔劉邦的陣營,,自然不具備項羽那樣寧折勿彎的貴族性格,。做到諸侯王的位置,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是意外之喜,,只要能夠維持自己的現(xiàn)有地位,,讓他們?nèi)虤馔搪曇矝]有什么心理障礙。即使是他們中間較具骨氣,、最終起兵反叛的英布,,其戰(zhàn)略布置也沒有考慮到聯(lián)合發(fā)動吳、楚,、齊,、魯、燕,、趙的地方力量,,恢復(fù)東方多國體系,而是偏安于封國淮南附近地域,當時的論者認為,,這種短視的戰(zhàn)略部署正是英布失敗的主要原因,,而英布深層次的心理動機,則是因為他本是驪山刑徒出身,,靠個人努力做到了諸侯王的位置,,因此只有保障自身短暫富貴的眼光,卻不為子孫后代考慮,。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鄙显唬骸昂沃^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薄昂沃^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jù)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鄙显唬骸笆怯媽渤觯俊绷钜鼘υ唬骸俺鱿掠??!鄙显唬骸昂沃^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史記·黥布列傳》) 此外,,韓信這批諸侯王不是各大諸侯國的本土貴族,,常常是空降上位的。例如,,韓信可以突然從齊王變成楚王,,韓王信可以突然從韓地被劉邦轉(zhuǎn)封太原。因此,,他們和諸侯國本土傳統(tǒng)與臣民并沒有血肉聯(lián)系,。所以這些諸侯王不能像秦末戰(zhàn)爭中的六國貴族那樣,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國度和傳統(tǒng),。相反的是,這些諸侯王甚至會用諸侯國和地方臣民作為代價,,去討好漢帝國和劉邦,,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在劉邦前往云夢澤之前意圖捕捉韓信之前,,韓信其實就已經(jīng)得到了一些消息,,但他認為自己沒有罪,遲遲不發(fā)兵自衛(wèi),。為了表示自己對漢朝的忠心,,韓信甚至殺死了自己的好友,項羽舊部,、楚將鐘離昧,,他以為:殺了漢朝忌憚的鐘離昧去見劉邦,劉邦一高興,,就會赦免自己的過失,。韓信去見鐘離昧商量,。鐘離昧憤怒地說:“漢王所以不攻打楚國,就是因為有我在你這里,,你現(xiàn)在想逮捕我取悅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著死的,?!庇谑橇R韓信說:“你不是個忠厚的人!”終于刎頸身死,。韓信拿著他的人頭,,去朝拜劉邦,然后就得到了應(yīng)有的下場⑤,。事實上,,項羽很早就預(yù)料到了劉邦功臣集團的毀滅。在楚漢相爭正酣之時,,項羽派盱眙人武涉前去勸告齊王韓信:“天下人對秦朝的統(tǒng)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后,,應(yīng)該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zhàn),。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jīng)攻破三秦,,率領(lǐng)軍隊開出函谷關(guān),集合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并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況且漢王為人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jīng)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就是這樣的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zhàn),,最終還是會被他殺死的。您所以能夠延續(xù)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么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么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么不反漢與楚聯(lián)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一定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yīng)該這樣做嗎,?”⑥韓信最終沒有聽取項羽的忠告,仍然對江東子弟趕盡殺絕,,在韓信本人被劉邦殺死的時候,,不知他有沒有一點悔悟。 誠然,,項羽是在和韓信,、彭越這批軍事投機分子的角逐中失敗而死的,但是,,我們只要比較一下韓信,、彭越和項羽的死法,就可以知道孰輕孰重,、孰高孰低,。韓信一代兵家,號稱帶兵多多益善,,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被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然而就是這一個無雙國士,,劉邦,、呂后不費吹灰之力,就剝奪他的軍隊,,把他從封國中連根拔起,,殺之于長樂鐘室,夷其三族,;彭越被稱為壯士,、豪杰,不發(fā)一兵一卒,,束手就擒,,只好哭著向呂后求情說:“我沒有罪啊,我還能回我的老家昌邑嗎,?”很遺憾,,不能了。呂后一面答應(yīng)彭越的要求,,一面向劉邦進言,,要求斬草除根,誅滅彭越全族,。相形之下,,項羽縱然比韓信、彭越更早死去,,卻仍然不失為堂堂英雄,。后世元明之際,朱元璋手下眾人皆稱:“常遇春率領(lǐng)不過萬人卻能橫行天下,,稱得上是奇男子”,,朱元璋卻認為常遇春雖然勇猛,不過是自己的臣子,,唯有絕不投降自己的蒙古戰(zhàn)士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才是真正的天下奇男子(《明史·擴廓帖木兒傳》)。朱元璋那些縱橫天下的功臣們,,最終也像漢朝的韓信,、彭越們那樣,鳥盡弓藏,,被大一統(tǒng)帝國皇權(quán)輕松除去,。相比項羽和擴廓帖木兒,劉邦和朱元璋的功臣們,,始終只是優(yōu)秀的帝國奴仆,,卻從沒有達到合格的貴族諸侯的水準。正如項羽滅秦代表著列國體系的復(fù)辟那樣,,劉邦的勝利導(dǎo)致了秦制帝制的復(fù)辟,。而且劉邦的勝利和秦始皇的勝利在影響力上不可同日而語。嬴政的勝利是短暫的,,是受人萬眾唾棄的,,劉邦的勝利卻是長遠的,是受萬眾崇敬的,。從此之后,,大一統(tǒng)的秦制帝國模式成為了東亞大陸人眼中“最傳統(tǒng)”、“歷史最悠久”,、“最源遠流長”的國家形式,,他們沒有考慮到,在秦制帝國之前,,還有項羽他們所代表的歷史更早、更為悠久的多國體系形式,。司馬遷和班固都是漢朝人,,因此《史記》和《漢書》都不能不以贊美劉邦、貶低項羽為政治正確,,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得不贊美流氓手段,貶低貴族精神,。但是,,司馬遷畢竟還是司馬遷,他所撰寫的《史記·項羽本紀》,,雖然明面上還是批判項羽為主,,但在諸多文辭細節(jié)上,卻往往透露出對項羽的尊重和惋惜,,對劉邦的不屑和嘲諷,。司馬遷并未親身經(jīng)歷垓下之戰(zhàn),不可能像《項羽本紀》所描寫的那樣細致地了解項羽的一言一行,。這些描寫只能理解為司馬遷對項王英雄氣概的欣賞甚至崇敬,;而班固就大不一樣了:他在《漢書》中極大地美化甚至神化了劉邦的形象,對項羽則以簡單化的貶低為主,,使項羽從一個復(fù)雜的歷史人物變成了一個形象扁平的負面人物,。而后世對項羽的歷史評價則基于《漢書》,并且進一步簡單化和負面化,,嘲笑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不建立一個大一統(tǒng)的秦制帝國是“沽名釣譽”、“婦人之仁”,。這類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宋襄公一類的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實際上,,在保留一定封建貴族傳統(tǒng)的較早的史料、史論中,,對宋襄公和項羽等人的評價要更為積極正面,。《春秋公羊傳》高度評價遵守春秋時代戰(zhàn)爭規(guī)則的宋襄公,,認為即使是周文王的戰(zhàn)爭禮儀,,也不過如此。司馬遷的《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之列,,認為他確實曾是一個時代的開啟者,。宋襄公、項羽的歷史形象在后世的惡化,,實際上是成王敗寇思想觀的反射,,是無節(jié)操的投機分子統(tǒng)治這個文化傳統(tǒng)的顯示。這些人會認為自己比宋襄公,、項羽都要聰明得多,,趕盡殺絕、唯利是圖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但是,,既然這些投機分子如此精通成功學(xué),絕仁棄義,,英明睿智,,為什么歷史上他們的命運往往如此悲慘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實際上,,這種毫無節(jié)操的成王敗寇哲學(xué),才是讓某些歷史傳統(tǒng)長期陷于黑暗和殘酷中的真正原因,。 ①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zhàn)少利,,陳馀復(fù)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②《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jié)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jié)之士。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nèi)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③ 《漢書·高帝紀下》:于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guān)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睗h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nèi)。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nèi),,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愿大王以幸天下,。”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于天下之民,,則可矣?!庇谑侵T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④ 《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曰:“……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nèi)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span>⑤《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亡將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后,,亡歸信,。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fā)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云夢?!睂嵱u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fā)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毙乓娒劣嬍隆C猎唬骸皾h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煜乱讯?,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彼煨迪当丁?/span>⑥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fù)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guān),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shù)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fù)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于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