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網(wǎng)上有不少讀書的話題,,到處都是問答體會之類的,。讀書如何沉浸,,如何做到與寫作相結合?下面我也來談點看法。 一,、習慣養(yǎng)成 讀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本來談讀書的文章就很多了,,到了讀書節(jié),又應景出來一大批,,意思基本上都差不多的,。不喜歡讀書的人,,你寫了再多的文章也沒有用,。想讀書的不要人勸,他自己會千方百計地去找書來讀,。 所以讀書是一個習慣,,正如有的人習慣看電視一樣,。這個讀書習慣全靠自己平日養(yǎng)成,,養(yǎng)成了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當然要培養(yǎng)成愛好,能癡迷更好,,就像孔子聽見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一樣,。 古人早就給我們留下了《勸學篇》,,道理兩千多年前都被講透徹了。我們今天只要能照著去做,就會有收益,,不需要我們?nèi)ヅG斬棘,獨辟蹊徑,。 二、只管讀書 為什么說是只管讀書呢?很簡單就是讀書不要等,不要觀望,,不要考慮將來有沒有用。只要有時間,,就捧起書來讀,。不要怕讀錯了,,開卷有益,。當然最好是確定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或者能更細一點,。 說讀錯了不怕,,就是當打基礎了,算是泛讀,,到時候所學的知識都會派上用場,。當然也不能良莠不分,對確實消磨意志的東西,,對那種被時間檢驗了的糟粕,,少接觸或不接觸。不要去考驗自己的抵抗力,。 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首先讀書時,少去考慮它的功利性,,只管埋頭下功夫,,那么在將來就不會有這樣的遺憾,就不會去臨時抱佛腳,。 三,、長驅直入 說讀書需要沉浸,就是要堅持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有學問的人可以把一首小詩、甚至一句話發(fā)揮成一篇文章,,一個演講,,甚至寫成一本書。他旁征博引的時候,,所有的知識就像排隊一樣供他應用,,可以說是左右逢源。 反之也能夠從知識的汪洋大海里跳出來,,識得廬山真面目,,把一部鴻篇巨制壓縮成幾句話,變成結晶和精華,。這就是把書讀薄了,。 這樣就要求我們讀書要有深度,,要知道選一條巷道長驅直入。古人韋編三絕,,半部論語治天下,,都是很好的例子。現(xiàn)在我們也有很多紅學家,,他們把一部《紅樓夢》讀得滾瓜爛熟,,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四,、早點動筆 古人說好記性不如賴筆頭,,指的就是讀書的時候要逼著自己多動筆。這動筆有兩層意思,,一是做批注,作筆記,,寫提綱,,整理資料。這樣眼到手到,,最后才能融會貫通,,把知識爛記于心。 二是對外投稿,,發(fā)表文章,。先可以在個人的朋友圈、微博,、博客等地方展示,,然后再向報紙雜志媒體平臺投稿,這樣倒逼自己,。說趕早,,就是不要等,因為永遠也等不到會的那一天,。要硬著頭皮坐下來,,敢于提筆寫字。 一邊讀書輸入,,一邊寫作輸出,,就知道自己哪里不足,知道自己要往哪里用功,。就像做生意,,今天打貨進來,明天就把貨賣出去,,這樣才能把錢用活,。我們把知識像做生意這樣做活了,,讀的書才算派上了用場。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古人也是提倡知行合一,,提倡經(jīng)世致用,不然讀書人就成了兩腳書櫥,。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好,,說“讀書改變命運”也好,可能那是很遠的事情,,一切都不要操之過急,。 記得一部電影里的臺詞是,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讀書人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