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傳說從帝堯時代開始,,每年到了雨季,,中國就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帝堯最早派鯀去治水,。鯀修壩筑堤,九年未成,。到了帝舜時代,,舜任命鯀的兒子禹代父治水。禹改變父親治水之策,,以疏通河道為主,,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治水終獲成功,。 導河副圖《欽定書經(jīng)圖說》﹝清﹞孫家鼐等.編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千古,,至今為國人所熟知。但大禹治水具體做了些什么,,可能多數(shù)人就不清楚了,。而要把這些事情說清楚,可要費些功夫,。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跡,后來司馬遷在著《史記》時,,基本照搬了禹貢中的敘述,。總結來說,,大禹做過如下幾件大事:
就個人理解,,開鑿山路的主要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治水,。畢竟治水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連路都沒有,,談何治水呢,?我們都知道所有功勞中,以治理黃河為最,,那么黃河為什么又經(jīng)常泛濫呢,?黃河及其支流流經(jīng)黃土高原,因此黃河水中,,攜帶了大量黃土高原的泥沙,。當?shù)搅藦V袤的下游平原地區(qū),尤其是在河道較寬的地方,,水流變緩,,泥沙就都沉積下來。長年累積之下,,河床就越來越高,,就相當于堤壩變矮了,形成了地上河,,所以很容易潰堤,。 黃河地上河,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所以在堯,、舜時代,,平原區(qū)域的人民就為了躲避洪水,只能搬到地勢較高的山上居住,?!皽珳樗咸欤坪茟焉较辶辍本褪菍@時期洪水的貼切形容,。 古代中國有“四瀆”,,即河水、濟水,、淮水,、江水,這四條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入海水系,。那時“河”專指黃河,,屬于專有名詞,不指代其它河流,?;此褪腔春樱褪情L江。 那么濟水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好像沒有聽說有一條叫“濟”的大河,。其實現(xiàn)在黃河下游的入海河道,,基本就是占據(jù)了古濟水的河道,濟河就是如此消失的,。不過,,濟河的影響卻遺存至今,比如山東省會濟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在濟水之南,。 四瀆:河、濟,、淮,、江 上圖可以看到,在大禹時代,,黃河下游不同于今天的河道,。當時,在今天的鄭州附近,,黃河就轉而向北,,之后沿著太行山東麓,過邢臺,、衡水,,在天津附近入海。黃河淤積太多泥沙,,沖毀堤壩的話,,會尋找地勢更低的地方作為新的河道。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改道,,最北基本上就是大禹疏導的河道,,也稱“禹河”,最南曾經(jīng)奪淮入海,。 黃河改道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推算大禹治水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此后一直到公元前602年,,一千多年的時間黃河沒有大的改道,可見當時的治理非常成功,。 接下來,,我們將依據(jù)古籍的記載,帶你去追尋大禹的足跡。而要說清楚禹跡所至,,光靠文字是不可能的,,為此筆者還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圖。 道九山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本次大禹治水之旅,,道九山是我們的第一步,。 一 開通了岍山(今陜西千陽縣)和岐山(今陜西岐山縣)的道路,到達荊山(此荊山為陜西省的荊山,,在陜西省三原縣西北),,越過黃河。 二 開通壺口山(黃河壺口瀑布),、雷首山(山西省中條山),,到達太岳山(霍太山)。 三 開通砥柱山(今河南三門峽市),、析城山(今山西陽城縣),,到達王屋山(河南濟源市,濟水發(fā)源地),。 四 開通太行山,、恒山(常山也就是恒山,為避諱漢文帝劉恒,,漢代史書寫作常,。此恒山在今河北保定市,不是北岳恒山),,到達碣石山(具體位置不詳,,圖中標注的碣石位置為猜想),從這里進入渤海,。 導九山1-4圖,,不同顏色箭頭分別代表以上4條線路 五 開通西傾山(今甘肅省南部)、朱圉山(今甘肅甘谷縣),、鳥鼠山(今甘肅渭源縣,,渭河發(fā)源地),到達太華山(華山),。 道九山 第5圖 從地理位置看很明顯,,第2,3,4條山路是為了治理黃河而開鑿的,而第1條和第5條是為了治理渭河流域開鑿的,。 六 開通熊耳山(今河南盧氏縣,,伊水源頭)、外方山(今河南省嵩山),、桐柏山(淮河發(fā)源地),,到達負尾(陪尾山,泗水源頭)。這一條是為了治理淮河流域,,兼具打開中原交通的功能,。 七 開通嶓冢山(今陜西寧強縣)到達荊山(此荊山在湖北襄陽市、荊門市區(qū)域),。 八 開通內方山(今湖北鐘祥市)到達大別山,。第7第8條是為了治理漢水開鑿,因為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 道九山 第6-8圖 九 開通岷山的南面到達衡山(南岳衡山)的道路,,岷山是長江重要支流岷江的發(fā)源地,,然后過九江(即洞庭湖,,古九江區(qū)別于今天的九江),到達敷淺原(今江西九江市廬山附近),。 道九山 第9圖 這一條山路是為了治理長江中游而開鑿,。 “開通山路”和“疏導江河”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不太可能花費幾年打通山路,,然后再去治水,。不然十三年的時間不可能完成這么大工作量?;蛘呤欠峙?,一部分人負責開山,一部分人負責治水,。也或者是雨季汛期的時候就去開山,,等到枯水期再去疏導江河。 但即使這樣,,僅從地圖上看,,工作量還是驚人的,至于事實如何,,就有待讀者自行判斷了,。 導九川說完了道九山,接下來講“導九川”,。 一 疏導弱水(今流經(jīng)青海,、甘肅、內蒙的黑河,,下段額濟納河)到合黎山(今甘肅張掖市),,下游流到沙漠。 導九川 第1圖 二 疏導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關于三危山的說法莫衷一是,有人說三危山就是敦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上圖位置),也有人說在鳥鼠山(渭水源頭,,見于下圖)的西南方向也有一座三危山,。所以“導黑水”沒有配圖,具體原因我們留到后邊說,。 三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今甘肅省南部)開始,,到達龍門山(今山西河津市),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達砥柱山(今河南三門峽市),,又向東到達孟津,又向東經(jīng)過洛水與黃河會合的地方,,到達大邳山(今河南??h),然后向北經(jīng)過降水,,到達大陸澤(今河北邢臺市)又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導九川 第3圖 四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漢水上游),向東流稱為漢水,,又向東流稱為滄浪水(漢江下游),,經(jīng)過三澨(句澨、雍澨,、薳澨,,今湖北天門市附近。),,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向東到達彭蠡澤(鄱陽湖),,再向東稱為北江,,流進大海。 導九川 第4圖 五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也就是今天的岷江,。向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又向東到達澧水,,經(jīng)過洞庭湖,,到達東陵(今安徽九華山附近),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向東稱為中江,,流進大海,。長江由東陵向北匯入淮河的,很可能是一條支流,,但具體是哪一條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導九川 第5圖 六 疏導沇水(濟水上游),向東流就稱為濟水,,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今河南滎陽市),又從陶丘(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的北面向東流,,再向東到達荷澤,,又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大海,。 導九川 第6圖 這里有個疑點,,從圖上箭頭示意的路線可以看到,濟水橫跨了黃河,。如果真是這樣,,濟水發(fā)源自濟源的王屋山,,匯入黃河后又從黃河流出,,那濟水算不算黃河的一條支流呢。關于這個問題,,《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兩種畫法,,一種就像上邊說的。另一種就是濟水是源于旃然水,,這樣就不用穿越黃河了,。 戰(zhàn)國時期韓國、魏國歷史地圖中的濟水源頭 春秋時期鄭國,、宋國,、衛(wèi)國歷史地圖中的濟水源頭 七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向東流進大海。 導九川 第7圖 八 從鳥鼠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北與涇水會合,又向東經(jīng)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導九川 第8圖 九 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導九川 第9圖 陂九澤在中國,,湖泊多與大的水系連接,,所以治河的同時也要治理湖泊。大禹給很多湖泊修筑了堤壩,,《史記》中一共記載了十個,,羅列如下:
九澤分布圖 此時,,我們不禁要感嘆古人的偉大。十三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僅是滄海一粟,,但大禹卻帶領人們完成如此眾多且巨大的工程,即便放到現(xiàn)代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當時技術落后,、工具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每一項都可以稱得上是超級工程,。 定九州在古代,,常用九州指代中國,而九州有文字表述則是從大禹開始,。我們先來看看九州地標圖,,再看看《史記》中是如何記載九州的地理位置的。 禹貢九州圖 冀州 根據(jù)《史記》注說,,冀州的范圍“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上邊我們說過,,古代河專指黃河,,所謂的東河、西河,、南河如下圖所指,,冀州的邊界就確定了。 冀州邊界示意圖 兗州 “濟河惟兗州”也就是濟水和黃河之間的區(qū)域,。 青州 “海岱惟青州”大海和泰山之間的區(qū)域叫青州,。泰山古代又叫岱宗。 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意思是徐州是大海,、泰山、淮河之間圍起來的區(qū)域,。 揚州 “淮海惟揚州”淮河和大海之間都叫揚州,。 荊州 “荊及衡陽惟荊州”可以理解為從荊山一直到衡山的南面都是荊州。在大禹的時代,,荊山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陜西境內的荊山,也就是傳說大禹鑄造九鼎的地方,。還有就是作為荊州和豫州分界地標的荊山,,在今天湖北襄陽市境內,。 豫州 “荊河惟豫州”荊山和黃河之間的區(qū)域是豫州,。 梁州 “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南面到黑水是梁州,。 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和西河之間的區(qū)域是雍州。有些州的邊界是沒有明確說的,,比如徐州和豫州之間,,揚州和荊州之間,后世就多以山脈等地標作為分界來畫圖,。 從大禹導九川,,就說了疏導了黑水,這里黑水又作為古梁州和雍州的西邊界,,那么如今的黑水在哪里呢,?《史記》記載,黑水流經(jīng)三危山,,最后流入南海,。實際上,,今天我們找不到這么一條河,可以沿著青藏高原山麓往南流,,最后一直流到南海,。只有從地圖上再向西找,有流經(jīng)中南半島到達南海的瀾滄江,,還有最終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但目前還沒有證據(jù)佐證大禹開發(fā)過這些地區(qū)。 中國西南部大江示意所以我們也不妄加猜測,,僅借用一張清代人畫的黑水圖,。 導黑水圖 《欽定書經(jīng)圖說》﹝清﹞孫家鼐等.編 再對比上圖,很明顯清代這張地圖上以怒江為“黑水”,。 如果你想記住九州的大概區(qū)域劃分也很簡單,,只需要有幾個地理坐標。觀察最初一張“九州圖”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華山”才是最重要的坐標,,是四個州的坐標原點,。其次是泰山、荊山,、黃河,、濟水、淮河,、大海,。記住了這三座山,三條河,,還有大海,,九州就輕易的劃分出來了。 后世朝代雖然行政區(qū)域劃分改了,,但是很多名稱也都延用了九州的名字,。 定高山大川命名高山大川,看起來沒什么值得一提的,,但其實也不然,。就好比每個人都有名字,山川河流有統(tǒng)一的名字才不會造成交流混亂,。比如我們上邊所說的漢水,,古代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沔水又叫漢水,,再往下游又叫做襄水或者滄浪水,。一條河的名字太多不免讓人困惑。 定下高山大川的名字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奠定了一條重要的城邑的命名規(guī)則,。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古代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古代稱為“陽”。主要是由于我們地處北半球,,白天太陽直射的就是山的南面,,以及河的北岸。 山南水北示意圖 比如襄陽,,始建時一定在襄水以北,。洛陽始建時在洛水以北,淮陰在淮河以南,。衡陽在衡山以南,,華陰在華山以北。另外類似濟源,,意思是濟水之源,。臨淄,意思是在淄水之畔,。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最后,,再說一下“五服”,。這里的五服不是指喪服制度的五服,而是指大禹時代制定的一種“貢賦”措施,。即“甸服﹑侯服﹑綏服(賓服)﹑要服﹑荒服”,。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周代,所以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五服”圖 《欽定書經(jīng)圖說》﹝清﹞孫家鼐等.編 以王城為中心,,劃了五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五百里的范圍,。當然那時候的里和現(xiàn)在的里不同,,據(jù)考證周代的一里約合現(xiàn)在一市里的三分之二。根據(jù)到王城的遠近,,分封的諸侯要盡不同的義務。簡單說,,越近的義務就越大,,遠的呢就稍微差一點。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王權還是比較弱的,,無法做到遠近要求一致,。 周代所說的“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币簿褪沁@個意思,。所謂“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大意就是說:甸服區(qū)域的要每天來朝覲一次,,侯服的每個月來一次,綏服(賓服)的每個季度來一次,,要服的每年來一次,,最遠的荒服一輩子來一次就可以了。 我們知道“大禹治水”是在帝舜的時代,,而這時的首都據(jù)記載在平陽(山西臨汾市)或者蒲阪(山西永濟市),,都在冀州范圍?!拔宸泵x上是來朝拜天子,,祭祀神靈先祖,但你總不能空手來,。所以后來很多戰(zhàn)爭發(fā)動的借口就是“某某不祀”,,就要征討你。因此,,我們說“五服”除去政治意義,,本質也是一種貢賦政策。 帝舜都城 至此,,筆者就用這二十六張圖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講完了,。“茫茫禹跡,,劃為九州”,,從此以后,“禹跡”就成了華夏大地的代名詞,。 |
|
來自: 泰陽漢子 > 《地圖地理地球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