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對歷史學研究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奈何走了另外一條路而無法進入學術中心,,平日里只能讀一些大師們教人如何治史做學問的閑書,,當消遣讀物,。我時常閱讀此種治學經(jīng)驗類書籍主要有周勛初的《艱辛與歡樂相隨》,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張光直的《考古人類學隨筆》和嚴耕望的《治史三書》。尤其最末一本,,我從中讀到了不少讀書和寫作方法,。因此,,當我寫作遇到了瓶頸時,不是去翻閱書架上的一百多本寫作類書籍,,而是重讀《治史三書》來提氣,。其實這本書并非講到具體的文章作法,而是寫作心法,,如果你還不懂如何寫作,,就讀一讀嚴耕望的《治史三書》吧,它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如何寫作的,。一、寫作是為了會更好地閱讀斯蒂芬·金在他的回憶錄《寫作這回事》中提到了讀書與寫作的關系,,他說:「一個不讀書討厭讀書的人,,居然也有心去搞寫作,并且還幻想有讀者會喜歡自己的作品,,這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可見不讀書就想寫好文章的人無疑是異想天開的,,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不是讀書了才寫作,,而是為了寫作去讀書。這兩者恰好是相反的,。當你自認為讀書到了一定程度就寫得出有價值的文章,,那么就想錯了,因為光讀書不動筆的話,,即使讀了上千本書也寫不出好文章,。換句話說,,你讀的書再多也僅僅停留在思維碎片上,讀書越多則積累的碎片知識就越多,,它無法自然形成有價值的文章,。而為了寫作去讀書就不一樣。嚴耕望在《治史三書》說道:「寫作是最精細的閱讀,,最嚴密的思考,,也是問題研究進程中最嚴肅的最后階段,非寫作成文,,不能視為研究終結,。」這意味著你不寫作,,就不能嚴密的思考,,讀書時也不夠精準地選擇正確的書來讀,導致了你平時的閱讀是低效的,。假設你為了寫成一篇關于如何寫作的文章,,就不能憑空去寫,而是通過有針對性地閱讀相關書籍才能深入思考,,如歷史上的大師們談如何寫作的書,,都值得認真閱讀。如此一來,,你的閱讀是為了寫作服務的,,你就知道自己應該去讀哪些書才能寫好這篇文章,這種為了寫作而讀書的方法才是精準的,,也促進了你更嚴密的思考,。二、寫作不能中斷當你開始寫作之后,,就不要輕易停止,,否則中斷太久了便再難動筆。我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去年為了寫成一本書,,三個月沒有參加過一次讀書會活動,也盡可能不主動與身邊的朋友聯(lián)系,,平時除了工作就是悶頭寫作,。可是后來因為報名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線下課程,寫作就被迫中斷了,。等課程結束了我再動筆時,,卻不知道從何寫起了,即使勉強接著寫下去也感到生硬,,重讀之前寫的那一部分書稿都生疏了起來,。我只能強迫自己每天坐在書桌前繼續(xù)寫作,,花了近一周時間才恢復到之前的寫作狀態(tài)。此時我才深刻領悟到嚴耕望在本書中說的「得常常寫作,,擱筆太久,,再從事寫作,有時也會感到下筆凝滯,。」像嚴耕望先生這樣寫作經(jīng)驗十分豐富的前輩,,尚為中斷寫作而下筆凝滯,更別說吾等寫作新手了,。因為你一旦開始了寫作就不能停下來,即使每一天如例行公事般寫日記,,也不能讓寫作中斷,,正所謂「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寫手生,?!箤懽饕彩侨绱耍袛嘁馕吨鴱念^再來,。不少人之所以無法堅持寫作,,一來是本身不夠熱愛,二來是寫作被中斷過,。倘若不夠熱愛寫作,,即使每天給自己不停地打雞血也無濟于事;而被中斷這件事是可以人為控制的,,你不能找借口而中斷很長時間,,否則就把寫作的激情慢慢地磨滅掉,是非??上У?。三、寫作要趁早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么痛快?!蛊鋵崒懽饕惨迷?,恰巧張愛玲是通過寫作成名的。當然出不出名只是一種結果,,前提還得盡早寫作,,不然你就有可能一輩子不寫了,畢竟像59歲才開始寫《魯濱遜漂流記》的丹尼爾·笛福和晚年才寫《永州舊事》的作家李茵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嚴耕望在《治史三書》里說的這句話更耐人尋味:「一個人在三十五歲以前,,至遲四十歲以前,若不常常寫作,,以后就不大能寫作了,。」雖然讀到這句話時我也不太相信,但是看到身邊不少例子就慢慢相信了,,因為你到了中年還沒有寫作的習慣,,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重壓已經(jīng)由不得你培養(yǎng)寫作興趣了。倘若你早早習慣了寫作,,即使遭受了生活的巨大壓力也不會丟棄,,反而把它當作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愛好去對抗生活的壓力。這時寫作盡管不能讓你功成名就,,卻成為了你的心靈伴侶,,更是一個臨時避難所。你若想通過寫作過上想要的生活,,趁早寫作業(yè)讓你積累一定的經(jīng)驗,,它可能成為你圓夢的籌碼。對于學術論文的寫作尤其如此,,因為你不可能等到自己做學問的功夫到家了,,才開始寫作,,那無疑比大多數(shù)人慢半拍,。你只有邊讀書思考邊寫作,,方能把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而經(jīng)歷了多年的寫作之后,,你的學問自然大漲,,更重要的是你的寫作訓練比別人要早,做學問自然更得心應手,。四,、寫作是為了發(fā)表其實不管是學術論文,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日常生活寫作,,都應該發(fā)表出來,。按照嚴耕望先生的建議,你不能只為自己而寫,,寫完了還得讓別人看到你的作品,,否則就不要寫。雖然這個建議有些不近人情,,畢竟在許多人看來寫作是私事,,發(fā)不發(fā)表自己說了算,可這樣一來就主動放棄了讓自己進步的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你認為自己的文筆再好,,寫成的文章再有水平也只是你的臆想而已,沒有經(jīng)過別人的批評和考驗是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的,。當你有系統(tǒng)地收集資料,,經(jīng)過思考之后寫出來的文章,是否有價值得在公開發(fā)表之后才得到正反饋——這是你最重要的進步機會,。在歷史上雖然有不少作家拒絕出版自己的作品,,比如卡夫卡就立過遺屬不出版作品,他死后才由朋友布羅德違背了遺屬意愿出版了,;而寫《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也痛恨出版自己的書,,但是這些都是個例。對于我們普通寫作者而言,,只有發(fā)表文章之后得到了別人的反饋,,才知道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在《治史三書》里,,嚴耕望先生說有人常夸某人學問極好,,也有見解,,可惜不寫作。如果一個人不寫作,,那么他的學問就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看法階段,,是無法成為真正學問的。只有把見解寫出來并發(fā)表,,受過了嚴肅的考驗之后才算得上真學問,,也是做學問的完成階段,否則就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真正的學問,。總而言之,倘若你是一個立志做歷史學問的學生,,讀這本《治史三書》之后更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而讀懂了這本書也相當打下了基本功。接下來你就可以閱讀《歷史寫作簡明指南》練習寫作,,閱讀王明珂的《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鍛煉歷史思維,,最后把榮新江的《學術訓練與學術規(guī)范》作為今后寫論文的規(guī)范。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寫作者,,這本書也教你如何寫作,,而不像平常的寫作教材一樣干癟和充滿說教味。其實從寫作者的心理出發(fā)而不是講究技巧,反而給人以極大的啟發(fā),,就像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一樣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寫作指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