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為什么沒能統(tǒng)一?是不是因為缺乏秦始皇這樣的人物,? 不是缺乏人物的問題,,是缺乏合適的地理環(huán)境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一句話:因為歐洲沒有黃河這樣東西走向的大河,。 歐洲缺乏像黃河這樣交通便利的東西走向的大河,,最終導致歐洲很難形成統(tǒng)一國家所需的便利條件,也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意識,。 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團已經(jīng)泡濕了的沙子,,所以他能夠把它捏成一個球,甚至在他死后,,這一團沙球也還在,。而歐洲是一團干的沙子,就算碰到一個力氣很大的人,,捏了一團沙子在手里,,但他一死,手一松,,這團沙子還是會散掉,。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所能做到的。就像賈誼在《過秦論》里說的那樣,,秦始皇是“奮六世之余烈”,。而在這之前,還有千百年的時間,,讓華夏先民沿著黃河中下游不斷遷徙,,不斷融合,不斷開拓生存領域,,不斷在更廣闊的領域形成便利的交通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才奠定了形成統(tǒng)一國家的基礎,。然后秦始皇才應運而生,,把這些地區(qū)兼并到了一起,,建立了相對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 在周朝早期,這些條件并不具備,,所以周朝只能采用分封制,,無法采用郡縣制。在周朝早期,,遠方需要軍事行動征服,,之后需要駐留軍隊震懾或鎮(zhèn)壓。天子所在地距離前線路途遙遠,,交通通訊不便,,只好將軍事、經(jīng)濟和行政大權統(tǒng)一交給當?shù)氐慕y(tǒng)帥,,讓他通權達變臨機處斷,。就這樣,形成一個個封國,,名義上尊奉周天子為共主,,這樣才能相對穩(wěn)定地維持整體的秩序。 從西周到春秋到戰(zhàn)國800年下來,,華夏人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交流互通,把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陸地交通基本上都打通了,,一定程度上甚至擴展到了長江流域,。在戰(zhàn)國初期,位于長江下游的吳國,,居然能出動大軍進攻黃河流域的晉國,,可見當時陸地交通的便利程度已經(jīng)相當高了,。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此長距離的陸地戰(zhàn)略投送,,是不可想象的,。 而周朝初期的陸地交通狀況,恰恰就是歐洲從古代到近代的常態(tài),。歐洲和中國不同的是,,中國經(jīng)歷了西周和東周以后,原先不成熟的交通條件逐漸成熟,,但是歐洲卻長期處于這個狀態(tài),。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河(黃河),但是歐洲沒有,。 中國有黃河,。黃河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河、大河,,給沿岸居民帶來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灌溉條件,。沿岸居民可以沿著黃河遷移,灌溉種植,。增加人口后,,再向黃河遠方拓展,直至遍布整個黃河流域,。黃河很長,,流域面積很廣,這就容易在較廣區(qū)域內(nèi)形成統(tǒng)一民族意識,,并為這片區(qū)域提供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 尤其是黃河大體上是東西走向的,所以沿著黃河遷移,,緯度變化不大(中游除外),,也就意味著氣候變化不會特別大。相對于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來說,,沿著黃河這樣東西走向的河流遷移,,人體所需要的是適應度調整不會很大。通俗地說,,就是水土不服的幾率相對較低,。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沿著黃河遷移的便利程度。 但是歐洲卻缺乏這樣的條件,。歐洲不是沒有大河,,但是首先沒有像黃河那么長,其次跨越緯度太大。比如萊茵河,、多瑙河,。萊茵河幾乎完全是南北向的河流。多瑙河則是從西北蜿蜒向東南,,緯度跨越約5度,,中間還被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這兩座巍峨雄偉的巨大山脈所隔斷。(黃河從中游大轉彎口到故道入???,跨越緯度不過2-3度,期間流經(jīng)山脈不多,,且下游幾乎全是平原,,對比明顯。) 所以歐洲自古就缺乏中國古代這種沿著大河遷移交流匯通的地理條件,。因此歐洲就沒能沿著大河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和統(tǒng)一意識,,同樣也沒能形成便利統(tǒng)一的陸地交通條件。所以即使出現(xiàn)了強勢的統(tǒng)一人物也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將大片歐洲土地納入一個政權統(tǒng)治之下,。但在其失敗或身死之后,,很快又會恢復原樣。 如果歐洲單純有一個秦始皇這樣的人物,,而沒有像秦始皇時期中原大地所具有的成熟地理條件,,那結果就是法蘭克的查理曼,。查理曼就是一個秦始皇式的人物,,他做法蘭克國王期間,努力開疆拓土,,把今天法國德國意大利所在的地方幾乎都統(tǒng)一成了一個國家,,本人也被教皇加冕為皇帝。但是他死后,,法蘭克帝國很快就分裂成了三塊,,成為后世法國、德國,、意大利的開端,。 |
|
來自: longerchen > 《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