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

 荷香月暖 2020-03-30

卷第二

元和郡縣圖志 作者:唐·李吉甫

摘自:https://www./guoxue/108294/1168814.html


◎關內(nèi)道二京兆下興平高陵櫟陽涇陽美原華原同官武功好華州同州鳳翔節(jié)度使鳳翔府隴州興平縣,畿,。東至府九十里,。本漢平陵縣,屬右扶風,。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改置始平郡,領槐里縣,,歷晉至西魏數(shù)有移易,。景龍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縣,,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改名興平,。

始平原,,在縣北十二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

渭水,,南去縣二十九里,。

馬牧澤,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

百頃澤,,在縣西二十五里,。周回十六里,多蒲魚之利,。

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廢丘,,周懿王所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邱,,亦此城也,。

武學故城,在縣東南十里,。

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馬嵬於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也。

漢龍泉廟,,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號也。

漢黃山宮,,在縣西南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即此也,。

章邯臺,,在縣東南十里,。

漢茂陵,在縣東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鄉(xiāng),,因以為名。守陵溉樹埽除,,凡五千人,。

漢公孫弘墓,在縣東北十八里,。

衛(wèi)青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廬山,。

霍去病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祁連山,。

高陵縣,,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舊縣,,孝公置。漢屬左馮翊,。魏文帝改為高陸,,屬京兆郡。隋大業(yè)二年,,復為高陵,。

龍躍宮,在縣西十四里,,高祖太武皇帝龍潛舊居也,,武德六年置。

姚興墓,,在縣東南十三里,。

櫟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里,。本秦舊縣,獻公自雍徙居焉,,屬左馮翊,。項羽立司馬欣為塞王,亦都之,。按高帝既葬太上皇於櫟陽之萬年陵,,遂分櫟陽置萬年縣以為陵邑,理櫟陽縣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後魏宣武帝又分置廣陽縣,周明帝省萬年入廣陽,,更於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廣陽仍屬馮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廣陽縣屬雍州,。武德元年又改為櫟陽縣。

煮鹽澤,,在縣南十五里,。澤多咸鹵。苻秦時於此煮鹽,。周回二十里,。

清泉陂,在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漢太上皇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涇陽縣,,畿。南至府七十里,。本秦舊縣,。漢屬安定郡,惠帝改置池陽縣,,屬左馮翊,,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陽,,故曰池陽,。後魏廢,於今縣置咸陽郡,,苻秦又置涇陽縣,。隋文帝罷郡,移涇陽縣於咸陽郡,,屬雍州,,即今縣是也。

石安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

長平阪,,一本作“坡”,。在縣西南五里,。

涇水,西北自池陽縣界流入,,經(jīng)縣南七里,,又東南入高陵縣界?!洞呵铩废骞哪?,諸侯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師人多死。

焦獲音護,。藪亦名瓠口,。《爾雅》十藪,,周有焦獲,,《詩》云“獫狁匪茹,整居焦獲”,,即謂此也,。按韓水工鄭國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即所謂鄭、白二渠是也,。

秦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北臨涇水以望北夷,,故名之,。胡亥死於此。

漢池陽宮,,在縣西北八里,。

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魚之利。

太白渠,在縣東北十里,。

中白渠,,首受太白渠,東流入高陵縣界,。

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東南流,,亦入高陵縣界,。

美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秦、漢頻陽之地,,以縣西北十一里有頻山,,秦厲公於山南立縣,故曰頻陽,。後魏別立土門縣,,以頻山有二土阜,狀似門,,故曰土門,。隋大業(yè)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貞觀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復置,改名曰美原,。

頻陽故城,,在縣西南三里。秦將王翦即此縣人也,。

華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魏,、晉皆於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畢原縣。大業(yè)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垂拱二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足元年廢,。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

礻殳礻羽故城,,在縣東南一里,。漢縣也,,宣帝神雀二年,鳳皇集礻殳礻羽城是也,。

泥陽故縣,,在縣東南十七里。

漢步壽宮,,在縣東北三里,。

同官縣,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晉屬頻陽,。苻秦於礻殳礻羽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改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周朝除“金”作此“同”字,,屬宜州,。隋大業(yè)二年省宜州,,縣屬雍州,國朝因之,。

縣,,畿。東北至府六十五里,。本夏之扈國,,啟與有扈戰(zhàn)於甘之野,。《地理志》古扈國,,有戶谷、戶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為邑,,漢屬右扶風,自後魏屬京兆,,後遂因之,。

終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雞頭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偽趙主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尋為追兵所害,。

牛首山,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終南,,在上林苑中,《西京賦》云“繞黃山而款牛首”,,是也,。澇水所自出。

渭水,,北去縣十七里,。

豐水,,出縣東南終南山,自發(fā)源北流,,經(jīng)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龍臺澤,,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八部澤,,在縣東南五里,。周回五十里。

故城,,在縣北二里,,夏之扈國也。

鍾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蓋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鐘钅,此或其處,。

馬祖壇,,在縣東北三十二里龍臺澤中,每年太常太仆四時祭之,,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

隋太平宮,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對太平谷,,因名之。

隋甘泉宮,,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對甘泉谷,因名之,。

周豐阝宮,,周文王宮也,在縣東三十五里,?!对姟吩啤凹确ビ诔?,作邑于豐”,是也,。崇侯無道,,文王伐之,命無殺人,,無壞室,。崇人聞之,如歸父母,。遂虜崇侯,,作豐邑。崇國在秦,、晉之間,。

秦陽宮,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美陂,,在縣西五里。周回十四里,。

甘亭,,在縣西南五里。夏啟伐有扈,,誓師于甘之野,,即此處也。

縣,,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漢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水曲曰,。後漢省,晉復立,。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屬雍州。天寶中改名宜壽,,後復名,。

姜維領,本名沈領,,在縣南五十里,。蜀後主延熙二十年,,大將軍姜維率眾出駱谷,經(jīng)沈領,,即此也,。

望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中有龍尾堆,。

隋宜壽宮,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秦長楊宮,,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漢武帝好自擊熊羆,,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上疏諫。

秦五柞宮,,在縣東南三十八里,。

馬融讀書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司竹園,,在縣東十五里?!妒酚洝吩弧拔即ㄇМ€竹”,。今按:園周回百里,置監(jiān)丞掌之,,以供國用。義寧元年,,義師起,,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駱谷關,,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武德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移於今所,。

駱谷道,,漢、魏舊道也,,南通蜀,、漢,。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馀里,,不得前進,牛馬驢騾,,以轉運死者略盡,。少帝甘露三年,蜀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城,,亦此道也。

樓觀,,在縣東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院,,相承至秦、漢,,皆有道士居之,。晉惠帝時重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武德初改名宗圣觀。事具樓觀本記及《先師傳》焉,。

武功縣,,畿。東至儲一百四十里,。漢舊縣,。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之地,。周平王東遷,,以賜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縣,,,、美陽、武功,,各其一也,。與邰音同字異,武功蓋在渭水南,今縣地是也,。按:舊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諸葛亮表云“遣孟琰據(jù)武功水”,。又杜彥遠云“太白山南連武功山”,。

是則縣本以山水立名也。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扶風之四縣,,於今縣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為名,。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京兆。

慶善宮,,在縣南十八里,,皇家舊宅也,南臨渭水,,武德元年置宮,。貞觀六年,鑾駕親幸,,宴群臣賦詩焉,。

三原,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風縣界。

故城,,一名武功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也,。

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姜原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泰陵,,在縣西南二十里三原上,。

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在今縣理東南十三里故城是也。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以郊上帝諸神也,。

後漢省。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屬雍州,。二十一年於廢上宜縣置好縣,,今縣理是也。其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置,,貞觀八年廢。

華州,,華陰四輔,。開元戶三萬七百八十七。鄉(xiāng)七十,。元和戶一千四百三十七,。

鄉(xiāng)二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周為畿內(nèi)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時為秦,、晉界邑。長城在州東七十二里,?;蛘f秦、晉分境祠華岳,,故筑此城,。戰(zhàn)國時屬秦、魏?!兜乩碇尽吩谱愿吡暌褨|,,皆魏分也。按《史記》“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今州東南三里魏長城是也。秦并天下,,為內(nèi)史之地,。二漢及晉,為京兆之地,。後魏置東雍州,,廢帝改為華州。隋大業(yè)二年省州,,義寧元年置華山郡,。武德元年復為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避武太后祖諱也,。神龍元年復舊。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百八十里。東至東都六百八十里,。東至潼關一百二十里,。

東至虢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同州八十里,。南至商州山路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茯神,,茯苓,,細辛。賦:綿,,絹,。

管縣三:鄭,華陰,,下わ,。

鄭縣,望,。郭下。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後魏置東雍州,,其縣移在州西七里。

隋大業(yè)二年,,州廢移入州城,,隸屬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壯麗,,置太華宮,縣即權移城東,。四年宮廢,,又移入城。

古鄭城在縣理西北三里,。興元元年,,新筑羅城及古鄭城,并在羅城內(nèi),。

少華山,,在縣東南十里。

華陰縣,,望,。西至州六十里。本魏之陰晉邑,,秦惠文王時,,魏人犀首納之於秦,秦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屬弘農(nóng)郡,。後魏屬華州,。隋大業(yè)五年移於今理。垂拱元年改曰仙掌,,尋復舊名,。

長城,在縣西,,春秋時秦,、晉分界處。

太華山,,在縣南八里,。

永豐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置,。義寧元年因倉又置監(jiān),。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陰入渭,運永豐倉及三門倉米,,以給京師,,名曰廣運潭,以堅為天下轉運使,。灞,、二水會於漕渠,每夏大雨輒皆漲,,大歷之後,,漸不通舟。天寶中,,每歲水陸運米二百五十萬石入關,;大歷後,每歲水陸運米四十萬石入關,。

潼關,,在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時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又云河在關內(nèi),,南流沖激關山,因謂之“沖關”,。謹按:秦函谷關在漢弘農(nóng)縣,,即今靈寶縣西南十一里故關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鈐束之要,。漢武帝元鼎三年,楊仆為樓船將軍,,本宜陽人,,今福昌縣也。恥居關外,,上疏請以家僮七百人徙關於新安,,武帝從之,,即今新安縣東一里函谷故關是也。而郵傳所馳,,出於南路,,至後漢獻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長安,,出函谷關,自此已前,,其關并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則是中間徙於今所。今歷二處而至河潼,,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北至蒲關六十馀里,。河山之險,,邐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曠然,,蓋神明之奧區(qū),帝宅之戶牖,,百二之固,,信非虛言也。

下わ縣,,望,。東南至州八十里。本秦舊縣,,《地理志》屬京兆,,注“下わ,秦武公伐わ戎置”,,以隴西有上わ,,故此加下也。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わ令,,即此也,。後魏避道武帝諱,改為夏封,,隋大業(yè)二年復舊,。後魏屬馮翊,隋屬華州,,武德缺年屬同州,,垂拱元年復屬華州。

漢蓮勺縣故城,,在縣東二十二里,。張禹本河內(nèi)人,徙家蓮勺,。

同州,,馮翊四輔。開元戶五萬六千五百九,。鄉(xiāng)一百二十一,。元和戶四千八百六十一。鄉(xiāng)一百四十,。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秦,本大荔戎國,,秦獲之,,更名曰臨晉。

魏文侯伐秦,,秦筑臨晉,,今朝邑西南有故城,七國時屬魏,。始皇并天下,,京兆、馮翊,、扶風并內(nèi)史之地,。及項羽滅秦,為塞國,,立司馬欣為塞王,。及漢王定三秦,以為河上郡,,復罷為內(nèi)史,,武帝更名左馮翊。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後魏永平三年,改為同州,?!队碡暋吩啤捌帷⒕诩葟?,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此同流入渭,城居其地,,故曰同州,。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百五十里。東至東都六百五十里,。東至蒲津關六十里,。南至華州八十里。西北至坊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縐紋吉莫皮二十張。賦:絹綿,。元和貢:麝香,,麻黃,地黃,,蒺藜子,,皺紋靴,石钅敖餅,,寒山石,。

管縣七:馮翊,朝邑,,韓城,,白水,夏陽,,澄城,,陽。

馮翊縣,,望,。郭下。本漢臨晉縣,,故大荔城,,秦獲之,,更名。舊說秦筑高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後魏改為華陰縣,,後以名重,,改為武鄉(xiāng)。隋大業(yè)三年改為馮翊縣,。馮,,輔也;翊,,佐也,。義取皚佐京師。

沙苑,,一名沙阜,,在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後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周太祖為相國,,與高歡戰(zhàn)於沙苑,,大破之。其時太祖兵少,,隱伏於沙草之中,,以奇勝之。後於兵立之處,,人栽一樹,,以表其功,今樹往往猶存,。仍於戰(zhàn)處立忠武寺,。今以其處宜六畜,置沙苑監(jiān),。

興德宮,,在縣南三十二里。義旗將趣京師,,軍次於忠武園,,因置亭子,名興德宮,屬家令寺,。

朝邑縣,,望。西至州三十五里,。本漢臨晉縣地,。大荔國在今縣東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後魏置南五泉縣,,西魏改為朝邑縣,以北據(jù)朝阪,,故以為名,。縣西南有蒲津關,。

河橋,,本秦后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之道,今屬河西縣,。

長春宮,後周武帝置,。隋大業(yè)十三年,,高祖起義兵,自太原舍於此宮,,休甲養(yǎng)士,,而定京邑。武德二年,,於此置陜東大行臺,,太宗居藩,作鎮(zhèn),。四年,,山東平,乃移行臺於洛州,。

通靈陂,,在縣北四里二百三十步。開元初,,姜師度為刺史,,引洛水及堰黃河以灌之,種稻田二千馀頃。

苦泉,,在縣西北三十里許原下,,其水咸苦,羊飲之,,肥而美,。今於泉側置羊牧,故諺云“苦泉羊,,洛水漿”,。

韓城縣,上,。西南至州二百里,。古韓國及梁國,漢為夏陽縣之地,。韓國故城在今縣理南十八里,。梁國在今縣理南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陽於此置韓城縣,,春秋秦、晉戰(zhàn)於韓原,,即此地也,。

龍門山,在縣北五十里,。

龍門戍,,在縣東北,極險峻,。後周於此置龍門關,,今廢。

白水縣,,望,。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粟邑縣之地,,屬左馮翊,。按:粟邑故城在縣理西北二十八里。薛宣為左馮翊,,以粟邑縣小,,僻在山中,其人謹樸,,以頻陽令薛恭換粟邑令尹賞,,二縣俱大理。又為漢衙縣地,春秋時秦,、晉戰(zhàn)於彭衙是也,。後魏文成帝分澄城郡於此置白水縣及白水郡,郡南臨白水,,因以為名,。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同州,。

夏陽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古有莘國,,漢陽縣之地。武德三年分陽於此置河西縣,,在河之西,,因以為名。又割同州之陽,、韓城二縣於今縣理置西韓州,,取迸韓國為名也。以河東有韓州,,故此加西,。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縣屬同州,,乾元三年改為夏陽縣,。縣南有莘城,,即古莘國,文王妃太姒即此國之女也,。

澄城縣,,望。南至州一百里,。漢徵縣也,。韋昭云“徵,音懲”,。徵,、澄同聲,後人誤為“澄”,。魯文公十年,,秦伐晉,取北徵,即此城是也,。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分陽縣置,又於今縣理置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同州。

乾坑,,《漢書溝洫志》云武帝時嚴熊上言,,“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馀頃”。

於是發(fā)卒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商顏,今在馮翊縣界,。名曰龍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乾坑,即龍首之尾也,。

王官故城,,在縣西北?!洞呵飩鳌吩弧胺彝豕?,翦我羈馬”。

陽縣,,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左馮翊,。在水之陽,《詩大雅》所謂“在之陽”,,是也,。《水經(jīng)注》曰陽城南有瀵水,,東流注於河,,即水也。按中瀵水,、蒲池瀵水與南瀵水,,并在舊河西縣南五里,今陽界內(nèi),?!稜栄拧吩啤板龃笪蚕隆?,郭璞以為汾陰縣有水,如車輪,,此水亦然,。周武時屬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同州,。

羈馬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六里,。

鳳翔府,,岐州。扶風四輔,。開元戶四萬四千五百三十三,。鄉(xiāng)九十二。元和戶七千五百八十,。鄉(xiāng)八十八,。今為鳳翔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二:鳳翔府,,隴州,。縣十四,。都管戶八千三百六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為秦都,,德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至獻公始徙櫟陽,。始皇并天下,,屬內(nèi)史。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亦此地也,。高帝更名中地郡,復屬內(nèi)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所以扶助京師行風化也,,與京兆尹、左馮翊謂之三輔,,理皆在長安城中,。後漢出理槐里,,即今興平縣東南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為扶風郡,,亦是重鎮(zhèn),,曹公使張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皆不克,。晉太康八年為秦國。後魏太武帝於今州理東五里筑雍城鎮(zhèn),,文帝改鎮(zhèn)為岐州,。隋開皇元年,於州城內(nèi)置岐陽宮,,岐州移於今理,。大業(yè)三年罷州,為扶風郡,,武德元年復為岐州,。至德元年改為鳳翔郡,乾元元年改為鳳翔府,。

府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八到:東至上都三百一十里,。東至東都一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州二百三十里。南取太白山路至興元府六百里,。西南至鳳州二百八十里,。西至隴州一百五十里。北至涇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蠟燭,。賦:麻,,布。

管縣九:天興,,岐山,,扶風,普潤,,岐陽,,麟游,寶雞,,虢,,,。

天興縣,次赤,。郭下,。本秦雍縣,秦國都也,。漢縣,,屬右扶風。四面高曰雍,。

又四望不見四方,,故謂之雍。秦回中宮在縣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候騎至雍,,即此也。至德二年分置鳳翔縣,,永泰元年廢,,仍改雍縣為天興縣。

乾歸故城,,在縣西四十三里,。乞伏乾歸據(jù)苑川,自號西秦,,因筑此城,。

石鼓文,在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shù)有十,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跡也,。貞觀中,吏部侍郎蘇勖紀其事,,云:“虞褚歐陽,,共稱古妙。

雖歲久訛缺,,遺跡尚有可觀,,而歷代紀地理志者不存記錄,尤可嘆息,?!?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岐山縣,次畿,。西至府五十里,。本漢雍縣之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涇州鶉觚縣之南界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移三龍縣於岐山南十里,改為岐山縣,。貞觀八年移於今理,。

岐山,亦名天柱山,,在縣東北十里,。

渭水,在縣南三十里,。

五將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苻堅為姚萇將吳忠所擒之處,。

扶風縣,,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漢美陽縣地,。武德三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屬岐州,,取今縣南川水為名,近代訛作“圍”,。四年,,隸入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縣屬岐州,,八年改為持風。

普潤縣,,次畿,。南至府九十里。隋大業(yè)元年,,於此置馬牧,,又置普潤屯,後廢屯置縣,。在漢為漆縣,,并有鐵官,。今城西有漆水,又有小城,,蓋置鐵官處,。

岐陽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里,。蓋漢杜陽縣地,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二縣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

麟游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本漢杜陽縣地,,隋於此置西麟州,營仁壽宮,。義寧元年,,唐高祖輔政,廢宮,。是年獲白麟於宮所,,因置縣。

九成宮,,在縣西一里,。即隋文帝所置仁壽宮,每歲避暑,,春往冬還,。義寧元年廢宮,置立郡縣,。貞觀五年復修舊宮,,以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宮,。

永安宮,,在縣西三十里,貞觀八年置,。

寶雞縣,,次畿。東北至府九十里。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筑,,因山以為名,屬右扶風,。隋大業(yè)九年,,移於今理,在渭水北,。至德二年改為寶雞,以昔有陳寶鳴雞之瑞,,故名之,。

陳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魏略》云“太和中將軍郝昭筑陳倉城,,訖,,會諸葛亮來攻。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問知昭在其中,,大驚愕,。亮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詳少與昭相親,後為蜀所得,。及亮圍陳倉,,詳為亮監(jiān)軍,使於城外呼昭諭之,。昭於樓上應詳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曩時高剛守祁山,坐不專意,,雖終得全,,於今誚議不正。我必死耳,卿還謝諸葛亮,,便可攻也,。’詳以告亮,,亮進兵,,梯沖車,晝夜攻距,,二十馀日,,亮無利,會費曜等救至,,亮乃引去,。”

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陳倉山,,在縣南十里,,南接梁、鳳二州界,。

散關,,在縣西南五十二里?!妒裰尽分T葛亮出散關圍陳倉,。

三交城,在縣西十六里,,司馬宣王與諸葛亮相距所筑,。咸亨三年,於縣東南開渠,,引渭水入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即故長安城,,漢惠帝所筑城在今故大興城之西北苑中,。

虢縣,次畿,。北至府三十里,。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後秦武公滅為縣,。周改為洛邑縣。隋大業(yè)三年,,復為虢縣,。貞觀八年廢,天授二年再置,。

縣,,次畿。西北至府一百里,。本秦縣,,右輔都尉理所,在今縣東一十五里,,有故城,。今縣,周天和元年筑,,置州,建德三年廢,。武德元年又于故城置郇州,,三年廢州,縣屬稷州,,七年屬岐州,。白起即此縣人也??h在渭水南一里,。

終南山,在縣南三十里,。

太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五丈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初,諸葛亮與司馬宣王相持,,亮據(jù)渭水南原,。

宣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绷凉痛嗽唠s於渭濱,居人安堵,,軍無私焉,。

積石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魏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與司馬宣王屯渭南,。郭淮算亮必爭北原,,遂先據(jù)之。亮至,,不得上,。即此原也。

縣理城,,亦曰斜谷城,,城南當斜谷,因以為名,。斜谷南口曰,,北口曰斜。

董卓塢,,在縣東北十六里,。卓封侯,筑塢高與長安埒,,號為萬歲塢,。

成國渠,在縣東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

隴州,陽,。上,。開元戶六千八十五。元和戶七百八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秦文公所都。漢為縣,,屬右扶風,。後魏置東秦州,西魏文帝改名隴州,,因山為名,。隋大業(yè)二年省,,義寧二年又於縣理置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隴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東至上都四百六十五里,。東至東都一千三百二十里,。東至鳳翔府一百五十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南至鳳州山路四百三十里,。北至原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榛實,,龍須席五領。賦:布,,麻,。

管縣五:源,陽,,吳山,,華亭,南田,。

源縣,上,。郭下,。本漢縣地,屬右扶風,。在水之北,,後魏改為陰縣,隋改為源縣,。

隴山,,在縣西六十二里。

岍山,,在縣西六十里,。北與隴山接,《禹貢》“導岍及岐”,,是也,。

大震關,在州西六十一里,。後周置,。漢武至此遇雷震,,因名。

秦城,,在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yǎng)馬、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

陽縣,,上,。西至州八十里。本漢俞麋縣地,,因今縣東八里俞麋澤為名,。

周武帝置陽郡及縣,尋省郡,,以縣屬隴州,。

水,在縣南一里,。

吳山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十里,。本漢俞麋縣地,,後魏孝昌二年,於長蛇川置長蛇縣,,屬東秦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吳山縣。

吳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陽,以為西岳,,今為國之西鎮(zhèn)山,。《國語》謂之西吳,。

華亭縣,,下。正南微東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涇陽縣地,,隋大業(yè)元年置華亭縣,以在華亭川口,,故名,。

小隴山,,在縣西四十里。

南由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縣地,,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口置縣,,因谷為名。隋開皇二年省長蛇縣并入南由,,屬岐州,,貞觀四年割入隴州。

安夷關,,在縣西一百四十六里,。

長蛇川,在縣西一百步,。

渭水,,在縣南四十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