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也即樂毅伐齊,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對戰(zhàn)國七雄的走向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聯(lián)軍和齊軍激戰(zhàn)于濟西,結(jié)果齊軍遭到重創(chuàng),。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五國伐齊時,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不僅報了齊國曾經(jīng)消滅燕國的深仇大恨,,而且將齊國的珍寶錢財搶奪一空,并且在戰(zhàn)國七雄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在一些人看來,秦國反而在五國伐齊時,,沒有獲得什么好處,,反而是在為燕國做嫁衣。那么,,問題來了,,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而不是坐山觀虎斗呢,?進一步來說,在樂毅伐齊時,秦國選擇出兵,,獲得了哪些好處呢,? 一 首先,在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如果秦國選擇坐山觀虎斗的話,,很可能就不是燕國擊敗齊國了。眾所周知,,在戰(zhàn)國七雄中,,燕國和韓國一樣,本來都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根本不具備單獨擊敗齊國的實力。即便燕昭王勵精圖治,,可是,,燕國還是和齊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戰(zhàn)國中期,,齊國在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后重創(chuàng)魏國,成為當時的中原霸主,。除了擊敗魏國之后,,齊國還一度攻破了燕國都城,并在公元前286年吞并了宋國,。 因此,,齊國當時的實力,是完全不輸秦國的,,也即秦國,、齊國在當時處在第一陣營。在此基礎(chǔ)上,,如果秦國沒有加入五國伐齊的話,,那么魏國、韓國,、趙國很可能也不會出兵幫助燕國,,畢竟沒有秦國的支持,最后的勝算或明顯降低,。反之,,秦國的加入,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氣,,增強五國聯(lián)軍的整體實力,。 二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考慮到燕國和齊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想要五國伐齊的順利進行,,秦國必須親自出兵,而不是坐山觀虎斗,。從戰(zhàn)國時期的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秦國和齊國之間還隔著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也即秦國攻打齊國,需要跨越三晉,,所付出的成本自然相對較大,。更為關(guān)鍵的是,即便是攻占了齊國的疆域,,后期的占據(jù)成本也比較高,。既然如此,秦國干嘛還要出兵幫助燕國攻打齊國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五國伐齊時,,秦國獲得的直接好處雖然不如燕國,,但是,只要可以削弱齊國,,秦國就是最大的贏家了,。在五國伐齊之前,秦國和齊國之間曾爆發(fā)了桑丘之戰(zhàn),。桑丘之戰(zhàn)是發(fā)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齊國于桑丘(今山東兗州市附近)擊敗秦國入侵的戰(zhàn)役。此戰(zhàn)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zhàn)役,。 三 桑丘之戰(zhàn)時,,秦國已經(jīng)完成了商鞅變法,可是,,秦國大軍還是被匡章率領(lǐng)的齊軍給擊敗了,,這讓秦國開始忌憚齊國的實力。在桑丘之戰(zhàn)后,,匡章還指揮了函谷關(guān)之戰(zhàn),。此戰(zhàn)是指匡章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guān)(戰(zhàn)國時期唯一入秦關(guān)的將領(lǐng)),,秦昭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由此,通過桑丘之戰(zhàn)和函谷關(guān)之戰(zhàn),,秦國意識到自己還不是齊國的對手,。 于是,為了孤立齊國,,秦昭襄王選擇和齊閔王并稱為東西二帝,。當然,齊閔王后來取消了帝號,,也即沒有上秦國的當,。在此背景下,五國伐齊成為秦國解決齊國這一強敵的重要機會,。因此,,盡管攻打齊國需要跨越千里來輸送兵力,甚至無法獲得多少直接的好處,,但是,,只要削弱了齊國,秦國就達到了目的,,這關(guān)系到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目標。 四 最后,,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穰侯魏冉借助于秦國的武力專注于攻打齊國,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魏冉(,?—約前264年),,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在五國伐齊之前,,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把持了秦國大權(quán),,而秦昭襄王雖然是秦國君主,卻暫時受制于宣太后和魏冉,。彼時,,齊國吞并了富饒的宋國,這引起魏冉的覬覦,,所以,,其推動秦國參加五國伐齊,并趁機奪取原先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自然也就容易讓人理解了,。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是繁華的商業(yè)城市,,其富饒程度,,完全可以和臨淄、大梁等相提并論,。從這一點來看,,秦國參加五國伐齊,也是希望借此奪取原先宋國的疆域,。當然,,宋國的陶邑和秦國之間隔著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也即作為一塊飛地,后期的占據(jù)成本自然比較大,。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昭襄王罷免,遷到關(guān)外封邑,,由范雎代相,,至于魏冉的封地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顯然也被秦昭襄王收回來了,??偟膩碚f,在五國伐齊時,,秦國作為當時的強國,,必須親自參與,否則魏國,、韓國,、趙國也可能拒絕出兵。并且,,通過親自參與,,秦國不僅削弱了齊國這一強敵,,還趁機奪取了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等富庶的城池,以此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此網(wǎng)頁由易有料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