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紅旗渠通水55周年 一、序篇 2020年是紅旗渠通水55周年,,在這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通水慶祝大會在分水嶺隆重舉行,。父親帶著我,,陪著我堂爺爺,紅旗渠一等勞模程土生,,乘坐村里的大馬車,,一早就來到了風水嶺。 來自于全縣15個“公社”的修渠代表和數(shù)萬名群眾,,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興高采烈地從四面八方相聚于此,。會場上,,鑼鼓喧天,紅旗飄揚,;男女老少,,喜氣洋洋;一條條巨幅標語鼓舞人心,;一陣陣響亮的歌聲在山間回蕩,。 大會進行了隆重的慶祝頒獎儀式。爺爺和任羊成作為任村公社紅旗渠“一等老?!贝硪舱驹谖枧_的正中央,,縣委書記楊貴,縣長李貴分別為他們頒發(fā)了“獎狀”,。當所有先進模范把閃閃發(fā)光的“獎狀鏡框”緊緊地托在胸前時,,會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作者原創(chuàng)圖片,,勞模領獎) 會后打開分水閘門時,,滔滔的總干渠水分別流向了支渠,流到了田間地頭,。歡樂的人群頓時群情振奮,,喜在眉梢,載歌載舞,,奔走相告,。伴隨著奔騰的浪花,太行之峰的“北尖垴”,,也被它腳下的歡樂場面所感動,,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50多年過去了,,那振奮人心的場面還深深地銘記在我的腦海里,。后來,,在祖輩的熏陶下,我也學會了攏大錘,、打鋼纖,、打?眼兒、開石頭,,架龍門,、圈石橋…… 每當我問起修建紅旗渠的歷程時,他們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起一個又一個修渠的故事來,。 二,、求天 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客觀地描述了舊林縣干旱的景象:“太陽照山頭,云彩不停留,,四季刮干風,,水缺貴如油,樹木都枯死,,鳥兒淚水流”,。 我的三爺爺程景裕,因連年干旱,,導致了糧食絕收,,家里連鍋蓋兒都揭不開,饑不飽腹,,骨瘦如柴,,常常被風刮倒,為了充饑,,甚至把含有毒素的“槐樹葉”和“羊草葉”當飯吃,,結(jié)果導致了滿身浮腫,不能動彈,。無奈之下讓其難以割舍的愛妻離開了他……我的二爺爺程景文,,出去逃荒,再也沒有回來…… 十歲那年,,我把姥姥正準備做飯的一盆水倒在了土堆上和起了“泥”,,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扳泥放炮兒”。姥姥發(fā)現(xiàn)了,,一氣之下打了我一巴掌,。見我嚎淘大哭起來,姥姥心疼地把我緊緊地抱在懷里,,兩個人同時都哭成了淚人,。姥姥語重心長地給我說:“水,比命貴?。资昵埃憷褷敱炯业囊晃焕侠褷斎ナ镏獾摹S巖’挑水,,路遠人多,,回來時天就黑了,新過門的兒媳婦兒,,看到天晚了還沒回來,,就去半路上接他,天氣月黑,,道路狹窄,,一不小心被路上的石頭絆倒了,兩個水桶摔了個底兒朝天,,眼等著過年煮飯的水沒有了,,覺得沒臉見人,一氣之下,,上吊自盡了……” 老姥爺就是桑林茂,。他的悲慘故事使我深深感悟到當年修建紅旗渠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從而真正找到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的巨大的內(nèi)生動力,。 三、求地 求天,,天不應,!那么,呼地成不成呢,? 人們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地下,,期盼能從地下找到救命的“稻草”。 幾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用原始落后的生產(chǎn)工具去山溝的低凹處打井,,到山崖的石逢下找水,甚至還專門去請來那些風水先生,用燒香禱告的方式來點“穴道”,結(jié)果呢,?一次次都以失敗告終,。 縣委書記楊貴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矛盾,請來了地質(zhì)專家和水利技術(shù)人員,,走遍了林縣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希望利用科技手段來找到地下水,。但是,,從專家評估的結(jié)果來看:“林縣的地下水非常匱乏”。 地下水不行,,就生法利用地表水吧,! 沒有相應的消毒條件,,地表水渾濁不清,顏色黃,,口味苦澀,,做起飯來,一股怪味,,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較大影響,,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 吃水的希望又一次變成了泡影,,不得不再次拿起“勾擔”到幾十里外的漳河去擔水吃,。
四、求神 水貴如油使老百姓受盡了煎熬,。在科學知識尚未普及,,人們對自然科學缺少認知的時代,便想到了“求神拜佛",。 從孩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如:水旺、海旺,、泉水,、來水、買江等等,。紅旗渠勞模張買江的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希望把江河里的水買來,過上“做飯”,、“洗衣”,、“澆地”都不愁的好生活。 傳說“龍王爺”和“南海觀音”分別掌管著東海和南海之水,,于是人們就把求雨的希望寄托在它們身上,,在廟宇里為他們立“位板兒”、塑“神像”……甚至,,還搭起舞臺,,請來戲班,連唱幾天,,以“心誠則靈”的唯心主義,,慰勞神靈,感謝蒼天,。 在任村鎮(zhèn)和東崗鎮(zhèn)交界處有一個“白龍洞”,,傳說那里的“白龍爺”很靈驗,所以成了周邊村莊人們祈雨去得最多的地方,。每下一次雨,,老百姓就去還一次愿,,還要絞盡腦汁地捐些銀兩,刻上石碑,,去送到那里,,立在洞口,。以感謝“白龍爺"的大恩大德,。 幾百年來,那里一共立了72塊兒還愿碑,?!斑€愿碑”的故事,僅僅是林縣缺水史上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五,、戰(zhàn)太行 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吭!求神,!神不靈,!林縣人改造自然的心潮開始澎湃!奮斗,、拼搏的勇氣開始爆發(fā),! 1960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在縣委書記楊貴一班人的帶領下,,一場與天斗、與地斗,、與自然災害斗的“人民戰(zhàn)爭”在巍巍的太行山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紅旗渠的興建正處在國家“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又是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修建,;還受到設備,、原材料和技術(shù)的制約。要把滔滔漳河水從山西省穿山越嶺引到林縣,,困難重重,。 艱難險阻沒有改變林縣縣委一班人的歷史擔當和堅定決心,沒有阻擋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膽魄和勇氣,;沒有削弱太行兒女“自力更生”、“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堅強的意志,。憑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秉性”,;憑著“捋捋胳膊,超他十個”的堅強毅力,;憑著“小車不倒只管推,,后邊要往前邊放”的“犟勁”;憑著困難面前不低頭,,一鼓作氣往前沖的“倔勁”,,在太行山上,林縣人擺開了戰(zhàn)場,。沒有工具從家拿,,沒有設備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輾,,沒有石灰自己燒…… 經(jīng)過長達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戰(zhàn),,林縣人民修建了渠網(wǎng)總長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一一紅旗渠。周恩來總理把“紅旗渠”作為新中國兩大建設成就之一推介給世界友人,。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紅旗渠,,以它舉世無雙的史詩,被國家教育部門寫進了教科書,,“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也做為我們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一面旗幟,和“長征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一道,,載入了歷史史冊,。 六、出太行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當年的修渠人,,憑著他們熟練的技術(shù)特長,,投身到了祖國的大建設中去。 十萬大軍出太行,,腳印遍布全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qū),,北從黑龍江,南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的沿海城市,,再到西部邊陲的新疆、西藏,都能聽到林縣工匠特有的傳統(tǒng)鄉(xiāng)音,,都能看到他們揮汗如雨的勞動場面……他們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勇氣和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品質(zhì),,在建筑行業(yè)里撐起了一片天,。 林州人對工程技術(shù)精益求精的責任感和一絲不茍的敬業(yè)精神,以及“小車不倒只管推”的沖天干勁,,受到了專家的肯定和建設單位的好評,。小到樓堂館所,大到奧運會“鳥巢”,,從高速,、高鐵,,到南水北調(diào),,都留有林州人的杰作。從非洲大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從太平洋島國再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都能看到林州人的身影。林州,,已榮獲了“中國建筑之鄉(xiāng)"的榮譽稱號,。 七、富太行 常言道:“無農(nóng)不穩(wěn),,無工不富”,。這是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山區(qū)貧窮落后的面貌,,使老百姓過上富足小康生活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林縣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開始了“工業(yè)強市”的新征程,。 他們結(jié)合本地實際,,取長補短,深度融合,,大力興辦各種模式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以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開始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 姚村,、陵陽的汽車配件廠;任村的皮鞋廠,;河順,、東崗的花崗巖廠;合澗,、元康的玻璃制品廠等等,,像雨后春筍,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A設施的改善,還招來了“金鳳凰”,,外資的引進,,使林州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如虎添翼,,插上了雙飛的翅膀,。隨著企業(yè)的壯大,還吸納了大量的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 如今,,在紅旗渠畔,,昨天不起眼兒的小企業(yè),已發(fā)展成為響譽國內(nèi)外的明星企業(yè),。林州重機,、林州風寶、光源新材和林州汽配等等,,星羅棋布,各具特色,;紅旗渠工業(yè)園、863產(chǎn)業(yè)園以及大通物流園等,,又以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形成了新的產(chǎn)業(yè)鏈條,,以前所未有的實力,,踏上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快車,跨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林州,已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百強縣之一。這不僅凝聚著紅旗渠兒女的辛勤汗水,,更彰現(xiàn)了紅旗渠精神這棵“參天大樹”的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八,、美太行 老一代林縣人用勤勞和智慧實現(xiàn)了對有“水”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的紅旗渠的兒女們接過父輩們的“接力棒”,秉承紅旗渠精神,,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大美林州”的錦繡藍圖,。 馳名中外的“太行大峽谷”里,,有千年神話“王相巖”;桂林山水“桃花谷”,;銀蛇飛舞,、直上云天的“天路”;山水甲秀,、風景如畫的“太行平湖”,翱翔藍天的“國際滑翔基地”,,“扁擔精神”紀念館,焦裕祿式好書記----“谷文昌紀念館”……太行大峽谷,,還是大專院校廣大師生的“寫生基地”;五湖四海游客的“游覽圣地”,;市民娛樂休閑的“度假村”,;傳播紅色基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數(shù)十萬的游客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奇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以重點示范為引領,推動了大美林州的全面建設,。東崗的“萬寶山”,,合澗的“洪谷山”,臨淇的“萬泉湖”,,茶店的“茶馬古道”,,元康的“柏尖山”以及黃華鎮(zhèn)的“中華古板栗園”等等,一鄉(xiāng)一品,百花齊放,。 山美水美人更美,,紅旗渠畔盡朝暉。大美林州在一個個十字交通崗上;在一面面愛心墻里,;在一個個小區(qū)和文化廣場,;在川流不息的公交車里……一個團結(jié)、友愛,、文明,、和諧的新林州,正以它美麗的雄姿,,展現(xiàn)在紅旗渠畔,。 如今的林州,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靚麗馬路伸向了城鄉(xiāng),,一座座湖泊和一個個公園、綠洲,,鑲嵌在林州的大地上,,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如詩如畫,,一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新林州,,正以它博大的胸懷,,矯健的步伐,邁向新的更美的未來,。 (作者原創(chuàng)圖片,,爺爺領獎) 九、尾聲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每當我捧起50年前爺爺被頒獎時的合影照片時,,《劈開太行山》這首響亮的歌聲,,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回響在我的耳邊;每當我想起我父親80歲時還依依不舍地拿著他那當年修渠的錘鉆,,在田間地頭壘石岸時,,那歌聲就化成了滾滾的熱淚,刷刷地流下來,。 這首氣勢磅礴的贊歌以它恢弘的旋律,,從紅旗渠畔唱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又以它特有的魅力,,把紅旗渠精神化作希望的種子,,播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播在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田里。 “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聆聽主席的講話,,回顧太行兒女所走過的每一個歷程,一股股暖流就會涌向心頭,。我仿佛看到當年修建紅旗渠那波瀾壯闊的場面,;我仿佛聽到十萬大軍出太行那鏗鏘的腳步聲;我仿佛聽到紅旗渠工業(yè)園那機器的轟鳴聲,;我仿佛看到新一代紅旗渠的兒女們,,不忘初心,揚帆再啟程的戰(zhàn)斗雄姿…… 在新的時代,,紅旗渠精神就像耀眼奪目的太陽,,正釋放出勢不可當?shù)陌蹴缌α浚?/span> 【作者簡介】:程天山 ,中共黨員,,愛好書法,、寫作 ,父輩當年是修渠模范 ,,本人對紅旗渠有特殊感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