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之所以被稱為高僧,是有理由的,,這一點從他們說話就能看出來,。一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若無一定的領(lǐng)悟力,,當(dāng)真是理解不了。正是因為佛法高深,,所以古代的詩人們也總是愛與高僧們一起參禪,。 一千多年前,詩魔白居易不理解佛法中的“空”字,,便登山拜訪鳥巢禪師,,他寫了首詩相問,其中兩句是這樣的:為當(dāng)夢是浮生事,,為復(fù)浮生是夢中,。老禪師知道白居易說此話一是為了求教,二來也是考驗一下自己的詩詞水平,,于是當(dāng)場用一首七絕回他,,全詩如下: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間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這首七絕無論遣詞水平,,還是人生意境都比白居易高出了一截,,令白居易當(dāng)場心服口服。無獨有偶,,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位高僧和一首禪詩,。此僧名叫惟儼禪師,常年居于藥山,,他是佛教創(chuàng)曹洞宗的開宗始祖之一,。惟儼禪師在唐代頗受敬重,前來拜謁求教的人也不計其數(shù),,這其中就包括大臣李翱,。 李翱時任朗州太守,也是當(dāng)時有名的才子,,他曾師從韓愈,。多年來,李翱一直在探索佛法道義,,但卻怎么也弄不明白,,于是便上山請教惟儼禪師,。雖然他早就聽朗州百姓說起過老禪師的大名,但看見眼前的瘦骨嶙峋的老和尚還是很不以為然,。禪師看見他來了,,當(dāng)作沒看見,繼續(xù)看自己的經(jīng)書,。這讓李翱很是不快,,讓隨從大喊:“太守在此!”禪師還是不理,,李翱便要揚長而去,。禪師見他要走,便指著天,,看著眼前的凈瓶,,說了7個字: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看著眼前的一切,,再聽著這話,,突然間就大悟了,這不就是他苦苦尋找的答案嗎,?于是便寫下了一首妙詩,,全詩短短28個字讀來卻令人醍醐灌頂,流傳了千年,。讓我們來品一品: 《贈藥山高僧惟儼》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得頗有味道,。詩的前兩寫的是老和尚的身形姿態(tài),,他身形似鶴,在千株松樹下看著經(jīng)書,。這兩句用松樹來襯托高僧的不凡之氣,雖是夸人卻不露痕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靜謐的環(huán)境,。 后兩句則是寫問道這句事。自己前來問道,,高僧沒有多說什么,,只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其實這是高僧在告訴他,,云在天上隨風(fēng)飄著,,是得了大自在,,而水在瓶里也同樣是如此。萬物都有自己的道法,,所以世間的事講究的是隨緣任性,,無所用心,不用強求,,只需要順從自然之道,,才能得到大自在。禪師這7個字,,用云和水作比,,生動自然地講出了佛法的真諦,李翱直接在詩句中引用,,十分高明,。 這首詩雖然遣詞上并不華麗,但卻充滿著禪意,,這也就是其能流傳千年的原因,。很多人一生都追求的自在隨性,或許就在這“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中,,大家悟了嗎,?歡迎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