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上,任何一門學問,,都是某種思維模式的產物,。掌握了這種思維模式,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這門學問了,?!? ——《周易我讀》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變色龍可以根據(jù)所處的環(huán)境而改變自身顏色融入環(huán)境之中,,枯葉蝶停在樹枝上就像一片樹葉,。 許多生物都具有擬態(tài)的能力,可以用來躲避天敵,,有效地保護自己,。 自然界有太多的奇妙之處,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如今,,我們可以借助照相、攝影,、全息等手段,,百分百還原現(xiàn)場影像。 雖然沒有現(xiàn)場參與,,但是依然不妨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與了解,。 可是,這種具體的影像,,對人們來講,,只是進入了記憶儲存之中。 而圣人看到世間的玄妙,,并不是保留事物所展現(xiàn)的具體之像,,而是摹仿其形狀容貌。 抓取其能夠深入潛意識的某些特征,,通過“象”與潛意識進行溝通,。 “象”與“像”是不同的?!跋蟆睙o器可憑,,而“像”有具體所指。 “像”更多的時候帶給人的更接近于“是”,而“象”可以讓人展開無限遐想,。 許多時候,,越是把事物描述地清晰可見,越是固化了自己的思維,。 讓自己每每做事的時候,,總是有“自古華山一條道”的感覺,無法跳出思維的局限,。 “象”可以是任何狀態(tài),讓人的思維不受限制,,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多種多樣,。 我們更應該注重“象”,慢慢脫離“像”的限制,,才能有效地開拓思路,。 人是極其復雜、精密的設備,。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不斷探索,如何能夠正確地使用自己,。 如果給人寫一本使用說明,,用盡所有的筆墨也寫不完整。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鏈接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