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篇開始,,《西方那些年》第一卷《輝煌印度洋》轉(zhuǎn)入第五章《次大陸》,。
《西方那些年》寫到今天,,才驀然發(fā)現(xiàn):前面所講的大部分內(nèi)容竟然都發(fā)生在地質(zhì)年代的特提斯洋上。 在遙遠(yuǎn)的地質(zhì)年代,,地球上的陸地由盤古大陸分裂成了南北兩大塊:崗?fù)呒{古陸和勞亞古陸(點(diǎn)擊查看前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二塊大陸之間夾著一片東西走向的巨大水域:特提斯洋,。 這片水域大致位于現(xiàn)在的歐洲南部,、非洲北端、小亞細(xì)亞和伊朗南部,、中國西藏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和印度尼西亞一帶。 那時,,今天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南亞次大陸和阿拉伯半島是連在一起的,,共同構(gòu)成了南部的那片大陸:崗?fù)呒{古陸,。 后來,兩塊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塊。特別是崗?fù)呒{古陸的印度板塊從澳大利亞和南極洲板塊中脫離出來,,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特提斯洋地殼受到強(qiáng)烈的擠壓,不斷發(fā)生褶皺斷裂和上升,。 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不斷向北移動的印度板塊撞上了北方勞亞古陸的亞洲板塊,喜馬拉雅山露出海面,,特提斯洋的東半部分消失——由海洋變成了陸地高原,。 相對而言,由于非洲板塊和阿拉伯半島板塊向北漂移的速度慢一些,,目前只有少部分與歐亞大陸連接在了一起,,特提斯洋因此殘留了一部分:地中海。即便如此,,二大板塊的不斷擠壓,,還是形成了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山系。 且說擠占了原來東特提斯洋位置的印度板塊,,滄海變桑田,,緊緊地粘在了亞洲大陸的南部,。 這片約440萬平方公里的“外來戶”,與亞洲其他地區(qū)被眾多高大山脈隔開,,形成一個相對獨(dú)立的地理單元,。但是它的面積又達(dá)不到大陸的標(biāo)準(zhǔn),人們通常稱其為南亞次大陸,。 由于這一區(qū)域最重要的二個國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人稱之為印巴次大陸或印度次大陸。
完成了內(nèi)部改革后躊躇滿志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所要征服的印度河流域就位于這片神奇的次大陸上,。 有人認(rèn)為,印度河就是印度(共和國)的一條河流,。 其實(shí)不然,。 從歷史上看,印度河曾經(jīng)屬于英屬印度,,但現(xiàn)在絕大部分位于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境內(nèi),。 眾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矛盾重重,,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那么巴基斯坦為什么要把這條大河用一個并不友好的鄰國的國名來命名呢? 其實(shí),,單從名稱來說,,是先有印度河,后有印度共和國,。 “印度”這個名字最早是從印度河得來的:
當(dāng)年大流士率領(lǐng)的波斯大軍在向東行進(jìn)的時候,,遇到了一條大河。
這條河流比他們見過的任何河流都要大,,河面寬闊,,水流洶涌——現(xiàn)代測量結(jié)果表明,這條河的年平均徑流達(dá)2070億m3,,是尼羅河流量的2倍,,是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兩河”總量的3倍。 當(dāng)時的波斯人也不知道這條河叫什么名字,,問了一下當(dāng)?shù)卣f梵語的居民,,才知道這條河叫Sindhu——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河。 但是波斯人在說Sindhu時,,對其首字母S存在發(fā)音困難,,同時他們的語言中又無送氣濁輔音dh,遂將該名讀為Hindu,并用Hindu一詞指代該印度河流域及其以東的地區(qū),。
后來,,當(dāng)歐洲的亞歷山大大帝也來到印度河邊的時候,,沿襲了波斯人的叫法,,但是馬其頓人在發(fā)音時又把Hindu中的送氣音H失去了,,Hindu成了Indu或Indus。 中世紀(jì),,阿拉伯人侵入這一地區(qū)后,,根據(jù)波斯語發(fā)音將其稱為Hindustan,意思是“Hindu人生活的地方或Hindu人的國家”,。 再后來,,英國殖民者到此后,則在馬其頓(希臘)人Indus的基礎(chǔ)上稱其為India,。 英語India是什么意思,?這就不用再詳細(xì)介紹了:“印度”一詞的英語發(fā)音。 可見,,無論梵語Sindhu,,波斯語Hindu,馬其頓(希臘)語Indus,,最初指的都印度河,而在基礎(chǔ)上形成的Hindustan和India指的則是整個印度地區(qū),。 其實(shí),,古代印度人并不把自己生活的這片區(qū)域稱為Sindhu,而是稱為Bharatarasa,,漢語譯為婆羅多伐娑,,意思是“婆羅多人生活的地方”或“婆羅多族人的國家”。 今天印度的梵文名字仍叫“婆羅多”,。 印度佛經(jīng)中有時還稱之為瞻部洲,,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稱或包括此地。
可能是印度河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古代中國人在稱呼印度的時候,,依據(jù)的仍然是Sindhu(梵文“印度河”)一詞。 我國歷史上曾經(jīng)將印度翻譯為“羌獨(dú)”,、“身毒”,、“天竺”、“賢豆”,、“捐毒”等眾多的稱謂,。顯然,這些稱謂都是Sindhu的音譯,,在讀音上是十分接近的,,只是不同時代不同譯者選用了不同的漢字,。 《后漢書·西域傳》寫道:“天竺國一名身毒,其國鄰大水,,乘象而戰(zhàn),。其人修浮屠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一直到了唐朝,,那位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長老覺得這么多譯名容易造成混亂,,遂將其定名為“印度”,并沿用至今,。
不知道出于何種考慮,,今天的國人在給歐美國家譯名的時候,往往選取一些比較好聽,、特別具有美感的字眼,,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 我到現(xiàn)在也沒有搞清楚“U.S.A”或“America”是怎么翻譯成“美利堅(jiān)”的?“England”怎么能譯成“英吉利”呢,?“Germany”和“德意志”在發(fā)音上究竟有多少共同之處? 古代的中國人從不這樣刻意地去奉迎,、美化對方,。 以古代中國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為例,不是匈奴,、犬戎,,就是鬼方、狁獫,,極少用到褒義詞,。
周邊國家中,新羅,、高麗算是好聽得的了,,至少在清朝前期,我們還稱日本為“倭國”,,稱俄羅斯為“羅剎”,。 我現(xiàn)在都懷疑“Japan”是如何翻譯成“日本”的,遠(yuǎn)不如網(wǎng)友們翻譯的“腳盆”更為貼切,而且“腳盆人”并不把太平洋東岸那個曾經(jīng)將其徹底打慘的大國稱為“美國”,,而是“米國”,。 “腳盆人”不但對“米國”缺乏應(yīng)有的恭敬,對我國更不放在眼里,。他們竟然稱我國為“支那”,。 雖然從發(fā)音上看,“China”翻譯成“支那”并不算離譜,,但當(dāng)這個詞從“腳盆人”那狗嘴里吐出來后,,讓人覺得特別不舒服。 今天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曾叫印度支那(法文Indo-chine),,意思是位于印度與中國之間并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qū)域,。但自從“腳盆人”不懷好意地稱我國為“支那”后,在國民黨元老于佑任的倡議下,,那個半島的名字改為了“中南半島”,,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 至今,,中國,、東南亞、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而不是印度支那,。 回到印度河的話題上。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人民(不是印度)的母親河,,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灌溉水源,。該河干流長度2,900公里(另一說為3182公里),不到中國長江的一半,,流域總面積約103.4萬平方公里。 印度河發(fā)源于發(fā)源于我國西藏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面的冰川湖,,在中國境內(nèi)稱獅泉河,,長約405公里。出中國后,,貫穿巴基斯坦全境,,最后注入印度洋的阿拉伯海。
印度河的水源主要是上游的冰川雪山,,融雪帶來大量泥沙,,在其中下游形成了巨大的沖積平原,稱印度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3,是當(dāng)前巴基斯坦經(jīng)濟(jì),、文化最發(fā)達(dá)的地區(qū),,全國4/5的人口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上。
印度河平原以北緯29°線為界可以分為上下二部分,。 上印度河平原又叫旁遮普平原,。 “旁遮普”一詞來自波斯語,意思為“五河之地”,,所謂“五河”即印度河最著名的5條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拉維河,、薩特萊杰河和比阿斯河,,它們在旁遮普平原上匯成印度河。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的63%,,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就是旁遮普省。 在印度西北部,,也有一個叫旁遮普的省級政治單位,,通常稱旁遮普邦,與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毗鄰,,其主體民族并不是旁遮普人,,而是錫克人。
下印度河平原即信德平原和三角洲地區(qū),。 “信德”一詞的來源就是Sindhu(梵文“印度河”),,現(xiàn)在是巴基斯坦的一個省名:信德省。 信德省的主要民族是信德人(Sindhis),。信德人是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也是南亞次大陸上最早接受阿拉伯文化的民族,目前仍然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但是印度境內(nèi)的信德人卻信奉印度教。
由于泥沙沉積,,印度河三角洲的面積也是逐年擴(kuò)大的,,河口地區(qū)平均每年向外延伸11.8m?!@一點(diǎn)和黃河三角洲有些想像,。 印度河和黃河相似的地方還有: 印度河下游由于流速緩慢,泥沙大量淤積,,導(dǎo)致河床不斷抬高,,個別河段甚至高出周圍地面,。 為了防范洪水,人們先后修建了3000多公里的人工堤壩,。即便這樣,,潰堤現(xiàn)象和洪澇災(zāi)害仍有發(fā)生。 在1973年的一次洪水中,,共淹沒土地360萬公頃,,受災(zāi)人口800多萬。三年后的又一次洪水淹沒了809萬公頃的土地,,沖毀房屋1000萬間以上,,死亡425人。 可以想像:在沒有人工堤防的古代,,印度河的泛濫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 也正是這樣一個原因,導(dǎo)致古代印度河文明的發(fā)掘和破解比其它三大文明要困難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