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huán)(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唐玄宗寵妃。 楊玉環(huán)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玉環(huán)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fā)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jīng)馬嵬驛,,楊玉環(huán)于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梨花頌》是梅派京劇《大唐貴妃》主題曲,,楊乃林作曲,翁思再作詞,,內容直接呼應《大唐貴妃》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主題,,唱腔設計以京劇二黃調式為主調,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個人主唱與合唱相輔相成,,委婉又大氣。
楊玉環(huán)得玄宗賜浴,,到長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情篤、永世和諧,。玄宗終日沉湎酒 色,,“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長恨歌》)。貴妃誕辰,,歡宴驪宮,,翠盤艷舞,贏得君王擂鼓助興,。 可是,,在安史之亂的背景下,這一對美好的姻緣被迫拆散,。為了挽救大唐皇帝的命運,,楊貴妃挺身而出,馬嵬坡上毅然就死,,做了安史之亂的替罪羊,。 后戰(zhàn)亂既平,移師回鑾,,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玄宗晝夜思念,,廣求方士搜尋玉環(huán)魂魄,,果得玉環(huán)于海上仙山與玉環(huán)夢中相會。 楊貴妃的一生如此短暫,,哪怕曾經(jīng)絢爛無比,,到頭來還是難逃厄運。她一生只為三郎 ,,可嘆三郎也是癡情之人,。這天生麗質的人兒,如今留下的是長恨一曲千古迷 長恨一曲千古思...... 楊玉環(huán)像 梅葆玖演唱《梨花頌》
關于楊貴妃的詩歌 馬嵬,,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西13公里處。是唐時長安通往西南官道上的一個驛站,,也是第一個驛站,。這個普普通通的驛站,,毫無特別之處,過去很少有人知道它,。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隨著震驚朝野的“馬嵬兵變”的發(fā)生和楊貴妃在這里被縊死。馬嵬便逐漸為人所知,,進而聞名遐邇,,聲名遠揚,成了蜚聲中外的勝地,。 一千二百多年來,,不少文人學士、達官顯貴到馬嵬憑吊瞻觀,,寫下了大量吟詠楊貴妃的詩作,。據(jù)《馬嵬志》記載,歷史上曾有人匯編過此類作品,,得詩五百余首,,但沒能流傳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張過,何冰先生編選的《馬嵬坡詩選》(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收錄有唐,、宗、元,、明,、清以及現(xiàn)當代二百余位詩人的作品四百多首,既可使讀者讀詩思史,,又可作為資料,,供研究參考,具有較高的價值,。 關于楊貴妃的詩歌,,離不開相互關聯(lián)的主題,一是馬嵬的風光和意義,,二是楊貴妃之死及對她的評價,。寫馬嵬和寫楊貴妃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在中國古代眾多嬪妃中,,楊貴妃是一個奇特而復雜的人物,。說她奇特,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憑借自己的天生麗質,在后宮激烈地角逐中爭得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專寵地位,,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二是她在封建最高層的勢力范圍內,由個人的殊榮發(fā)展到了家族的光寵,,并形成了極為顯耀的權勢,;三是她的人生命運離奇多變。說她復雜,,一是指她曾使國人傾倒,,后又傾國人;二是她沒有擅權弄柄,,殺戮朝臣,,顛覆社稷,但卻安榮顯貴,,驕奢淫逸,,放縱家族為非作歹;三是在愛情上,,她是被追求者,,又是被犧牲者,令人羨慕,,又讓人嘆悲,。因此,楊貴妃被縊死馬嵬后,,眾多吟詠的詩作中便出現(xiàn)了迥異的觀點,,甚至針鋒相對的現(xiàn)象。 在眾多詩歌中,,諸多文人學士對“馬嵬兵變”中楊貴妃的死寄予了高度的同情,,為她的死“鳴不平?!蔽覀兛纯聪旅鎺资祝?/span> “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駕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更休怨楊妃,。”唐詩人羅隱的這首《帝幸蜀》,從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軍攻克長安,,唐僖宗逃蜀之事,,表達了對楊貴妃之死的態(tài)度。這首詩構思別致,,表現(xiàn)手法奇妙,。而表達之意非常明白,即諷刺批評了那些把安史亂由妄加在楊貴妃身上的觀點。清同治年間詩人趙長齡《馬嵬》一詩:“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啟,傾國何須怨玉環(huán),。意亦如此。這首詩簡潔直淺,,觀點鮮明,。安史亂由,罪責當誰,,讀者不難辨知,。 李益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詩人,他曾先后兩次途經(jīng)馬嵬驛,,懷古抒情,,寫下了三首詩歌,其中一首《過馬嵬》寫道: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 其時,,安祿山反跡已露,有識之士早已看出,??墒菨M朝文武,卻沒有一個須眉男子直言諫上,,改變事態(tài),。兩京淪陷,君臣西逃時,,竟把罪責加在了楊貴妃身上,,顯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不由詩人不為楊貴妃鳴冤叫屈,,“留記千年妾淚痕”,深沉之冤,,不平之氣溢于言表,,撲面而至。詩人在另一首《過馬嵬中》又寫道:”金甲銀笙盡已同,,蒼茫羅袖隔風塵,。濃香猶自隨鑾輅,恨魄無由離馬嵬,南內真人悲帳殿,。東溟方士問蓬萊,。唯留坡畔彎環(huán)月,時送殘輝入夜臺,。” 長安收復,,玄宗回京,一切依舊,。唯有楊貴妃尸骨留在了馬嵬坡,。她孤魂無依,遺恨滿腔,。詩人表達的情感,,極易引人共鳴。 晚唐大詩人李商隱詠寫的馬嵬詩可與李益引為同調,。他的詩作鞭辟入里,,揭示本質,把釀成“安史之亂”的責任完全歸到唐玄宗身上,,廓清了許多迷霧,。他的《馬嵬二首》之一云:“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這道詩首句概括了“安史之亂”初起時的情景,第二句從兩面落筆,,持論確當,,先說楊貴妃之死,是玄宗一手導致的,;再言他西逃幸蜀,,丟了皇位,也是咎由自取,。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最后指明責任全在唐玄宗本人。這首詩語意深邃,,觀點辨證,、洞察實質,是有關楊貴妃詩中一首難得的佳作,。 古來很多人認為楊貴妃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罪在不赦。不少詩人也持這種“女人禍國”論,,在這種觀點的詩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杜甫的《北征》詩云:”憶昔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富戈悓④?,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于今國猶活。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園陵固有神,,掃灑數(shù)不缺?;突吞跇I(yè),,樹立甚宏達。” 杜甫在詩中回顧了當年的兵變和兵變后歷史的發(fā)展,;對“馬嵬兵變”做了簡單評價,,維護唐玄宗之意顯而易見。在他看來,,唐朝鴻運的中衰,,責任不在“明皇”李隆基,而在于楊貴妃及其家族,。顯然,,杜甫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以儒家思想來立論的,。在此觀念中,,圣明的天子永遠圣明、無由指責,,連唐玄宗的狼狽逃蜀也是“與古先別”,。 與杜甫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一些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馬嵬行》中有“軍中誅戚族,,天子舍妖姬”的詩句,?!薄捌葑濉薄把А睂V笚顕摇C貴妃,。從用詞的褒貶色彩上就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思想傾向,。 明代詩人石川席在《馬嵬懷古》一詩中寫道:”玉貌紅顏稱太真,當時寄發(fā)寵恩新,。胡兒向事先忘母,,是使妖姬逼上賓。清代詩人李化楠的《楊貴妃墓》,,表達的也是這樣的觀點,。詩云:”香肌紅顏貌如仙,一曲霓裳絕可憐,。誰使君王西出走當時還賜洗兒錢,。”這兩首詩著眼于楊貴妃的美貌及其荒淫腐化的生活,認為她是“以色禍國”,,把“安史之亂”的禍由推在了楊貴妃身上,。 在吟詠楊貴妃的諸多詩歌中,除了涇渭分明,,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外,,還有一些詩人站在其他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林則徐路過馬嵬,,作有《題太真墓》(八首),其第一首寫道:”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娥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林詩以楊貴妃的語氣,,表達了甘愿犧牲自己保全唐玄宗、乃至整個唐王朝命運的可貴品質,,把楊貴妃的死境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尾句又暗含著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和對唐玄宗薄情寡義的譴責,。感情沉郁,,引人深思。 清代極負盛名的詩人王士禎《漁陽續(xù)集》中有一首《馬嵬懷古》,,詩云:”何處長生殿里秋,,無情清渭日東流。香魂不及黃幡綽,,猶占驪山土一丘,。” 黃幡綽,,盛唐時長安第一優(yōu)人,梨園樂工,。其滑稽多智,,深得唐玄宗喜愛,死后葬在驪山,。詩作自然流暢,,感情深沉。寫“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死后草葬荒坡,,尚不及一梨園弟子,,凄悲、衰嘆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畫家,,文學家唐寅(唐伯虎)有一首《題太真圖》寫道:”古來花貌說仙娥,自是仙娥薄命多,。一曲霓裳未終曲,,金鈿早委馬嵬坡。” 唐寅的這首詩是對楊貴妃紅顏薄命的哀嘆,。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三云:”萬圖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這首詩描繪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宮中和蓄意叛亂,、造他們反的安祿山狂歡共飲的情景,,極具諷刺意味。是對李,、楊醉生夢死,、不辨忠奸的譏諷和鞭撻。 清代女詩人陳葆貞在她的《楊太真》詩中表達的是另一種觀點:”一死能教國難平,,馬前值得早捎生,。紅顏若向升平老,未必君王不負盟,。”此論自成一家,,先說楊貴妃死得有價值,再從女性的角度對她即使不死,,能否和唐玄宗白頭到老提出質疑,。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眾多吟詠楊貴妃的詩歌作品中,,有兩首詩不能不特別提及,。 第一首是宋代末期隱逸詩人真山民的《楊妃》,詩是這樣寫的:”三郎掩面馬嵬坡,,生死恩深無奈何,。瘞土驛傍何足恨,潼關戰(zhàn)處骨埋多,。”這首詩值得稱道之處在于,,詩人沖破了李楊故事本身,把同情之淚灑向了抵御叛軍,、戰(zhàn)死疆場的將士們,。與所有沉浸于對李楊愛情的頌美、對楊貴妃沉冤的悲惋之類詩相比,,真山民此詩無疑立意要高出許多,。另一首是清末袁枚的《馬嵬》,其第四首云:”莫唱長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和歷代詩人的馬嵬詠懷詩比較,,袁枚這首詩可以說是另辟蹊徑,獨樹一幟,,角度新穎,。詩的前兩句說明楊貴妃之死不必寄予太多的同情,因為“安史之亂”對老百姓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了李楊悲劇,。后兩句征引杜甫詩作《石壕吏》作比:“安史之亂”造成了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和老百姓的痛苦悲傷相比,,唐玄宗因荒淫誤國,導致內憂外患,,引發(fā)悲劇,。和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老百姓相比,他和楊貴妃的哀惋怨恨是渺小的,,可鄙的,,而且應當受到譴責。詩人代大眾立言,,表達了對廣大群眾的同情,。這個觀點的進步高出了歷代吟詠李楊故事的詩人,實屬難能可貴,,值得稱頌,。 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說過:“只有憑著從對象上展開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才可能……產生著對人的主觀感受的豐富性?!彼?,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也不能為感情所驅使,,片面地下一個簡單的結論,。在楊貴妃身上就體現(xiàn)出了這種“豐富性”。一味的指斥她為“禍水”,、“妖姬”,、“罪魁”,痛快倒是痛快,,可終究有失偏頗,,難以令人信服。正如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女人未必多說謊》所言:“全怪罪于女人,,卻逍遙了真的罪人,。”反之,,一味的對她的死寄于同情,,而忽視了她生活的另一面,也有失客觀,。無論怎么說,她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不少的損失,,這個事實亦是不容置疑的,。公允地說,她不是“罪魁禍首”,,但并不是全無責任,。今天我們評價楊貴妃,不應該僅僅限于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還歷史之本來面目,從中有所啟迪,,受到啟發(fā),。 詩歌畢竟只是一種文學樣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然而,,通過對歷代吟詠楊貴妃的詩歌的閱讀,,簡析,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詩人眼里的楊貴妃的不同形象,。這些形象,,對我們比較全面的了解楊貴妃這個歷史人物的幫助是不可抹殺的。 (作者張縣倫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興平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