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說起陳曉旭版《紅樓夢》,,很多人都會將其奉為經(jīng)典,但是在當年,,的確是飽受詬病的,。 記得中學時候,語文課本有《紅樓夢》節(jié)選,,老師就說起電視劇來,,那時候還沒有新版《紅樓夢》,,老師對老版紅樓其實是有頗多不滿的,還說當時電視劇一出來的時候,,好多人都批評陳曉旭,,覺得她的林黛玉不好。然后還感慨說沒什么可以演出真正的林黛玉,。對于這個事情我印象蠻深刻的,,因為老師還在課堂唱起了紅樓主題曲,當時感覺特別好聽,。 人們對陳曉旭不滿意,,除了外貌形象之外,還有就是陳曉旭版林黛玉和書中的林黛玉有不小差距,,沒有大家閨秀的氣度,。實際上,這也不能完全怪陳曉旭,,跟導演編劇有很大關系,。林黛玉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有著多面性,,老版紅樓似乎放大了林黛玉的缺點,,而對林黛玉優(yōu)點突出不明顯。 四大名著翻拍電視劇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個人感覺翻拍最成功的當屬老版《西游記》和《三國演義》,,也確實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在這些電視劇里,,塑造了觀眾希望看到的孫悟空,、唐僧、諸葛亮,、曹操等形象,。而《紅樓夢》呢,作為四大名著里水平最高讀者最多的一部,,并沒有很好的展現(xiàn)出幾個主角該有的形象來,,被人詬病也屬于正常。 實際上翻拍名著不一定非要符合原著,,而是要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最典型的比如《西游記》,孫悟空雖有美猴王的美譽,,但本身奇丑無比,,唐僧雖然心軟,但是毛病很多,,也很冷漠,,師徒四人內(nèi)部矛盾重重,。如果按照原著拍攝,這樣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大多數(shù)觀眾的愿景,,所以電視劇做了很大調(diào)整,,把他們好的一面竭力突出,不好的一面直接弱化甚至忽略,,這才有了經(jīng)典的《西游記》電視劇,,直到今天仍然讓人百看不厭。 而《紅樓夢》呢,,似乎并沒有借鑒《西游記》的處理方法,。在原著里面,林黛玉是典型的大家閨秀,,雖然由于從小體弱多病,,又是在外祖母家寄居,性格有些敏感,,說話有點刻薄,,又有些清高孤傲,但是大家閨秀該有的聰明智慧和處事能力她一樣不缺,。林黛玉不會刻意去討好結交誰,,因為她的出身決定了她壓根沒這個必要,但是她也不會刻意冷淡誰,。無非就是性格有點獨,,不愿隨大流罷了。林黛玉曾經(jīng)真心實意的教香菱寫詩,,不會高高在上,,也直接看出賈府的衰敗跡象,絕不是只會哭鼻子的小女孩,。 在原著里,,林黛玉大部分使性子都是對著寶玉,實際上這是愛的表現(xiàn),,就跟今天一樣,,再厲害的女強人可能面對自己心愛之人都會展現(xiàn)自己小女兒的一面。在不涉及寶玉的事情上面,,林黛玉還是十分拎得清的,,處處小心,生怕別人說半個不字,。在跟眾姐妹相處過程中,,雖然會因為寶玉說幾句酸話,但也絕不會無理取鬧,,而是一個青春少女的正常反應罷了,。 但是在電視劇里面,似乎過多展示了林黛玉愛哭善妒,,自怨自艾的一面,。對一個女孩來說,偶爾有這樣的情緒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太多了,,就不討人喜歡了。林黛玉本來不該如此刻薄,,電視劇把這一面放大了,,也就難怪很多觀眾看了以后不滿意了。 可以說,,陳曉旭版本的林黛玉多了幾分普通人家小兒女的做派,,而沒有那種大家閨秀的貴氣,整體表現(xiàn)就是不夠大氣,。當然,,這個鍋不應該演員一個人背,跟編劇導演都有關系,。 那為何到后面陳曉旭版本的《紅樓夢》又被奉為經(jīng)典,,而陳曉旭又成為林黛玉經(jīng)典的熒幕形象呢。我覺得這里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就是陳曉旭版林黛玉將其柔弱無助的一面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有一種我見猶憐的氣息。實際上看過《紅樓夢》原著的人相對數(shù)量并不多,,在電視劇出來的時候,,自然原著黨會發(fā)表很多批評意見,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原著黨批評聲音過去了,,大部分觀眾就會接受電視中展現(xiàn)的林黛玉形象。而陳曉旭展現(xiàn)的那份柔弱楚楚可憐的模樣,,是很多人難以抗拒的,,時間久了,就會覺得陳曉旭就是林黛玉的化身,。 另一個原因就是陳曉旭之后,,實在是再沒有出現(xiàn)更適合的林黛玉飾演角色。新版紅樓雖然有拍攝,,但是引發(fā)的吐槽遠比贊美多,,跟新版一比,陳曉旭的反而好太多,,自然就成為經(jīng)典了,。 實際上觀眾眼睛是雪亮而且現(xiàn)實的,,一旦出現(xiàn)真正好的新形象,往往就會淡忘過去的經(jīng)典,,比如小龍女形象,,開始很多人覺得陳玉蓮經(jīng)典,后來李若彤和劉亦菲版本出現(xiàn),,大家很快就接受了,。而一個角色如果一直沒有更好的出現(xiàn),那么之前的經(jīng)典就會越來越被人懷念和贊美,。 在目前看來,,像《紅樓夢》這樣的大制作短期內(nèi)不會有人再去做嘗試,想要出現(xiàn)更優(yōu)秀更符合觀眾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那就更難了,,而陳曉旭仍然會是大多數(shù)人心中經(jīng)典的林黛玉形象。 |
|
來自: 尋夢向天歌 > 《轉(zhuǎn)載:《紅樓夢》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