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傳統(tǒng)美學從來不乏對天的敬畏,,旨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哲學與自然觀念息息相關,,是從先秦就開始的傳統(tǒng),。早在《左傳》就有記載:“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人在天地之間生存成長,,一開始就背負著“天命”,,因此人文哲學的研究總會涉及自然哲學,力圖通過天道來闡釋人道,。
漢朝是一個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平穩(wěn)上升的朝代,文化也繁榮昌盛,。以儒,、道思想為主的先秦文化,各自一脈傳承下來到漢朝合流,影響到漢代的思想家們,。怎樣處理這種合流,,怎樣取其所需來構建自己的時代文化,是漢代思想家所思考的主要問題,。具體到美學方面,,兩漢美學符合兩漢文化的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表現(xiàn)為對先秦美學的總結:“兩漢美學較之于先秦美學,,觀點的系統(tǒng)性,、概括性不足,但它表現(xiàn)了一種企圖批判地綜合先秦各家的趨勢,,反映了后期奴隸社會達于極盛時期的審美意識,,具有宏大的氣魄,在不少重要問題上發(fā)展了先秦美學,?!毕惹孛缹W派別眾多、豐富多彩,,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獨用法家思想進行統(tǒng)治,抹消了先秦諸多文化,,美學亦出現(xiàn)斷片,。至漢初,道家美學得到發(fā)展,,漢武帝后又樹立起以儒家美學為主的美學體系,,對先秦的思想進行總結與評說,客觀上使文化與美學得以復興,。西漢末年,,國家無道,揚雄雖身處昏暗的時代,,卻“受氣純和,,韜真含道,通敏睿達,,鉤深致遠,,建立玄經(jīng),與圣人同趣”,。正因為有他那樣堅守治國理想與人道主義的思想家,,先秦的優(yōu)秀文化才得以保留。具體來說,,揚雄以儒家文化為底基修身向善,,接受了道家文化的無為澄心觀,,其自然思想則是吸收了《周易》的形神。儒,、道,、易互補互釋,,體現(xiàn)出揚雄對先秦思想極為透徹的理解,。
(一)儒家文化是揚雄美學思想的基礎
揚雄博采眾長,但其美學核心仍歸于儒家,。他尊孔子為圣人,,各種主張都遵循儒家的范式,對美學,、文學的見解也多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啟發(fā),。后人多將揚雄與其他大儒進行比較,,如司馬光有言:“孟子之文直而顯,荀子之文富而麗,,揚子(指《法言》)之文簡而奧,。唯其簡而奧也,故難知……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古今之人共所宗仰,。如光之愚,固不敢議其等差,。然揚子之生最后,,監(jiān)于二子,而折衷于圣人,,潛心以求道之極致,,至于白首,然后著書,,故其所得為多,,后之立言者莫能加也。雖未能無小疵,,然其所潛最深矣,,恐文公所云亦未可以為定論也?!彼抉R光對揚雄的評價頗高,,“將揚雄推崇為孔子之后第一人,,'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余乎,!’這比韓愈所謂'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的說法更進一步,將揚雄推到了極高的位置”,。揚雄的文章需鉆研內(nèi)里,,不能僅看形式,后世的學者們之所以對他推崇備至,,不是因為他在形式上的模仿,,而是看到了他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價值。揚雄美學為儒家思想言說,,作為治世性美學,,它期望改善社會?!斗ㄑ浴ば奚砭淼谌穼懙溃骸叭酥砸?,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李軌注:“御氣為人,,若御馬涉道?!睋P雄既非主張孟子那樣的性善論,,也非主張荀子那樣的性惡論,而是主張善惡混性論,。他認為沒有天生的善人或惡人,,人都是既有著善也有著惡的種子,會成長為善人還是惡人由之后的教化決定,?!坝鶜鉃槿恕保愃朴诿献印拔疑起B(yǎng)吾浩然之氣”一說,,美學的作用是規(guī)約人修身向善,,以培養(yǎng)出更多圣賢,這種功能性是揚雄美學的根本性質(zhì),。
(二)道家文化為揚雄美學帶來新的視角
在揚雄的著作中,,除了儒家文化的底色,我們還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道家文化的精神,?!督怆y》的“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語叫叫,,大道低回”正是道家美學,。揚雄習慣性地以不爭為爭,是很好地融合了儒道兩家思想的表征,。這在《太玄》中也有表現(xiàn):“爭不爭,,隱冥。測曰:爭不爭,,道之素也,?!蓖跹淖ⅲ骸盃幉粻?,謂爭于未形之時,不見其跡也,?!本有枰獱帲诺靡灾问?,但若是在善道不得聲張的時代,,則要學會不爭,學會自保,,留存好的思想給后世,。揚雄曾感嘆屈原之死:“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于是作《反離騷》,,仿《離騷》之形式來憑吊屈原,。除“爭不爭”外,《太玄》還提到“無為”這個道家核心思想:“事無事,,至無不事,。測曰:事無事,以道行也,?!蓖跹淖ⅲ骸叭f事皆理,,豈有為也哉!正其本而已,。然則處陽當晝,,居事之始,能正其本者也,?!彼抉R光注:“一為思始,心,,精之源,,萬事之本也。君子澄其源,,正其本,,則事無不治矣。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彼抉R光注明確地提到了老子。揚雄以“無為”的思想澄其心,、正其本,,很有一種避世的味道,自然也是受道家的影響,。
(三)揚雄美學對《周易》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所吸收
《太玄》仿《周易》而作,,一方面在形式上與《周易》契合:“易與太玄大抵道同而法異,易畫有二,,曰陽曰陰,;玄畫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最上曰方,,次曰州,,次曰部,次曰家,。本傳所謂'參摹而四分之,,極于八十一’者也。易以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玄以一二三錯于方,、州、部,、家為八十一首……八十一首以上不可復加,,故曰'自然之道也’,。易每卦六爻,合為三百八十四爻,,玄每首九贊,,合為七百二十九贊?!敝栽谛问缴先梃b,,是因為揚雄認同《周易》對天道的解讀,,贊同《周易》本身的思想,,才會將《周易》當作原經(jīng)學習模仿,。揚雄在著作中使用自然之理來譬喻儒家美學,試圖從宇宙觀上給儒家正名,,事實上就是受到《周易》影響,。司馬光在《讀玄》中寫道:“觀玄之書,昭則極于人,,幽則盡于神,,大則包宇宙,,小則入毛發(fā),,合天地人之道以為一,括其根本,,示人所出,,胎育萬物而兼為之母,若地履之而不可窮也,,若海挹之而不可竭也……大廈將傾,,一木扶之,不若眾木扶之之為固也,。大道將晦,,一書辨之,不若眾書辨之之為明也,。學者能專精于易誠足矣,,然易,天也,;玄者,,所以為階也。子將升天而廢其階乎,?”在司馬光看來,,揚雄的思想與天道結合緊密,《太玄》與《周易》都是解讀天道之書,,因此多多益善,。如果尊“易”為天,,那“玄”則是登上天的階梯。
揚雄美學構成一個自我解釋的系統(tǒng),,和世界觀相統(tǒng)一,,與自然哲學密不可分。揚雄作為西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與哲學家,,從東漢起至當代學術界,,歷史上不缺對他的闡釋者,各項研究已非常多,。這些研究大抵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為針對揚雄的文學成就(特別是賦)的研究,;二為針對揚雄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儒家道德哲學)的研究。美學方面,,當代學術界亦關注揚雄的美學思想,,將揚雄置入美學史或文學批評史中,但系統(tǒng)性的理論研究并不多,。萬志全的《揚雄美學思想研究》是其中之一,,其分析細致入微,為揚雄美學分好門類,,得出“麗,、文質(zhì)、自然,、正,、重、經(jīng),、內(nèi)外,、光、絕,、大,、和、中和”十二個基本審美范疇,,獨具開創(chuàng)性,。但總體來說,揚雄相關研究中缺少一種角度,,即系統(tǒng)性地探究揚雄美學與自然之道的關聯(lián)性角度,。“天人合一”通常是作為美學背景被提及,,并未被挖掘出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試圖從這個新角度去闡釋揚雄美學,以細讀的方式分析說明揚雄美學與自然哲學的統(tǒng)一性,并闡明揚雄美學在自然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出現(xiàn)的當代所體現(xiàn)出的寶貴價值,。
二,、天地宇宙,陰陽為玄
談論揚雄的自然哲學,,首先必須研究“玄”這個概念,。揚雄仿《易經(jīng)》所作的《太玄》,凝聚了他學術思想之精華,,其中“玄”的概念是他哲學體系的根基:“揚雄作《玄》書,,以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tǒng),而因附屬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義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玄”地位極高,,“大則包宇宙,,小則入毛發(fā)”,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統(tǒng)攝一切?!短窂奶?、地、人三個方面出發(fā)去解釋世界,,而天,、地、人皆受陰,、陽二理所管轄,,陰、陽又統(tǒng)一在“玄”之下,,可總稱為“陰陽為玄”:“瑩天功,、明萬物之謂陽也,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陰也,。陽知陽而不知陰,,陰知陰而不知陽,知陰知陽,、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其唯玄乎,!”“玄”包含著陰陽,、止行、晦明,,有著容納萬物的內(nèi)涵,。
然而,雖說“玄”與“易”“道”類似,,都可作為哲學的最高統(tǒng)帥,,相當于“神”,但是“玄”的含義與“易”“道”仍有所不同,?!短返闹髦己托问脚c《周易》大同小異:“玄之大旨可知矣,其微顯闡幽,,觀象察法,,探吉兇之朕,見天地之心,,同夫易也,。”但因受到先秦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玄”與“易”相比有了更多的人性:“太玄的主旨是在探討整個世界(天地人)的根本規(guī)律(玄)以及個人順應這個規(guī)律以立身處世避禍趨福的問題,。將世界觀和人生哲學融會在一起,這是太玄暨揚雄思想的特色,,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色之一,。表面上看,太玄論道談玄,,距人事甚遠,,其實它的意旨無一不是落腳于活生生的個人本位的人生問題上?!薄靶睔w根結底是應對人的,,無論它的自然因素多豐富,它都是為人而存在的概念,。司馬光具體地比對了“易”和“玄”的含義:“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皆本于太極兩儀三才四時五行,而歸于道德仁義禮也,?!薄耙住弊罱K也歸于“道德仁義禮”,中國傳統(tǒng)哲學大多都有這樣的邏輯思維在里面,,但是“玄”將人文的綱紀規(guī)定得更為細膩,,關于人的部分比重更多,比強調(diào)自然規(guī)律的“易”多了更加明顯的人文氣息,。
至于老子的“道”,,雖然與“玄”在哲學邏輯的根本意義上是相同的,但是兩者的差別也分外明顯,?!斗ㄑ浴穼iT寫有“道”:“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崩钴壸⒂校骸叭f物由之以通,。”事實上承認了“道”的第一地位,,“玄”也沿用了“道”的邏輯內(nèi)涵,。但是,揚雄也評述道:“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揚雄認為,,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雖然哲學上的辯證邏輯可取,但卻“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因為道家強調(diào)“無”,,強調(diào)清凈無為,,所以將仁義也丟棄了,這是不可取的,。因此揚雄的“玄”比起“道”擁有更多的道德哲學意味,,“玄”所包含的自然哲學,無一不是為“仁、義,、禮,、智、信”發(fā)聲,,他希望從“天理”上給儒家思想一個說法:“從宇宙產(chǎn)生形成的根源來看,,他所謂的'玄’實質(zhì)上同道家所說的'道’是一個東西,都屬于一種泛神論的概念,。而泛神論常常是一種不徹底的唯物論,,所以在揚雄思想中包含有唯物論的成分。但是,,揚雄所說的'玄’同道家所說的'道’又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后者從'道’出發(fā),引出了主張返樸歸真,,否定儒家仁義之道的結論,,前者卻正好是要論證儒家的仁義之道完全符合于自然之道,企圖給仁義之道以一種自然哲學的根據(jù),,把它說成是天經(jīng)地義,。這也正是《太玄》所仿效的《易經(jīng)》的基本思想。此外,,從揚雄的《解嘲》來看,,他之著《太玄》,還有痛感時代黑暗,,不能有所作為,,因而以道家的'知玄知默’,自守全身的思想來聊以自解的意思,?!笨偟膩碚f,揚雄接受了道家的哲學思辨和明哲保身的處世態(tài)度,,但他本質(zhì)為儒,,因而不會絕圣棄義。
三,、君子之道,,天人合一
在揚雄看來,圣人是能夠匹配“玄”的豐富內(nèi)涵之人:“是以圣人卬天則常窮神掘變,,極物窮情,,與天地配其體,與鬼神即其靈,,與陰陽埏其化,,與四時合其誠,。視天而天,視地而地,,視神而神,,視時而時,天地神時皆馴,,而惡入乎逆,!”由此可見,圣人必須得符合自然哲學之理,,才能稱得上是圣人,。圣人以下還有幾個等級,同樣是“美”的階層分類,,其規(guī)定性也與“玄”息息相關:“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圣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圣人,?!敝挥杏^乎天地宇宙、萬千世界,,才能修成圣人,,才能獲得最高境界的美。所以在揚雄的美學體系中,,自然哲學作為美的邏輯依據(jù)而存在,。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之所以美,因其必然有著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一面,。
揚雄用天道給予人道以合理性,,是受到了先秦文化自然觀念的影響。先秦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長久性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染,。如果說先秦美學與自然的關聯(lián)性還處于潛意識般的懵懂狀態(tài)中,那么揚雄美學則是有意識地將自然哲學與美學統(tǒng)合在一起,?!巴ㄌ臁⒌?、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闭嬲拇笕迨翘斓厝私酝ǖ模羰菍⑻斓嘏c人分開,,則無法成為完全的圣人,,也就達不到“文質(zhì)彬彬”的美的至高境界。自然之道與君子之道,,有著契合的對應關系,,二者共同作用才可以產(chǎn)生美。揚雄在《太玄》的“永”中提及這種對應:“陰以武取,,陽以文與,,道可長久?!标帉?,陽對應文,陰陽相依,,文武相濟,,人道須符合這樣的關系才能夠長盛不衰。
天道對人道的決定性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天道決定著個人的境界
前文所指“圣人”是境界最高的人,,也代表著揚雄的美學理想,。圣人一定是察明天道的,對自然哲學有頗深的造化,。揚雄《法言》有言:“或問:'圣人之經(jīng)不可使易知與,?’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則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則其載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jīng)之為眾說郛,?!碧斓睾茈y測知,闡明天地之理,,五經(jīng)才有極高的價值,,著成五經(jīng)之人才能被稱為圣人,因此“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小也”,。另外,,揚雄也用自然哲學的道理來說明個人境界所生發(fā)的狀態(tài)。如《太玄》的“親”首:“厚厚,,君子秉斗,。測曰:厚厚君子,得人無疆也,?!彼抉R光注有:“六為盛多而當晝,能親其所親,,厚其所厚者也,。夫君子厚近而遠者至,親親而疏者附,,如斗居中央而眾星共之也,,故曰:'君子秉斗?!眰€人若能修成君子,,那么就能“親其所親,厚其所厚”,,受到眾人的愛戴,。反向分析,眾星拱斗這個自然現(xiàn)象象征著君子之態(tài),,將君子之美通過自然觀具象化,,這是揚雄美學與自然哲學相連接的實例之一。
(二)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天道決定著社會的秩序
儒家的治世哲學十分注重秩序,,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揚雄亦借用天道來說明人道:“陰以知臣,,陽以知辟,,君臣之道,萬世不易,?!币躁庩栔烙骶贾溃砸员砻鳌叭f世不易”的立場,。對于君臣各自的秩序,,他用自然之道來形象地說明。首先是人君:“酋酋,,火魁頤,,水包貞。測曰:酋酋之包,,任臣則也,?!比司秊槿f人之首,應該如火一樣具有威嚴,,嚴于執(zhí)法,,保證自己不可被侵犯;也要如水一樣,,能容納萬物,能托起天地,,善養(yǎng)群臣,。至于臣子,則應該有自知之明,,不可逾矩:“從水之科,,滿。測曰:從水之科,,不自越也,。”水流動遵循階梯的輪廓,,臣子遵循人君的統(tǒng)治,,是為秩序。
揚雄美學遵循著天命不可違的自然哲理,,美附著在真理之上,。揚雄在《法言》中談及秦朝覆滅的原因:“秦之友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圣人之法度,,秦弘違天地之道,,而天地違秦亦弘矣?!闭沁`背了天道,,才被后世推翻。天道只能被測知,,不能被改變,,能被改變的不可被稱為天道。特別是對“人”來說:“或問'命’,。曰:'命者,,天之命也,非人為也,,人為不為命,。’請問'人為’,。曰:'可以存亡,,可以死生,,非命也。命不可避也,?!比嗣潜惶烀鼪Q定的,不可避免,。然而人也有可以主掌的事物,,那就是藝術。揚雄寫道:“雷震乎天,,風薄乎山,,云徂乎方,雨流乎淵,,其事矣乎,?”李軌注:“言此皆天之事矣,人不得無事也,。天事雷,、風、云,、雨,,人事詩、書,、禮,、樂也?!痹?、書、禮,、樂,,是人所獨有的東西,它們創(chuàng)造著美,,并且不僅局限在人文方面,,它們也賦予自然以靈性,使得自然“文質(zhì)班班,,萬物粲然”,。藝術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所帶來的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生存價值,。另外,,在自然哲學的影響范圍內(nèi),揚雄美學也將藝術與人生哲學聯(lián)系在一起,他所承認的美強調(diào)生命力量的釋放和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具有本體論的特征,。這種儒家文化下的審美沖動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人和自然的精神交合中,,人的品格得到高層次升華,,人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超越功利性,,進入高尚的人格境界,,收獲純粹的美的體驗。
四,、以象喻德,,詩性說理
在揚雄的美學論述中,多見以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某種審美思想或產(chǎn)生美的某種道德行為,,這仍然是揚雄“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也表現(xiàn)出他所受到的先秦已有的“以物比德”文化的影響,?!耙晕锉鹊隆笔侵赣米匀挥^或自然現(xiàn)象來比擬人道說明道理,是先秦文學和哲學比較常見的手法,。譬如《詩經(jīng)》,,常將自然現(xiàn)象與人事倫理關聯(lián)在一起比對,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人與自然通感之美的傳統(tǒng),。揚雄也欣然延續(xù)這個比喻的傳統(tǒng),,甚至直接將道德具象化:“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曰:'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執(zhí)符,君子不動,,動斯得矣,。’”仁,、義,、禮、智,、信這儒家倫理的五常,,并非是空洞而無用的東西,揚雄將其與人生存的必需用品——宅,、路,、服、燭,、符形象而貼切地對應起來,,以闡明五常對人的必要性。論述美學理論時,,揚雄也經(jīng)常用自然之道進行比喻,,綜合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以天地喻至高之德
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且不限于儒家美學)來說,,天地所代表的是最高的褒揚,。比如,圣人是揚雄賦予個人之美的最高等級,,其至美源于極高的修為與品德,,對于這種至高無上的美德,揚雄選擇了天地來譬喻:“圣人有擬天地而參諸身乎,!”圣人的身體以及言行,,其風度和美德,都是模擬天地而來的,,所以他才是美的,。《法言》也寫道:“圣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昊,?!边@是用天來比喻中庸之道,,如“日出在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方為圣人”,。除圣人外,,揚雄也將天地與孝德放在一起比喻:“父母,子之天地與,?無天何生,?無地何形?天地裕于萬物乎,?萬物裕于天地乎,?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與?”父母育子女猶如天地育萬物,,無父無母則沒有自我的存在,,所以孝順父母的事永遠都是做不夠的,能自知這種不足,,就有如舜那般有德了,。“孝”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是最為重要的美德范疇之一,,并且與天地萬物的關系確有相似之處,因此揚雄將天地與孝德也關聯(lián)在一起,,以文學性的譬喻方法來說明人德之理,。
(二)以山水喻學者之思
以山水來比德的方式,早在《論語》便已有之:“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睋P雄在運用山水比德的時候,,稍微對孔子的言語有些改動,重點在強調(diào)學者需要像水那樣具有流動性,,不可息止:“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是故惡夫畫也。”學者需要像百川一樣,,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最終才能流至海洋,,而不是像丘陵那樣,,想成為高山卻不知成長,一直靜止,,最終也只能止步為丘陵,。這個比喻非常巧妙,既抓住了百川與丘陵的特征,,也代入到其與人的相似性中,。值得一提的是,揚雄偏愛水,,為它賦予多種美德,。揚雄欣賞水的流動性,因此美多展現(xiàn)為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美學思想中,,還表現(xiàn)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如《甘泉賦》可以說是全篇都充滿著動態(tài)美,。揚雄擅長運用多種自然意象,,發(fā)掘它們各自獨有的特征,再將它們通過動態(tài)的方式排列組合,,從而形成新奇瑰麗的華美構圖,,明明是靜態(tài)之物卻仿佛在眼前躍動。除褒獎水的流動性以外,,揚雄還注意到了水“滿而后漸”的特性:“或問'進’,。曰:'水?!蛟唬?#39;為其不舍晝夜與,?’曰:'有是哉!滿而后漸者,,其水乎,?’”學者之思廣博直至漫溢,才能從仕,,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若是一知半解,則達不到美的境界,。
(三)以龍鳳喻王者之美
龍,、鳳在傳統(tǒng)文化里一直是高貴雅致的象征,,這在揚雄的譬喻里也不例外。不過他的“王者”除了指人中君主以外,,還指達到了最高美德境界的圣人,。《太玄》“應”首記有:“龍翰于天,,貞栗其麟,。測曰:龍翰之栗,極懼墜也,?!饼埾笳髦⒋笾畼O,比喻一種極致之美,,但這還不夠,,揚雄用龍作為意象的深層含義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即“極懼墜也”,。當?shù)竭_天的極點之后,,王者不得不畏懼摔下來的可能性,必須分外重視自身行為,,不可沖破道德規(guī)范,,才可以保持永久的美。除龍之外,,鳳也用來比擬極致的大美,。比如《法言》中提到治世之美德:“或問'君子’。'在治曰若鳳,,在亂曰若鳳,。’或人不諭,。曰:'未之思矣?!唬?#39;治則見,,亂則隱?!睋P雄用鳳的“治見亂隱”之特性,,比喻君子在不同的世道應該怎樣自處,這與他“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的思想是一致的,。另外《太玄》中亦有:“鸞鳳紛如,厥德暉如,。測曰:鸞鳳紛如,,德光皓也,。”紛飛的鸞鳳與王者的盛德相對應,,其共同點是皓明的光輝,,揚雄抓住這個審美特點將二者進行了關聯(lián),為美德賦予了詩性,。
(四)以玉環(huán)喻君子之周
以玉比德是傳統(tǒng)美學常用的手法,,早在《禮記》就載有:“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碈之多而賤之也,玉之寡而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敝灾赜褫p石,并不是二者數(shù)量多寡的原因,,而是因為玉有著眾多美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全都在玉身上有所體現(xiàn),,玉可謂是儒家大美的集合。因此說君子“溫潤如玉”,,是對一個人莫大的贊揚,。揚雄也依慣例沿用玉來象征德行,他在《太玄》“周”中寫道:“帶其鉤鞶,,錘以玉環(huán),。測曰:帶其鉤鞶,自約束也,?!彼抉R光注有:“玉以象君子之德,環(huán)以象周旋無缺也,。君子徳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固曰'帶其鉤鞶,,錘以玉環(huán)’,言以禮自約束,,周旋無缺也,。帶與環(huán)皆周之象?!本诱裼癍h(huán),,不僅僅有著玉的優(yōu)秀美德,,還周旋無缺、進退有度,。有如玉般潤澤光明,,有如環(huán)般懂得自持,是揚雄心中的至美之形象,。
(五)以天勢喻圣賢之理
前文提到,,揚雄美學有明顯的趨勢,傾向于用天道塑造人道,,因此自然界的諸多現(xiàn)象便成為揚雄說理的材料,。自然界是運動的,其運動的態(tài)勢,、方向,、結果,都能成為人道的借鑒,。比如:“過其枯城,,或蘗青青。測曰:過其枯城,,改過更生也,。”司馬光注有:“木斬而復生曰蘗,。過而不已,,至于禍極,故曰'過其枯城’,??莩钦撸鰢笠?。然當日之晝,,君子能改過自新,興衰起廢者也,,故曰:'或蘗青青’也,。”這是用樹木被斬斷而重生的現(xiàn)象來說明君子改過自新的道理,??莩潜绢A示著亡國之象,人道岌岌可危,,但猶如樹木可以斷裂也可以重生一般,,只要懂得改善過錯,便有煥然一新的可能,。又比如荀子曾提到的蚯蚓和螃蟹的對比,,也被揚雄引作材料,。荀子《勸學》曾有言:“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敖,,非蛇鱔之穴無所寄托者,用心躁也,?!庇靡跃涫廊艘眯膶R唬灰亩?。揚雄在《太玄》中也寫道:“蟹之郭索,,后蚓黃泉。測曰:蟹之郭索,,心不一也,。”與荀子如出一轍,,強調(diào)一種專注于心的人生哲學,。除荀子外,揚雄還用過不少先秦典故,,如:“出于幽谷,,登于茂木,思其珍谷,。測曰:出谷登木,,知向方也?!庇玫涑鲎浴对娊?jīng)·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于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泵献右嘤醒裕骸拔崧劤鲇谟墓冗w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睋P雄用鳥出幽谷上喬木的自然之道來闡釋人理,示意人需要知曉前進的方向,,不能反其道而行,。自然之道也多用來比喻君子之美,譬如:“密雨溟沐,,潤于枯瀆,,三日射谷。測曰:密雨射谷,,謙之靜也,。”司馬光注有:“小雨,,至微也,。枯瀆,,至燥也,。積潤不已,三日之后,,乃至射谷,。九處少之極,當日之晝,,如君子積謙以至功名光大,,非躁動而得之也。此言謙道收功之遠,?!庇谩懊苡晟涔取眮肀扔骶又t遜之美。君子謙遜自斂,,不急不躁,,如雨潤燥谷,功德深藏,。
五,、美以天則,聯(lián)袂共生
正如許多先秦兩漢的美學一樣,,揚雄美學的首要特征是美與善的統(tǒng)一,,因此他的美學原則與美學追求都與道德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而人的道德在揚雄的哲學里,又受到自然之道的規(guī)束,,所以美也必須遵循天的原則,。而在當代社會,無論是自然生態(tài)還是精神生態(tài),,都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更深一層看人類精神生態(tài)譜系:'人類性價值中斷’問題困擾著人類,,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不管是亞洲還是非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都是——當代價值倫理,、審美情趣和心性襟抱與傳統(tǒng)的整體中斷和大面積淪落。傳統(tǒng)的'價值中斷’造成了人類總是從零開始,,對過去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和人類深厚的價值本源加以否定,,使所謂'追新逐后’的'唯新主義’成為對傳統(tǒng)'釜底抽薪’的借口,其結果使人成了無根,、無源,、無本、無家之人,,于是尋家,、歸家、精神復歸——尋找人類故鄉(xiāng)和精神家園成為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人類精神生命的真實寫照,?!碑斘覀兓氐较惹兀氐絻蓾h,,回到揚雄,,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先哲早已敲響了警鐘:“山無角,水無鱗,,困犯身,。測曰:山無角,困百姓也,?!比羰欠偕蕉C,竭澤而漁,,雖然能夠得到一時的巨大利益,,但卻無法持續(xù),終會受到災禍,。這段話本是用來比喻一個朝代會因為揮霍無度而被百姓推翻,,現(xiàn)在看來已挖掘出全新的意義,這難道不正是對揮霍自然資源而不知止的行為的警示嗎,?
天與人的關系問題,,自人類存在那刻起就已出現(xiàn),,怎樣面對這個問題古今中外卻言人人殊?!疤烊藢αⅰ钡穆芬呀?jīng)被現(xiàn)實證實走不通,,我們要怎樣實現(xiàn)“天人合一”,則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去找答案,。揚雄在他的時代,,接受先秦文化傳統(tǒng),吸收儒,、道、易等一系列文化的精髓,,是正統(tǒng)的先秦文化繼承者,。從他的理論中可以看出,在曾經(jīng)的時代人與天原是統(tǒng)一的關系,,雖然也存在很多矛盾,,但因為人遵循著天道,就少有人為地惡化自然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美學,,其實是一種自我與世界統(tǒng)一的人生哲學,它不僅體現(xiàn)在詩,、書,、禮、樂等藝術形式上,,還體現(xiàn)于人的自我本身,。人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修為,學會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和諧共處,這種生存方式就是美的一種,。當代社會已然少有農(nóng)業(yè)型社會的生活方式了,,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去借鑒其中的智慧。關于“天道”,,在幾千年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中,,人類已經(jīng)對其有了更深的認識。怎樣去合理利用天道,,怎樣保持一種遵從和改變的平衡,,則需要更多的思考。
揚雄美學以至中國傳統(tǒng)美學帶給我們的,,是重新審視人,、美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永遠不是分開的,人道即是天道的一部分,。錢穆最后一篇遺稿就是在討論“天人合一”觀,,他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也是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對'天’,、'人’關系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它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以過去世界文化之興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則不易再興,,而中國文化則屢仆屢起,故能綿延數(shù)千年不斷,。這可說,,因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即能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我以為此下世界文化之歸處,,恐必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宗主,。”錢穆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以及注重人文哲學和自然哲學之結合的重要性,,講得清楚明白。湯一介《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一文中,,針對錢穆的“天人合一”觀,,補充了“天人合一”的歷史,,其中便提到揚雄《法言》中的論說:“楊雄說:'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至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也,?!睋P雄并未把人與自然分開,他追求一種天人無間的境界,,而這兩位學者與揚雄頗有相似之處,,他們都試圖從龐大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整合出“天人合一”之道,并借此為自己所在的時代和后世做出貢獻,。
無論以何種方式處理天和人的關系,,我們都是站在“人”的立場,這是顯而易見的,。站在這個立場,“我”是什么,,“我”該怎么辦,,卻并不容易知曉。生命是“天”賜予我們的,,我們一開始就與自然連接在一起,。即使我們在“人”這個立場上一再強調(diào)獨立,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是“天地生萬物”的“萬物”之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一開始就強調(diào)敬天,并且由此為基準發(fā)展出一系列倫理秩序,,“在宗教觀念上的敬天,,在倫理觀念上就延長為敬德”。在揚雄有關天理的論說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如“百川至海”“后蚓黃泉”“或蘗青青”等例子那樣,,只要善于觀察,,許多自然現(xiàn)象都能夠被利用學習。然而必須弄明白的一點是,,賦予這些現(xiàn)象以意義的仍然是人類,,如果沒有人類,這些現(xiàn)象就只是單純的現(xiàn)象而已,。
所以,,一切自然理論的歸宿都是人,,人也不斷賦予他所存在的世界新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是美,。人不僅將自己賦予美,,也將世界賦予美,這是人所獨有的技能,。美代表著一種希望,,仿佛通過創(chuàng)造與賦予的超越性我們便得以實現(xiàn)某種自由:“貝爾維德爾地方出土的阿頗羅雕像把人類的這一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到最大限度:這個文藝之神高瞻遠矚的頭部是如此自在無礙地立于兩肩之上,好像這頭部已完全擺脫了軀體,,再也不以心為形役似的,。”的確如此,,人在“美”中(不管這種美是通過審視得來的還是通過創(chuàng)造得來的)能獲得相對的自由,,因為他在自我觀照的世界中存活,不受更多無謂的束縛和拉扯,。揚雄順從天道,,實則是賦予天以人理,他其實是在創(chuàng)造,。但創(chuàng)造并不是違背,,而是一種結合,在這種結合中,,人與自然和諧交流,,人站在人的立場,最終收獲到最美好,、最愉悅的美,。這就是揚雄美學的意義。
將視野放在當代中國,,毋庸置疑,,社會發(fā)展亟待生態(tài)文明建設:“當我們從致力于建設富強中國進至創(chuàng)造幸福中國的新階段時,我們意識到一個強大而幸福的現(xiàn)代化中國,,不但需要富強的經(jīng)濟基礎和綜合國力,,而且也需要公平的社會秩序和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其完整的概念含義應該是:'富強中國’加'民主(正義)中國’加'文化(明)中國’加'美麗中國’,,這是近代以降中華民族追求自強,、自主、自由的現(xiàn)代化復興的社會理想,。因此,,'美麗中國’應該成為現(xiàn)代化中國的內(nèi)在要義?!碑敶袊鐣嫣嵘?,在富強民主的基礎之上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維度,,才能夠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揚雄美學與自然哲學相統(tǒng)一的思想,,實質(zhì)上是將美德倫理與生態(tài)之維融合起來,,使人對自然的尊敬內(nèi)化于心,其行為隨之受到良性約束,,外化到社會建設才得以預防過猶不及的問題,。由小我出發(fā)修成大我,中國社會之健康靠的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堅毅而綿長的努力,。全方位建設祖國,,必須傾聽自然的訴求,這是從古老文明中汲取到的智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智慧文而化之,,發(fā)展“軟實力”,落實好每一步,,祖國一定會更加美麗,。
作者簡介:張躍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文藝美學。
文//來自于《重慶社會科學》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