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頓悟無生般若頌》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凈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 性等虛空,體同法界,。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 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不得,。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玄知妙有。 (妙有)則摩訶般若,,真空即清凈涅槃,。般若通秘微之光,實相達真如之境,。 般若無照,,能照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我異體同,,隨義立名,,法無定相,。 涅槃能見般若,具佛法僧,。般若園照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占?,見即直見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動寂俱妙,理事皆如,。理凈處事能通,,達事理通無礙。 六根無染,,定慧之功,。相念不生,真如性凈,; 覺滅心空,,一念相應,頓超凡圣,。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往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空無所得,。 三世諸佛,,教指如如,菩薩大悲,,轉相傳受,。 至于達摩,屆此為初,,遞代相傳,,于今不絕。 所(傳)秘教,,意在得人,。如王系珠,終不妄與。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解行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傳,,更無別付,。 非衣不弘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既無虛妄,,法是空寂之身,。知空寂而了法身,而真解脫,。 (《頓悟無生般若頌》又名《顯宗記》荷澤神會禪師著 選自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卷四)
佛教在線6月8日消息 6月8日(農歷五月十三日)恭逢唐代荷澤神會禪師紀念日,,荷澤神會禪師,唐代僧,,俗姓高,,湖北襄陽人,是六祖惠能大師晚期的弟子,,一生弘揚六祖惠能宗風不遺余力,,使惠能大師所開創(chuàng)的南宗頓教禪法,后世南宗頓教禪法成為禪宗的主流禪法,,即在那一時期奠定了基礎,。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會寂于洛陽荷澤寺,,年九十三歲。現(xiàn)謹依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荷澤神會禪師的著作和傳記,。
景德傳燈錄(30卷)〖宋 道原纂〗(卷二十八保存有《荷澤神會語錄》)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1卷)〖唐 慧光釋〗
荷澤神會禪師(668,,一說686—760)
神會,是禪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澤宗的創(chuàng)始者,,建立南宗的一個得力人物。俗姓高,,湖北襄陽人,。童年從師學五經,繼而研究老、莊,,都很有造詣,。后來讀《后漢書》知道有佛教,由此傾心于佛法,,遂至本府國昌寺從顥元出家,。他理解經論,但不喜講說,。三十歲到三十四歲(697—701),,他在荊州玉泉寺從神秀學習禪法。久視元年(700)神秀因則天武后召他入宮說法,,便勸弟子們到廣東韶州從慧能學習,。神會去曹溪后,在那里住了幾年,,很受慧能器重,。為了增廣見聞,他不久又北游參學,。先到江西青原山參行思,,繼至西京受戒。景龍年中(707—709)神會又回到曹溪,,慧能知道他的禪學已經純熟,,將示寂時即授與印記。開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陽龍興寺,。這時他的聲望已著,,南陽太守王弼和詩人王維等都曾來向他問法。
神會北歸以后,,看見北宗禪在北方已很盛行,,于是提出南宗頓教優(yōu)于北宗漸教的說法,并且指出達摩禪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頓教,。他認為北宗的“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慧能才是達摩以來的禪宗正統(tǒng),。
開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會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大云寺設無遮大會和當時著名學者崇遠大開辯論,建立南宗宗旨,;同時批評了當日最有聲望的神秀門下普寂,。普寂以神秀為達摩的正統(tǒng),他自己則是繼承神秀的人,。據(jù)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記普寂臨終誨門人說:“吾受托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菩薩導于可、可進于璨,、璨鍾于信,、信傳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貽于吾,,今七葉矣”(《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當時神秀門下的聲勢很大,,他們所立的法統(tǒng)無人敢加以懷疑,。但神會卻認為這個法統(tǒng)是偽造的,說弘忍不曾傳法給神秀,。他提出一個修正的傳法系統(tǒng):“(達摩)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獨孤沛《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神會又說:“秀禪師在日,指第六代傳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稱為第六代,。今普寂禪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神秀)為第六代,,所以不許,。”當時大云寺崇遠質問他說:普寂禪師是全國知名的人物,你這樣非難他,,不怕生命的危險嗎,?神會從容地說:我是為了辨別是非、決定宗旨,,為了弘揚大乘建立正法,,那里能顧惜身命?他的堅強態(tài)度和言論驚動了當時參預大會的人,。從此南北兩宗的界線更加分明,,爭論也更加激烈了(《神會語錄》第三殘卷)。
天寶四年(745)神會以七十八歲的高齡應請入住東都荷澤寺,,這時普寂和義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傳,,使曹溪的頓悟法門大播于洛陽而流行于天下(宗密《圓覺大疏鈔》卷三之下),。天寶八年(749)神會在洛陽荷澤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壇場為人說法:抑清凈禪,弘達摩禪(《歷代三寶記》中《無相傳》),。這時北宗門下信仰普寂的御史盧奕于天寶十二年(753)誣奏神會聚徒企圖不利朝廷,。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據(jù)理直言,,把他貶往江西戈陽郡,,不久移湖北武當郡。天寶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間又敕移住荊州開元寺,。這些都是北宗的人對神會的報復(《宋高僧傳》卷八《本傳》、《圓覺大疏鈔》卷三之下),。神會雖過著貶逐的生活,,兩年之間轉徙四處,但他的聲望并未下降,。
神會被貶的第三年,,即天寶十四年(755),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舉兵,,攻陷洛陽,,將逼長安,玄宗倉皇出奔西蜀,。副元帥郭子儀帶兵征討,,因為軍餉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臨時建議,,通令全國郡府各置戒壇度僧,,收取一定的稅錢(香水錢)以助軍需。這時神會尚謫居荊州,,誣奏他的盧奕已被賊所殺,,群議請他出來主持設壇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陽,。至德元年(756)神會已經八十九歲,,當時洛陽寺宇已被戰(zhàn)火摧毀,他即臨時創(chuàng)立寺院,,中間建筑方壇,,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軍費,對于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起了相當?shù)淖饔谩?/p>
安祿山之亂平定以后,,肅宗便詔他入內供養(yǎng),并敕建筑工程師在他曾住過的荷澤寺中建造禪宇給他居住,,所以時人稱他所弘的禪學為荷澤宗,。
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會寂于洛陽荷澤寺,年九十三歲,。建塔于洛陽寶應寺,,謚真宗大師。
荷澤宗的基本理論,,具見于神會所著的《顯宗記》和《傳燈錄》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澤神會語錄》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顯宗記》的思想內容,,大體和《法寶壇經》的定慧第四品相同,。而近代敦煌出土的《頓悟無生般若頌》的寫本,其文字和《顯宗記》又幾乎一致,。
敦煌本的《般若頌》尚無西天二十八祖之說,,而《顯宗記》卻多了“自世尊滅后,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二十三字,。因此敦煌本當是早出的寫本,初題《頓悟無生般若頌》,,后來改稱《顯宗記》,。
《頓悟無生般若頌》雖無二十八祖的記載,卻有“傳衣”之說,,和《顯宗記》所記一樣,。所謂“衣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傳,,更無別付。非衣不弘于法,,非法不受于衣”,。可見傳衣之說似乎是從神會倡始,。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一宗的教義說:“諸法如夢,,諸圣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zhí)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
因此神會的禪也稱為“無念禪”,,謂“不作意即是無念”(《神會語錄》第一殘卷《與拓跋開府書》)。又說:“法無去來,,前后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傳燈錄》卷二十八《神會語錄》)神會雖說無念,,但據(jù)宗密所傳,,荷澤是主張“知之一字”為“眾妙之門”的??梢娝钪刂娊饷?。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發(fā)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攝定。神會答王維說:“慧澄禪師要先修定,,得定以后發(fā)慧,。會則不然。”他又引《涅槃經》的“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的說法而主張定慧同等(《神會語錄》第一殘卷),。
神會傳法的弟子,,據(jù)宗密《圓覺略疏鈔》所記有二十二人,《禪門師資承襲圖》有十八人,,《宋高僧傳》及碑文所見得十六人,,《景德傳燈錄》載十八人。以上各書所列除重復者外合共有三十余人,。比較知名的有磁州法觀寺法如(723—811),,法如傳成都圣壽寺唯忠,,唯忠傳遂州大云寺道圓,這是宗密繼承的系統(tǒng),。宗密出于道圓門下,,自稱為神會的第四代法嗣。
神會的法派大約繼續(xù)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斷了,。但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曾敕皇太子邀集諸禪師制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的正傍系統(tǒng),,終于敕立荷澤神會為第七祖,,并御制七代祖師讚文(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這是在神會寂后三十五年的事情,。五代以后,,只有當時與神會同門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懷讓兩支系統(tǒng)平分禪宗勢力而日行繁衍,這個當年曾大力為南宗爭取正統(tǒng)的神會的法系就寂然無聞了,。
(林子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