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荊0 △今天文章的配圖來自《羅拉快跑》 二十七八歲時,我處于一段世人所謂“母慈子孝”的中國式圓滿關系中,,但我當時的狀態(tài)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焦慮,。非常焦慮。我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生一個孩子,。這在許多女人看來根本不需要考慮的事,對當時的我,,卻是一個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 隨著三十歲的逐漸臨近,我的焦慮愈發(fā)嚴重,,但最終,,我想通了兩個問題。 第一,,不止要不要生孩子這樁所謂人生大事,,任何事,只要你在為“應不應該”做而焦慮,,那就說明這件事并不是你想做的,。 第二,內心不愿意,,卻還搖擺不定,,無非因為自己在權衡此事的利弊。權衡意味著算賬,,也意味著會為某些“好處”做出必要的妥協(xié),,關鍵只在于,這種妥協(xié)的后果是否是你愿意或者能夠承受的,。但最重要的,,孩子不比世間任何其他事,一旦他(她)出生,,你必須為他(她)負責。這種后果可說是“相當嚴重”的,。 三十歲生日到來之前,,我做出了決定。我離開了原先的家庭,,帶了一個拖箱,,里面裝了幾件衣服和當時準備考研的書籍,,去了另一個城市。 我度過了好幾年輕松的時光,,真的有一種“放飛自我”的感覺,。我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母親,更不需要強行訓練自己變得“成熟”,。不管是三十歲,,還是三十五歲,我依然可以過我想要的生活,,依然可以只是一個沒有年齡感的女孩,。 但因囿于生理、身體狀況,,女性和男性終究還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據(jù)我所知,男性較少有生育焦慮,,或者說他們即便有焦慮,,更多是來自于自己的經濟狀況、社會壓力,,而不會是自己的身體限制,,特別是年齡。簡言之,,男性的“育齡”相對較長,,他們無需特別為此擔憂。 女性則不同,。特殊的生理狀況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灌輸?shù)摹白罴延g”,,每每都會參與制造著女性的種種不安。比如,,隨著年齡漸長,,三十歲前要不要生孩子這個我認為已經完全解決的問題,又會再次出現(xiàn),,而且逐漸的,,還會比從前更具威懾力。因為我知道,,不管愿不愿意,,年齡提醒我,今生今世,,這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成為母親的機會了,。 所有“最后一次”都讓人不安。 所以,又有那么一兩年,,要不要成為母親這件事,,再次占據(jù)了我的思想,這次焦慮來得遠比三十歲之前猛烈得多,。 最后我終于又從這種“母親焦慮癥”中解脫,,主要運用的還是之前的自省式提問方法,我在掙扎,,我在權衡,,仍然意味著我內心其實對“成為母親”沒什么愛和熱情,連好奇心也沒有,。 另外,,隨著年齡漸長,我也很可能將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生活的不如意,,投射到“孩子”這件事上,,仿佛成為一個母親,便可以彌補生活的種種缺憾,。 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這不過是世人慣常使用的逃避自己人生問題的方便途徑而已,而最終結果卻是,,即使你生了孩子,,成了母親,你的人生問題仍然在那,。大多數(shù)時候,,你只是假裝它不再存在而已。 前后十余年中,,兩度的在要不要成為母親這件事上焦慮,,恰也說明,至少對許多像我這樣的人,,成為母親,,只是許多人生選擇中的一個,絕不是必須,,更不是解決自己人生困惑的最佳方式,。 生活中,女人與孩子的關系,,通常受著兩種貌似政治正確實則一文不值的觀點的左右,。第一種看法認為,女人生了孩子,,人生才是完整的,。第二種看法認為,,如果你年輕時為了輕松快樂不生孩子,年老時一定會后悔的,。 但是第一,什么是“人生的完整”呢,?先不說一個人自己人生的完整與否,,旁人根本沒資格定義,就說這種為了追求“完整”而生孩子的怪念頭,,難道不是一種執(zhí)念,?你可能為了自己人生完整而生孩子,便可能為了讓自己人生完整而強迫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諸如此類,,這種強大的執(zhí)念造就了多少“虎媽”呢,? 第二,說一個不生孩子的女人年老時會為自己沒有孩子而后悔,,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就跟說一個人弄丟了自己幻想中賬戶里的一個億而嚎啕一般可笑。你會為了不曾發(fā)生的事情而后悔嗎,? 雖然歷經兩度嚴重的“成為母親焦慮癥”,,我依然為自己沒有選擇妥協(xié)而高興。成為母親,,應該是一種自主的人生選擇,,而不是人生義務,更不是逃避人生困惑的“捷徑”,。 我想這才也是對“母親”這一身份最大的尊重,。 (本文首發(fā)于頭條號野馬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