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5000年文明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三皇五帝到近代社會,,一直爭戰(zhàn)不休,,奇謀迭出,在此過程中涌現(xiàn)了很多軍事理論和天才,,其中最經(jīng)典的是《孫子兵法》與孫武,。 《孫子兵法》出現(xiàn)于春秋晚期,孫武面見吳王闔閭之前就已成書,,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不受到重視,,無論傳世文本還是考古發(fā)現(xiàn),都沒有此書記載,,以至人們以為《孫子兵法》是一本偽書,。但在山東銀雀山漢墓中,考古專家挖出《孫子兵法》漢簡,,是國內(nèi)最早的版本,,證明孫武和此書的存在,也說明西漢初年《孫子兵法》已經(jīng)流行,。自漢朝起,,《孫子兵法》就成了兵家經(jīng)典,一直流傳至今,。 這本兵書雖然寫于2000多年前,,但書中軍事思想?yún)s非常先進,一直為兵家奉為圭臬,。其中,,書中有一條勝戰(zhàn)定律,幾乎所有勝戰(zhàn)都遵循了這一規(guī)律,,《孫子兵法·勢篇》:“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提煉起來只有六個字,即:“以正合,,以奇勝”,。 所謂奇,有戰(zhàn)術奇和戰(zhàn)略奇之別,,兩軍酣戰(zhàn)之際,,突然一聲炮響,一支奇兵從側翼,、或從后方殺出等,,這是戰(zhàn)術上的奇;斷了敵人糧道,,奇兵占領敵人戰(zhàn)略要地等,,這是戰(zhàn)略上的奇。 我們不妨想一想古今勝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白起派出數(shù)千騎兵斷了趙軍糧道,,垓下之戰(zhàn)韓信讓人唱起楚國小曲,官渡之戰(zhàn)曹操燒了袁紹糧倉,,赤壁之戰(zhàn)周瑜火燒曹軍,,魏滅蜀國鄧艾奇兵出陰平小道等等,在“以正合”的同時,,都有“奇”的謀略,,最終奇正結合贏得勝利,這是古今勝戰(zhàn)的基本打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新野,、空城計等,,驚險環(huán)生,奇謀迭出,,打的酣暢淋漓,,勝的輕描淡寫,但這只是演義小說,,在真實歷史上,,諸葛亮一生行兵,可以用步步為營,、謹小慎微來形容,,鮮有敢于出奇的。 諸葛亮軍事上的成就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平定南中之戰(zhàn),,即我們熟知的七擒孟獲;二是五次北伐,《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平定南中之戰(zhàn),,史書記載非常少,沒有過多描述諸葛亮如何出兵的,,但五次北伐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第一次北伐奇正相合,諸葛亮令趙云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陜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tài)勢,,以吸引魏軍,自己率領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所向披靡,,一時關中大震。然而,,僅此而已,。在此之后四次北伐,諸葛亮一直“以正合”,,卻無奇兵制勝,。每次都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想與魏軍決戰(zhàn)而不得,,最終無奈退兵、勞而無功,。 這里還有一個公案,,即“子午谷奇謀”案,魏延希望諸葛亮分給他五千精兵,,帶著五千人的口糧,,沿著秦嶺向東前進,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內(nèi)可以到長安,,而鎮(zhèn)守長安的是夏侯楙,魏延認為他沒什么本事,,只要魏延抵達長安,,夏侯楙必然直接就嚇跑了。一旦拿下長安,,那么北伐就成功一小半,。 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千百年來,,關于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不可行的爭論就沒有斷過。但筆者認為,,韓信有暗度陳倉在前,,為何不能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在后?況且,,成功率不高就不試了嗎?想要大勝,,有時必然需要賭博和運氣,。單純的想要“以正勝”,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以蜀漢國力來說,,根本耗不起。 蜀國和諸葛亮想要打破魏國戰(zhàn)略封堵,,復興漢室,,正面推進幾乎沒有希望,而子午谷之謀成功了會有一兩成希望,。因此,,無論子午谷奇謀勝率有多低,諸葛亮都應該試一試,,小成本博大勝,,不試,就等于徹底放棄了勝利的希望,。 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過于謹慎,學不會“以奇勝”,,或者說不敢冒險,,所以才有后世偉人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古今名人對諸葛亮評價很高,,但老對手司馬懿卻一針見血,指出了諸葛亮的不足:“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權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