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東濤 著 原創(chuàng) 痤瘡是一種損美型皮膚病,,除了影響魅力之外,,一般人不認為它有什么大礙。就像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痛經(jīng)一樣,,大家都不調(diào)了,,都痛了,心里就平衡了,,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中醫(yī)認為痤瘡是肺、脾,、肝,、腎、心五臟腑功能失調(diào)導(dǎo)致的火,、濕邪聚集在體內(nèi),,上行至面部而形成的紅腫疙瘩。 在青春期長出來的叫青春痘,,是腎氣充足的表現(xiàn),,偶爾長出來幾個并無大礙;但是長得大多,,出現(xiàn)了膿包,,或者感染,形成暗瘡的,,就要及時治療,,否則會留下瘢痕,治愈后面部皮膚就像桔子皮一樣,沒人愿意啃桔子皮的,。 在青春期以后長出來的叫痤瘡,,是毒素多的表現(xiàn),一般與肺火,、肝郁化火,、肝血瘀阻、心火熾盛,、脾胃濕熱,,腎陰不足、甚至和腎陽虛有關(guān)系,。鄙人認為寒極生熱型的痤瘡,最難治,,很多人不理解陽虛怎么生熱,,陽虛本應(yīng)怕冷,但是脾腎陽虛日久,,不能消化食物,,食物是有熱量的,這個熱量不能被人體利用,,則會反過來傷害人體,,所以不能見痤瘡紅腫,就清熱解毒,,還是運用中醫(yī)思維,,望聞問切,特別是把脈之后,,再定處方不遲,。 肝膽濕熱型痤瘡 下來我將幾種不同的痘痘一一論述下,,大家便可以分辨出自己的痘痘該如何治療了。 肺熱性的痤瘡,,一般多長在額頭,,痘色偏紅,伴有口渴,,口瘡,,便秘等癥,舌苔發(fā)黃,,脈洪大,,此類痘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前胸后背的心肺區(qū)也會長出一些偏紅的痘痘。 肺熱型痤瘡 肝郁型的痤瘡,一般在顴骨,,腮部,,下巴多見,亦有在頭部長痘者,,俗稱發(fā)際瘡,,顏色偏紫,質(zhì)地較硬,,肝火偏旺的為紫紅色,,,按之較痛,,伴有口苦,,嘆氣,偏頭痛,,容易生氣,,胃腹脹滿,經(jīng)期乳房脹痛,,偶有痛經(jīng),,舌質(zhì)暗紅,脈玄數(shù),。偏肝血郁者,,按之不甚痛,但是痘痘不宜修復(fù),,常年突出于皮膚,,以至于形成瘢痕,癥狀與肝郁型的大同小異,,舌苔暗紅,,兩側(cè)可伴有紫色斑點,脈玄,。 肝郁型痤瘡 脾胃濕熱型的痤瘡,,一般長在口鼻周圍和顴骨周圍,,顏色不甚紅, 也是常年伴隨主人的面部,,特點是發(fā)不出來,,也下不去,,熱重者伴有口臭,便秘,,手心出汗,。濕氣重者可在口周出現(xiàn)白色的水痘,擠出多為膿液,,伴有便秘(粘膩難沖),,乏力,女性患者多有婦科帶下(白帶,,黃帶多見,。) 腎陰虛型痤瘡,易長出易消失,,個體較小,,多在額頭,患者陰虛火旺,,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小便黃赤,,舌質(zhì)偏紅,脈細數(shù),。 脾胃濕熱型痤瘡 腎陽虛型痤瘡,,在整個面部均會出現(xiàn),,個體較小,顏色暗紅,,面色青黑,,患者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困腹冷,,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且痛且少,,,痛經(jīng),,宮寒不孕。 我根據(jù)痤瘡種類不同,,調(diào)敷出了6種中藥面膜,,作為輔助治療; 外敷患部,,再配合紀(jì)氏隔中藥灸全身調(diào)理(肺熱性除外),, 肺熱型痤瘡治療原則:清肺瀉火,。 取穴:印堂 迎香 曲池 合谷 魚際 肺腧 天樞 上巨虛 熱不宜灸,可在穴位刺絡(luò)拔罐,,或皮膚針在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逆經(jīng)點刺,出血后不必處理(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不宜此種方法)外敷由白蛇草 白茅根 白頭翁等組成的紀(jì)氏1號五白散,。 肝血瘀阻型痤瘡治療原則:疏肝解郁 軟堅散結(jié) 取穴:太陽 翳風(fēng) 風(fēng)池 曲池 肝俞 章門 京門 期門 陽陵泉 太沖 在肝俞,,章門外敷紀(jì)氏4號中藥粉行氣活血,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散,,氣散則軟堅散結(jié),瘢痕則漸漸變軟消失,。外敷由香櫞,,木香,茴香等組成的紀(jì)氏2號五白散,。 肝火旺型痤瘡治療原則:清肝降火 軟堅散結(jié) 取穴:太陽 翳風(fēng) 風(fēng)池 曲池 章門 京門 期門 陽陵泉 太沖 行間 諸穴刺絡(luò)拔罐,,或者在肝經(jīng),膽經(jīng),,胃經(jīng)用皮膚針叩刺出血,,出血后不必處理(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不宜此種方法)外敷由白芍藥,白薇等組成的紀(jì)氏3號五白散,。 脾胃濕熱型痤瘡治療原則:健脾利濕 取穴:顴髎 曲池 脾俞 胃俞 中脘 天樞 足三里 內(nèi)庭 濕邪重于熱邪者,,可用灸法,熱邪重于濕邪者,,不可用灸法,,多用刺絡(luò)拔罐,或者皮膚針,;濕重于熱,,由于濕氣積而化熱,要去熱,,先化濕,,欲化濕,必用“熱能勝濕,,熱能除濕”之法,,如潮濕的衣物在太陽中暴曬很快會變干。熱重于濕,,先化熱再祛濕,,否則一概灸之,只會讓病邪趁勢瘋漲,,濕熱之邪遍及全身,,出現(xiàn)熱極頭頂長瘡,,濕極腳底流膿”等危險癥狀。 外敷由白鮮皮 白斂 白薇等組成的紀(jì)氏4號五白散,。 腎陰虛型痤瘡治療原則:滋陰補腎 引火下行 取穴:印堂 神門 曲池 腎俞 三陰交 太溪 太沖 在腎俞,,三陰交 外敷紀(jì)氏5號中藥粉施灸,余穴點按,,輕刺激手法,;面部外敷由白茅根,白僵蠶,,生當(dāng)歸等組成的紀(jì)氏5號五白散,。 腎陽虛型痤瘡治療原則:溫陽去寒 行氣活血 取穴:腎俞 命門 神闕 腎陽點 太溪 在腎俞,命門,,神闕外敷紀(jì)氏1號中藥粉,,余穴艾灸;面部外敷由白附子,,白僵蠶,,白術(shù)等組成的紀(jì)氏6號五白散。不僅可以祛痘增白,,還可以祛瘢痕生新肌,,最主要是可以調(diào)理五臟,實為仁義之方,。 耳穴療法:肺 脾 胃 心 腎 肝 皮質(zhì)下 神門,。 其他療法 口服中成藥 肺熱性:三黃片。 肝郁型:柴胡疏肝散,。 肝火型:龍膽瀉肝丸。 腎陰虛型:杞菊地黃丸,。 腎陽虛型:八味地黃丸,。 熏洗: 金銀花 連翹 薄荷 桔梗 淡竹葉 生甘草 等煎水洗面部,適用于肺熱性,。 柴胡 芍藥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生薏米 薄荷煎水洗面部,,適用于肝郁型痤瘡。 龍膽草 柴胡 梔子 黃芩 生薏米 甘草煎水洗面部,,適用于肝火型痤瘡,。 以上治療方法,必須有中醫(yī)師指導(dǎo),,方可使用,。 |
|
來自: 新用戶008876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