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鬼谷子》原文及譯文 諸子百家·《鬼谷子》譯文

 小天使_ag 2020-03-01

《鬼谷子》原文及譯文

鬼谷子捭闔第一

【原文】
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①之先,。觀陰陽之開闔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③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④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⑤,。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⑥,。
【注釋】
①眾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眾。
②闔:閉的意思,。
③籌策:原為古代計算用具,。這里指謀劃。
④見:發(fā)現(xiàn),。
⑤門戶:即上文所說"存亡之門戶",。
⑥陰、陽,、柔,、剛、開,、閉,、弛、張:分別指事物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及表現(xiàn),,因此,,應采用相應行動。
【譯文】
考察過去的歷史,,生存在天地之間的圣人是蕓蕓眾生的先導,。通過觀察陰和陽兩類事物的開合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并且進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徑,,籌劃萬事萬物從開始到結(jié)束的發(fā)展過程,,揭示人們思想變化的規(guī)律,預測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變化的關(guān)鍵,。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從古至今,,他們的行為準則是一致的。雖然事物的變化沒有止境,,然而他們最終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是陰氣,,或者是陽氣,;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剛強;或者是開啟,,或者是閉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緊張,。

【原文】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quán)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②,。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與其實虛③,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蜷_而示之,或闔而閉之④,。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⑤,。
【注釋】
①度權(quán)量能:推測權(quán)變,、能力之大小優(yōu)劣。
②差:差別,。
③實虛:實情與表面現(xiàn)象,。
④闔而閉之:閉合并表示不同意見,以觀察其誠意,。
⑤先從其志:先順從對方的意思,。
【譯文】
因此,圣人要一以貫之把握住事物變化的關(guān)鍵,,審視體察事物變化的先后順序,,推測對方的能力,預估對方的技巧,。至于人們之間的賢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膽怯,、仁義,,都存在一定的差別。所以就可以開啟使用,,就可以閉藏不用,;就可以舉薦,就可以摒棄,;就可以輕視,,就可以敬重,還要依靠無為來控制和掌握這些,??疾齑_定對方的有無虛實,通過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和欲望來加以判斷對方的志向,,適當排斥對方所說的話,,等對方敞開之后再加以反駁,以便更好地探查實際情況,。可貴之處在于得到對方的真實意圖,然后沉默繼而挑動對方發(fā)言,,從而抓住對方的要害,。或者敞開心扉予以展示,,或者封閉心扉予以沉默,。開啟心扉,是因為與對方的情意相同,;閉藏心扉而使之封鎖,,是因為誠意不一致。判斷可行與不可行就是要清楚知道對方的計謀,,以便探索其中相同與不同的地方,。計謀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都要確立自己的意向并加以信守,,如果可行,要先順從對方的意志,。

【原文】
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①。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②,。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jié)其誠也。皆見其權(quán)衡輕重,,乃為之度數(shù),,圣人因而為之慮③。其不中權(quán)衡度數(shù),,圣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④,。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反忤必由此矣。
【注釋】
①密:隱密,。
②與道相追:與道相近的道理,。
③圣人因而為之慮:圣人因此而進行權(quán)衡謀劃。
④此句意謂:合適的閉藏之后獲取,,不合適的閉藏之后放棄,。
【譯文】
如果要運用開啟之術(shù),貴在周詳?shù)耐陚?,假如要運用閉合之術(shù),,貴在隱藏和保密。由此可見,,周詳和保密的重要,,幾乎與"道"相通。所以要讓對方開啟,,是為了判斷對方的實情,,要讓對方閉藏,是為了堅定對方的誠意,。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能使對方顯露實情,以權(quán)衡比較謀略的得失程度,,圣人也是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考慮,。假如不能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shù)量,圣人為此會自我憂慮,。因此,,所謂開啟,就是或者開啟而展示使用,,或者開啟而收納閉藏,;所謂閉藏,或者是閉藏之后而獲取,,或者閉藏之后而放棄,。開啟和閉合,是天地之間運行的規(guī)律,。開啟和閉合,,也是陰氣和陽氣的變化運動,四時節(jié)令的開始和終止變化也如同開啟和閉合一樣,,是為了促進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不論縱橫與反復都必須經(jīng)過開啟和閉藏來實現(xiàn),。

【原文】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①其變化??谡撸闹T戶也,,心者,,神②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③,,故關(guān)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④,。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⑤",。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注釋】
①豫審:預先考察,。
②神:指精神。
③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志意,、喜欲、思慮,、智謀都要由口這個門戶表達出來,。
④終始其義:是指開閉有節(jié),陰陽處理適當,。
⑤終:死亡,、憂患、貧賤,。
【譯文】
開啟和閉藏是世界運行規(guī)律的變化,,也是游說變化的依據(jù),必須事先詳細觀察它們的變化,??谑切撵`的門戶,心是靈魂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慮和謀略,,都要通過這個門戶來表露,,所以要通過開啟與閉合之術(shù)來把握和控制,。
開啟之術(shù),就是公開的,,可言及的,,屬于陽的方面;閉合之術(shù),,就是關(guān)閉的,,沉默的,屬于陰的方面,。陰氣和陽氣中和,,開閉就會有節(jié)度,而陰陽處理也會適當,。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榮譽、名聲,、愛好,、財富、得意,、喜欲等,,都是屬于陽的方面,叫做"始",。所以說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毀損、失利,、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都是屬于陰的方面,叫做"終",。凡是那些說遵循陽氣的人,,都稱作"始",以談論"善"開始行事,;凡是那些遵循陰道進行游說的,,都稱作"終",,以談論"惡"為結(jié)果。

【原文】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①,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②。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言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③,。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④,,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①與陽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陽者交涉時,,就談論崇高并對此加以試行,。
②以下求小,以高求大:辯論時掌握與情陽者言崇高,,與情陰者言卑下,,就是下與小相應、高與大相應的原則,。
③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可以游說任何事,、任何人,萬事萬物均把握于胸中,。
④倍反:倍是背叛,,反是復歸。
【譯文】
運用開啟和閉藏的法則,,都需要從陰陽兩個方面來檢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談論問題的人以崇高的待遇,,給從陰的方面談論問題的人以卑下的待遇。以低下來求取卑小的,,以崇高來取索龐大的,。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言談,沒有什么事情不能了解,,沒有什么事情不能探索,,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實現(xiàn)??梢杂眠@種道理去游說一人,、游說一家、游說一國,、游說天下,。要想做小事,沒有"內(nèi)"的限制,,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的邊界,。所有損益、去就、背叛與復歸,,都可以依據(jù)陰陽來駕馭,。陽的方向活動、前進,,陰的方面就停止,、閉藏;面對陽氣,,就活動出去,,面對陰氣,就隱藏進入,。陽氣運行最終復歸于陰,,陰氣運行最后返歸于陽。以陽氣而活動的人,,道德就會增長,,以陰氣而安靜的人,形勢就會生成,。以陽氣求于陰氣,,就要用道德來包容;以陰氣求于陽氣,,就要用力量來施行,。陰陽互相追隨,是由于遵循開啟和閉藏的規(guī)律變化,。這就是天地之間陰陽運行的總規(guī)律,,也就是游說的基本方法,是萬事萬物的先導,,這就叫作"天地之門戶",。

【評析】
捭闔,具體地講是一種談判術(shù),,是指通過挑動別人打開心扉,,說出實情或是使對方沉默,顯露真情,;反過來也是一樣,,游說者自己或捭或闔以達到目的。通過試探來看對方的表現(xiàn),。鬼谷子深知語言在人類社會的重大作用,,就像古人的警世名言說的那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所以,,鬼谷子提出,,作為游說者一定要有時可以開口說話,有時則應當閉口沉默,,有時不妨松弛,、寬厚,有時不妨緊張,、嚴厲,。要根據(jù)各人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以開閉之術(shù)控制自己的嘴巴,,使得心聲的出入有規(guī)律,那么就是掌握了說話的技巧,,掌握了人間的大謀略!通過游說中的應對,、較量最后達到"乃可以縱,乃可以橫",,而無敵于天下!這些靠游說,、靠言辭平天下的人被稱為"縱橫家"。
不過縱橫家主張不輕易用兵,、不公開用兵,,或在動武之前就以縱橫捭闔之術(shù)達成軍事目的,這一點倒近似兵家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原則,。所以鬼谷子主張管兵的人必須是大智大勇,,"材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主張謀之于陰,成之于陽,,也就是說在暗中,、不知不覺已經(jīng)以實力戰(zhàn)勝了對手。似是指一種軍事威懾力量的運用,,如蘇秦的六國白馬之盟,,就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鬼谷子反應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①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②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圣人之意③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④;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wǎng)而取獸也,,多張其會⑤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wǎng)也。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⑥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注釋】
①無形:沒有形跡,。
②動靜:是指動和不動,。
③圣人之意:這是圣人的主張。
④比:比較,,和原則比較確定正否,。
⑤會:聚集。
⑥襲:重復,、重疊之意,。
【譯文】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折返以后觀察既往,,回來以后驗證未來;折返以后知道古代,,回來以后知道現(xiàn)在,;折返以后知道別人,回來以后知道自己,。動靜虛實的道理,,假如跟未來和現(xiàn)在都不相符合,那么,,就要回到歷史去探求,。事情有折返以后又能回來的,這是圣人的主張,,不能夠不認真考察,。
對方發(fā)言,是處于動的狀態(tài),;自己沉默,是處于靜的狀態(tài),。所以,,要根據(jù)對方所說的話來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假如對方所說的話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反過來探求,,對方必然會有應對之辭,。語言有可模擬的形態(tài),事理有可類比的規(guī)范,;既然有"象"和"比",,那么就可以用來觀察下一步言行。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較就是類比對方的辭意,。以無形無聲的玄微之理求得對方有聲的語言,以誘導的話引出與事理相符合的發(fā)言,,就能得到實情,,就像張開網(wǎng)捕捉野獸一樣,要多打開幾張網(wǎng),,等待對方進入,。方法符合情理,對方自然就會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釣人的網(wǎng),。常拿著網(wǎng)追逼對方,對方言辭仍無表露而失去比較,,就要改變方法,。用"象"來促動對方,以便使對方將心里的東西說出來,,暴露實情,,從而控制對方。對方就會有所改變,。用法象來使敵人受感動,,進而核對敵人的思想觀察實情,隨后進行調(diào)查加以闡明,。這樣反復試探,,所說的話可以類比模仿,因而奠定了基礎(chǔ),。再三詳細重復審視,,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所說的那些情況。圣人以此誘導愚者和智者,,都能得到實情而無疑惑,。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①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②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蛞虼?,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zhèn)危?,得其情詐③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④,,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⑤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⑥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注釋】
①當:適合,,得當,。
②開情:開啟實情。
③情詐:實情和欺詐,。
④己欲平靜:本句意為聽言之道,,自己先要平心靜氣。
⑤探人:探測人的實情,。
⑥螣蛇:亦作"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
【譯文】
古代善于反復詳審的人,,可以透過隱秘玄奇而獲得實情,,對手的變化是得當?shù)模蚨莆諏κ值那闆r要周密詳細,,不詳細調(diào)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奠定的基礎(chǔ)就不會周密,。假如改變"象"和"比",那么就一定會有相反的言論,,這時還要回來詳細探聽,。欲讓對方發(fā)言,自己反而保持緘默,,欲讓對方張開,,自己反而收斂,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獲取反而給予,。想要開啟實情,就要模仿比較,,以便掌握對方的講話,。這時相同的聲音就會彼此呼應,就能得到真實情況,?;蛘咭驗檫@種道理,或者因為那種道理,;或者用來侍奉上司,,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是聽取真假,知道同異,,以便刺探敵人的真情或者欺騙,。舉止行為、言語或緘默,,與此相關(guān),,喜怒情緒都可以從這里見到端倪,都是事先定于情再作出法則,。以反求復,,觀察對方心理的寄托,所以就使用這種辦法,。自己想要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目的是觀察事情,、討論萬物,、辨別雄雌。雖然所談的事不是當務之急,,從表現(xiàn)出來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總的變化,。聽取對方言辭以揣測對方實情,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刺探敵人的意向,像合符契一般來響應,,像螣蛇所指一般的神奇,,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般的準確。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①,;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②。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③,。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④,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⑤,,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注釋】
①比目之魚:只有一只眼睛的魚,,經(jīng)常是兩尾同時并游。這里比喻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須兩兩相隨一樣不可分,。
②燔骨:燒過的骨頭。
③這一句是強調(diào)對立面相成相形,,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
④進退左右:指用人升遷、黜退,、左貶,、右升。
⑤事用不巧:處理事情不靈活,。
【譯文】
了解別人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別人,。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兩兩相隨相親相愛。當看到對手的形象時,,就像光與影的關(guān)系一般,。審察對方言論了解實情,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用磁石吸細針,,就像用舌頭汲取燒過的骨汁一樣。把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發(fā)現(xiàn)對方的行動卻十分迅速,。如陰、陽,、圓,、方相成相形,不可分割。形貌未顯時以圓的方法引導他,,形貌已顯就以方的法則對待他,。不論前進還是貶退,是左遷還是右調(diào),,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不先定下標準,那么管理任用人員就不恰當,。假如對事情運用的技巧不夠了解,,這就叫作"忘懷感情,喪失正道",。自己先詳細掌握處世用人法則,,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謀略而不露痕跡,,不見門戶,,這就叫作"天神"。

【評析】
本篇主要講了刺探情況的謀略,,鬼谷子提出:想要聽到對方的話,,反而應沉默;想要敞開,,反而應收斂,;想要升高,反而應下降,;想要獲取,,反而應給予;想要知道對方的心里話,,就要用模仿,、比較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講話的實質(zhì),。正如同老子所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規(guī)律,,從反面達到正面的方法,。

 

鬼谷子內(nèi)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①,,有遠而親,近而疏,,就②之不用,,去③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④,,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nèi)揵⑤,素結(jié)本始⑥,?;蚪Y(jié)以道德,或結(jié)以黨友,,或結(jié)以財貨,,或結(jié)以采色。用其意⑦,,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⑧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注釋】
①君臣上下之事:君與臣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
②就:接近,、靠近。
③去:離開,。本句意為順合心意,,離去反而求取。
④御:使用,。
⑤內(nèi)揵:內(nèi):指內(nèi)心,、內(nèi)情。也就是敘述自己的觀點,。
⑥素結(jié)本始:在君臣和對方與自己之間,,一開始就相聯(lián)系,、交結(jié)。
⑦用其意:指君主采用大臣的意見,。
⑧蚨母:土蜘蛛,,這種蜘蛛的母愛極強,因此每當出入巢穴時,,都要一一把穴口加蓋以防外敵入侵,。
【譯文】
君與臣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有的距離遠卻關(guān)系親密,,有的距離近卻關(guān)系很疏遠,,接近反而不被重視,離去反而容易被求取,。雖然每天都晉見君主卻不受歡迎,,雖然距離遙遠與君主只能互相聽到聲音的卻相思。上下相交之事,,一定是內(nèi)情相得,,然后鞏固,上下之間開始就相連結(jié),。有的要用道德的方式來結(jié)合,,有的要用朋黨的方式來結(jié)合,有的要用財貨的方式來結(jié)合,,有的要用藝術(shù)和娛樂的方式來結(jié)合,。君王采納臣下意見,那么想要進來就進來,,想要出去就出去,,想要疏遠就疏遠,想要投靠就投靠,,想要離開就離開,,想要求取就求取,想要思念就思念,。就像土蜘蛛撫養(yǎng)后代,,出入沒有什么間隙,獨來獨往,,沒有什么能阻止它,。

【原文】
內(nèi)者進說辭,揵者揵所謀也①,。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②;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③,;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④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⑤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⑥,。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
【注釋】
①揵者揵所謀也:這里指鬼谷子內(nèi)揵術(shù)"揵"的方法之一,。
②策不得也:計謀得不到贊同,。
③施不合也:措施不合適。
④類:類似,,共同點,。
⑤情:指對方情況。
⑥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與對方情況相合,就掌握了內(nèi)揵之術(shù),,運用自如,。
【譯文】
所謂"內(nèi)"就是進獻游說之辭,所謂"揵"就是固守謀略,。所以距離遠反而親近的人,,是因為雙方都有著相契合而未顯露出來的美德;距離很近反而疏遠的人,,是由于志向不相契合,。雖然在職卻不被重用,是因為計謀得不到贊同,;在革職以后反而又起用,,是因為謀略后來得到印證;雖然每天都和君主相見卻不被使用,,是由于其行為不得體,;遠遠聽到聲音就起相思之念的,是因為其謀略正與決策者互相符合,,因而等待他決定事情,。所以說:"還沒看見對方的情形,,就采取行動的人,會被認為是背道而馳,;還沒等掌握對方的情況,,就進行游說的人,會被認為是胡作非為,。所以掌握實情,,才是把握了內(nèi)揵之術(shù)。這樣才能運用自如,,既能進獻說辭,,又可固守謀略。"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①,。由夫道德、仁義,、禮樂②,、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去論就,。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揣策來事③,,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chǎn)業(yè),曰揵而內(nèi)合,;上暗不治④不亂不寤,,揵而反之。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⑤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huán)轉(zhuǎn)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⑥。
【注釋】
①以此先知而揵萬物:此句意思為以得其情而預先認識把握萬事萬物,。
②禮樂:禮,,指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樂,指音樂,。
③揣策來事:推測判斷未來的事情,。
④上暗不治:是說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⑤飛:飛揚,,激昂之辭,。
⑥大儀:大法、大原則,、秘訣,。
【譯文】
圣人建立功業(yè),是以得到實際情況掌握內(nèi)揵之術(shù)的辦法預先把握萬事萬物,。由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開始,先依據(jù)引用《詩經(jīng)》《尚書》驗證自己的學說,,然后綜合研究有害還是有益,,最后才能議論離去還是就任,。想要一致的,,用內(nèi)情相合的方法;想要分離的,,用外情相離的方法,。當處理內(nèi)外大事時必須先辨別道理和法術(shù),而且又能揣摩策劃未來的事情,、發(fā)現(xiàn)問題,,在各種疑問面前能定下決心,在運用策略時不失算計,,建立功勛,,累積德政,。治理百姓安居樂業(yè),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契合,。君主昏暗不行善政,,百姓離亂不辨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對內(nèi)自鳴得意,,對外不注意新思想,這樣就等于拒絕外來捭闔的進入,,自我頌揚,。如果接到命令讓自己前來,就應該迎上去接受使用,。如果是情意不合而被命令離去,,是因為過于直言。如圓環(huán)施轉(zhuǎn)反復,,以致使旁觀者不知是在干什么,。以退求進是最大的原則。

【評析】
內(nèi)揵,,是指從內(nèi)心下工夫,、從內(nèi)心謀劃以讓對方心服的謀略。因人的性情不一而論,,所以游說他人,,必先了解其性情,共同處事,,必先尋求見解一致,。鬼谷子認為:"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所以,如果能采用對方的意見,就可以獨往獨來,;如果能掌握對方的情況,,就可以控制對方施展權(quán)術(shù),可以堅持,,也可以放開,;如果想離去,就將危險留給他人,,就像圓環(huán)旋轉(zhuǎn)反復,,使人不知要干什么;這就是說要根據(jù)他人的特點來對付他,,采用合適的說服策略,,那么想進就可以進,想退就可以退,。當然,,即使有朝一日,你功成名就,,高居要職,,也不要忘了適時隱退是上策。
鬼谷子抵巇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①,,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②,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者③,罅也,。罅者,,澗也④,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⑤,,可抵而匿,,可抵而得⑥,,此謂抵巇之理也。
【注釋】
①自然:天然。這里指有規(guī)律之意,。
②見:發(fā)現(xiàn),、覺察。
③巇(xī):同"隙",,裂縫,。
④澗:山溝。
⑤息:止息,。
⑥得:獲得,。
【譯文】
世間萬物都有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萬事都有聚合分離的法則,。雖然距離很近卻互不認識,,雖然距離很遠卻能互相了解;距離近的所以看不見,,那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言辭,;距離遠的所以可以知曉,那是因為能經(jīng)常來往,,互相體察,。
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縫開始,,像山澗發(fā)展成大裂隙一樣。在裂痕剛出現(xiàn)時就要通過"抵"使其閉塞,,通過"抵"使其減小,,通過"抵"使破裂停止,通過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通過抵的方法而獲得成功,,這就是用"抵巇"之術(shù)堵塞縫隙的道理。

【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①之,,獨保其用。因化②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jīng)③起秋毫之末,,揮④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⑤,兆萌芽蘗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shù)。
【注釋】
①知:覺察,。
②因化:順應變化,。
③經(jīng):始。
④揮:揮動,。
⑤施外:施教于人,。
【譯文】
當事情有了危險的征兆時,只有圣人才能覺察出來,,而且能夠獨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順應變化分析事物,善于使用計謀,,發(fā)現(xiàn)細微之處,,并提前預防。事情初起時如秋毫之末那樣微小,,發(fā)展起來就可以形成震動泰山的效果,。當圣人德政推行到外方以后,那么奸邪小人的一切陰謀詭計,,都可以利用抵巇之術(shù),。抵巇堵塞縫隙,就是一種道術(shù),。

【原文】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①,,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竄匿,,貪利②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③,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圣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④,,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⑤,不可勝數(shù),。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注釋】
①道德:指通物得理,。
②貪利:貪圖利益,。
③父子離散:"父不父,子不子",,指父子關(guān)系失去禮儀,。
④抵如彼:指上文中的"抵而得之"。
⑤相抵:相互抵制,、抵抗,。
【譯文】
天下分崩離析,上沒有圣明的君主,,公侯喪失道德,,那么進讒言干壞事的小人就會出現(xiàn),賢良的人得不到任用,,圣人逃跑隱藏,,貪圖利益和弄虛作假的人興風作浪,君主和臣子之間出現(xiàn)猜疑,,以致國家綱紀土崩瓦解,;民眾之間互相攻擊射殺,父子關(guān)系離散,,甚至反目為仇,,這就是國家大亂的征兆。當圣人看見國家出現(xiàn)裂痕之后,,就會采取"抵巇"之術(shù)堵塞裂隙,。圣人認為:當世道可以治理的時候,可以用抵巇方法堵塞縫隙,,當不可以治理的時候,,則可用抵巇的方法獲得它?;蛘叨氯p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復天下,或者取代天下,。傳說中上古五帝之時,,是以抵巇之術(shù)堵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時,,是以抵巇之術(shù)得到天下,。諸侯之間互相用抵巇之術(shù)爭奪的很多。此時,,善于運用抵巇之術(shù)者就能成功,。

【原文】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①,,不可不察也②。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梢陨虾息?,可以檢下⑤。能因⑥能循⑦,,為天地守神⑧,。
【注釋】
①巇隙:可理解為逆亂事件。
②本句意謂:與天地有離合終始一樣,,裂隙逆亂總相伴隨,,不能不明察秋毫。
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
④上合:打擊之后加以堵塞,。
⑤檢下:打擊之后得到它。
⑥因:根據(jù),。
⑦循:遵循,。
⑧天地守神:為天地守其神祀,意思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
【譯文】
與天地有離合一樣,,裂隙逆亂總是相伴相隨,,不能不明察秋毫。要想考察這些問題,,就要用"捭闔之術(shù)",,能用此道的就是圣人。圣人,,乃是天地所派遣的特使,,假如世間沒有裂隙需要抵塞,那么就深深地隱藏以等待時機,;遇到裂隙出現(xiàn)需要抵塞,,那么就為此謀劃,。這樣,,對上可以合作,對下可以督察,。既能有所根據(jù),,又能有所遵循,這就是天地的守護神,。

【評析】
"抵巇"的謀略就是在裂痕剛剛出現(xiàn)時,,就要通過抵御來使其得以控制或使破鏡重圓,在裂痕不可彌補時就要通過破壞使其徹底瓦解,,并重建"完整",。重建"完整"有兩種方法,一是彌補,,二是征服,。彌補的結(jié)果是恢復原樣,征服就是加以改造重新獲得,。由堵塞小的縫隙,,就可以悟出"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堵塞小縫隙,,實際就是治國的謀略,。五帝時代可以用彌補的方法,三王時代只能用征服的辦法,。至于諸侯之間的征伐更是不計其數(shù),。在天下大亂之時,就要靠"抵巇"取勝,。所謂裂縫,,可指事變、奸計,。明察裂縫,,可以窺察奸人,。另外,明察裂縫,,也可指識別敵對陣營中的隔閡,,用離間計使敵人的裂縫變大,最終分裂他們,。

 

鬼谷子飛箝第五

【原文】
凡度權(quán)量①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②,,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nèi)外之辭,,知有無之數(shù)③,;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后乃權(quán)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④,,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⑤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⑥,、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⑦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注釋】
①量:測量。
②制事:管理事務,。
③有無之數(shù):指是否具有某種能力,。
④求:求取、招求,。
⑤征:征召,、征用。
⑥財貨:財物貨幣,。
⑦伺候:伺機,、等待。
【譯文】
凡是考察權(quán)變能力,,都是為了征召遠近人才,,使之歸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務,,一定要先考察他們之間的異,,以便區(qū)別他們言論的是非,。發(fā)現(xiàn)言辭的表面與實際的真?zhèn)危员懔私馑麄兊哪芰吞搶?。要先決定國家安危的基本大計,,并且決定君臣間的親疏關(guān)系,這樣再權(quán)衡估量長短輕重,。做完上面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揣度計謀和測驗才干;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征召,,就可以提拔,就可以重用,。運用言辭中的鉤箝之術(shù),,引誘他人主動表示歸順自己,或以激昂言論引誘從而控制對方得到實情,。引誘對方說順從己方的話,,是游說辭令,其特點是忽同忽異,。對于那些即使以鉤箝之術(shù)仍無法控制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威脅利誘,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蛘呤紫冉o敵人以反復的試探,,然后再對他們發(fā)動攻擊加以摧毀。有的人認為,,反復試探就等于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的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于是反復試探,。準備重用某些人時,,用財物或各種珠寶等給予試探,或者衡量,、考察對方才能,,確定去留的趨向以引誘出對方實情,或者發(fā)現(xiàn)對方的弱點箝制對方,,上述方法就是運用抵巇之術(shù)達到自己的目的,。

【原文】
將欲用之天下①,必度權(quán)量能,,見②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③,岨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④、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⑤,,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⑥,。
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quán)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⑦也。
【注釋】
①用之天下:把飛箝之術(shù)推廣運用到全天下,。
②見:意為識別,、鑒別。
③地形之廣狹:地理形勢的廣闊與狹窄。
④孰親孰疏:誰跟誰親密,、誰跟誰疏遠,。
⑤慮懷:思慮和希望。
⑥以箝求之:意為以引誘手法挾制住而求取對方說出心中所好,。
⑦飛箝之綴:這是飛箝術(shù)的運用與發(fā)揮,。
【譯文】
要將"飛箝之術(shù)"推廣運用于全天下,一定要揣度智謀權(quán)變與能力,,識別天道運行的興盛與衰落,,知曉地理形勢的廣闊與狹窄,山川險阻的險峻與平坦,,以及人民財富的多少,。諸侯之間的交往及與誰親密與誰疏遠,與誰友好,,與誰敵對,,心中意念具有何種思慮與愿望:要想詳細知道對方的意向和希望等,就必須要了解對方的好惡,,然后針對對方所最重視的問題進行游說,。用飛箝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所喜好的,然后再以誘導手法挾制住而求取對方,。
將飛箝之術(shù)運用于其他人,,就要觀察測試智慧才能、考察能力,、估量氣概聲勢,,把握關(guān)鍵要害之處,,以迎合對方或順應對方,,以箝制之術(shù)達到與對方協(xié)調(diào),以意念態(tài)度達到與對方融洽,。這是飛箝術(shù)的運用與發(fā)揮,。

【原文】
用之于人,則空往①而實來,,綴而不失②,,以究其辭??审槎鴱蘑?,可箝而橫,可引④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⑤,。雖覆,能復⑥,,不失其度,。
【注釋】
①空往:僅僅用語言贊美歌頌。
②綴而不失:連結(jié)而不失去,。意即把握好"實來"的好時機不要失去,。
③從:通"縱",與"橫"相對,。南北為縱,。
④引:引導。
⑤覆:回去,、回來,。
⑥復:恢復。
【譯文】
用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方面,,就用空洞贊美之辭套引對方得到實際情況,,把握好時機不要失去,以探究對方會說些什么,。并且跟對方保持緊密關(guān)系不可中斷,,以便借機研究對方言辭,進而加以控制,,使對方服從,。可以從縱的方面運用飛箝之術(shù),,可以從橫的方面運用飛箝之術(shù),,可引向東,也可引向西,,也可引向南,,也可引向北,也可引向反,,也可引向復,。雖如此,但是還是要小心,,不可喪失其節(jié)度,。

【評析】
語言交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語言使用得當,,就會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甚至語言行為可以吸引,、感染和控制一個人。
"飛箝"講的就是說服人的謀略,,即使用語言誘使對方說話,,然后以褒獎的手段箝住對方,使其無法收回,;"鉤箝"是一種說服辭令,,以忽同忽異的手法引誘對方說出與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一致的話,如再達不到目的就對對方進行威脅,,然后再反復試探,,或者先對對方反復試探,然后再摧毀其"防御",。鬼谷子先生認為,,游說他人,首先要使對方發(fā)言而又控制其發(fā)言,;并且運用誘導的言辭使對方一吐真情,,這樣在無形中就控制了他。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文】
凡趨合倍反①,,計有適合,。化轉(zhuǎn)環(huán)屬②,,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圣人居③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④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⑤,,以此先知之,,與之轉(zhuǎn)化。
【注釋】
①倍反:背逆,。倍,同"背",。"趨合倍反"指事物的"合"與"忤",。
②環(huán)屬:像環(huán)一樣連接無縫隙。環(huán),,指環(huán)狀東西,;屬,連接。
③居:處于,。
④揚聲:擴大聲望,。
⑤因之所多所少:此句意思為國家教化宜多或宜少的地方。
【譯文】
凡是要趨向合一或背叛分離,,都要施以與理相合的計謀,。變化轉(zhuǎn)移,像環(huán)一樣連接無縫隙,,而且各有不同的形式,。彼此反復相求,根據(jù)事情的實際作出處理,。所以圣人生存在世界上,,他們的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世人,,擴大影響,,宣揚聲名。他們一定會根據(jù)事物的變化,,觀察合適的時機,,根據(jù)國家教化宜多或宜少的地方,預先察知,、調(diào)整而使計謀隨之轉(zhuǎn)化,。

【原文】
世無常貴①,事無常師,。圣人常為無不為②,,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于計謀,,以之為主,。合于彼而離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術(shù)也,。用④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⑤,。必先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箝之術(shù)。
【注釋】
①貴:高貴,。
②無不為:無所不為,。
③離:背離。
④用:使用,。
⑤其用一也:它的功用是一致的,。
【譯文】
世間沒有永恒的高貴,事情沒有固定的模式,。圣人經(jīng)常作為而無所不為,,常聽天下,而無所不聽,。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計謀的原則,就應該以此作為主體,。雖然合乎別國君主的意思,,可惜卻背離自己君主的原則,這就叫作"計謀不兩忠",。其中必有順逆的道理存在,,既背叛自己君主,又忤逆別國君主,;既忤逆自己君主,,又背叛敵國君主,這就是"反忤之術(shù)",。將反忤之術(shù)運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據(jù)天下實際情況而運用它;用于治理邦國,,一定要根據(jù)邦國實際情況運用它,;用于治理家族,一定要根據(jù)家族實際情況運用它,;用于個人,,一定要根據(jù)自身才能氣概運用它??偠灾?,不論大小進退,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一定要先深謀遠慮,定下計策謀略之后再運用"飛箝之術(shù)",。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xié)四海、包①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湯②,、五就桀,,然后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③,,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非至圣人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④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zhì)⑤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⑥,。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注釋】
①包:包容,。
②湯:商湯王,。商朝第一個君主,,消滅夏王朝,重用伊尹,,推行善政,。
③殷:指商王朝。
④勞心:費心思,?!端牟繀部繁?勞心苦思"前脫一"非"字。
⑤材質(zhì):才能素質(zhì),。材,,才。
⑥知人:識別人,。
【譯文】
古代擅長反對和支持之術(shù)的人,,可以協(xié)和四海,包容諸侯,,可以驅(qū)置到忤合的境地,,然后設(shè)法變化、轉(zhuǎn)移形勢,,到最后利用這種勢力開創(chuàng)新王朝,。所以賢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湯,五次臣服夏桀,,之后才決定一心臣服商湯王,。姜太公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可是他對殷紂王卻無法理解,,之后才決定一心臣服周文王。這是關(guān)系到天命的地方,,所以伊尹和呂尚才歸順商湯和周文王而無所懷疑,。不是達到高深的圣人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不是勞費心思苦苦思索,,就不能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是全神貫注地觀察真實情況,,不能成就名聲,;才能氣質(zhì)不能足智多謀,不能進行軍事運籌,;忠厚樸實不能真切了解,,不能識別人。所以"忤合之道",自己必須估量自己的聰明才智,,看一看能力長短,、見識遠近,看哪一項不如他人,。如此既可以前進,,又可以后退,;既可以使其合縱,,又可以使其聯(lián)橫,這樣才能運用自如,。

【評析】
任何事情都是有正有反,、有順有逆的,人心的向背,、世道的正邪,、所趨是順還是逆,所為是好還是壞,,如此等等,,都是人生大的謀略。
"忤合"講的就是靈活應變的謀略,,鬼谷子先生認為世間的事物沒有永遠高貴的,,也沒有永遠居于權(quán)威地位的,圣人應該"無所不作",,"無所不聽",。主張"因事為制",善于"向背",,精于"忤合",。事情往往有正必有反,有順必有逆,,有利必有不利,,有直便有曲。政治家要善于從曲中見直,,從直中見曲,,從利中見不利,從不利中見利,。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揣諸侯之情,。量權(quán)不審①,,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②,。何謂量權(quán)?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財貨之有無,,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③?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④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cè)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謂權(quán)量。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⑤,,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失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⑥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于內(nèi)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注釋】
①審:詳細,、周密,。
②動靜:指隱匿變化的情況,。
③幾何:若干,多少,。
④知睿:智慧,。知,通"智",。
⑤極其惡也:使對方厭惡達到極點,。
⑥錯:通"措",措置,、安放,。
【譯文】
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度量天下形勢,,而揣摩諸侯實情,。度量天下形勢不周密,不知道諸侯強弱輕重虛實,;假如揣摩實情而不夠詳細,就不能知道全天下的時局變化,。什么叫作"衡量權(quán)勢"呢?答案是:度量大小,,謀劃多少。衡量錢財?shù)挠袩o,,預測百姓富足與缺乏,,富余或不足的程度如何;分辨地形的險峻平坦及哪里重要,,哪里危險,;謀劃思考哪里有優(yōu)勢,哪里不足,;君臣之間親密和疏遠的關(guān)系,,哪個賢明,哪個不足為謀,;賓客之間誰更聰明智慧一些?觀察天時運行何時帶來禍,,何時帶來福?與諸侯之間的關(guān)系誰能任用誰不可使用?老百姓聚散離合的民心所向如何,哪里安定,,哪里有危機?喜好什么,,憎惡什么?百姓的反叛如何察之?能夠了解以上這些情況的,就是善于度量形勢,。所謂揣摩實情: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就不能隱瞞實情,;又必須在敵人最恐懼的時候,前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隱瞞實情,;情欲必然喪失于變化,。情感受到了觸動卻不能體現(xiàn)好惡喜懼的變化,就暫且擱置不與他深談,,而另外問他所親密的人,,了解他情感所依托的根據(jù)。對那些情緒在內(nèi)心發(fā)生變化,,而在行動上有所表現(xiàn),,必須經(jīng)常憑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去了解他所掩飾的情況。這就是揣測靈魂深處實情的方法,。

【原文】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quán)量;說人主①,,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shù)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②,、圣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③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④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⑤,。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后論之也,。
【注釋】
①說人主:向人主獻說陳情。
②先王之道:古圣君王的法則,。
③本:基本原則,。
④時其:選擇良機。
⑤生事美:意為成事之美,。
【譯文】
謀劃國家事務的人,,必須詳細審察形勢變化;在向君王獻說陳情時,,就應該詳細揣測實情,。謀略計策、考察情欲必然要用這種策略,。懂得揣術(shù)的道理并加以運用,,就可以達到"貴"、"賤",、"重",、"輕"、"利",、"害"、"成",、"敗"各種目的,,這都是運用揣術(shù)的結(jié)果。所以雖然有古圣君王的法則,,極高明的智慧謀略,,不采用揣情的方法,那些隱藏的實情就無法獲得,。這是謀略中的原則,,而且是游說的基本原則。常有事件發(fā)生在人的心中,,人卻不能預先知道,。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能觀察到,那是最難的,。所以說揣情最難以把握,,最難以掌握時機。所以當昆蟲蠕動時,,都有它們自己的利害關(guān)系存在,,因此發(fā)生變化,,都會有細微變化預示形勢的發(fā)展。這些揣情的方法要經(jīng)過加工整理成為華彩辭章,,在以后論述,。

【評析】
鬼谷子先生認為,揣情測意而游說的人,,要趁對方高興時前往,,這樣就能完全了解其欲念。"揣"篇講的是關(guān)于"揣度"的謀略,,即要在敵人最高興的時候去刺激他們的欲望,,利用其欲望來刺探實情;對方有了欲念,,就無法隱藏其性情,。另外,還要利用對手最害怕的時機,,去加劇其恐懼,,從而探到實情。也可以趁對方不高興時前往,,那么就能完全了解其仇惡,。對方有了仇惡,也沒法隱藏其性情,。
鬼谷子先生還認為:如果對方有所觸動但仍然固執(zhí)不變,,就暫且避開話題,或者暫且不與他說話,,暫停一刻后,,再與他拉家常,就能知道其內(nèi)心所想,。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術(shù)也。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①,。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②,內(nèi)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③。故微而去④之,,是謂塞窖,、匿端⑤,、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⑥,。
【注釋】
①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及其外在表現(xiàn)是揣測的主要對象。
②測而探之:估測然后探究其中奧妙,。
③必有為之:一定有所作為,。
④去:排除。
⑤端:頭緒,。
⑥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在這里揣摩,,在那里顯現(xiàn),互相呼應,,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成的,。
【譯文】
所謂"摩"就是揣測的權(quán)術(shù);所謂"內(nèi)符"就是揣摩之后的內(nèi)部反應,。運用摩術(shù)有一定法則,,而且這個法則是在隱密中進行。當初步揣摩時,,必須有一定的目的,然后進行偵察刺探,,其內(nèi)部必然暗合呼應,。呼應時,必然有一定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適當?shù)丶右耘懦?,就是所說的堵塞地窖、隱匿頭緒,、藏匿形貌,,而別人不知曉,所以能夠使事情成功而沒有憂慮,。在這里進行"揣摩",,使對方發(fā)生"內(nèi)符",,兩相呼應,那就沒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成功的了,。

【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勝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③,。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④,,不知其所以利;積善⑤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⑥;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⑦,,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注釋】
①主事日成:所進行的事情日漸成功,。
②主兵日勝:領(lǐng)兵打仗日漸勝利。
③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這一句是繼續(xù)論述圣賢之人善于揣摩而成事,,意謂圣人深謀遠略于隱密之中,。
④安之:安然、安寧,。
⑤積善:積累善行,。
⑥其所以然:是這個樣子的原因。
⑦不知所以服:不知道為什么服從,。
【譯文】
古代善于揣摩的人,,就如同拿著釣鉤來到深淵釣魚一樣,,只要他把帶有魚餌的釣鉤投進深淵,就必然能釣到大魚,。所以說:"所進行的事情日漸成功而別人卻不知道,,所指揮的軍事行動達到了目的還沒人感到恐懼。"圣人深謀遠慮于隱密之中,,像神道玄妙,,所以才被稱為"神",事情成功,,昭然若揭,,故而稱作"明"。所謂主事日成的人,,就是積有暗德的具體表現(xiàn),;而百姓安寧,卻不知道其中的好處,,這就是積有善行的具體表現(xiàn),。假如百姓以此為正道,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話,,那就可以把天下比作神明,。領(lǐng)兵打仗日漸勝利,能戰(zhàn)勝于無形之中,,不發(fā)生激烈沖突,,不耗費精力,而百姓不知道為什么能服從,,不知所畏,,而且把天下比作神明。

【原文】
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fā)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②,。故圣人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③,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于周密④,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⑤,,此三者然后能之。
【注釋】
①其摩者:指"摩"的方法,。
②卑者,,諂也:謙卑,是為了諂媚,。
③皆有之:都能運用,。
④莫難于周密:沒有比周詳、縝密更難的,。
⑤必成:必定要成功,。
【譯文】
在進行"揣摩之術(sh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聲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義說服的,,有用利害誘惑的,,有用謙卑套取的。平,,就是平靜,;正,就是正直,;喜,,就是喜悅;怒,,就是鼓動,;名,就是發(fā)揚,;行,,貴在成功;廉,,就是簡潔,;信,就是明了,;利,,就是求取,;卑,,是為了諂媚。因此圣人所單獨使用的"揣摩之術(shù)",,眾人也都能明了,。然而運用不成功,就是運用得不當,。所以謀劃沒有比縝密更難的,,游說沒有比全部被聽從更難的,事情沒有比必定能成功更難的,。只有做到這三個方面的人才算是有才能,。

【原文】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①也,,故曰或結(jié)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數(shù),故曰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也②。說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③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于勢譬猶是也,。此言內(nèi)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④,。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注釋】
①說:游說。
②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指道理,、術(shù)數(shù),、天時三者相配合。
③注:倒入,。
④獨行之道:志向高尚,,不隨俗浮沉之人才能掌握的揣摩之術(shù)。
【譯文】
因此謀劃一定要周密,,一定要選擇意趣相投的人進行游說,,所以結(jié)交要親密無間。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然要跟揣摩之術(shù)相合,,所以說"道理、權(quán)術(shù),、天時三者合一才能成事",。事物都歸屬各自的種類,抱著柴去救火,,干燥的部分先燃燒,,平地上倒水,低洼地方先濕,。這就是物類互相呼應的道理,,在這種情勢下那是必然的結(jié)果。這里說的內(nèi)心反應與外面揣測相適應也是這樣,所以說揣測時把握各類事物的相同點,,哪里有不呼應的?根據(jù)其情欲意向揣摩,,哪里有不被聽從采納的?所以說"只有圣人才能施行揣摩之術(shù)"。至于那些精通關(guān)節(jié)的人,,都不可以坐失良機,;他們都是功成不居的圣人。時間一久他們就可以達到改變世界的目的,。

【評析】
揣摩人心,,這是鬼谷子的重點戰(zhàn)術(shù)。"摩"篇講的謀略是,,要像釣魚一樣"摩意",,一次次地去引誘其作出反應,耐心地等待其上鉤,,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成功,。揣摩一個人,就是要不斷地試探和刺激對方,,使他的真情實意暴露無遺,。這時應略微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的樣子,這就叫做匿影藏形,、隱性埋情而不被對方察知,,所以能夠成就大事而無禍患。鬼谷子先生崇尚陰道陽取,,他認為:古代善于揣情摩意的人,,就像在深澤大湖垂釣的老翁,投餌藏鉤,,必能釣到大魚,。這就叫做:做事很快要成功了,人們還不知不覺,;打仗很快要勝利了,,敵人還蒙在鼓里,不知畏懼,。

 

鬼谷子權(quán)篇第九

【原文】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①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②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③也,;卻論者,,釣幾也。佞言者,,諂而干忠,;諛言④者,博而干智,;平言者,,決而干勇;戚言⑤者,,權(quán)而干信,;靜言者,反而干勝⑥,。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注釋】
①假之:假借以說服人。
②輕論:輕視言論,。
③卻論:反對論調(diào),。
④諛(yú)言:諂媚,以不實之辭奉承人,。
⑤戚言:憂愁的言論,;戚是憂的意思,。
⑥反而干勝:自己有不足卻指責他人從而求取勝利。
【譯文】
游說,,就是勸說別人,;勸說人,就是資助人,。帶有裝飾性的說詞,,都是不真實的謊言;不真實的謊言,,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所謂進退應對,必須有伶俐的外交口才,;所謂伶俐的外交口才,,乃是一種輕浮的言辭。具有義理的言論,,必須闡明真?zhèn)?;闡明真?zhèn)危菫榱朔蠎?。指責的言辭,,是反對的言論;反對的言論,,是誘導對方隱藏的細微之處,。花言巧語,,是以諂言來求取忠名,;以不實之辭來奉承人,是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來求取智慧之名,;平實的言語,,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憂愁之言,,是運用計策求得信任,;裝飾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責他人求取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來鉆別人欲望空子的就是諂媚,;用很多美麗辭藻來夸張的就是吹噓,精選謀略而獻策的人就是攬權(quán),;即使舍棄也無疑慮的就是果決,,自己不對反而責備他人的就是背叛。

【原文】
故口者,,幾關(guān)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奸邪①,。故曰參調(diào)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②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③,;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④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⑤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⑥",,言有曲故也。
【注釋】
①窺間奸邪:察知發(fā)現(xiàn)奸詐邪惡,。奸邪:奸是惡,,邪是不正。
②翱翔:鳥在高空飛舞,。此處指言辭縱橫自如,。
③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泛指各種色彩,。
④往:前往,。
⑤不通:不通達、不可溝通,。
⑥眾口鑠金: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鑠:熔化金屬。
【譯文】
口,,是言語發(fā)出之處,,是用來宣布或閉鎖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維的輔助,,可以察知發(fā)現(xiàn)奸詐邪惡,。所以說:"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就會走向有利的道路。"所以煩瑣的言辭不能紊亂,,言辭縱橫自如而不迷亂,,言辭形式或內(nèi)容有改變而不危險,重要的在于抓準要點,,掌握規(guī)律,。所以對色彩感覺不敏銳的人,不能給他欣賞各種色彩,;對聽覺不敏銳的人,,不能跟他談論音樂。所以不能前去游說他,,是因為他暗滯,,不值得開啟;不能前去游說他,,是因為他淺薄,,沒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達,,故而不能成就大事,。古人有句話說:"嘴是用來吃東西的,不可以發(fā)言,。"因為說話容易犯忌,,這就是所謂的眾口鑠金,是形容言語容易偏邪不正,。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①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②,;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③之捍也,,必以堅厚④,。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用其用⑤也。
【注釋】
①舉事:辦事,、行事,。
②工:擅長、善于,。
③介蟲:指有甲殼的蟲類,。
④堅厚:指堅固厚實的甲殼,。
⑤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該用的游說術(shù),。
【譯文】
人之常情,,進行游說希望能被采納,辦事就希望能成功,。所以一個聰明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用愚魯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處,而用愚魯人的巧處,,因此自己永遠遇不到困難,。當說到對方的長處時,就要發(fā)揮對方的長處,;當說到對方的短處時,,就回避對方的短處。所以甲蟲保護自己,,充分利用堅硬的甲殼,。有毒刺的蟲采取行動,一定要用它的毒刺,??梢娗莴F也知道用它們的長處,而進言的人更要知道用他該用的游說術(shù),。

【原文】
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①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②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③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④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過者言,依于銳,。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⑤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曰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注釋】
①不神:不精神,。
②妄動:草率行動,。
③利:有利。
④賤:地位低下,。
⑤教:教導,。
【譯文】
所以說,言辭有五種,,即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氣而精神不足的言辭,;怨言,就是哀怨斷腸而沒有主見的言辭,;憂言,就是關(guān)閉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辭,;怒言,,就是草率決定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領(lǐng)的語言,。以上這五種外交言辭,精煉之后才可以使用,,便利之后才可以推行,。所以跟智者說話時,要依靠淵博;跟拙者說話時,,要依靠詳辯,;跟辯者說話時,要依靠簡單,;跟貴者說話時,,要依靠氣勢;跟富者說話時,,要依靠高雅,;跟貧者說話時,要依靠利害,;跟賤者說話時,,要依靠謙敬;跟勇者說話時,,要依靠果敢,;跟有過失的人說話時,要依靠敏銳,。所有這些都是待人接物之術(shù),;然而很多人卻背道而馳。因此跟聰明的人說話就要用這些來加以闡明,,跟不聰明的人說話就要用這些來進行教誨,;然而事實上卻很難做到。所以言談有多種方法,,事物有多種變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談,也不會失去方法,,事情不會錯亂,。整日不言談,不變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紊亂,。聽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辭要巧妙,,這樣才能處處成功。

【評析】
本篇講的是游說的謀略,,鬼谷子先生認為:說話穩(wěn)健的人,,透出果敢和勇氣;言語充滿憂慮的人,,會權(quán)衡利弊而令人信任,;說話雍容鎮(zhèn)靜的人,辯論反而能取勝。"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鬼谷子先生指出:"與聰明人說話,要依于博大精深,;與淵博的人說話,,要依于邏輯思辯;與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說話,,要依于簡明扼要,;與高貴者說話,要依于宏大的氣勢,;與富人說話,,要依于高雅;與窮人說話,,要依于利益,;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依于謙虛,;與勇敢的人說話,,要依于果敢;與有過失的人說話,,要依于進取,。"這是鬼谷子的九大說話原則,它們至今仍閃爍著光輝,。鬼谷子的弟子張儀,,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巧于言語,,古今聞名,。

 

鬼谷子謀篇第十

【原文】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②,,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③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④則親,相損則疏,,其數(shù)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⑤,。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⑥也。
【注釋】
①因:依據(jù),、憑借,。
②奇不知其所壅:奇計是沒有什么可以壅蔽的。
③度材,、量能,、揣情:度量才干,、能力,揣測實情,。
④益:有益,、有利。
⑤因以制于事:因而用來制約事物,。
⑥數(shù):數(shù)術(shù),。
【譯文】
各種謀略規(guī)劃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定要弄清事物的起因,,把握有關(guān)的實際情況,。弄明白實情,就可以確立"三儀"標準,。所謂"三儀",,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者相輔相成才能產(chǎn)生奇跡,而奇跡是沒有什么壅蔽的,,這是自古以來就被遵從的規(guī)律,。所以鄭國的人挖掘玉石,用安裝有指南針的車子裝載,,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度量才干、能力,,揣測實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所以凡是觀念相同而又親密的人,,必然是在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凡是欲望相同而又互相疏遠的人,必然是只在一方面很成功的人,。假如同時受到憎恨可又互相親密,,一定是都受到損害;同時受到憎恨卻又互相疏遠,,是只有一方受害,。所以假如能互相有好處就感情親近,反之,,假如互相有壞處感情就疏遠,,這都是常常發(fā)生的事情,同時這也是判斷異同,,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所以墻壁都是由于有裂痕才崩毀,,而樹木都是由于蛀蟲毀壞了枝節(jié)才折斷,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事物變化會生出事端,有事變就生出計謀,,有計謀就會有籌劃,,籌劃產(chǎn)生議論的基礎(chǔ),議論產(chǎn)生學說,,學說產(chǎn)生進退,,進退確立規(guī)章制度,因而用來制約事物,。由此可見各種事物遵循一個道理,,各種道理遵循一個法度。

【原文】
夫仁人輕貨①,,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②,,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③,,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④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⑤,。故為強者積于弱也,,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行也,。
【注釋】
①貨:財物,。
②難:災難。
③達于數(shù),,明于理:通達數(shù)術(shù),,明白事理。
④易蔽:容易被蒙蔽,。
⑤是因事而裁之:根據(jù)事情不同特點予以巧妙裁奪,。
【譯文】
一個有德行的君子,,自然會輕視財貨,因此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一個勇敢果斷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困難,,因此不能用憂患來恐嚇他們,,反而要讓他們鎮(zhèn)守危地;一個具有智慧的聰明人,,他們通達一切事理,,因此不能用誠實來強迫他們,而是應該用講道理跟他們相處,,同時也可以使他們建立功業(yè),;這就是所謂仁德、勇士,、才者的"三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蒙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害怕,,貪婪的人容易受誘惑,。這些要根據(jù)不同特點巧妙裁奪。所以強大是由弱小積聚而成,,有余是由不足積累而成,,這是道術(shù)的體現(xiàn)。

【原文】
故外親而內(nèi)疏①者說內(nèi),,內(nèi)親而外疏②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③,因其惡以權(quán)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④,,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⑤,,結(jié)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注釋】
①內(nèi)疏:內(nèi)心疏遠,。
②外疏:表面疏遠。
③因其勢以成之:根據(jù)對方形勢予以成就,。
④微而證之:稍微引據(jù)證實,。
⑤私不如結(jié):心的結(jié)合要比私來得好。
【譯文】
所以表面親近而內(nèi)心疏遠的要從內(nèi)心著手進行游說,,內(nèi)心親近而表面疏遠的要從外表入手游說,。因而,要根據(jù)對方的疑惑來改變,,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推移,,更根據(jù)對方的說詞來歸納,根據(jù)對方的趨勢來組織,,根據(jù)對方的缺陷來權(quán)衡,,根據(jù)對方的憂患來排斥。揣摩之后加以威脅,,抬高之后加以策動,,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瑞之后加以驗合,;擁護之后加以堵塞,,騷亂之后加以迷惑,這就叫作"計謀",。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隱密,隱密不如同心相結(jié),,親密無間,。循常理不如出其不意,奇計一出則不可阻止,。所以向人君游說的人,,必須先談論奇策;同理,,向人臣游說時,,必須先進行私交,。

【原文】
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①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②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③制于人。制人者握權(quán)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④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⑤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于此義者,,則可與言,。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
【注釋】
①惡:厭惡。
②貌:面貌,、容貌,,也指外形、外表,。
③見:表示被動,,相當于"被"。
④所以自為:這是為自己去做,。
⑤忠,、信、仁,、義:忠心,、誠實、仁愛,、道義,,這是古代基本的道德法則。
【譯文】
關(guān)系很親密而說的話卻又很見外,,就會被疏遠,;關(guān)系很疏遠而說的話又很深入就會有危險。不要將別人所不樂意接受的強加于人;不要將別人所不知道的,,去教訓別人,。別人有所喜愛,可以學習迎合他的興趣,;別人有所憎惡,,回避而不要言及,所以用隱密的方法進行,,然后公開地收獲,。所以要去除某事就可以放縱它,放縱的目的在于尋找可乘之機,。那些不輕易喜形于色的人,,可以將大事托付給他??芍牡娜?,就可以任用;不能知心的人,,深謀遠慮的人不會任用他,。所以說:"為政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可以被人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手握大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被人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tǒng)治者。因此君子立身處世之道是屬于陰,,小人的立身處世之道是屬于陽,。有智慧的人成事比較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比較困難,。由此看來,,國家滅亡就很難復興,國家騷亂就很難安定,;然而無為和智慧最為重要,。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才干是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施展才智如果可行,,選擇事情去做,這是為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選擇事情去做,這是為別人去做,。所以前代君王做事貴在隱秘,。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于高和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隱和匿。并非單純的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努力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假如能徹底認清此種道理的真諦,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fā)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guān)系。

【評析】
"謀"篇講的是鬼谷子謀略的專篇,,鬼谷子謀略可分為謀政,、謀兵、謀交,、謀人四個方面,。也可分為上謀、中謀,、下謀,。上謀是無形的謀略,它使事情成功但不為人所知,。中謀是有形的謀略,,它幫助成就事業(yè)但留下痕跡,不過,,因為用得巧妙,,大家都稱贊它,。下謀是迫不得已所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濟困,但費力傷物,。以上三種計謀,,相輔相成,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方案,,也就是奇謀,。奇謀既出,所向披靡,,自古而然,。鬼谷子認為最高明的謀略是在暗中進行的,但要公開奪取成果,,稱之為"陰道而陽取",。認為圣人之道在于"陰"。"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認為"謀不能兩忠",,忠于一主,,必忤于另一主。主張:只有"通達計謀,,以識細微,,"以便"經(jīng)起秋毫之末,揮之太山之本",。認為"謀必欲周密",,并且最難做到周密。崇尚用奇計,,認為"正不如奇",。認為只有"奇",才能流行不止,。主張:"必先謀慮",,計定而后才能用術(shù)。所以說,,天地的演化,,在于高深莫測;圣人的謀略,,在于隱蔽不露,。不但使用忠信仁義,其他手段也可用,,只要是人間正道,。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原文】
為人凡決物①,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害至于誘也,,終無惑,。偏②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③,。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④,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⑤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注釋】
①決物:決斷事情,。
②偏:不正,。
③失:過錯、過失,。
④度以往事:憑過去的事去揣度,。
⑤從福:追求幸福,。
【譯文】
大凡為人決斷事情,一定是因為有了疑惑,。那么要解決這些,,一定要借助于有疑問的人,都希望得到幸福,,而不希望得到憂患,。對于那些有害的事即使有什么東西引誘,也不要陷于迷惑,。決斷應該有利益,,失去利益就不會被接受,這就必須依據(jù)謀略,。假設(shè)一個從事善事的人,,卻在暗中做壞事,那我們就可以不接受他的言行,,如此就會使雙方的關(guān)系疏遠,。因此,如果容忍那些人損害自己的利益,,容忍他們制造災害,,那就是在決斷事情上的失誤。圣人所以能夠完成大事業(yè)的因素有五個:有用陽道來感化的,,有用陰道來懲治的,,有用信義來教化的,有用愛心來袒護的,,有用廉潔來凈化的,。君道是為守常而努力,臣道是為進取而努力,;君道無為而以平明為主,,臣道有為而以機要為主,所以必須運用這四者小心謹慎進行,。于是猜測以前的舊事,,以便和未來的新事互相驗證,再參考平素的言行,,如果一致就能作出決定,。于是根據(jù)過去的事加以揣度,運用將來的事情進行判斷,,再以平素作為參考,,可行就作出決斷;不用勞費心力就能成功,,可行就作出決斷,;要勞費心力遭受辛苦,,然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行就作出決斷,;消除禍患,,可行就作出決斷;追求幸福,,可行就作出決斷,,所以判定實情解決疑難是各種事物的關(guān)鍵,撥亂反正以決定成敗,,是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先代君主用蓍草和龜甲來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評析】
本篇講述了六個"可決策":明了歷史上的紛亂斗爭,,預測未來的發(fā)展變化,,參考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情,就可決策,;上司美名遠播,,但他現(xiàn)在陷于危難,可幫助決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功,,可以決策,雖費力勞神,,但不這樣做不行,,也可以決策,此時不過是下策而已,;能夠為人排憂解難,,則可決策;能夠使福從天降,,則可決策,。鬼谷子說:決策,,是萬事萬物的關(guān)鍵所在,。真是至理明言!鬼谷子還講了五種決策方案:有時以正大光明的德行感化人,,有時以隱藏不露的機關(guān)懲罰人,有時以信義道德教導人,,有時讓人民蒙蔽無知,,有時讓人民樸素無欲。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正靜,,其被①節(jié)無不肉②,。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③,,以待傾④損,。有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⑤,,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并進,,則明不可塞⑥,。有主明。
【注釋】
①被:及,,達到,。
②肉:肥滿。
③虛心平意:內(nèi)心謙虛,,意志平和,。
④傾:倒塌、覆滅,。
⑤以天下之目視者: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
⑥塞:堵塞、蒙蔽,。
【譯文】
如果一個人能安,、徐、正,、靜的話,,那么他的修養(yǎng)自然能達到應有的境界,這是毫無問題的,。如果善于合作而不能安靜,,就要心平氣和地等待變化,以恢復安靜,。
眼睛要明亮,,耳朵要敏銳,心智要敏捷,。為人君的,,假如用天下的眼睛來看,那就沒有什么看不見的,;假如用天下的耳朵來聽,,那就沒有什么聽不見的,;假如用天下的思想來思考,那就沒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天下人心聚于一處,,就像車輪一樣并排前進,那么君主的眼睛就不會被蒙蔽,;可見君主要明察天下了解百姓疾苦才行,。

【原文】
德之術(shù)曰:"勿堅而拒之①。"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②,。高山仰之可極③,深淵度之可測,。神明④之位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歟!有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⑤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⑥干君?有主賞,。
【注釋】
①勿堅而拒之: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
②拒之則閉塞:拒絕采納臣民的進言,,那民心必然離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通路閉塞。
③可極:可看到頂點,。
④神明:謂無所不知,,如神之明。
⑤驗:和證據(jù)互相對照,,以便明了真相,。
⑥奸者:邪惡、狡詐的人,。
【譯文】
接受聽言的方法:"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采納進言,,民眾就會守衛(wèi)君主,,拒絕進言,就會阻礙君主視聽。仰望高山可以看到山頂,,測量深淵可以測到淵底,;然而神明的心境是正靜的,那是絕對沒辦法測出高深的,,可見君主必須廣泛采納廣大民眾的意見,。
使用獎賞的原則貴在守信,,使用懲罰貴在公正,。獎賞貴在守信,一定要用耳聞目睹的事實來驗證,。那些不能聽到或見到的,,也是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發(fā)生影響。至誠在于天下暢通,,要讓百姓知曉,,猶如有神明君主保佑一樣。又何懼奸邪之徒冒犯君主呢?因此君主一定要信賞必罰,。以上主賞,。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心為九竅②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③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圣人用之,,故能賞之④,。因之循理,固能久長,。有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⑤,。家于其無常也,內(nèi)外不通,安知所開⑥?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有主周。
【注釋】
①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指應知天時、地利,、人事,。
②九竅:就是口、兩耳,、兩眼,、兩鼻孔、二便孔等,,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而稱為"七竅",。竅:小孔、洞,。
③為善:做好事,。
④圣人用之,故能賞之:用之,,任用他們,。賞之,疑為"掌之",。
⑤亂:叛亂,。
⑥開:原意為開門,這里指開放而引起的變化,。
【譯文】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關(guān)系也應知曉,還應知熒惑星運行到了何處,??梢娋鞯陌l(fā)問必須針對天時、地利,、人和,。
心是九竅的統(tǒng)治者,君主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就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就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jù)臣民來朝見的思想,,斟酌實際情形而給予賞賜,如此就不會勞民傷財,。依據(jù)遵循事理,,所以能夠長久。以上主因,。
為人君的必須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道理,,如果君主不通人情道理,那么群臣就會發(fā)生騷亂,。人間沒有一點聲音是不正常的,,對內(nèi)對外都沒有交流,,又怎能知道天下大事的演變呢?開放或封閉使用不當,,就無法發(fā)現(xiàn)善政的根源,可見為人君者必須普遍通曉事理,。以上主周,。

【原文】
一曰長目①,二曰飛耳②,,三曰樹明③,。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有主恭,。
循名而為④,實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⑤則生于實,,實生于理,,理生于名實之德⑥,德生于和⑦,,和生于當,。有主名。
【注釋】
①長目:眼睛看很遠,。
②飛耳:耳朵聽很遠,。
③樹明:明察事物,。
④循名而為:采取符合名分的行動。
⑤當:適合,、恰當,。
⑥德:道德。
⑦和:和諧,、協(xié)調(diào),。
【譯文】
一個叫"千里眼",一個叫"順風耳",,一個叫"樹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也就是在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中,,這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不變更,,可見君主所用來觀察天下的就是千里眼、順風耳和萬靈心,。
遵循名分去做,,實際就安全而完好。名和實互相依托,,反過來又合于情理,。所以說:名分誕生于實在,實在誕生于真理,。真理誕生于名實相符的道德之中,,而道德誕生于和平之中,和平誕生于適當,??梢娋鞅仨毑扇∏∪缙浞值氖侄巍?/font>

【評析】
鬼谷子先生認為:"養(yǎng)志是由于欲望不能都得以實現(xiàn),,需要養(yǎng)志以通達,。要求為人君者必須做到:安徐正靜的境界;高瞻遠矚,,耳聰目明,;善于聽取各種言辭;賞罰必正,;善于統(tǒng)領(lǐng)百官,,遵循為政之理;思維周密,,洞察隱微,。所謂柔順處事,,指順應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以行動。"老子說:"知道規(guī)律,,叫做明",,"知道規(guī)律,所以能包容萬物,。能包容萬物,,所以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所以天下歸服,。天下歸服,于是順應了自然,。順應了自然這才是處世之道,。掌握了處世之道,就能長治久安,,終身不遭危險",。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鬼谷子》捭闔第一   
譯 文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xiàn)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fā)生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關(guān)鍵,,揭示事物變化的征作兆,,從而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  
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馳,,或者緊張。  
所以,,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于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區(qū)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能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  
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愿。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后再反復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后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  
或者開放,,使之顯現(xiàn),;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xiàn),,是困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  
要區(qū)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并區(qū)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保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guī)律,。  
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shù)量,。圣人會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shù)量,,圣人會為此而自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  
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nèi)部對立的各方面發(fā)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jié)束使萬物發(fā)展變化,。  
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xiàn)。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xiàn),,是游說活動的一種形態(tài),。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種變化,事物的吉兇,,人們的命運都系于此。  
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的把守這個關(guān)口,,以控制出入,。  
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fā)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諧調(diào),,開放與封閉才以有節(jié)度,,才能善始善終。  
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欲等,屬于“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戳,、誅罰等,屬于“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  
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游說,;凡是那此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  
關(guān)于開放和封閉的規(guī)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給從陰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么不能出去,沒有什么不能進來,,沒有什么辦不成的,。  
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nèi)”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有疆界。  
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陰的方面,,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顯出;陰的方面,,隨行潛入,。陽的方面,環(huán)行于綹和開端,;陰的方面,,到了極點顯就反歸為陽。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凡是憑陽氣行動的人,,道德就與之相生;凡是憑陰氣而靜止的人,,形象就與之相成,。用陽氣來追求陰氣,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陽氣來結(jié)納陽氣,,要用外來約束,。陰陽之氣相追求,是依據(jù)并啟和關(guān)閉的原則,,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異,,是天地的門戶,。  
------------------------------  
《鬼谷子》反應第二  
譯 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圣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fā)展變化相吻全,。  
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了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是要反復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圣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jù)別人的言談來他的辭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復詰難,其應對之實就要出現(xiàn),。  
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tài),,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guī)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  
然后以無形的規(guī)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開網(wǎng)捕野獸一樣,要多設(shè)一些網(wǎng),,聚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事上,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是釣人的“網(wǎng)”,。  
但是,如果經(jīng)常拿著“網(wǎng)”去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常的規(guī)范,,這時就要變換方法,用“法象”來使對手感動,,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而控制對手,。  
自己返過去,,使對手返回來,所說的話可以比較類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數(shù),。向?qū)κ忠辉僖u擊,反反復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這些不必再懷疑,。  
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改變鬼神,從而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很得當,,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況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心里底數(shù)就不全面,。  
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要想了解對方的內(nèi)情,,就要善于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響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jié)果,。  
或者由于 這個原因,或者由于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分辨真?zhèn)?,了解異同,,以分辨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shù)?;顒?、停止,應該說,、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xiàn)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都要事先確定法則,。  
用逆反心理來追索其過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這種反聽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jù)輕微的征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像螣蛇一樣迅速,,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  
所以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象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就像陰變陽,又像陽轉(zhuǎn)陰,、像賀變方,,又像方轉(zhuǎn)賀一樣自如。  
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圓略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來戰(zhàn)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后,,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統(tǒng)帥別人也無法步調(diào)一致。做事沒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確定斗爭策略,再以此來統(tǒng)領(lǐng)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才要以稱為“天神”,。  
------------------------------  
《鬼谷子》內(nèi)楗第三  
譯 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jié),或者靠道德相連結(jié),,或者靠朋黨相連結(jié),,或者靠錢物相連結(jié),或者靠藝術(shù)相連結(jié),。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領(lǐng)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回,,誰也沒法阻止它,。  
所謂“內(nèi)”就是采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  
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思想。  
以道術(shù)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后再來進言,支適應形勢,。  
凡是內(nèi)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于變化來求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于變化的的,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qū)使鬼神,,附合陰陽,牧養(yǎng)人民,。  
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留于表面親近,,而背地里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  
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和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的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扣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下與決策都相合,,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  
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的人,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  
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圣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之明來源于道德,、仁義,、禮樂、忠信和計謀,。首先摘了《詩經(jīng)》和《書經(jīng)》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討論就任還是離職,。  
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nèi)部,要想離開現(xiàn)職,,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nèi)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  
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  
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yè)和積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這叫做“鞏固內(nèi)部團結(jié)”,。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zhí)己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  
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shè)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huán)旋轉(zhuǎn)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  
------------------------------  
《鬼谷子》抵戲第四  
譯 文  
萬物都有規(guī)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對立的兩方面,。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了解;有時互相距離很遠,,卻彼此熟悉,。  
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是因為經(jīng)常往來,互相體察,。  
所謂“戲”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會由小變大,。在裂痕剛剛出現(xiàn)時,,可以通過“抵”使其閉塞,可以通過“抵”,,使其停止,,可以通過“抵”使其變小,可以通過“抵”使其消失,,可以通過“抵”而奪取器物,。這就是“抵”的原理。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當事物出現(xiàn)危機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單獨知道它的功用,按著事物的變化來說明整理,了解各種計謀,,以便觀察對手的細微舉動,。  
萬事萬物在開始時都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量發(fā)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當圣人將行政向外推行時,,奸佞小人的一切陰謀詭計,都會被排斥,,可見抵原來是一種方法,。  
天下動亂不止,朝廷沒有賢明的君主,,官吏們沒有社會道德,。小人讒言妄為,賢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來,,一些貪圖利祿,奸詐虛偽的人飛黃騰達,,君主和大臣之間互相懷疑,,君臣關(guān)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離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萌芽的裂痕”,。  
當圣人看到萌芽的裂痕時,就設(shè)法治理,。當世道可以治理時,,就要采取彌補的“抵”法,使其“”得到彌合繼續(xù)保持它的完整,,繼續(xù)讓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時,就用破壞的“抵”法,,徹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蛘哌@樣“抵”,,或者那樣“抵”;或者通過“抵”使其恢復原狀,,或者通過“抵”將其打破,。  
對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采取彌補的“抵”法,繼續(xù)保持它的完整;三王從事的大事就是因為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就用破壞的“抵”法,,徹底打破并占有它。  
諸候之間互相征伐,,斗爭頻繁,,不可勝數(shù),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善于運用不同“抵”法斗爭的諸候才是強者,。  
自從天地之間有了“合離”、“終始”以來,,萬事萬物就必然存在著裂痕,,審不可不研究的問題。  
要想研究這個問題就要用“捭闔”的方法,。能用這種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  
當世道不需要“抵"的時候,,就深深地隱居起來,以等待時機,;當世道有可以“抵”時,,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可以督查,,有所依據(jù),、有所遵循,這樣就成了天地的守護神,。  
------------------------------  
《鬼谷子》飛箝第五  
譯 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謀和測量人的才干,,就是為了吸引遠處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造成一種聲勢,,進一步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qū)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了解對內(nèi),、外的各種進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決定事關(guān)安危的計謀,。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  
然后權(quán)量這些關(guān)系,,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進行研究,進行探索,,使之為我所用,。  
借助用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然后通過恭維來鉗信對手,。  
鉤鉗之語是一種游說辭令,其特點是忽同忽異,。  
對于那些以鉤鉗之術(shù)仍沒法控制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然后再對他們攻擊加以摧毀。  
有人認為,,反復試探就等于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于是反復的試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白壁和美麗的東西,,以便對他們進行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chuàng)造態(tài)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制對方,在這個過程中要動用抵之術(shù),。  
要把“飛鉗”之術(shù)向天下推行,,必須考核人的權(quán)謀和才能,觀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險陰的難易,,以及人民財富的多少。  
在諸候之間的交往方面,,必須考察彼此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究竟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要詳細考察對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們的好惡,,然后針對對方所重視的問題進行游說,再用“飛”的方法誘出對方的愛好所在,。最后再用“鉗”的方法把對方控制住,。  
如果把“飛鉗”之術(shù)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對方的實力,,估計對方的勢氣,,然后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進而以“飛鉗”之術(shù)達成議和,,以友善的態(tài)度建立邦交,。這就是“飛鉗”的妙用。  
如果把“飛鉗”之術(shù)用于他人,,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通過這樣連續(xù)行動,來考察游說的辭令,。  
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合縱,,也可以實現(xiàn)連橫;可以引而向東,,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還,,也可以引而復去。雖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謹慎,,不可喪失其節(jié)度。  
------------------------------  
《鬼谷子》忤合第六  
譯 文  
凡是有關(guān)聯(lián)合或?qū)沟男袆?,都會有相應的計策,。變化和轉(zhuǎn)移就像鐵環(huán)一樣環(huán)連而無中斷。然而,,變化和轉(zhuǎn)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huán)轉(zhuǎn)反復,互相依賴,,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控制,。  
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他們還必須根據(jù)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來考察天時,,以便抓有利時機,。國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從這里出發(fā)去掌握,,并設(shè)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zhuǎn)化,。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居于榜樣地位的。圣人常常是無所不做,,無所不聽,。辦成要辦的事,實現(xiàn)預定的計謀,,都是符合自己的意見,。  
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對立物君主,,必然違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這一方的意愿,,就要違背另一主的意愿,;違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這一主的意愿,。這就是“忤合”之術(shù),。  
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運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到某個國家,,就必然要把整個國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運用到某個家庭,,就必然要把整個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到某一個人,就必然要把這個人的才能氣勢都放在忤合之中,。  
總之,,無論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在大的范圍,還是用在小的范圍,,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分析,,計算準確了以后再實行“忤合”之術(shù),而后才實行飛箝之術(shù),。  
古代那些善于通過背離一方,、趨向一主而橫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內(nèi)的各種力量,,控制各個諸候,促成“忤合”轉(zhuǎn)化的趨勢,,然后達成“合”于圣賢君主的目的,。  
過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湯,,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就決定一心臣服商湯王,。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約,,所以才能歸順一主而毫不猶豫。  
對于一個縱橫家來說,,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曉深層的規(guī)律,,就不可能駕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不會全神貫注地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膽量都不足,,就不能統(tǒng)兵作戰(zhàn);如果只是愚忠呆實而無真知灼見,,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所以,“忤合”的規(guī)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聰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優(yōu)劣長短,,分析在遠近范圍之內(nèi)還比不上誰。只有在這樣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前進,可以后退,;可以合縱,,可以連橫。  
------------------------------  
《鬼谷子》揣篇第七  

譯 文  
古代善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徇天下各種力量的輕重,,揣摩諸候的實情。如果對權(quán)勢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諸侯力量的強弱虛實,;如果揣諸侯的實情不夠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變化的征兆,。  
什么是“量權(quán)”呢,?答案是:測量尺寸大?。恢\劃數(shù)量多少,;稱難財貨有無,;估量人口多少、貧富,,什么有余,、什么不足,以及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分辨地形險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斷各方的謀慮誰長,、誰短;分析君臣親疏關(guān)系,,誰賢,、誰不肖;考核謀士的智慧,,誰多,、誰少;觀察天時禍福,,什么時候吉,、什么時候兇;比較與諸的聯(lián)系,,哪個安定,、哪里危險,愛好什么憎惡習什么,;預測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發(fā)生,哪此人能知道內(nèi)情,。如此這些,,就是所謂的“量權(quán)”。  
所謂揣情,,就是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就無法按捺住實情,;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的時候,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心理,,就不能隱瞞住實情,。情欲必然要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流露出秋。  
對那些已經(jīng)受到感動之后,,仍看不出有異常變化的人,就要改變游說對象,,不要再對他說什么了,,而應秘向他所親近的人去游說,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安危不為所動的原因,。  
那些感情從內(nèi)部發(fā)生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tài)顯現(xiàn)于外表。所以我們常常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nèi)部的真情,。這就是所說的“測深揣情”。  
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人,,就應當詳細衡量本國的各方面力量,;游說君主的人,則應當全面揣測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從其所長。所有的謀劃,、想法,、情緒及欲望都必須以這里為出發(fā)點。  
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得心應手地鼾各種問題和對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輕視,;可以施利,也可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敗壞,其使用的辦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雖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的高超的智謀,不通過揣度探測出透徹的隱情,,就沒辦法了解別人了,。這是謀略的基礎(chǔ)和游說的通用法則。  
人們對某些事情常常感到突然,,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能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預見的,,這是最難的。因此說:“揣情,,最難把握”,。  
游說活動必須深謀遠慮的選擇時機。過去我們看到昆蟲蠕動,,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guān),,因此才發(fā)生變化。而任何事情在剛剛產(chǎn)生之時,,都呈現(xiàn)一種微小的態(tài)勢,。  
這種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辭或文章而后才能進行游說應用,。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鬼谷子》摩篇第八  
譯 文  
所謂“摩意”是 “揣情”的具體辦法,。  
“內(nèi)符”是“揣”的對象?!按椤毙枰莆铡按А钡囊?guī)律,,必須保密隱藏。  
輕輕旁敲側(cè)擊,,探測別人的真實想法,,如果與其內(nèi)情符合,他就會有所反應,。內(nèi)心的感情要表現(xiàn)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加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  
“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xiàn)自己是在那個時候,。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辦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  
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養(yǎng)和智慧的人謀劃的什么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所以被稱為“神”,,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xiàn)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  
所謂“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卻不知道為什么會享受到這些利益,,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局面。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謀之于陰,,成之于陽”遙政治策略稱為“神明”,。  
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tǒng)帥,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懼,。顯此,普天下都稱這種“謀之于陰,、成之于陽”的軍事策略為“神明”,。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語言的,,有用義正詞嚴的,,有用歡喜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的,,有用行為的,,有用廉潔感化的,用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  
圣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shù),,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  
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就是是周(周到),、密(秘密),;進行游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難題只有成為圣人才勝任,。所以說謀必須周到,、秘密;游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或許要找個勾結(jié)起來沒有間隙的人去說服”,。  
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必須有適當?shù)姆椒?。所以說:“客觀規(guī)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游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詞合于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向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xiàn)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zhì)相適應的,。經(jīng)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nèi)符”與“外摩”的道理,。  
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shù),,哪有不響應的呢,?根據(jù)被游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shù),哪有一個不聽從游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  
《鬼谷子》權(quán)篇第九  
譯 文  
“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  
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  
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  
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對方秘密的說辭。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謅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諛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充變了了“勇敢”;說憂傷說的人,,由于善權(quán)權(quán)衡以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則于習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迎合他人欲望的,就是謅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找開和關(guān)增長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  
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論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  
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的地方,,是那時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這樣的說法,。  
“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的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因為凡是言論都有復雜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遵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  
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  
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wèi)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游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  
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  
怨,,是指導極度傷心,,沒有主意;  
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  
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  
喜,,是指任意發(fā)揮,,沒有重點。  
以上五種游說辭令,,精通之后就要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是老謀深算可以實行。  
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于雄辨,;與善辨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層建瓴;與貧窮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  
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jīng)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們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  
游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游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  
對于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于思維來說,,最寶貴是是非分明;對于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鬼谷子》謀篇第十  

譯 文  

對于一個人來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實情。根據(jù)研究,,來確定“三儀”,。  
“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  
所以凡是同情而相親者,,都會得到好處,;欲望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只能對部分人有利而對部分人有害;凡是惡習相同而相親的,,一定是都受到損害,。惡習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是部分人受到損害,。  
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guān)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頭系,。這都是有一定理數(shù)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  
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jié)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  
而事物又生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退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  
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多少次也都是有一定理數(shù)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zhèn)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進清理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yè)。這就是所謂會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因此說,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判斷,。  
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由積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shù)”得到了實行,。  
所以,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nèi)心疏遠的人,,要從內(nèi)入手進行游說,;對那些內(nèi)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游說,。  
因此,,要根據(jù)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游說的內(nèi)容;  
要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判斷游說是否得法,;  
要根據(jù)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游說的要點,;  
要根據(jù)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  
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quán)衡利弊,;  
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shè)法防范,。  
揣摩之后加以威脅;抬高之后加以策動,;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驗之后加以響應;擁堵之后加以阻塞,;攪亂之后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  
至于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jié)黨,結(jié)成的黨內(nèi)是沒有裂痕的,;正規(guī)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  
所以向人群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論奇策,。同樣道理,向人臣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論私情,。  
雖然是自己人,,卻說有利于外人的話,,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nèi)情太多,,就要有危險,。  
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么,,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  
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  
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縱他,,任其胡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  
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覺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  
對于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tǒng)治者。  
所以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  
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  
在施展智謀和才干之后,,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fā)現(xiàn)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于“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與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與匿,,并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fā)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guān)系,。  
------------------------------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譯 文  
凡為他人決斷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難的人,。  
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  
在為人作決斷時,如果有利,,為了避免危害讓他放棄掉這個利益,,他就不會接受。他本來希望有利的事情,,卻最終會導致有害,,那么他也不會接受,你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疏遠,。所以不論讓他放棄利益,,還是讓他遠離危害,都是失誤,。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業(yè),,主要有五個途徑:  
有用陽道來感化人的,;  
有用陰道來奪取懲治的;  
有用信義來教化的,;  
有用遮蔽隱匿樞機來不使人知的,;  
有用表現(xiàn)出平常素素來待人的。  
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還要巧妙地運用平素和樞機兩個方面,。  
這四方面,,小心謹慎行事。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再參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可以作出決斷,。  
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費力氣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能消除憂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能實現(xiàn)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因此說,解決事情,,確定疑難,,是萬事的關(guān)鍵。澄清動亂,,預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  
------------------------------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譯 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派,、沉靜,,既會順又能節(jié)制,,愿意給予并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下紛爭,。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說,,最重要的是靈敏,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么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么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車輻條集輳于轂上一樣,齊主協(xié)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以上講察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堅決拒絕別人,,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覺,,是無法測到底的。以上虛納諫,。  
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驗證于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于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么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天知),二叫作地利(地知),,三叫作人和(人知),。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tǒng)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jù)據(jù)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圣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并且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guī)循理,。  
作為人主,凡有所舉動,,必須周到,,如果舉動不周到,那么群臣就容易發(fā)生騷亂,,家道無常,。內(nèi)外之情不通,怎么能知道世界的變化,。開放和封閉不適 當,,就無法發(fā)現(xiàn)事物的根源。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個叫作“長目”,,一個叫作“飛耳”,一個叫作“樹明”,。明察千里之外,、隱約微小的事情,,就叫作“洞悉”天下的奸邪,沒有不精通事理變更的,。以上講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jù)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互為產(chǎn)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xiàn)。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產(chǎn)生動亂,。名分產(chǎn)生于實際,實際產(chǎn)生于意愿,,意愿產(chǎn)生于分析,,分析產(chǎn)生于智慧,智慧則產(chǎn)生于適當,。以上講名實相符,。  
------------------------------  
《鬼谷子》轉(zhuǎn)丸第十三  

〔原文現(xiàn)已失傳〕  

------------------------------
《鬼谷子》卻亂第十四  

〔原文現(xiàn)已失傳〕月去篋第十四  
將為肢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故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wǎng)罟屋州閭鄉(xiāng)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譯 文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  
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柜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jié)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  
因此 曾經(jīng)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的財物呢,?那些所謂圣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呢,?  
怎么能知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范圍內(nèi),,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qū)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墒翘锍勺釉谝惶煸缟蠚⒌袅她R國國君,,而竅得了國家政權(quán)。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quán),,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地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竅國的名聲,然而其統(tǒng)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wěn),,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jīng)控制齊國二十代了,。  
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竅取齊國政權(quán)時,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竅去了,,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
http://post.baidu.com/f?kz=163273199

轉(zhuǎn)丸第十三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了。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了,。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輪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幾,。佞言者,,謅而于忠;諛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決而于勇;戚言者,,權(quán)而于言,;靜言者,反而于勝,。先意承欲者,,謅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v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故口者,,機關(guān)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奸邪。故曰:“叁調(diào)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則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來者,,我所肥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恐,、曰怒、曰喜,?!辈≌撸兴舛簧褚?;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匯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仍于敢,;一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苍默F(xiàn)已失傳〕 

【譯文】“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上,,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  
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對方秘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謅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庚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充變了了“勇敢”,;說憂傷說的人,,由于善權(quán)權(quán)衡以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則于習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應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謅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找開和關(guān)增長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論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 地方,是那時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的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產(chǎn)凡是言論都有復雜的背景和原因,。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的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就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wèi)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游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因此,,游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導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發(fā)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游說辭令,,精通之后就要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是老謀深算可以實行,。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于雄辨,;與善辨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層建瓴;與貧究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jīng)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們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游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游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對于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于思維來說,最寶貴是是非分明,;對于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白話鬼谷子》 
來源: 作者: 時間: [2006年5月21日] 

-------------------------------------------------------------------------------- 
收放術(shù) 
鬼谷子|捭闔第一 

 鈞言術(shù) 

鬼谷子|反應第二 

 進策術(shù) 

鬼谷子|內(nèi)揵第三 

 禁漏術(shù) 

鬼谷子|抵■第四 

 探意篇 

鬼谷子|飛鉗第五 

 萬全計篇 

鬼谷子|忤合第六 

 猜疑篇 

鬼谷子|揣篇第七 

 悄取篇 

鬼谷子|摩篇第八 

 權(quán)益篇 

鬼谷子|權(quán)篇第九 

 謀計篇 

鬼谷子|謀篇第十 

 決策篇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備明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本經(jīng)七篇|一盛神 

 本經(jīng)七篇|二養(yǎng)志 

 本經(jīng)七篇|三實意 

 本經(jīng)七篇|四分威 

 本經(jīng)七篇|五散勢 

 本經(jīng)七篇|六轉(zhuǎn)圓 

 本經(jīng)七篇|七損兌 
 
鬼谷子|中經(jīng) 

我國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在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古代兵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兵書的種類繁多,,內(nèi)容包括戰(zhàn)史,、謀略、陣法,、陣圖,、軍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將帥,、后勤等等。古代兵書除兵家專著外,,還散見于歷代王朝的政書,、史料中的軍事部分,文史家論兵等大量軍事學資料,。 

中國兵書,,雖然卷帙浩繁,但在流傳中也多有散失,。除戰(zhàn)亂兵荒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焚毀兵書,,不準民間隨意抄藏,。 

縱觀歷史,在古代文化經(jīng)典中,,凝聚人類韜略最豐富,、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兵書。古代兵書在人類文明發(fā)達,、社會進步的現(xiàn)代,,仍具耀眼的異彩。 

為了當代大眾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選取了中國古代兵書精華,,奉獻于讀者,讓人們從千百年來人類生死搏殺的經(jīng)驗中,,開悟智謀,。 

中國傳統(tǒng)兵法著述,粗略統(tǒng)計約有1300 余種,,但世傳者僅有200 多種,,而其中稱得上精品的卻為數(shù)不多?!豆砉茸印繁闶沁@少數(shù)精品中的一種,?!豆砉茸印繁緛聿皇潜覍V强v橫家理論爭鳴的著作,。然而,,自古以來,非兵者論兵,,已是常事,,所以縱橫家的祖師——鬼谷子,也在縱橫術(shù)中論及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 

鬼谷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他的學生蘇秦、張儀,,曾以合縱連橫之策游說各國諸侯,,并以此決定了秦與六國對峙及由秦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局勢。相傳著名兵法家孫臏和戰(zhàn)國名將龐涓也是他的學生,。作為一位老師,,能教出如此有名的四位學生,而且皆以對立形式爭霸政壇,,名垂后世,,并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各顯非凡的才能。他們的老師是怎么教授他們的呢,?看來,,鬼谷子確實是一位令人神往的人物。 

關(guān)于鬼谷子的身世,,說法不一,。最早記載鬼谷子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妒酚洝ぬK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史記·張儀列傳》也有記載:“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而樂壹在注《鬼谷子》一書時卻說:“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提出鬼谷先生是蘇秦特意造出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其實并無鬼谷其人。與學者的觀點不同,,道教則以自己的神秘方式,,將鬼谷子納入道教神仙譜系,認為鬼谷先生曾在人間活了百爾歲,,而后不知去向,。道教把鬼谷先生稱為“古之真仙也”,所以《鬼谷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jīng)典《道藏》中,。而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又把鬼谷子描繪成能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預知吉兇、妙手回春的神仙,。 

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何許人?從《史記》記載中考察,,鬼谷子確有其人,,生活在公元前 2 世紀,姓王名栩,,自號鬼谷子,,曾教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是當時的知名人士,。但他不愿為官,過著隱居生活,,所以他的詳情不為世人所知,,因而關(guān)于他的身世,充滿神秘色彩,。 

《鬼谷子》一書,,內(nèi)容主要是大量的謀略術(shù),與軍事相關(guān),涉及大量的軍事氣象學,、軍事心理學,,以及布陣法等,所以稱為兵法,。然而,,作為游說諸侯的縱橫術(shù),是《鬼谷子》一書的主體內(nèi)容,。 
《鬼谷子》十三篇 白話譯文

縱橫術(shù)是外交家的權(quán)謀,,充滿了詐謀、陰謀,、詭道,。這些謀智,將古代政治,、外交,、軍事中的詭密術(shù)和投機術(shù)充分地顯示出來,表現(xiàn)詭辯的邏輯思 維價值,,尤其是為“陰謀術(shù)”提供了理論思維的依據(jù),。 

縱橫家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陰謀”,、“詭計”認識世界,,解決爭端,指揮軍政活動,,在諸侯割據(jù),,群雄爭霸的時代,曾橫行于天下,。盡管縱橫術(shù)在后來被儒士貶為“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但是,縱橫術(shù)那充滿智慧的謀略術(shù),,在社會的政治,、外交、軍事,、經(jīng)濟活動中,,仍然繼續(xù)發(fā)揮其難以取代的作用。 

當今的社會,,充滿了尖銳,、激烈,、復雜、紛繁的競爭,,在這些競爭中,,人們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同時,,在許多情況下,,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智謀、測算,、分析等等,。特別在商業(yè)談判中,辯證機智,、技巧幾乎無所不在,,所以,在商業(yè)經(jīng)濟時代,,人們更應善于識破來自對方的形形色色的詭辯形式或韜略智謀,,從而保證自已免受損失。因此,,人們更注重研究各種謀略之術(shù),,這使得過去曾為少數(shù)人壟斷的謀略術(shù)走向大眾化。當大眾走向人人皆知韜略的時代,,就會少受少數(shù)人的愚弄,,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更為坦誠。 

在謀略大眾化的現(xiàn)代,,《鬼谷子》便以其獨特的謀略風采,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不僅借鑒其兵謀策略、外交策略,、政治策略,,而且將其謀略思想廣泛應用于經(jīng)濟活動之中,用經(jīng)營謀略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豆砉茸印芬粫珜У霓q證論或詭辯論,令人心服,,不僅在中國受到重視,,而且世界上的軍政權(quán)謀家及企業(yè)家也給予高度贊譽。日本大橋武夫以專著探討《鬼谷子與經(jīng)營謀略》,,在德國,、美國、東南亞,均有廣泛的影響,。深信《鬼谷子》奇詭變詐的術(shù)法,、玄奧的養(yǎng)生之道,必會使“鬼谷術(shù)”擴而大之,,使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噴放芬香,。 

《鬼谷子》雖然是奇葩精品,但它畢竟年代久遠,,文字和內(nèi)容深奧,,現(xiàn)代人閱讀相當困難。為了讓這部古代精品童放異彩,,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我們竭盡努力,把《白話鬼谷子》奉獻給廣大讀者,,希望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參加本書寫作工作的還有門冀華、鄭吟韜,、黃小峰,、劉興玉、郭蕊,、趙鑫,、門秀實、羅建新等同志,。
 
諸子百家·《鬼谷子》譯文
《鬼谷子》一書,,博大精深,充溢著權(quán)謀策略的智慧,,飽含著言談辯論的技巧,,蘊含著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劃時代的思想凝聚。

  《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學派流傳下來的唯一部子書,?!端膸烊珪偰刻嵋ぷ硬俊るs家類》的小序有云:“衰周之季,百氏爭鳴,,立說著書,,各為流品,《漢志》所列備矣,?;蚱鋵W不傳,后無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絕續(xù)不同,不能一概,。后人著錄,,株守舊文,于是墨家僅《墨子》,、《晏子》二書,,名家僅《公孫龍子》、《尹文子》,、《人物志》三書,;縱橫家僅《鬼谷子》一書?!?/span>

  《鬼谷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三篇內(nèi)容明顯雜有佛、道思想,,極可能是后人偽托增益,。上、中兩卷形雖劃分,,實為一體,,篇與篇在內(nèi)容上互相關(guān)連。但《鬼谷子》這十四篇中,,每十三篇“轉(zhuǎn)丸術(shù)”已經(jīng)兵傳,。
【《鬼谷子》捭闔第一】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xiàn)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guī)律,,揭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馳,或者緊張,。

  所以,,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于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區(qū)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以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疾焖麄兊挠袩o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愿。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后再反復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后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蛘唛_放,,使之顯現(xiàn);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xiàn),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qū)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并區(qū)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保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guī)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數(shù)量。圣人會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shù)量,,圣人會為此而自責。因此,,所謂開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讓別人進來,。所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nèi)部對立的各方面發(fā)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jié)束使萬物發(fā)展變化,。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xiàn),。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xiàn),,是游說活動的一種形態(tài),。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事情的吉兇,,人們的命運都系于此,。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guān)口,,以控制出入,。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fā)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諧調(diào),,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jié)度,才能善始善終,。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欲等,,屬于“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屬于“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游說,;凡是那些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

  關(guān)于開放和封閉的規(guī)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給從陰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么不能出去,,沒有什么不能進來,,沒有什么辦不成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nèi)”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陰的方面,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顯出;陰的方面,,隨行潛入。陽的方面,,環(huán)行于終點和開端,;陰的方面,到了極點顯就反歸為陽,。凡是憑陽氣行動的人,,道德就與之相生;凡是憑陰氣而靜止的人,,開拓勢就與之相成,。用陽氣來追求陰氣,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陽氣結(jié)納陽氣,,要用外力來約束。陰陽之氣相追求,,是依據(jù)并啟和關(guān)閉的原則,,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異,,是天地的門戶。捭闔陰陽之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間解決萬事萬物的鑰匙。

【《鬼谷子》反應第二】

  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圣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fā)展變化相吻合,。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了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是要反復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圣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jù)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辭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復詰難,其應對之辭就要出現(xiàn),。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tài),,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guī)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然后以無形的規(guī)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開網(wǎng)捕野獸一樣,,要多設(shè)一些網(wǎng),匯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事上,,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是釣人的“網(wǎng)”,。但是,,如果經(jīng)常拿著“網(wǎng)”去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常的規(guī)范,,這時就要變換方法,,用“法象”來使對手感動,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而控制對手。自己返過去,,使對手返回來,,所說的話可以比較類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數(shù)。向?qū)κ忠辉僖u擊,,反反復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這些不必再懷疑,。

  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改變鬼神,,從而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很得當,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況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心里底數(shù)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要想了解對方的內(nèi)情,就要善于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jié)果,?;蛘哂捎谶@個原因,或者由于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分辨真?zhèn)?,了解異同,,以分辨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shù),。活動,、停止,,言說、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xiàn)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都要事先確定法則。用逆反心理來追索其過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這種反聽的方法,。

  自己要想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還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jù)輕微的征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像蛇一樣迅速,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

  所以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就像陰變陽,、又像陽轉(zhuǎn)陰,、像圓變方,,又像方轉(zhuǎn)圓一樣自如。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用圓略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來戰(zhàn)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后,,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統(tǒng)帥別人也無法步調(diào)一致。做事沒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確定斗爭策略,再以此來統(tǒng)領(lǐng)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才可以稱為“天神”,。

【《鬼谷子》內(nèi)揵第三】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jié),。或者靠道德相連結(jié),,或者靠朋黨相連結(jié),,或者靠錢物相連結(jié),或者靠藝術(shù)相連結(jié),。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領(lǐng)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回,,誰也沒法阻止它。

  所謂“內(nèi)”就是采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以道術(shù)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后再來進言,,去適應形勢,。凡是內(nèi)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于變化來爭取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有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于變化的人,,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qū)使鬼神,,附合陰陽,,牧養(yǎng)人民,。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還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見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結(jié)合是因為只停留于表面親近,,而背地里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

  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聽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正與決策者相合,,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

  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的人,,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圣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見之明來源于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首先摘取《詩經(jīng)》和《書經(jīng)》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討論是就任還是離職。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nèi)部,,要想離開現(xiàn)職,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nèi)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yè)和積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這叫做“鞏固內(nèi)部團結(jié)”,。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zhí)己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shè)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huán)旋轉(zhuǎn)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

【《鬼谷子》抵戲第四】

  萬物都有規(guī)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了解;有時互相距離很遠,,卻彼此熟悉,。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是因為經(jīng)常往來,互相體察,。

所謂“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會由小變大,。在裂痕剛剛出現(xiàn)時,,可以通過“抵”使其閉塞,可以通過“抵”,,使其停止,,可以通過“抵”使其變小,可以通過“抵”使其消失,,可以通過“抵”而奪取器物,。這就是“抵巇”的原理。

  當事物出現(xiàn)危機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單獨知道它的功用,按著事物的變化來說明事理,,了解各種計謀,,以便觀察對手的細微舉動。萬事萬物在開始時都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旦發(fā)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當圣人將行政向外推行時,奸佞小人的一切陰謀詭計,,都會被排斥,,可見抵巇原來是一種方法,。

  天下動亂不止,,朝廷沒有賢明的君主,官吏們沒有社會道德,。小人讒言妄為,,賢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來,一些貪圖利祿,,奸詐虛偽的人飛黃騰達,,君主和大臣之間互相懷疑,君臣關(guān)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離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輕微的裂痕”,。當圣人看到輕微的裂痕時,就設(shè)法治理,。當世道可以治理時,,就要采取彌補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彌合繼續(xù)保持它的完整,,繼續(xù)讓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時,就用破壞的“抵”法(徹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這樣“抵”,,或者那樣“抵”,;或者通過“抵”使其恢復原狀,或者通過“抵”將其重新塑造,。對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從事的大事就是了解當時的殘暴政治,從而奪得并重新建立政權(quán),。諸侯之間互相征伐,,斗爭頻繁,不可勝數(shù),,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善于斗爭的諸侯才是強者。

  自從天地之間有了“合離”,、“終始”以來,,萬事萬物就必然存在著裂痕,這是不可不研究的問題,。要想研究這個問題就要用“捭闔”的方法,。能用這種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當世道不需要“抵”的時候,就深深地隱居起來,以等待時機,;當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時,,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可以督察,,有所依據(jù),、有所遵循,這樣就成了天地的守護神,。

【《鬼谷子》飛箝第五】

  凡是揣度人的智謀和測量人的才干,,就是為了吸引遠處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造成一種聲勢,,進一步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一定要首先考慮派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qū)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了解對內(nèi),、對外的各種進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決定事關(guān)安危的計謀,。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然后權(quán)量這些關(guān)系,,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進行研究,進行探索,,使之為我所用,。借用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然后通過恭維來鉗住對手,。鉤鉗之語是一種游說辭令,,其特點是忽同忽異。對于那些以鉤鉗之術(shù)仍沒法控制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然后再對他們發(fā)動攻擊加以摧毀,。有人認為,反復試探就等于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于是反復試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白璧和美麗的東西,,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chuàng)造態(tài)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制對方,,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抵之術(shù)。

要把“飛鉗”之術(shù)向天下推行,,必須考核人的權(quán)謀和才能,,觀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險阻的難易,,以及人民財富的多少,。在諸侯之間的交往方面,必須考察彼此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究竟誰與誰親密,,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要詳細考察對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們的好惡,,然后針對對方所重視的問題進行游說,,再用“飛”的方法誘出對方的愛好所在。最后再用“鉗”的方法把對方控制住,。

  如果把“飛鉗”之術(shù)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對方的實力,,估計對方的勢氣,,然后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進而爭取以“飛鉗”之術(shù)達成議和,,以友善的態(tài)度建立邦交,。這就是“飛鉗”的妙用。

如果把“飛鉗”之術(shù)用于他人,,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通過這樣連續(xù)行動,來考究游說的辭令,。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合縱,,也可以實現(xiàn)連橫;可以引而向東,,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還,,也可以引而復去,。雖然如此,還是要小心謹慎,,不可喪失其節(jié)度,。

【《鬼谷子》忤合第六】

  凡是有關(guān)聯(lián)合或?qū)沟男袆樱紩邢鄳挠嫴?。變化和轉(zhuǎn)移就像鐵環(huán)一樣環(huán)連而無中斷,。然而,變化和轉(zhuǎn)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huán)轉(zhuǎn)反復,,互相依賴,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他們還必須根據(jù)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來考察天時,以便抓住有利時機,。國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從這里出發(fā)去掌握,,并設(shè)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zhuǎn)化,。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沒有永遠占領(lǐng)高貴地位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居于榜樣地位的,。圣人常常是無所不做,,無所不聽。辦成要辦的事,,實現(xiàn)預定的計謀,,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這一方的利益,。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對立的君主,必然違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這一方的意愿,,就要違背另一方的意愿;違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這一方的意愿,。這就是“忤合”之術(shù),。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運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到某個國家,,就必然把整個國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運用到某個家族,,就必然要把整個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到某一個人,,就必然要把這個人的才能氣勢都放在忤合之中,。總之,,無論把這種“忤合”之術(shù)用在大的范圍,,還是用在小的范圍,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分析,,計算準確了以后再實行“忤合”之術(shù),。

  古代那些善于通過背離一方、趨向一方而橫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內(nèi)的各種力量,,控制各個諸侯,促成“忤合”轉(zhuǎn)化的趨勢,,然后達成“合”于圣賢君主的目的,。過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湯,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就決定一心臣服商湯王。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其行動目的還未顯露于世人,就最后歸服了周文王,。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約,,所以才能歸順一主而毫不猶豫。對于一個縱橫家來說,,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曉深層的規(guī)律,,就不可能駕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不會全神貫注地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膽量都不足,,就不能統(tǒng)兵作戰(zhàn),;如果只是愚忠呆實而無真知灼見,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規(guī)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聰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優(yōu)劣長短,,分析在遠近范圍之內(nèi)還比不上誰,。只有在這樣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前進,,可以后退;可以合縱,,可以連橫,。

【《鬼谷子》揣篇第七】

  所謂揣情,就是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就無法按捺住實情,;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的時候,,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隱瞞住實情,。情欲必然要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流露出來。對那些已經(jīng)受到感動之后,,仍不見有異常變化的人,,就要改變游說對象,不要再對他說什么了,,而應改向他所親近的人去游說,,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為所動的原因。那些感情從內(nèi)部發(fā)生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tài)顯現(xiàn)于外表,。所以我們常常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nèi)部的真情,。這就是所說的“測深揣情”,。

  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人,,就應當詳細衡量本國的各方面力量;游說他國君主的人,,則應當全面揣測別國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從其所長,。所有的謀劃,、想法、情緒及欲望都必須以這里為出發(fā)點,。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置各種問題和對付各色人物??梢宰鹁?,也可以輕視,;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敗壞,,其使用的辦法都是一致的。所以,,雖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謀,不揣度透徹所有隱蔽的和深藏的實情,,將什么也追求不到,。這是智謀的基礎(chǔ)和游說的通用法則。人們對某些事情常常感到來得突然,,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能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預見到,這是最難的,。因此說:“揣情,,最難把握”。游說活動必須深謀遠慮地選擇時機,。過去我們看到昆蟲蠕動,,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guān),因此才發(fā)生變化,。而任何事情在剛剛產(chǎn)生之時,,都呈現(xiàn)一種微小的態(tài)勢。這種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辭或文章而后才能進行游說應用,。

【《鬼谷子》摩篇第八】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內(nèi)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都是隱而不現(xiàn)的。這就要適當?shù)厝ァ澳Α?,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nèi)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nèi)心的感情要表現(xiàn)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回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xiàn)自己是在那個時候,。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辦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養(yǎng)和智慧的人謀劃什么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所以被稱為“神”,,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xiàn)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卻不知道為什么會享受到這些利益,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局面,。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謀之于陰、成之于陽”的政治策略稱為“神明”,。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tǒng)帥,,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懼,。為此,,普天之下都稱這種“謀之于陰、成之于陽”的軍事策略為:“神明”,。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shù),,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就是周到慎密,;進行游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方面只有成為圣人才勝任,。

  所以說謀劃必須周到慎密,;游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必須有適當?shù)姆椒?。所以說:“客觀規(guī)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游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于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xiàn)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zhì)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nèi)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shù),,哪有不反應的呢,?根據(jù)被游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shù),哪有一個不聽從游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鬼谷子》權(quán)篇第九】

  古代善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衡量天下各種力量的輕重,,揣摩諸侯的實情。如果對權(quán)勢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諸侯力量的強弱虛實,;如果揣諸侯的實情不夠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變化的征兆,。什么是“量權(quán)”呢,?答案是:“測量尺寸大小,;謀劃數(shù)量多少,;稱驗財貨有無;估量人口多少,、貧富,,什么有余、什么不足,,以及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分辨地形險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斷各方的謀慮誰長、誰短,;分析君臣親疏關(guān)系,,誰賢,、誰不肖,;考核謀士的智慧,誰多,、誰少,;觀察天時禍福,什么時候吉,、什么時候兇,;比較與諸侯的聯(lián)系,哪個可以利用,、哪個不可以利用,;測驗民心離叛或親附的變化,那里安定、哪里危險,,愛好什么憎惡什么,;預測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發(fā)生,,哪些人能知道內(nèi)情,。”如此這些,,就是所謂的“量權(quán)”,。

【《鬼谷子》謀篇第十】

  對于一個人來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實情。根據(jù)研究,,來確定“三儀”,。“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以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惡習相同而關(guān)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guān)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guān)系,。這都是有定數(shù)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jié)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退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梢姼鞣N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數(shù)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zhèn)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講清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yè),。這就是所謂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說,,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判斷。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曲積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shù)”得到了實行,。

  所以,,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nèi)心疏遠的要從內(nèi)心入手進行游說;對那些內(nèi)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游說,。因此,,要根據(jù)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游說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判斷游說是否得法,;要根據(jù)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游說的要點,;要根據(jù)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quán)衡利弊,;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shè)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脅;抬高之后加以策動,;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驗之后加以響應;擁堵之后加以阻塞,;攪亂之后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至于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jié)黨,結(jié)成的黨內(nèi)是沒有裂痕的,。正規(guī)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所以向人君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論奇策,。同樣道理,向人臣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論私情,。

  雖然是自己人,卻說有利于外人的話,,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nèi)情太多,就要有危險,。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么,,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縱他,,任其胡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對于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刂迫说娜耸钦莆沾髾?quán)的統(tǒng)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tǒng)治者,。所以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施展智謀和才干之后,,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fā)現(xiàn)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于“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與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隱與匿,,并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比绻軓氐渍J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fā)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guān)系。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凡為他人決斷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難的人,。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在為人作決斷時,,如果只對一方有利,,那么沒有利的一方就不會接受,這是因為依托的基礎(chǔ)不平衡,。任何決斷本來都應有利于決斷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隱含著不利的因素,那么決斷者就不會接受,,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疏遠,,這樣對為人決斷的人就不利了,甚至還會遭到災難,,這樣決斷是失誤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業(yè),,主要有五個途徑:有用陽道來感化的;有用陰道來懲治的,;有用信義來教化的,;有用愛心來庇護的;有用廉潔來凈化的,。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要在平時和關(guān)鍵時刻巧妙地運用這四方面,,小心謹慎行事,。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再參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費力氣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消除憂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實現(xiàn)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因此說,,解決事情,確定疑難,,是萬事的關(guān)鍵,。澄清動亂,預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派、沉靜,既會順又能節(jié)制,,愿意給予并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天下紛爭。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靈敏,;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么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么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會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車輻條集輳于轂上一樣,齊心協(xié)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以上講察人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也不要遠遠看見了就拒絕。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無法測到底的,。以上虛心納諫,。

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驗證于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于那些沒有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么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tǒng)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jù)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圣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并且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guī)循理,。

  作為人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發(fā)生騷亂,,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內(nèi)外沒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變化,。開放和封閉不適當,,就無法發(fā)現(xiàn)事物的根源。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個叫作“長目”,,一個叫作“飛耳”,一個叫作“樹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處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是不變的,。以上講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jù)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互為產(chǎn)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xiàn)。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產(chǎn)生動亂,。名分產(chǎn)生于實際,實際產(chǎn)生于意愿,,意愿產(chǎn)生于分析,,分析產(chǎn)生于智慧,智慧則產(chǎn)生于適當,。以上講名實相符,。

【《鬼谷子》轉(zhuǎn)丸第十三】

  “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對方秘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諂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諛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變成了“勇敢”,;說憂傷話的人,,由于善權(quán)衡,反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由于習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應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諂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打開和關(guān)閉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議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

  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的地方,,是那里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游說的人,。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要做這種事,。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話容易犯忌,?!氨娙说目诳梢匀刍饘佟保@是說凡是言論都有復雜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聽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wèi)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游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發(fā)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游說辭令,,精通之后就可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時就可以實行。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于雄辯,;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大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屋建瓴;與貧窮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與勇猛的人談話,,要依靠果敢;與愚昧的人談話,,要依靠敏銳,。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jīng)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游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游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對于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于思維來說,最寶貴的是是非分明,;對于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鬼谷子》胠篋第十四】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柜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jié)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因此曾經(jīng)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財物呢?那些所謂圣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的呢,?

  怎么能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范圍內(nèi),,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qū)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墒翘锍勺釉谝惶煸缟蠚⒌袅她R國國君,而竊得了國家政權(quán),。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quán),,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法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竊國的名聲,,然而其統(tǒng)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wěn),,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jīng)控制齊國十二代了,。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竊取齊國政權(quán)時,,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竊去了,,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注:①②兩篇有云失傳,。具體說法如下:
  《轉(zhuǎn)丸》,、《胠亂》二篇皆亡?;蛴小肚f周·胠篋》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書,崇尚計謀,,祖述圣智,,而《莊周·胠篋》乃以圣人為大盜之資,圣法為桀跖之失,,亂天下者,圣人之由也,。蓋欲縱圣棄智,驅(qū)一代于混茫之中,殊非此書之意,蓋無取焉,?;蛟唬骸掇D(zhuǎn)丸》、《胠篋》者,,本經(jīng)《中經(jīng)》是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