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悔不用蒯(kuǎi)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原來韓信口中的蒯通,,可是一個神人,,此人早已提前7年時間看出了韓信的結局,并且給他出了一條計策,。只可惜韓信沒有聽從,,方才釀成了后來的殺身之禍。各中經(jīng)過,,請往下看,。 武臣應允,隨后蒯通率先找到自己家鄉(xiāng)范陽的縣令,,說道:“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私下)閔(可憐)公之將死,,故吊之,。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p> 蒯通的這句話引起了縣令的興趣,什么叫做“我快要死了,,遇到你又能重獲新生,?”,于是就向其請教,。蒯通解釋道:“秦法嚴酷,,您做了這么多年的縣令,死在秦法手中的范陽百姓自然不少,,原本秦國平定,,這些死者家屬不敢造次,然而如今天下大亂,,秦法保不住你了,,到時候這些家屬恐怕第一時間找你算賬?!?/p> 縣令一聽,,果然被嚇住了,立刻向蒯通請教計策,。蒯通回答道:“如今武信君欲攻破趙國各地,,大人您可以開城投降,我在旁邊幫您說話:‘范陽縣令本可奮起反抗,,不過卻因為貪生怕死而率先歸降,,對于率先投降的人您應該廣施恩惠,用最大的儀式迎接他,然后令其在燕趙邊界上炫耀,,這樣其他城池的人見狀之后也會效仿,,相互轉告說范陽縣令因為投降而享受榮華富貴’,我如此一說,,對于您還是武信君都是大有好處,!” 蒯通的這番話果然有用,最終武臣用浩大的儀式迎接范陽縣令,,其他地方聽說此事,,紛紛開城投降,最終武信君不費一兵一卒而得三十余城,。 漢四年(前203年),,韓信率領大軍攻打齊國。然而此時前線傳來消息:劉邦派遣一個叫做酈食其的人說服了齊國,,如今齊國已經(jīng)歸屬漢營了,,聽到這個消息,韓信就準備撤軍,。 然而這個時候蒯通出現(xiàn)了,。或許是“同行見面分外眼紅”,,憑什么你能夠讓齊國田氏投降,,占據(jù)如此大的功勞?于是蒯通開始在韓信面前賣弄自己顛倒黑白的能力: “將軍你為什么撤軍,?” “齊國已經(jīng)投降了,。” “你接到漢王退軍的詔書了嗎,?” “但是齊國已經(jīng)對我們不設防了,,為什么還要打呢?” “你接到漢王退軍的詔書了嗎,?” “打仗要死很多人,。” “你接到漢王退軍的詔書了嗎,?” “咱能不說詔書的事兒嗎,?” “如果你退軍功勞就沒有酈食其大!” 蒯通的話說道很準確的切中了兩個要害:大將出征,,一切以最高指令為準,,所謂的“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全是屁話,按照詔書行事,,即便是失敗了也不會有事,;無詔書,,即便是立功也會引起領導的不滿,因為在領導眼中,,聽話比能力重要。 另外,,韓信辛辛苦苦領兵這么些年,,還不如一個儒生動動舌頭的功勞大,這誰心里舒服,? 最終,,韓信被蒯通說服,利用齊國對漢軍不設防的機會,,輕松擊潰了齊國,。而齊王認為酈食其欺騙自己,將其煮死,。蒯通的這條計策不可謂不毒,,本來不用流血就能攻占齊國,他偏偏要動用武力,,致使劉邦失去了一位才能頂絕的說客,,而劉邦對此也無可奈克。 或許是這件事引起了韓信心中的陰暗面:我在乎所做的事對于士兵或者對于劉邦會有多少損失,,我只在乎我不被追責或者會不會立大功,。占領齊國后,韓信還給劉邦邀功,,要求劉邦將其封為代理齊王,,劉邦生氣的同時卻又不敢得罪韓信,不僅答應了韓信的要求,,還給他“升級”為正式齊王,。 不過蒯通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可不甘心只做一個王侯下手的謀臣,,他想要做一國的開國功臣,。 韓信占據(jù)齊國后,已經(jīng)擁有了自立一方的勢力,。此刻天下大勢已經(jīng)明朗,,他們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若韓信幫楚,,則楚勝,;幫漢,則漢勝,。 蒯通就出來給韓信出謀: “仆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strong> 蒯通聲稱自己是一個相士,,學過相面之術,他認為韓信面相最多能做到侯爵,,并且會有危險,。不過看韓信的背影,卻貴不可言,。這縱橫家的開場方式就是不一樣,,開頭總能很好的將對方興趣提起來。韓信趕忙問道:“您說這話是啥意思,?” 蒯通也不含糊,,直接說道:“請您起兵自立。當年項羽于彭城起兵,,起初所向無敵,,各路諸侯紛紛歸降。后來隨著漢王劉邦的崛起,,項羽礙于京,、索之間的險峻關塞受困,如今已經(jīng)三年毫無起色,。常年來的行軍作戰(zhàn)使得他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若劉邦無韓信,,僅憑占據(jù)的鞏,、雒之地,守山容易出關難,,只能固守而無法出擊,。之后他又在滎陽敗退,在成皋負傷,,只能逃到宛,、葉之間,頹勢盡顯,。如今您的軍隊才是勢頭正盛的時刻,,您占據(jù)強大的齊國,之后聯(lián)合燕國,、趙國控制他們的后方,,屆時將擁有淮,、泗之間肥沃的土地。這簡直是上天給你的恩賜,,倘若不接受反而會遭到上天的責罰,。只要足下振臂一呼,天下豪杰將會像云兒一般向您這里匯集,,我將竭盡所能地為您出謀劃策,!” 不得不說,蒯通的這條“三分天下”的計策對韓信而言可謂是良計,,但是然而韓信卻猶豫了,他認為劉邦待他不薄,,自己不能做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認為蒯通的計策頗為偏毒,乃是一毒計,,因此沒有答應,。然而蒯通卻氣急敗壞的說道: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strong> 蒯通看得很明白,,韓信已經(jīng)擁有了足夠高的威勢,不管是楚還是漢都已經(jīng)同步的他,,若他繼續(xù)留下劉邦身邊,,將來絕對有被劉邦殺死的風險。不過韓信依舊沒有照做,,只是應付到:“容我思考思考,。”最終不了了之,。 對于韓信的態(tài)度,,蒯通很是失望,后來韓信錯過了這次時機,,蒯通唏噓不已:“時者,,難值而易失,。時乎時,不再來,?!辈贿^蒯通也是果決之人,見到韓信如此,,認為他之后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反而有殺身之禍,為了擔心自己日后受到牽連,,于是就裝做巫師裝瘋賣傻,,從而離開了韓信。 有趣的是,,呂后將韓信死前所說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計”這句話轉述給了劉邦,。劉邦如此敏多疑之人,怎能聽不出后背后的意義,?他認為是蒯通挑唆的韓信謀反,,立刻下令搜捕蒯通,隨后準備對蒯通實施“烹刑”,。不過這個蒯通也是厲害的人物,,他三言兩語就打消了劉邦對他的殺心: “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 劉邦聽完后覺得蒯通說的挺有道理,,畢竟當時韓信是蒯通的主子,蒯通作為手下自然要為韓信謀求最好的目標,,這不能說是錯的,。劉邦雖然殺死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是這些人都是對劉邦有威脅的人,,像蒯通這樣的小人物,,如今天下已定,沒兵沒權的他翻不起什么浪花,,還不如放了他,,反而能夠成就自己的好名聲,。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戰(zhàn)亂紛紛的時代里,,人命如草芥,,韓信當初不忍心背叛劉邦,相信劉邦不會殺他,,最終被自己的婦人之仁所害,,而劉邦后來亦對昔日的袍澤揮起屠刀,穩(wěn)固了大漢朝堂,。從某種意義上講,,蒯通與劉邦都是同一類型的人,眼中只有利弊而無感情,,最終韓信死在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下,而劉邦贏在了殺伐果斷中,。而他們的事跡,,也都比記錄在史料中,或許會成為我們后人的談資,,亦或許成為“前車之鑒”,。 歷史就是如此,歷史軌跡上總有一朵與你相似的花,,我們讀歷史的同時應該將其借鑒為自己的經(jīng)驗,,日后在工作中或許會用到。因此,,筆者在這里建議大家得空的時候最好讀讀史書,,鉆研他們的智慧。 在眾多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司馬光在編著《資治通鑒》時,除了講述歷史之外,,還會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加以剖析,,將里面蘊藏的智慧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方便讀者總結其中的成功或者失敗,。 這套書是上世紀80年代,,由20多位國學教授以及《資治通鑒》研究者耗時三年合譯而成,,主持翻譯的“隊長”更是知名國學大師、博士生導師黃錦鋐先生,。并且他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嚴格遵守原著本意,進行逐字翻譯,,絕不攜帶私貨平添枝葉,。 另外,為了方便閱讀,,翻譯團隊還在書中加入大量圖片,,更高程度的還原歷史人、事件關系,、戰(zhàn)爭情況等,。 白話資治通鑒【全套共10本】 |
|
來自: aaaaa11111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