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岸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俗,,它的名字叫做“扎馬角”,。一直以來,從未見過該民俗的外人,,都會在初次遇見時感覺毛骨悚然,,可當?shù)卮迕駞s對此見怪不怪。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奇特風俗,?民俗專家又為何對其未來發(fā)展表示擔憂,?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黃河是我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為752443平方公里,,由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或自治區(qū),最終灌入渤海,。 作為孕育了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古代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代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在與黃河母親常伴的歲月中,,也有不少民俗因此而誕生,如年夜飯吃餃子,、端午節(jié)食新麥以及剪紙和面塑技藝等等,,都是炎黃子孫祈盼幸福吉祥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 不過黃河邊上最有意思的民俗,還是社火會上的“扎馬角”表演,。所謂的“馬角”,,并不是馬的犄角,而是一群表演的人,。簡單說來,,“扎馬角”便是用一頭為青龍偃月刀,一頭為鋒利鐵尖制成的鋼釬穿透嘴角的表演,,場面雖然有些血腥令人不適,,不過在當?shù)厝丝磥恚@是一種只有勇者才能表演的節(jié)目,。 民俗專家們對扎馬角的習俗進行過專門的研究,,認為該習俗具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不過具體時間卻難以考證,,即使是當?shù)氐目h志資料,,也無法說清其起源年代。扎馬角的習俗主要存在于山西省運城市的臨猗縣境內(nèi),,該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西部臨黃河,東部接太岳,,北以峨眉嶺為屏障,,南部則與中條山相對,同時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座境內(nèi)無山的縣城,。 臨猗縣歷史悠久,,終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13.5℃,,年降水量508.7毫米,,屬于典型的干旱地區(qū)。由于當?shù)貧夂驉毫?,降水量不足以供應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所以祈雨活動也成為了當?shù)氐念^等大事。在神漢與巫婆的故弄玄虛之下,,雨水自然也不會降落,,于是百姓們便開始自發(fā)祈雨,逐漸創(chuàng)造出了一位被稱為“馬角神”的神上之神,。 據(jù)當?shù)貍髡f稱,,古代百姓為了能夠震懾龍王爺,便由幾位“馬角神”在人群中找到一位屬龍的年輕人,,將其帶到河邊之后,,以鐵釬穿透自己的嘴角,,聲稱“如果龍神不下雨,就要殺死他的龍子龍孫”,,當然這一切都是假戲,,是專門演給龍王看的。在此之后,,屬龍的年輕人還要用一枚凈瓶盛滿黃河水帶入城中,,表示“龍王降水”,以此達到最終的祈雨目的,。 至于鐵釬為何要制作成青龍偃月刀的形狀,,只是由于山西運城為武圣關羽的故鄉(xiāng),借以此形表達對圣人的崇敬,。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隨著我國各項水利工程的建設,,以及人工降雨科技的成熟,,干旱的年景,已經(jīng)難以遇到了,,百姓嚇唬龍王祈雨的方法,,已經(jīng)基本沒有人信了,按照道理來說,,扎馬角的習俗應該也沒有了市場,,最終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消失。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事實正好相反,在當?shù)厝说男闹?,“馬角”很受人尊敬,,他們被認為是一群勇士,能夠以自己無限的勇氣為大家祛災避難,。一般說來,,村中村民但凡有婚喪嫁娶以及上梁架屋之事,往往都會第一時間找到“馬角”,。他們手持長鞭,,邊走邊甩用以鎮(zhèn)壓邪祟。 一旦臨近春節(jié),,“馬角”們他們便忙了起來,,因為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就要開始了。作為社火活動的重頭戲,,扎馬角表演的講究很多,,包括化妝、上馬、逗馬,、下馬4個步驟,,時間長達3個小時左右。 在表演之前,,“馬角”們各自身穿傳統(tǒng)服飾,,頭上戴民俗紙花,手中各拿一個鐵釬,。一通驚心動魄的鑼鼓聲之后,,“馬角”們便喝一口涼水麻痹口腔血管,接著拿起鐵釬放入口中,,手上輕輕用力,,就能扎透嘴角,如此便是所謂的“上馬”,。 下一步便是“逗馬”,,“馬角”們手持長鞭,肆意抽打路人,,據(jù)說凡是被抽打的人都會交一年的好運,,因此在該過程中,總是會出現(xiàn)不少人爭先恐后上前挨揍的場景,,直令人忍俊不禁,。最后就是“下馬”,即“馬角”們當眾從口腔取出鐵釬,,表明祈?;顒訌氐淄戤叄又闶莵碜耘_下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一般來講,,“馬角”們被扎的傷口都出血不多,在拔掉鐵釬之后,,大約4-5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正常進食,,并不影響身體健康,只是會在面部留下明顯的傷疤,。對于如此奇特的民俗,,有民俗專家表示有些憂心忡忡,畢竟在現(xiàn)代精神文明社會,,如此血腥的表演令人感到有些不適,,這個民俗,是否能長久地存活下去,,真的很難說,。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古老民俗的消失,,勢必會帶動新民俗的蓬勃發(fā)展,,諸如網(wǎng)絡拜年以及發(fā)紅包等等,都是一些健康新穎的新型民俗,,值得大力提倡,。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